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就业形势及现状
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公布的《2017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显示,2016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与2015届(91.2%)基本持平。从去向分布来看,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80.7%,较2015届(80.5%)提高了0.2个百分点,“毕业后读本科”的比例为4.9%,较2015届(4.7%)提高了0.2个百分点。
从就业率来看,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1.5%)与2015届(91.2%)2014届(91.5%)基本持平。2016届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最高(93.9%),且三年持续上升;西部生态经济区最低(85.1%),且三年连续下降。
从职业分析来看,2016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销售”,就业比例为10.8%,其次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0.0%)。与2014届相比,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较多的职业类为“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增加1.5个百分点);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职业类为“机械/仪器仪表”,降低了2.0个百分点。从三届的就业趋势中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较大的职业类中,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和“美术/设计/创意”职业类的比例逐届增加,从事“机械/仪器仪表”和“机动车机械/电子”职业类的比例逐届降低。
从用人单位分析来看,“民营企业/个体”(60%)是2016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53%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8%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
从行业分析来看,2016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12.4%),其次是“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业”(增加1.7个百分点)和“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增加1.2个百分点);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交通工具制造业”,降低了1.7个百分点。从三届的就业趋势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类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教育业”和“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逐届增加,在“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除行政服务)”行业类就业的比例逐届降低。
从薪资状况来看,高职高专院校2016届毕业生的月收入(3599元)比2015届(3409元)增长了190元,比2014届(3200元)增长了399元。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比例为7.0%,比2015届(5.7%)高1.3个百分点;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为2.0%,低于2015届(2.8%)。与2015届相比,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各规模用人单位就业的月收入都有所上升。2016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就业的月收入最高,为3821元。
《2016年中国高职高专就业报告》显示,我国2014—2016年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2.9%、3.0%和3.0%,基本持平。其中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创业比例为3.9%,比本科毕业生2.1%高1.8个百分点。麦可思还对2013届大学毕业生创业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创业率为3.3%,比本科生1.2%的创业率高2.1个百分点,三年后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率为8.0%,比本科生3.8%的创业率高出4.2个百分点。从数据来看,近三年来,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比较稳定,且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创业比例比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大。
对于高职大学生而言,求职择业是实现其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必经过程,也是开启毕业生美好生活的关键阶段。在这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广大毕业生要注重审时度势,了解社会现状,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客观评价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宏观形势分析
1.全球就业形势低迷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30亿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超过5亿,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9亿,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入世”对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短期冲击。受职业技能、求职经验和摩擦性失业等因素的影响,青年人失业率较高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学毕业生作为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劳动力的一部分,通常都不是100%的就业。
2.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
一是地理不平衡性。我国地域广阔,人口聚集程度不均、地区各种因素差异明显决定着我国的就业形势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才需求也因而显出一定的地区差异。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买方市场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就业乐观度差异明显。
3.社会人才总体上供不应求,就业空间广阔
就人才供求关系的总量和格局而言,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远远没有达到“饱和”“过剩”的程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司在其官网向社会公开发布《2016年第二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其中指出,2016年二季度就业市场,岗位需求和求职人数均同比减少。同时发布的“全国十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监控的10个城市里,有9个城市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最大,其中有城市急需机动车驾驶人员,岗位需求与求职人数比达到10∶1。报告显示,从供求对比看,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497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472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5。这也就是说,每100个求职者对应的是105个空缺岗位。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介绍,相关研究表明,2016年二季度的就业,新经济的特征表现明显。曾湘泉介绍,在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平均1个求职者可以有11.47个岗位,而在过剩产能如能源矿产领域,平均1个劳动者只有0.24个岗位。“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人干”的情况同样严重。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人口比重的实际值均低于预期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各地区对高等教育人口的潜在需求空间仍较大。
4.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用人需求急剧增加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飞速发展,已在国民经济领域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东以及东南沿海等地区,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目前非公有制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已经超过了国有单位。
二、高职大学生就业特点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一是专业密切结合市场的需要;二是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三是学生的就业观比较恰当。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逐渐赶上本科院校的趋势。根据就业市场的调查,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类型特征明显:技术类普遍抢手,文科类竞争激烈
2016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据江苏科技大学学工处副处长仲崇光介绍,江苏科技大学依托船舶行业背景,早在去年12月通过大企业的校招,与船舶有关专业的毕业生便有了就业意向。毕业生青睐广州、上海、大连、青岛等船企集中的城市,尤以广州、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为主。不过,今年前往重庆、武汉等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就业人数也在增多。“目前船舶与海洋、自动化、材料等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比较困难的是文科类学生。”仲崇光说。在某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招聘岗位中以理工科、技术类为多,而且招聘人数也较多。当天进场参加招聘的毕业生多数是没有找到工作的文科生,还有一批考研、考公务员落榜的学生。部分学生虽有了初步就业意向,但仍希望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材料专业的研究生蒋诗旭表示,希望能找到和专业相关的岗位,这样可以将在读研期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上去,“当然薪酬也是要考虑的重点”。
2.整体走势明朗:非国有企业成为就业主渠道
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向了三资企业、中小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模式。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适应这一情况,择业时不再紧紧盯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同时也面向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企业,部分同学已经开始自主创业。
3.产学途径渐趋畅通:订单培养渐成强势
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正式进入就业市场之前,已被学校与有关企业合作实施的“订单教育”所接收。“订单培养”数量逐渐放大,专业覆盖面逐步加宽;时间开始前移,即由过去二、三年级移至一年级或在招生时即签订订单;特点突出、技术含量高、应用性强的“订单”教育(工科类订单数量遥遥领先)更为普遍。
4.观念得以改变:就业环境不断改善
党和政府根据严峻的就业形势,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和举措,如毕业生择业期延长为两年,要求各地政府和高校将毕业生就业当作“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好等。各高校也意识到学生就是自己的“产品”,不仅重视“生产”过程,同时也重视“产品”的推销。因此,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对学生进行就业观、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准备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并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举办就业招聘会、介绍学生就业、进行订单式教学等。当前毕业生就业环境正在不断改善。
近年来,由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实践能力强、适应快、用得上、留得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总体就业率逐年提高,而且就业途径多种多样,如通过招聘会、学校推荐、网上求职、亲友引荐、职业中介、自主创业、公务员考试、出国等。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适合的渠道进行择业。
三、高职大学生就业的机遇
在就业问题上,不正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人才竞争的激烈性,盲目乐观是危险的,但因此丧失信心,看不到高职学校毕业生潜在的就业机遇也是不正确的。从国家的经济走势与就业政策导向的角度,用突破传统就业模式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思路来解决问题,我们就会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虽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人才需求潜力和就业机遇。
1.经济持续增长为高职毕业生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成就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我国的就业提供了越来越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成千上万的三资企业创造了数千万新增工作岗位,为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层次的劳动力,其中包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不仅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提升了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大量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各种类型的就业岗位,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全日制工、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计时工、计件工、轮换工以及弹性工作制等。这些灵活的工作形式,可以满足社会上多样性用工需求,同时可以使人们灵活地选择就业。有利于充分挖掘潜在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和工业、产业也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尤其是西北地区的能源开发,使中西部地区迅猛地崛起,它将是我国今后人力资源和高技术劳动者的聚集地,当然也就会成为高职毕业生的用武之地了。据乐观的估计,中西部地区在未来将会有第二次“三线”辉煌时期的到来。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数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西部地区对高新技术人才、外向型经济类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今后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总量将从目前的1100万人增加到15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从目前的760万人增加到1000万人。西部是高职生未来就业的新舞台。
2.就业政策的走势和政府的扶持,更利于毕业生就业和创业
据测算,2015年至2020年,职业学历教育规模将从1430亿元增加至1761亿元,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2%,而职业非学历教育规模将从3106亿元扩大至9859亿元,增幅逾200%,CAGR达26.0%,近万亿元的培训市场正蓄势待发。
职业教育的高速成长取决于供给、需求的双重推动。从供给端看,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均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国务院于2010年4月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鼓励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强调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原则,为后续职业教育政策的推出奠定了总体基调。此后国务院、教育部陆续对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以及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原则进行了细化和强调,从政策层面为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政策面支持相配合的是资金面上政府对于职业院校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自2010年《纲要》发布以来,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支出力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规模也快速增长。2010年至2015年,全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由311.92亿元扩大到792.95亿元,增幅达154%,CAGR达20.5%,而同期在整个教育领域的公共财政支出CAGR为16%,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于职业教育支持力度的侧重。
从就业情况看,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全国高校毕业生所做的调查,专科生的毕业落实率在各学历阶段中最高,因此单纯从就业角度看,职业教育优势相对明显,如果进一步将不同本科批次的就业率差距纳入考虑,职业院校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供相较于三本院校更为确定的就业保证,因此更具竞争力。另外在激烈竞争下,强化个人能力和职业匹配度尤为重要,从而培育了职业培训的庞大市场。职业培训需求可分刚性需求和弹性需求。刚需包括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及公务员考试、银行等行业的招录考试,这类考试构成就业的显性门槛,催生了相应求职人群的培训需求。弹性需求则针对个人职业素质提升及相关技能的培养,例如IT培训及各类公开课项目。此类培训不涉及准入资格等强制性要求,但在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已成为求职者和职场人士拓宽职业选择空间、打开上升通道的普遍选择,需求量同样不断增长。
需求拉动的另一个因素是部分景气行业存在用人缺口,从而对职业教育的部分专业起到正向拉动作用,其中尤以IT行业最为明显。据统计,2013—2015年,软件产业收入由30587亿元增至42848亿元,CAGR为18.4%,行业利润由3831亿元增至5766亿元,CAGR为22.7%。相比之下,同期从业人员从470万人增至574万人,CAGR为10.5%,尽管增速较快,但远低于行业规模增长。而从猎聘网给出的人才供求指数看,2015年IT/互联网行业供求缺口最大,说明IT产业的高景气度催生的用人需求并未被充分满足。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IT行业人才培养周期短,尤其是基础的程序和设计人员,短则通过数月训练即可获得从业技能,培训机构可通过针对性强、标准化的项目迅速量产人才,弥合供求缺口。
3.“技工荒”折射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级技工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技工、高级技工人才短缺,有关人士将之称为“技工荒”现象。“技工荒”就像传染病一样,在各地蔓延:经济发展迅猛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高技能人才短缺;传统老工业基地东北技能人才短缺;北京5年内技能人才的缺口近40万;天津每年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达28万;新疆5年内急需技工100万名。有数据显示,我国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61.5%,中级工占35%,高级工仅占3.5%,而在西方国家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比例通常要超过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将翻一番。目前高级工的缺口高达数百万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
另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说,每年大约有5000万个以上国际劳工岗位面向亚洲国家,但我们国家只能提供大约50万个国际劳工,还有数千万个岗位被其他东南亚国家瓜分。而这些,都是我们高职毕业生能够有所作为的空间和舞台。
四、“就业难”与“招聘难”
目前,社会中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局面,这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却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逐年增多
2010年至2015年,高职院校数量始终保持小幅增长,在校生人数也基本维持增长趋势。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达到1390万人、到2020年达到1480万人。2015年实际在校生1048.61万人,已经与规划目标产生逾340万人的缺口,从当前在校生增速情况看,至2020年要达到预期目标有很大难度。我们认为当前学历职业教育存在较为明显的“普通化”现象,教学体系及培养目标未能与普通高等教育实现足够区分,因此在普通高校扩招,且二、三本酝酿合并的趋势下,职业院校吸引力有所下降。因此要扩大招生规模,应进一步强化其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教育导向,突出“职业”色彩,同时规范和完善教学体系,增加就业针对性,以提高毕业生就业优势。相比学历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由于受众广、周期短,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市场刚需旺盛,成长空间更加广阔。
教育部有关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超过699万人,2014年达到727万人,2015年达到749万人,2016年达到410万人。教育部2017年7月10日发布《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比2012年增长12.7%。预计到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提前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了。
有关专家认为,虽然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情况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总量已经过剩。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数量的35%,日本是23%,而目前中国只有5%,如此低的比例,为什么我国每年仅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会出现“就业难”呢?是应该反思一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了。
2.专业和市场脱钩,“毕业就失业”
如今比较好就业的专业为工科类和财经类专业,而生物、历史等专业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选好专业对考生以后的就业可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个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很尴尬的专业,那就是新闻学或者叫作新闻与传播学。新闻学专业,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新闻相关知识以后从事新闻工作的专业,曾经我国媒体处于垄断状态,新闻学这个专业也成为文科专业里面的香饽饽,高考录取分数居高不下。毕业生有的进入电视台,有的进入报社,工作体面,工资也高,让人好生羡慕。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曾经风光无限的纸质报纸媒体逐渐衰落,很多面临倒闭。新媒体的崛起更是让传统媒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垄断,没有了垄断地位的传统媒体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很多没有竞争力的传统媒体只能“奄奄一息”,相关从业人员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新闻专业的就业情况也相应大大不如从前。以往非常“吃香”的外贸、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也趋于饱和,毕业生找工作困难较多,如果不及时考虑“改行”,很容易“毕业就失业”。
毕业生的专业构成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现在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一定的盲从性和随意性,一味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供给大大超过需求。
3.用人单位唯学历、唯牌子现象十分突出
现在的用人单位对人才评价多不完善。国际化公司有自己的用人评价体系,强调能力,强调业绩,虽然也考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但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而我国很多用人单位还在按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标准来看待学生,即使使用国际评价体系,也是很看重学生的面试成绩,不重视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
此外,用人单位在人才使用上存在“高消费”现象,一些高校也遇到过招聘单位选学校的牌子,非重点名牌高校不予考虑的歧视政策,但实践证明普通院校虽然不如其他重点高校,但很多专科生的动手能力不亚于其他学校的本科生,应用型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也具有明显的用得上、留得住的优势。
4.有业不就,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
2016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由此可见现在部分大学生择业的盲目性。
对于这种现象,一些大学生是这样认识的:现在一个大学生要完成学业付出的教育成本要几万元,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的就业期望值哪能不高呢?对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学生而言,找不到好的就业岗位还可以在挑选中等待,甚至走升本之路推迟就业。可是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而言,供养子女上大学可是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怎么能不想找份好工作以图回报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分析认为,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延续着“精英教育”的模式,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精英就业”的观念,大家都想到大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去就业,都不甘落后,要找热门的、高薪的、体面的、受人尊敬的工作岗位,从而导致求职应聘范围过于集中、竞争激烈的情况,以致形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假象”。实际上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区、各行业的人才缺口客观存在,有的企业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就是招不进、留不住。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可供大学生施展个人才能的空间也很广阔,可是很多大学生就是不愿意去那些地方就业。
【扩展阅读】
解读就业新名词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家和高等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由此催生了一些新名词。这些现象在高职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碰到,对这些新概念、新名词我们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自己的准确把握。
一、视频简历
视频简历是2004年左右在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名词,甚至有大学生靠视频简历赚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所谓“视频简历”,是通过专业的摄像器材,在一定时间内把个人的言谈举止等摄录剪辑,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它避免了以往简历那种千篇一律、不够形象生动的缺点,往往能出其不意得到面试的机会。
其实,视频简历这种方法在国外已经相当普及。但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的应聘者通常是把自己过去的项目经历拍成录像供面试人员参考。而国内制作DV的大部分都是简单的个人形象展示,充其量只是给面试人员一个感性认识。
视频简历同样需要材料的积累,最好在大学期间能够有相关的成功经历作为基础,这样在面试时进行剪接,才能凸显出“视频简历”的优势。建议要根据所选择的单位的不同,考虑是否适合用视频简历。
二、零工资就业
所谓“零工资”,就是白干不拿钱。一些毕业生担心用人单位不予接纳,于是为了先获得就业机会,不惜付出“零工资”的代价。这是在2008年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与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难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体现出大学生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
“零工资就业”虽然是一种短期的行为,但对于竞争中不具优势的同学,通过“零工资就业”可以取得社会经验,提高竞争力,最终找到薪水合适的工作。在某招聘网站所做的调查显示,70%的企业表示不接受零工资的求职者,主要原因是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不符合劳动法有关最低工资的规定。“有劳动就有报酬”这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按劳取酬也是劳动法最基本的要义。如果有大学生愿意接受零工资就业,那是他个人的选择,但必须选择正规的单位,否则可能被黑心雇主钻空子,沦为他人的免费劳动力,而且会加剧大学生贬值,容易造成恶性竞争,这对于整个就业市场的规范也是不利的。
三、灵活就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灵活就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非正规部门就业,即劳动标准(劳动条件、工时、工资、保险福利待遇)、生产组织管理及劳动关系运作等均达不到一般企业标准的用工和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企业;独立于单位之外的就业形式,包括自雇型就业,有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主就业,如自由职业者、律师、自由撰稿人、歌手、模特、中介服务工作者等;临时就业,如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其他类型的打零工者。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有关部门已制定出相关保障措施,如基本医疗保险、档案托管等,以确保高校毕业生在选择灵活就业的同时,没有后顾之忧。
四、父辈就业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正在逐渐演变为其父辈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财富实力的竞争。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孩子有出息没有用,关键是老子有出息。媒体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父辈就业时代”。
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毕业生凭借父辈的“资源”与运作,轻而易举占据了令人羡慕不已的职位。而那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们,却屡屡遭遇求职失利。在就业重压下渐渐呈现的“代际效应”,正在挑战着就业制度的公平性。
同样,也有学生因为靠父辈资源进了好单位,却因为是“关系户”而受到同事和领导的排挤,不受重视。所以,作为学生本人应理性面对父辈就业现象,作为家长,为了子女的成长,不应过多干涉其就业问题。而用人单位应从自身发展出发,规范招聘工作,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挑选最合适的人才。
五、大学生民工
他们出身农村、考上大学、进入城市,毕业后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他们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混同,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对这样一个近几年涌现的年轻人群体,我们称之为“大学生农民工”。
由于学历不同,大学生农民工对城市的期望值更高,不仅为了生存,更为了发展;大学生农民工知识水平更高,发展空间更广阔,维权意识更强,精神需求更高。但现实是,由于体力劳动者稀缺,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初期整体工资水平偏低,甚至低于新生代农民工。
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和社会精英变为普通劳动者,社会称他们为“收费精英化,就业普通化”。大学生农民工心态一定要稳定,看事情眼光要长远,实际上许多事情只要认真去干,凭他们的学识水平一定能干好。比如说,建筑工地上的工程预算员,如果取得了造价员证、造价工程师证,再有7年到8年的工作经验,年薪就能达到十几万元。
大学生农民工走到生产一线去,将大大提升中国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
六、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6月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对于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来说无疑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目标之一是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升。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只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强化自身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必将在就业中占有优势,进而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七、其他现象
毕婚族
大学毕业生从“毕业就分手”走向“毕业就结婚”。有调查显示,主动选择当“毕婚族”的人群中,女性占多数。她们要么是与大学恋人结婚,一起奋斗;要么是毕业后不着急找工作,而是积极相亲寻找未来老公,她们更愿意把目标放在事业有成、比较成熟的男士身上。就业压力下,希望通过结婚来共同分担生活压力,也算一种“曲线就业”了。
学士后
曾有北京政协委员建议,借用“博士后”模式,在企业建立“学士后”“硕士后”制度,为毕业生设立两年见习期。此阶段内毕业生不算被企业正式录用,因此,也不必签署正式劳动合同。这样不仅能调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也使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时有个过渡适应期,同时缓解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有人说,博士后面还可以设“勇士、圣斗士、烈士”。
考碗族
近年来,持续火爆升温的公务员考试在大学校园催生出这一特别的族群。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直辖市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
海投
不加选择地向各大公司发出简历,这种做法被求职学生们戏称为“海投”。这也是BBS上的一个高频词。经常参与“海投”的,被称为“投霸”。“海投”中戏谑性的口号是:“今天不海投,明天就投海。”
网申
即apply online(网络在线申请),一些公司以此来收集简历和初步筛选应聘者。如今,很多大牌公司(如可口可乐、联合利华、宝洁)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招聘。通过烦琐的申报程序,考验求职者的诚意和耐心。
面霸
指那些常常去面试找工作的人;也有说是没有获得面试通知,却强行参加面试的求职者。获得面试机会比较多的人,毕竟是令毕业生羡慕的,因为有面试机会也是一种能耐。这个群体又衍生出新词“霸王笔”,即未接到笔试通知,直接前往考场要求给予机会。
拒无霸
指那些虽然多次面试不成功,但仍不气馁者。从以往崇拜有无数面试机会的“面霸”转而崇拜百折不挠的“拒无霸”,应届毕业生的心理状态正起着微妙的变化。
面经
求职者把面试经验发布在网上供他人参考。每年毕业生求职期间,此类帖子都成倍增加,成功的应聘经验、精彩绝伦的回答还会被整理收录到论坛精华区。
群殴
一对多的面试。一些公司在面试时,让一组学生坐在一起,以团队为单位让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最后得出一个解决方案。有的人做领导,有的人做组员。这种面试模式被戏称为“群殴”。
E面
很多企业收到简历后,为了在面试前做进一步的筛选,往往会打电话核实求职者的背景、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技巧。由于电话来得突然,许多毕业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同时,又衍生出新词“E面”,即网络视频面试。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要标志之一。与此相适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以上现象也是正常的,大学生一定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理性地做出切实的职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