3.1 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方向
解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成本增量问题需要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两手同时抓,在正确的方向上下功夫。
1.在上游下功夫,四两拨千斤
上游决定下游,前端控制后端。政策决定标准,标准决定设计,设计决定生产和施工,上游不解决问题,下游解决不了问题。上游的问题不解决,成本问题就一定解决不了;成本问题不解决,装配式建筑就发展不下去。上游的问题是解决成本问题的“七寸”所在,解决了上游的问题,成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解决装配式建筑成本问题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上游,放在政策制定、标准和规范制定、项目技术策划及设计等前端环节上,放在政策、标准、方案策划及设计等上游环节的相关责任人身上。
2.在无效成本增量上下功夫,让成本增量都产生效益
花钱要花在刀刃上,花在刀背上的钱能减多少则减多少。无效的成本增量对于形成建筑产品、提升建筑功能和品质没有作用,不能获得客户的认同和补偿,这类成本增量的本质是成本浪费,首先应当避免或减少。
解决无效成本增量的思路主要有三点:
(1)能避免发生的要想办法避免,例如“一刀切”政策、不考虑是否适合做装配式,或者标准过于保守、甚至空缺而导致的成本增加等这些原因造成的成本增量;还有甲方或设计单位的思维定式,不前置管理、采取“后PC”的设计方式而导致的成本增量。这类问题涉及面广、成本增量金额大,而且相对容易解决,一纸文件、几场会议、几次培训就能解决大半。
(2)不能避免的要想办法让其对提升建筑功能和品质发生作用,例如外墙拼接处的防水成本,可以在设计中将外墙拼接缝与建筑外立面效果协同设计,优化接缝断面,让外墙拼接缝成为外立面效果的一部分。
(3)不能发挥作用的要想办法降低成本增量,例如通过优化设计减少节点和连接数量、通过连接件的国产化等措施来降低连接件成本。
3.在重点问题上下功夫,有的放矢
在重点问题上下功夫至少包括两种情况:
(1)在可以避免和压缩成本增量的环节,对成本增量金额相对较大的部分作重点管控,以降低成本。例如应在目前成本增量较大的竖向预制构件优化设计方面下功夫。
(2)在不可避免和压缩的成本增量环节,把有变现空间的部分作为重点来管理,以提高效益。如高精度的预制构件有利于实现免抹灰(图3-1),从而降低下一道施工工序的成本和增加室内使用净面积,这种收益有可能抵消预制构件本身的成本增量,至少可以抵消一部分。
▲ 图3-1 高精度预制构件免抹灰
4.在减量成本上下功夫,通过减量来抵消一部分增量
现阶段装配式成本增量较普遍且较高的原因之一是有增量、无减量。扬长方可避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充分发挥装配式的技术优势可以获得一部分成本减量,从而抵消一部分成本增量。如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模具成本较低的优势,集成化内装带来的材料节约的优势(图3-2),内外装饰与结构交叉立体施工带来的时间成本优势,预制构件类半成品施工所带来的免支撑和免外脚手架的成本优势,预制构件的高精度所带来的免抹灰的成本优势,预制混凝土装饰外墙技术的免外装、免维护的成本优势,预制预应力板应用于大跨度结构带来的成本优势等(图3-3)。
▲ 图3-2 集成化内装节约材料(图片由和能人居提供)
5.在性价比上下功夫,让功能增量大于成本增量
成本问题的本质是值不值的问题,不是高与低的问题。现阶段下我国装配式建筑遇到的高成本问题的核心是高成本没有带来更多直接能感受到的功能增量。当下的装配式建筑都有成本增量,但不一定都有功能增量。例如只采用预制楼板和楼梯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对于客户而言几乎没有功能增量,建筑质量没有明显提高,交房时间没有提前,保温和隔声性能没有明显改善,室内空间的灵活性没有提升,反而因叠合楼板加厚了20mm而降低了净高。这种情况是功能增量小于成本增量,增加的成本用户不会买单,市场不会接受,没有可持续性。而通过吊顶或地面架空等方式把机电管线与建筑结构进行真正的分离,见图2-1和图2-10,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不用破坏建筑结构就可以进行管线维修和更换,这种情况就是功能增量大于成本增量。类似情况还有石材和面砖反打、同层排水、隔声墙、集成卫生间、集成厨房、集成收纳等部品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都能给住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体验,即使有一定的成本增量,客户往往也容易接受。
▲ 图3-3 预应力叠合板(山东万斯达PK板)
让功能增量大于成本增量,创造更多能被客户体验到的实实在在的功能增量,是装配式建筑能够健康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