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章 整顿恢复 探索发展

(1978.11—1990.1)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到1990年1月,一附院摆脱以往的思想束缚,齐心协力,拨乱反正,加强党的建设,整党整风,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领导班子主动对标定位,积极恢复各项工作秩序,研究和制定医院发展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增设和变更机构设置,突出专业特色,恢复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强化工作职能,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骨科殷培璞和放射科钱致中在大骨节病方面的研究分别荣获卫生部科技甲级科研成果奖及全国科学大会奖,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医院建设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为医院创建“三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 拨乱反正

一、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医院的各项工作

(一)恢复医院党组织,整党整风

“文化大革命”期间,医院的党政领导机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长期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1978年5月,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经胡耀邦审阅定稿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这篇文章很快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一附院全体党员认真学习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要求党员们都有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推动了拨乱反正、落实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的健康发展,粉碎了“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

1978年11月9日,院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以一个多月时间,组织与会同志学习中共中央46号文件和省委扩大会议精神,紧密结合医院“文革”中存在的问题,揭批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反革命罪行。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于1978年12月召开“平反大会”,为医院在“文革”期间遭到诬陷、迫害的107位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予以平反。1979年,医院对18起集团性“三案”,共涉及370人全部平反,个人“三案”313人全部平反,其中昭雪4人;对67名错划右派进行了复查改正;对1957年错误地按严重“右倾”处理的44位同志进行了复查纠正,恢复了政治名誉。医院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又形成了主流风气。

1979年,医院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狠抓组织生活制度,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5月,为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院党委用一个半月政治学习时间,进行了“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通过学习,全院广大党员、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对于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等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为开创一附院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1980年,院党委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关于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为主要内容,举办了5期党员培训工作,参加人数占全体党员的88%;10月15日,一附院召开了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86名,选举产生了由15名党委委员组成的第四届院党委会,革平当选为党委书记(1979.3—1984.6)。1982年9月,院党委组成知识分子政策小组,用3周时间对全院200多名中年知识分子进行了重点调查。1983年1月,院党委成立了“清查办公室”,对“文革”中的“三种人”展开了全方位的清理工作。1983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院党委于1月至4月共举办党员轮训班4期,共有269名党员参加,并提出了20多条关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1985年3月,经过半年时间的充分准备,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一附院整党工作正式开始,党委书记王文锦做了动员报告,要求全体党员端正态度、严于律己、坚持边整边改的方针,力争高标准地完成整党工作。西安医学院党委书记辛义恒做了重要讲话。经过深入学习和对照检查、全面整改和组织处理、党员登记和巩固成果等三个阶段,历时半年,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增强了党性修养,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全院357名党员进行了登记,分别对5名党员给予留党察看、缓登记、劝退等组织处理。1986年,经检查和验收,校党委整党领导小组对一附院整党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和一致的认可。

(二)思想建设与医德医风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一附院党委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这一时期,党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地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医德医风教育。为进一步改进医疗作风,医院先后开展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在全院范围内,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五讲四美”卫生宣传、创建文明单位等活动。

1979年1月开始,全院深入开展安全月活动,各科室、病区建立差错事故登记簿定期公布,同时建立意见簿,征求病院(员)意见,形成改进措施,进一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质量;1981年,进一步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改变院风、院容,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改善服务态度。1982年3月,在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医院利用两个星期日,共派出24个“五讲四美”卫生宣传队,参加人员422人,其中,有院领导和正、副教授42人。此外,团委还组织团员进行了8次义务劳动,全院职工9次环境卫生大清扫。1984年1月,医院在“双优”(即服务态度优良,医疗质量优良)竞赛月活动中,有5个单位被评为先进集体,20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1985年4月,在整党工作的推动下,全院开展了“优质服务月”活动,院党政领导分别深入门诊、病房进行调研,扎实解决病人看病难的问题,全院广大职工把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疗质量作为重点,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经过总结评比,有14个科室被评为先进单位,106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同年10月17日,在《西安晚报》第一版发表的《记者深夜采访9家医院看夜间接诊谁好谁差》的报道中,表扬了一附院急诊室医护人员坚守岗位,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1986年1月,在学校文明单位评审委员会对全校1985年命名的24个文明单位进行的复查工作中,医院二十一病区、幼儿园、图书馆、洗衣房、十一病区、十九病区,被继续认定为文明单位。4月,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厅局长会议和省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医院召开了“树立良好医德,争创文明单位”动员大会。5月,为促进全院“两个文明”建设,使医、教、研、后勤和行政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医院成立了庆祝建院30周年筹备委员会,全院广大职工积极行动起来,举办30年院庆系列活动,在全院范围内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以优异成绩迎接建院30周年。7月,院文明单位评审小组经过自下而上的多次评比、检查,初评出8个文明单位。9月8日,一附院隆重举行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近百名来宾和千余名职工冒雨参加了庆祝大会,陕西省委书记白纪年,省政协副主席侯宗濂、魏明中亲书题词,省卫生厅厅长及校领导出席了大会。通过这次院庆活动,激励了中青年职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同志刻苦攻关、艰苦奋斗、勤俭办院的献身精神,促进了职工的爱院意识,激励大家齐心协力为把医院早日办成新型的现代化医院而努力奋斗。

(三)民主管理与群团组织建设

结合医院实行院长负责制的实际,为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医院建立了教代会制度。教代会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更好地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发挥教职工积极性,群策群力办好医院。1980年,一附院调整了职工福利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何英,副主任委员为阎皓、高重琼,制订了《关于全院福利费使用的暂行办法》。1985年2月,一附院召开了首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64名,会议选举产生了由23人组成的首届职代会主席团和由14人组成的工会委员会,修订通过了《教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5个文件。这次会议,在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作用、实行民主管理医院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工会建设因“文革”停止活动13年之后,于1979年12月15日恢复了工会组织,经过整顿、登记,又重新恢复了工会活动。1980年6月,在西安市总工会和文化局联合举办的职工歌咏比赛中,医院合唱团荣获节目奖和演出奖。

图4-1 1980年恢复工会组织生活后的歌咏比赛

1982年8月,为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工会首次组织了职工暑期旅游活动,安排出省疗养、参观45人,省内游览450人。1984年医院重新调整福利委员会,主任为安怀伦副院长,副主任为工会高重琼副主席(常务),该机构由8人组成。同年成立了新的爱卫会,主任为丁澄副院长,副主任为李荷青主任和杨大海科长,该机构由15人组成。

1986年7月,医院召开了首届职工代表第二次会议,主要讨论并通过了房产管理方面的6个文件,选出由15人组成的房产管理委员会,杨大海副院长任主任,对新建的两栋家属宿舍楼进行分配。1988年12月,医院新建职工住宅楼(10号楼)竣工,建筑面积3000m2,安排住户66户。1989年在职工福利方面成绩显著,为家属楼封阳台435户,安装公用天线800户,5座住宅楼安装了暖气,新建了水泥篮球场,新打深水井1眼,南院家属区新建住宅楼竣工,科研大楼及制剂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院工会组织一附院体育代表队参加了雁塔区首届卫生系统运动会的全部项目,荣获总分第一名。

1981年3月,院团委举办了团干部学习班,传达团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并认真讨论了在新时期如何当好团干部的问题。1983年3月,院共青团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新的院团委会。1984年4月,一附院团委响应西安团市委的号召,在全院共青团员中,开展了“为修建西安市青少年文化宫捐款”活动,共捐款439元。

1982年9月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一附院孟毅同志当选为十二大代表出席了会议。1983年4月,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五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刘绍诰为省政协委员、常委,戈治理为省政协委员。1983年7月,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妇产科主任王秉正教授,向全院职工传达全国六届人大、政协会议精神。

图4-2 医院田径运动会

(四)成效与荣誉

1982年11月,一附院外科四病区和同位素室副主任胡国瑛,分别被评为省科教部“五讲四美”活动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此外,有5个单位、28名职工、18名学生被评为学院“五讲四美”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当年,一附院分别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评为侨务工作“先进集体”和人防工作“先进集体”;妇产科被评为西安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1983年9月,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一附院妇产科主任王秉正教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85年12月,陕西省卫生厅召开的“陕西省首批文明医院表彰大会”上,医院被授予“文明医院”的光荣称号;1988年4月,医院被评为1987年省级“卫生文明先进集体”,门诊赵玉莲总护士长被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安怀伦副教授被评为省级“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1989年,神经科被卫生厅授予“陕西省1988年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陈慧萍被授予1988年“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高慧被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二、建章立制与管理体制改革

在1978—1990年间,医院围绕管理体制改革,建章立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不断提升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一)领导机构与院长分工负责制

1979年,根据卫生部《综合医院组织编制原则实行草案》,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的要求http://www.docin.com/p—435649234.html2016/5/9,确立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恢复了行政会议制度,以改变过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局面。1979年3月,任命革平为党委书记(1979.3—1984.6)、院长(1979.3—1982.1)。重新调整了党政业务机构,新添设了一些研究室和教研室,对中层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调整了科级干部,调整加强教研室,实行主任负责制。1982年1月,医学院副院长石大璞兼任院长及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1984年6月,根据干部队伍“四化”的要求,医学院党委对一附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一批老干部以“四化”大局为重,主动退居二、三线。学院党委任命王文锦为党委书记(1984.6—1990.9),刘堂华为副书记(1984.6—1991.10);张学斌为院长(1984.6—1987.12),安怀伦为副院长(1984.6—1990.4)、南勋义为副院长(1984.6—1993.11)、丁澄为副院长(1984.6—1985.6),杨鼎颐为名誉院长。11月,院党政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学院批准,对医院中层业务科室的领导班子做了调整,同时对行政、后勤职能科室中层干部进行重新调整和任命。

1987年12月,行政管理工作狠抓从领导型向服务型的转化,各职能科室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的职责与职能,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所提高。1988年,院党委把人权、财权均移交给院行政领导,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院行政管理对科级干部任免、调动、奖惩、行政机构设置、干部出国学习进修、工作访问及援外等进行负责。12月,校党委任命蔡澄为院长(1987.12—1990.2),陈世明、安怀伦、南勋义、杨大海为副院长(1985.6—1999.3)。医院党政逐步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二)经济管理的改革

1979年8月,医院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意见》,着手进行经济管理的准备。自1980年1月起,开始整顿和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行“经济管理综合考核制”,成立了“经济管理办公室”,制订了《经济管理综合考核评奖试行办法》,形成《西医一院综合考核评奖办法》,经学院和省高教局批准,实行月评季奖励,发动各科室制订年度增收节支计划。各科室相应成立了经济管理领导小组,进行考核评比。

1979年9月,根据上级关于妥善安置待业青年的指示精神,院党委决定成立“西医一院合作服务社”。1982年2月,成立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劳动服务公司管理委员会,何英任主任委员;刘广彦、姜淑珍任副主任委员;龙旭升、杨大海、高重琼、谢西发任委员。1983年12月,经西安市政府批准成立了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劳动服务公司。劳动服务公司成立后和待业办是一套班子,对内为待业办,是医院的行政科室,对外为劳动服务公司,待业办的主任、副主任为劳动服务公司的经理及副经理。劳动服务公司安排了大量本院职工的子女就业问题,先后创办了小吃部、医附餐厅、把根留住酒楼、百货商店、博伦商场、招待所、自行车保管站、奶站、运煤车队等,在北院南院建门面房,给大集体职工在南院建房子,配合医院成立了综合诊疗部。

1980年6月,根据医院《经济管理综合考核评奖办法》,首次发放了奖金。第一季度获奖者占全院总人数的74.4%,第二季度上升到79.7%,并评出66个集体奖、3个单项奖,初步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12月,在陕西省卫生厅召开的卫生系统经济管理经验交流会上,一附院被评为经济管理先进单位。

实行经济管理综合考核制,是整顿医院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利于改善服务态度,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质量,进一步推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1983年7月,为进一步推动医院改革,医院成立了以张学斌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向全院职工做了关于改革工作的动员报告。1984年9月,开始试行“定额管理,超额提成”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把指标完成与发放奖金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于9月至12月上对学院、下对科室层层签订合同书。1984年12月,经过全院同志的积极努力,超额完成了4个月的承包任务,各项指标上升,经济收入超额70余万元,按合同规定,职工拿到了超产奖,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1985年1月,一附院与医学院签订了《管理责任制合同书》,继续实行承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并完成了与校部签订的《管理责任制合同书》中所提出的各项任务和经济指标。5月,《西安晚报》第一版对一附院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做了专题报道。同年,院改革领导小组授命安怀伦副院长和刘堂华副书记带领中层干部一行七人赴上海、南京、广州、深圳等地,学习全国知名医院的改革先进经验。1987年4月,医院《超额劳务补贴暂行规定》生效实施,同时制订了《定量管理、综合考评细则》。1988年2月,成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为蔡澄院长,副组长为王文锦书记、陈世明副院长。制订了医疗、医技科室《技术经济承包责任制承包考评计奖暂行规定》《关于加强康复病房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关于横向联合及业余服务的原则规定》,经职代会主席团审议通过后,从4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主要内容是对科室实行“三定两挂钩”。1988年4月,西安医科大学与一附院签订《承包责任制合同书》。1988年10月,医院制订下发了《医疗医技科室考评细则》《开展业余医疗服务的若干具体规定》《院内药品经营管理的若干具体规定》。1989年,医院进一步完善了“技术经济责任制”,在医疗医技科室实行“三定一奖”和综合质量考核,有力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图4-3 张学斌做医院改革工作动员报告

(三)改进药品管理

根据卫生部、财政部《关于改进医院机构药品管理的通知》精神,为扭转过去由于没有科学统计监督而造成的药品的浪费、流失和过量损耗的状况,医院决定改变“以存定销”的局面,对药品及卫生材料实行“金额管理,数量统计,实耗实销”的核算原则。1979年10月,经院党委批准,制药厂实行经济独立核算,这是医院第一个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单位。1980年1—9月份,院制药厂实行经济独立核算,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9万多元,同年,成立了药改领导小组,组长为王玉琦,副组长为莫淑珍。2月,在门诊西药调剂室首先实行药品管理和改革工作,采用了日清、月结、季盘点的方法,实行金额管理,拨货计价;进行数量统计,实耗实销。7月,在门诊中药调剂室开始实施。《1980年西医一附院药改情况汇报》。在此基础上,选择三、九两个病区作为实行药改试点单位,为在全院实行药改创造条件。1981年,成立临床药学研究室,自建资料室,出版《药讯》,广泛开展临床药学的研究,1986年,陕西省卫生厅正式行文,命名一附院为陕西省临床药学研究中心。

药剂科除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工作以外,还承担了卫生厅组织的西北地区临床药学人员培训工作,共举办了三期培训班,来自西北地区的药学人员参加,培训班的开办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高度赞誉,为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起到了指导及推动的作用。

1984年,购置了Uv-260型紫外线分光光度计,双波长薄层扫描仪,TDX等高精度仪器。随着药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陕西省卫生厅批准医院兴建制剂楼,下拨专项经费支持,经1985—1989年的筹备,加上药厂自筹资金60万余元,3150m2的制剂楼顺利竣工,1990年完成搬迁并进行投产。该制剂大楼共5层,符合GMP标准,有10万元以上仪器2台,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1件。

三、机构的增设与变更

(一)医政机构

1984年,医院对医、教、研及职能科室中层进行调整。10月,任命苟寒梅为医疗科研科主任,王金堂为副主任。成立医院“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南勋义副院长兼任主任,委员由临床科主任15人组成。

1985年7月1日,根据卫生部通知,“西安医学院”改名为“西安医科大学”,医院亦改为“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西安医大一附院”。

1986年8月,原医疗科研科建制改为医疗科和科研科建制,医疗科主任为王耐冬,副主任为王金堂;科研科主任为苟寒梅,副主任为连文泰。1987年10月,成立审计科,科长为卜镜丰。1988年1月,撤销教学科及学生工作办公室,合并成立医学一系办公室;3月,成立干部病房管理科,刘莉任科长;4月,成立医疗信息科,在人事科内设立职称晋升办公室;5月,为加强医院经营管理,理顺经营管理机制,在院改革领导小组下专门成立医院经营管理办公室,王良钺和侯俊玉任副主任。

图4-4 医院更名为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图4-5 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成立

1989年3月,成立控制感染科,吴文秀为科长;5月,成立监察室,李新会为主任;7月,成立综合档案室,原成均为档案室主任;8月,成立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陈世明为主任,吴文秀、赵中媛为副主任,委员14人;9月,撤销医疗信息科,病案室、统计室隶属医疗科领导。

(二)业务机构

1985年4月,成立了电子计算机室,张传录任主任;7月,血库由室建制改为科建制,任命刘志诚为副主任。1988年4月,成立B超室,汤贞生任主任;12月,成立了磁共振、CT室,刘继汉任主任。1989年3月,校党委决定设立妇幼卫生一系(妇幼保健),任命张蕴璟为系副主任,护理系及妇幼一系均设在一附院;根据陕卫妇字〔89〕第26号文,成立陕西省出生缺陷监测中心,一附院院长蔡澄为名誉主任,张蕴璟为主任。9月,成立职业病房(二十病区),开床位20张,谈一飞副院长兼任主任。

第二节 医疗发展

一、修订完善医疗规章制度

在1978年至1990年的12年间,医院反复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级工作人员职责,医院全面整顿医疗工作秩序,促进管理的规范化。

1979年,恢复和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逐步落实,所有医疗科室实行三级医师负责制,部分科室实行了住院医师制。1980年,结合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院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院执行各级医师职责、病房工作守则、病区医疗工作程序、交接班制度、各级医师查房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会诊制度、临床病历讨论制度、病理解剖制度、总住院医师负责制等。

在医疗质量与安全方面,1980年12月,重新修订了《加强医疗安全、预防医疗差错事故的若干意见(初稿)》,并在全院开展了以安全为中心的工作大检查。1980年9月,各大病区恢复住院总医师制。1986年,原每两周一次的院行政查房,改为每周一次,主要以检查工作为主,抓病房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抓医疗安全、病历书写、护理质量、后勤供应和卫生工作等,并将行政查房情况在每周例会上公布。1987年,狠抓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及疑难病例病案讨论,狠抓会诊制度、术前审批制度、重危病人抢救制度等,从而促进了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1987年8月18日,新修订的《职工事假、病假、劳保假、寒暑假等各种休假制度》《工作人员奖惩条例》《劳动考勤试行办法》《卫生津贴管理试行办法》实行,保证了一附院奖惩、劳动纪律、保健卫生等方面的工作有章可循。

1988年,在整顿医疗秩序工作中,修订完善了医疗制度和医疗、医技科室各级人员职责,制订了质量标准要求及评分办法,为青年医师举办职业道德学习班,实行了导师制,加强住院总医师制度管理,有效提高了医疗质量,杜绝了医疗事故及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1989年,修订和完善了各级各类医疗、医技人员职责,加强和完善了总住院医师制度,医疗科狠抓病历质量,进行了病案评比等。

二、改善就医条件,多种措施提升服务

在改善就医条件方面,1978年后,由于肿瘤综合治疗的需要,放疗科先后成立肿瘤外科专业、肿瘤内科专业,成立肿瘤学教研室。张哲舫任教研室主任,安怀伦、陈世明等任副主任,1979年3月,按卫生部卫医教字〔79〕438号文件要求,扩充中医病床62张,恢复一附院结核病区。1982年,一附院设立国内第一家综合医院医学心理咨询门诊。1987年5月,自筹资金138万元建成综合诊疗部大楼,总面积2812.5m2,新开设了250张床位的康复病房和100张床位的肿瘤病房,有组织地开展业余诊疗工作,相当数量的患者在不能住院的情况下及时得到诊治,对急诊重危病人及时认真抢救。1988年12月,医院康复病房更名为综合诊疗部,该科由医院与劳司共同筹集资金,属集体性质的医疗实体,陈世明副院长兼任主任,庄清芳、苏泰岳为副主任,设专职护士长1名、护士5名,其他医疗护理人员由各责任科室负责安排。

1988年12月,医院从美国引进的0.35 T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应用于临床,是西北地区第一台、全国第四台磁共振成像系统。1991年杨广夫、靳宝善、钱致中教授等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磁共振专著《磁共振诊断学》,不仅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同时提升了医院在西北地区的影响力,奠定了影像科在西北地区领先的学科地位。

在服务措施方面,1987年4月起,门诊部实行了“专家教授挂牌门诊”,有90余位知名专家教授定期开展50多个专科门诊,群众看病可以点名挂号,使许多疑难病症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深受广大患者欢迎。1989年2月28日,门诊取消了限制挂号,急诊内科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急诊外科随叫随到。

图4-6 一附院引进西北地区第一台磁共振设备

三、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1978年,医院护理部正式成立,统管全院护理、供应和手术室工作,原代理医生工作的一批护士返回护理岗位,同期正式任命病区正、副护士长。医院加强基础护理和重危病人的护理,严格执行三级护理,加强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病房巡视。1979年,建立并实行病区护士长负责制和三级岗位责任制,基本实现了护理工作管理制度化、分工科学化、物品规格化和操作统一化,并于6月举办了“护理基本功汇报会”。1980年3月,省、市医院工作检查团200余人来医院进行医疗、护理质量考核检查,在参加检查评比的10家医院中,一附院获总分第一名,并有8个科室受到奖励。1981年,提出“十六字”方针和“七化”原则,“十六字”方针:安静整洁整齐舒适安全有序及时准确;“七化”原则:病区管理制度化、病区布局规格化、病区工作程序化、专科护理常规化、基护技术规程化、技术操作盘子化、护理教学正规化。《1981年医院工作总结》。1982年,医院广泛开展推选“优秀护士”活动,共评选出优秀护士16名,其中,俞宗琪、李金秀、郭美蓉等被评为省级“优秀护士”。

1985年9月,医院建立医疗副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总护士长-病区护士长-护士的垂直指挥系统,任命任淑华等20名护士长。《1985年医院工作总结》。1986年,护理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以垂直领导代替了块块领导,实行分工负责岗位责任制,开始运用统计方法进行管理,建立“护理管理日报表”,修订了全院护理规章制度,建立总护士长查房制度与夜班护士长查房制度,健全护士长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和各级护理人员各班职责及工作细则以及24小时工作程序。举办3次护士长管理学习班;修订完善了护理人员工作档案与技术档案;修订了护理部主任职责和管理方法、总护士长的职责和管理方法、护士长的职责与管理方法;成立临床护理教研室,建立护理单元教学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带教,定期进行全院护理教学查房,提高护士生产实习质量。1988年,护理部狠抓基础护理、专科护理、三级护理,重建护士长手册,重新修订护理岗位质量检查标准,制定全院统一的管理标准,同时狠抓护理教育和学术活动,举办“急救学习班”“英语口语班”,派出14人参加全国性学习班及学术会议。5月,护理部举办了护理论文报告会,收到论文97篇,评出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及9名鼓励奖。同年,医院调整了护理指挥系统,改总护士长为科护士长制,以适应科主任及护理部对病区护理单元的双重领导。《1988年医院工作总结》。

四、新医疗、新技术的开展

医院勇于创新、勇攀医学高峰,将许多新技术、新医疗应用于临床,成功救治了许多危重、疑难和罕见病例患者,为西北乃至全国医疗界填补了空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胸外科于1978年12月首次为一先天性心脏病原发孔末(未)闭患者成功地进行了补片成形术;1981年,为两名严重心衰患者施行了二尖瓣人工瓣膜替换术。普通外科成功地为两名晚期肝癌患者进行了无血肝切除术。麻醉科开展了中药麻醉在休克病人的应用及“三合一”新的神经阻滞术。神经外科开展了脑血管架桥术,采用孤立手术和肌内栓塞一次手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获得成功;为一例遗传型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施行了小脑胚胎组织移植术获得圆满成功。内科开展了电起博、电复律、电除颤等新技术、新疗法。骨外科成功地进行了两例断掌再植手术。外科对一例患颈部咽动脉慢性蔓状血管瘤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将耳廓全层切除后移植于鼻翼,既可整形又保持了美容。

泌尿外科于1979年首次开展了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术,为一附院开展脏器移植的临床应用迈出了第一步。自1979年至1989年,共实施尸体肾移植114例125人次。1980年,“自体肾”移植成功,肾移植成活率由1986年以前的30%提高到80%,其中2例已存活了9年。

1982年,石大璞、庄清芳组织编写了200多万字的一套16本“临床科室常见病诊疗常规”,成为医疗工作规范化的参考。1983年,肿瘤外科成功地为一例右肺中心型肺癌伴右上叶肺不张的患者施行了右肺上叶、右主支气管及隆突切除成形术,此新技术国内报道不多;胰岛细胞移植协作组于1984年首次为一名1型糖尿病患者成功地移植了培养的胰岛细胞。1985年,内科心血管组首次为一名病窦综合征患者成功地安装了全自动程控心脏起搏器(DDO);肿瘤外科开展“液氮低温冷冻治疗浅部、深部癌肿”和“早期乳腺癌(一、二期)采用保守性小手术后,再做根治性放疗及中药治疗”等新技术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泌尿外科人工肾室和内科内分泌肾脏组共同协作,成功地将“动静脉内瘘法血透析”应用于临床;神经外科成功地为一患者切除生长了48年、重达2100g的头部韧带状纤维瘤。1986年,在妇产科、骨科显微外科组、麻醉科、东手术室和妇产科手术室的共同配合下,成功进行了一例宫颈癌自体卵巢移植术;眼科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术,“眼前部裂隙灯照相术”在西安市领先;心胸外科的“右房黏液瘤术”及肝胆外科的“内窥镜胰胆管逆行造影”在国内、省内领先。1988年,泌尿外科体外震波碎石机应用于临床;心外科王乃栋承担的“同种主动脉瓣移植的临床应用”科研课题应用于临床,所实施的第一例手术经过顺利。1989年,普通外科成功为一例甲状腺癌致呼吸困难一周的中年女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和气管造瘘术,解除了患者窒息的危险。

五、社会责任与担当

(一)帮扶基层,服务当地百姓

1978年3月,一附院相继派出西乡县卫生工作队31人、扶风县医教队14人,开展为期一年的巡回医疗和开门办学工作。11月,门诊部接诊了100多名食物中毒患者,全院30多名医护人员闻讯主动赶到急诊室协助抢救,患者全部转危为安。1979年4月至5月,医院为20个单位的791名7岁以下儿童进行了全面查体,并为96.9%的应服药儿童服了小儿麻痹糖丸,小儿科还到工厂、农村为262名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了佝偻病普查和防治工作。同年,由外科、麻醉科、检验科组成的甲状腺手术医疗队赴宁陕县,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91例甲状腺摘除术,受到安康地区和宁陕县委的表扬。11月,由妇产科王秉正教授等6人组成的医疗手术队,深入安康地区的5个县,做“两病”(子宫脱垂、尿漏)手术67例,手术成功率达96%,并为当地培训了一批消灭“两病”的业务骨干。1982年,由陈开浚副院长等8人组成的医疗队,深入延长油田各矿区,为石油工人诊病3000多人次,受到油田职工的赞扬。1983年,医院支援杨陵地区价值8万多元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向合阳县妇幼保健院赠送了价值7000多元的医疗器械;同年10月,在全国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中,一附院除保证西安地区计划生育手术需要外,还组织了4个手术队分赴榆林等地区,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共做各种节育手术7150例,其中绝育手术2146例。1984年,医院赴榆林的计划生育手术队,历时50天,共做手术303例,受到榆林县及榆林地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的表扬,并赠送了锦旗。

1984年11月11日,一附院与周至县镇东队签订了联合办院3年的协议书,成立了周至联合医院。这是一附院建院以来首个协作医院全面托管经营服务项目,是医院在当时医疗改革的形势下,为发展基层以及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解决当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向联合医院提供管理、经营、医疗技术保障做出的新的尝试和探索。

1985年3月,医院与咸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协作办院合同书,由一附院为其提供神经科、显微外科、护理等方面的技术力量,同时,还与西安空军医院、521医院、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秦岭发电厂建立了医疗协作关系,为医院的发展增添了活力。1986年4月,根据陕西省卫生厅《关于组派卫生工作队支援陕南、陕北及山区县卫生事业建设的通知》精神,张玉五等六位医护人员组成的卫生工作队,奔赴陕南山区,帮助旬阳县医院、县中医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协助培养技术人才,支援山区的医疗卫生建设,为当地人民防病治病。次年5月,第二批医疗队一行九人,在第一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医疗工作,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展手术、教学等,协助提高基层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队受到当地群众及政府好评,被安康地区卫生局评为“先进卫生工作队”。1989年,第三批赴旬阳县医院卫生工作队被安康地区评为先进集体,在陕西省卫生厅扶贫医疗队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先进集体,张玉五、孙文杰、韦俊被评为先进个人。

图4-7 王秉正教授主持科内病案讨论

图4-8 王秉正教授下乡义诊、授课

图4-9 延长油田医疗队合影

图4-10 医务人员在延长油田义诊

图4-11 周至联合医院成立(1)

图4-12 周至联合医院成立(2)

图4-13 赵洪勋教授在周至县镇东镇医院指导查房

(二)救急救灾与援外援藏

1981年8月26日,接陕西省卫生厅紧急通知,一附院在两小时内组成了由超栋、张国清、缑延令、黄芳侠、刘树强、陈东会、张慧琴、王广联、于民生等9人组成的抗洪救灾医疗队,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奋战在城固县洪水灾情最重的南乐区,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表扬,医疗队长于超栋被评为陕西省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1983年8月2日,接陕西省卫生厅紧急通知,一附院组建以梁立德为队长、李学诚为副队长,陈质庵等20名参加的抗洪救灾医疗队,在一个月时间里,奋战在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安康地区,受到安康地委和安康县委的表扬,医院还捐赠了价值近2万元的医疗器械和卫生用品。梁立德、陈质庵被省卫生厅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

1985年3月至1987年4月,丁澄参加赴苏丹医疗队,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医疗队员有王无忌、秦志端、宋秋芳、卢德生。该队曾获“全国先进医疗队”荣誉称号,1987年《陕西日报》报道了苏丹医疗队的事迹。

1987年4月23日,西安市石油公司发生车祸,30余人受伤,医院紧急组织抢救,使重危病人很快转危为安;5月15日,医院组织抢救山西铝厂大面积烧伤患者及6月7日两起较大范围食物中毒患者,患者均转危为安,受到社会好评。

陕西省首批援藏医疗队自1979年8月开始,为期两年。小儿科主治医师卢宝玉、外科主治医师张居仁,分别赴西藏日喀则地区医院和海拔高达4600米的萨葛县医院工作,卢宝玉任医疗队队长,被评为日喀则地区“五讲四美”先进个人;张居仁荣获“优秀边陲儿女”铜质奖章。1982年9月,妇产科主治医师孙蓉参加陕西省第二批援藏医疗队。1985年5月,药剂科主管药师张华安、外科医师许延发参加第三批援藏医疗队工作。

1985年5月,为支援非洲遭受严重旱灾的人民,全院共捐款1383元。1989年1月,由黄庆恒、叶平安等组成的赴苏丹心脏手术专家组,帮助苏丹医生为一位28岁男性风心病患者实施了二尖瓣成形修复术获得成功,术后5天患者已经能下床活动,苏丹报纸很快报道了这一消息,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89年例会材料》。

六、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

医院注重学术交流及对外合作。自1978年以来,每年都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来院参观、访问及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医院也选派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国际会议等。

1987年7月,心血管病研究所与美国心脏外科专家合作,成功地进行了5例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其中同种异体主动脉及主动脉瓣代替肺动脉瓣和狭窄的肺动脉并加宽右室流出道根治法鲁四联症的两例手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一附院与国外合作医治此类病人尚属第一次。

第三节 师资与教学

这一时期,教学工作得到了改善,恢复了学生管理制度,建立了考试、学籍管理制度,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各教研组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三基”教学,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情况,增加教学内容,安排辅导时间,使得教学秩序大大改进,学生学习自觉性明显提高。

一、教学组织机构调整

1979年8月,医院各临床教研组一律改名为临床教研室。1982年,医学院决定将精神病学教研室改为“医学心理与精神病学教研室”,隶属一附院领导。1984年4月,在医院同位素室的基础上,成立了核医学教研室;10月,接学院党委通知,在一附院成立医学一系,由张学斌院长兼任医学一系主任。1986年5月,医院成立了肿瘤学教研室,任命张哲舫为主任。1988年1月,医院决定撤销教学科及学生工作办公室,合并成立医学一系办公室,王耐冬为主任,张家馨、李宽正(主管学生工作)为副主任;11月,重新组建了内科、外科教研室,任命高慧、邵文斌为内科教研室正、副主任,任命耿介、孟绍菁为外科教研室正、副主任;12月,成立急诊医学教研室,任命杨菊平为主任。1989年7月,校长办公会决定,撤销一附院消化、心血管、血液病、内分泌肾病、呼吸、泌外、骨外等专业教研室,成立内、外亚专业科。

二、培养师资队伍,完成教学任务

1979年,医院招收了五年制新生500名,实验专修课59名,进修班38名,师资班38名。1980年8月,承担第一期五年制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派出业务教师40名,先后举办5期日、英语脱产学习班,有193名教师参加了学习,8人到外语学校学习外语,有200余人参加了业余外语夜校学习,医院还请国内外专家来院讲学,以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1981年,派出进修学习107人。1982年7月,医院召开了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1985年,医院组织了5次教学观摩、3次教学效果评价活动。1988年9月至10月,医院举办第一、二次观摩教学,分别由肝胆研究室石景森副教授和耳鼻喉科白秦生教授讲授了“胰腺疾病”及“中耳炎”。

为了适应新教材的需要,保证教学大纲的完成,医院组织人力重新编写了病历书写摘要及各门课程的实习指导,修订了1978(5)级内、外科教学大纲;积极开展电化教学工作,教研室和教材科一起绘制各种教学挂图300余张,自制幻灯片等。1982年为全国统编教材《中医学》编委单位,余永敏任编委,刘茂浦参加审定会。1984年7月,西安医学院首届电教教材会议召开,内科《系统内分泌疾病》、耳鼻喉科《气管切开及护理》、儿科《小儿生长发育及体格检查》三部录像片获奖。《1984年例会材料》。1987年,内科教研室录制了7集体检诊断电教片;骨外科耿介主任主持摄制的《骨科病理学诊断》电视教学片,在大专院校电化教学会议上获奖,并在高教部音像出版社出版,被许多兄弟院校学习使用。

1981年,医院承担592名学员的毕业实习和临床教学任务,任课教师105人,完成总学时10154学时(授课1864学时,实习8290学时)。开展了录像、电影、幻灯、投影、录音等多种电化教学方法,全年共录像25套(40多个病种),制作了幻灯片52套,零散幻灯片100多张。1982年,承担医学院三个年级879名学生的临床教学和生产实习任务,开设21门课程,共完成教学课时5651学时(授课1417学时,实习4234学时),有11个教学基地。1983年9月,一附院首次接收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圆满完成了接待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医学院3名留学生为期6周的学习任务。1984年8月,医院医疗系1979(5)级学生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部属院校统考,总评为83.74分,比1978(5)级统考成绩上升1.78分。1985年9月,在首次“教师节”上,陕西省政府为一附院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颁发了“荣誉证”,高慧、刘文善、李桂林被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学校党委同时为一附院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同志颁发了“荣誉证”。1986年,卫生部组织全国所有医学院校参加统考,1982级学生统考工作顺利完成。1987年,承担医疗系三个年级750名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和生产实习任务,有365名学生在宝鸡、咸阳及西安市等医院进行毕业实习。1988年12月,一附院与铁路中心医院签订教学合同,每周安排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务人员去该院查房带教。

三、护理教育

1978年2月,一附院为陕西省卫校代培的护士中专班(50名学生)正式开学,学制3年。这是“文革”之后首次招收的护校学生。1979年12月,代培护士中专班在陕西省卫生局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查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1982年4月,护理部创建了“护理示教室”,可对护理人员进行直观的规范化教学,《健康报》做了消息报道。1984年3月,护理部主办了美国Hope基金会护理后续教育第一期培训班,学期3个月,学员15名。1984年12月,青年护士芦乃会、李小妹、刘桂侠、姚西侠、姜亚利等在省、市护理学会组织的“西安地区青年护理知识智力竞赛”中荣获集体第一名,并获得个人第二名和第五名。

四、研究生教育

医院从1979年开始有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包括内、外、妇等8个专业科室,共招收硕士研究生8名;1980年招收2名;1981年招收1名;1982年招收1名;至1983年,增加了两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招收硕士研究生10名;1984年招收10名。6年时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2名。

1985年初,针对发展研究生教育提出多种举措和实施办法,医院积极申报学位点,遴选研究生导师,创造条件建立研究室、实验室,增订中英文杂志,办业务提高班、外语学习班,向上级申请外出学习及出国留学等。当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25名。

1986年,新增两个硕士点,骨科被授予博士学位点,同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2名,毕业硕士研究生10名。直至1990年,医院共有硕士点20个,博士点1个;12年内招收硕士研究生167名,博士研究生4名;毕业硕士研究生101名,博士研究生2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使医院医疗、教学、科研整体水平大大提高。

图4-14 卫生管理科学讲习班结业

五、其他教学任务

1982年9月,根据卫生部的指示,医院承办了心脏内科、肿瘤诊断治疗学、放射线诊断学等三个为期一年的全国医师进修班,共招收学员23名。1984年10月,根据陕西省高教局和学院安排,承担了“陕西省高教系统职业技术学校”放射技士班教学和实习任务,共招学员50名,学制两年。1986年10月20日,医院开办了“党政干部卫生管理知识学习班”“急救学习班”“第二期节育技术和优生知识提高班”“妇幼保健院(站、所)长学习班”。

第四节 科研与成果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9年,医院先后成立了“激光医学研究室”“心血管内科研究室”“心血管外科研究室”。1981年5月,经陕西省卫生厅批准,附设以下科研机构:西安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下设心血管内科研究室、心血管外科研究室;西安医学院肝胆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室,下设肝胆研究组。这为医院的科研发展提供了机构保障。

图4-15 激光医学研究室

随着科学研究不断的规范化、制度化,医务工作者真抓实干,攻坚克难,针对临床常见问题及疑难问题进行了认真严谨的科学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1979—1985年,在陕西省医药卫生重大科研项目规划中,一附院负责项目23项,参加协作项目24项;在陕西省医学科学技术规划会议上,医院心血管组、外科急腹症组被评为先进集体,杨鼎颐、殷培璞、李义方、王吉安、白秦生、张哲舫、张蕴璟、张学斌8人获先进个人奖。

国家级及卫生部成果奖:1982年,骨科殷培璞、放射科钱致中协作的“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成果”获得卫生部甲级成果奖,殷培璞因其在大骨节病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1983年6月,由心胸外科戴刚、任泸平、郭晓初、秦志端、侯立业、李兆志、王乃栋等研制的“微泡型鼓泡式氧合器”获得卫生部乙级和陕西省政府、卫生厅二等奖,并通过了陕西省科委和陕西省卫生厅组织的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8月,泌尿科周宪文、南勋义,病理科张学斌与有关单位共同进行的“男性输精管黏堵剂J3胶的临床研究”通过了陕西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获得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和陕西省卫生厅一等奖。1985年12月,妇产科生殖遗传室发现5例世界尚未报道的异常染色体核型,经中国医学细胞遗传中心异常染色体核型鉴定会议鉴定通过,载入世界性专著《人类染色体变异》一书。1986年激光室吴廷璧参与研究的“激光安全防护研究——激光对眼和皮肤损伤阈值测量”及“血卟啉-激光诊治癌症的研究及光辐射治疗研究”获国家科委“六五”攻关科技进步奖;王秉正参与协作研究的“提高宫内节育器有效率的研究”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六五”科技攻关奖。1987年1月,李金欣、祁光裕等与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刘国平等共同研制的ZG-Ⅰ型自动灌肠治疗机通过省级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是一附院首次与外界合作研制科研产品应用于临床,当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举办了一次推广学习班。1989年激光医学研究室“激光医学安全防护研究”获国家科委“七五”攻关科技进步奖。

省厅级成果奖:1981年,医院传染科张成文、谢蔚玫、贺美丽、王耐冬、岳金声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游离肝素的测定”研究获陕西省卫生厅二等奖。1984年,儿科参加协作的“九省市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调查”,被卫生部授予科技奖;儿科王秋燕等与交大合作的“电子计算机辅助鉴别小儿常见病研究”获省委优秀成果奖、省科技卫生三等奖。1986年9月,耳鼻喉科白秦生、李随勤共同研究的“噪音性耳聋发病机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及放射科刘继汉和内科匡延龄、郑志诚共同研究的“剑鞘气管的临床X线研究”分别获得1986年陕西省医学科学进步二等及三等奖。1989年10月,医院“同种异体胚胎小脑组织脑内移植治疗小脑型共济失调症的研究”成果鉴定会在陕西省卫生厅主持下进行了省级鉴定,认为此项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及陕西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激光荧光阴道镜检”在陕西省委、省科委、高教局召开的颁奖大会上获二等奖。

图4-16 骨科殷培璞教授在麟游筛查大骨节病

图4-17 1983年论文报告会

国家发明专利:1987年8月,心外科郑国强、李兆志等研制的“心内血液吸引回收微栓过滤多用器”获得中国专利局发给专利证书(专利号87209519),这是学校申请获批的首个专利,并获得第二届国际专利新产品“铜牌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http://www.chemyq.com/patentsy/pt14/130902_CEE1D.htm/2016/4/28。郑国强、陈宁等研制的“多用多功能牙垫”也获得专利号(CN2034433)http://www.patent—cn.com/A61M/CN87209519.shtml/2016/4/46

横向联合,成果转化:1987年1月,一附院李金欣、祁光裕等与陕西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刘国平等共同研制的ZG-Ⅰ型自动灌肠治疗机通过省级鉴定,委托西安晶体管厂批量生产,为医院创收科研基金1.25万元。1987年12月,耳鼻喉科与户县106信箱签订“眼震仪”合同;科研科及麻醉科与风雷仪表厂签订了“心肺复苏机”合同,与东风仪表厂协议制作“呼吸导管”;中医科与校部药学系签订“溃疡丸”合同等,加强了横向联合。1988年11月,科研科组织了8种科研产品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对外技术洽谈会,其中有“氧合器”“微栓过滤器”“自动灌肠器”“心肺复苏机”“多用活检穿刺器”“麻醉支架”“多用牙垫”及“清解注射液研制技术”。普外医师祁光裕研制的“多用穿刺活检器”相当于美国同类产品,国内尚无,在会上被苏联商务参赞乌留夫看中,欲与医院进行技术交流。“清解注射液研制技术”被选送参加1989年3月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贸易展览会。另外,“心肺复苏机”还参加了国家第一届对外技术贸易展销会,受到同行好评,出售1台,订购9台。

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8年1月12日,经过临床医师及科研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一附院首次中标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并中标1项卫生部科研基金课题,“充血性心衰淋巴细胞膜的功能与疗效关系的研究”“小儿心肌炎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耳蜗血流与调节”“人宫颈黏液酶学构筑学与受孕机制的初探”和“少年儿童高血压发病机制中钾的作用研究”,共获科研经费11.46万元。这是自从1985年全国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项目以来,一附院第一次获得国家级临床医学科研课题5项,实现了学校临床医学科研进军国家级科研领域“零”的突破。1989年4月,医院获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耳穴脉冲治疗对胆囊收缩素水平及排石机制的研究”“乙肝病毒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侵犯及其意义”“乙肝病毒和表面抗体致畸作用的研究”。11月,卫生部科技司成果处王秀锋处长视察部分科研成果,对一附院的科研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第五节 重要人物

一、王秉正

王秉正(1919—2007),陕西高陵人,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193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1945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48年调至西安大学附设医院妇产科,先后任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一附院妇产科创始人之一。197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评为陕西省及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高校系统优秀教师;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政协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1980年至1991年任陕西省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

她长期从事妇产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工作经验,足迹遍布全省各地及附近几省(区),学生和学员遍及全国各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医务人员。多次承担省级、全国计划生育科研项目,参加研制的“ZDZ”外用避孕药膜课题,1984年被评为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参与了计划生育“六五”攻关科研项目“提高不锈钢O形宫内节育器避孕效果的研究”,获1986年国家计生委三等奖。主编、参编、审稿或翻译有《病理产科学》《产科学及妇科学》《妇女保健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人口概论》《妇产科教学病案》《变态反应的原理与实践》等。她德高望重,医术精湛,不骄不躁,辛勤地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二、殷培璞

殷培璞(1923—2004),陕西汉中人,生于1923年10月。中共党员。1942年考入西北医学院医学系(六年)学习;1948年修业期满,被派往芜湖弋矶山医院工作。1949年6月西安解放后,被母校召回,聘为外科助教;抗美援朝期间,国家骨科人才奇缺,1952年赴天津医学院师从于著名骨科专家方先之教授门下深造;1953年回校后即任骨科主治医师;1958年建院后,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及该院创伤矫形外科教研室主任。兼任地方病学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地方病专题组副主任,全国医药院校统考命题委员会委员兼骨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陕西分会地方病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陕西省地方病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骨科学会副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医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创伤矫形外科教研室主任。

他在西北地区最先应用人工关节。1958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先锋并在京参加经验交流会,受到周总理接见。1969年任陕西省中草药骨研组组长,收集整理民间正骨治伤验方2000余方。1976年创用“盆箍及高低杖治疗骨盆骨折”救治唐山大地震大量伤员。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大骨节病,创编系统的大骨节病矫形手术治疗法,完成晚期患者手术1000余例。1977年,西安医学院大骨节病研究室成立,殷培璞教授兼任主任,承担了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大骨节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并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获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1979年8月至1982年12月,全国20个单位180多位科技工作者对陕西永寿大骨节病进行全面、系统调研,形成《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文集》,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殷培璞担任考察组第一副组长兼临床防治专题研究组组长。1987年主编出版《大骨节病防治研究》,参编有关大骨节病研究专著多部。1983年、1987年应邀访问美国并做大骨节病防治专题报告。2005年9月16日,在其逝世一周年之际,麟游县人民政府按其遗嘱将骨灰安葬在页梁山,立碑永志纪念。

三、钱致中

钱致中(1920—2011),陕西酃县人。中共党员。我国著名放射学专家,一附院放射科的创始人。1947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医学院,1948年7月至1950年10月曾在沈阳总医院、沈阳中心医院、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1950年11月至西北医学院工作。1956年放射科成立,为首任科室主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于1959年及1962年提出我国大骨节病X线分型标准(被称为钱氏分类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国外出版的教科书也引用了此分类方法。1959年撰写《大骨节病的X线研究》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大骨节病的早期诊断、病程演变及致畸形成原因的分析》1962年发表于《中华外科杂志》。他在大骨节病的X线研究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8年其大骨节病X线分型荣获全国科技大会二等奖。1979年8月至1982年12月,全国20个单位180多位科技工作者对陕西永寿大骨节病进行全面、系统调研,形成《永寿大骨节病科学考察文集》,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曾担任X线诊断专题研究组组长,20世纪50年代对原发型肺癌的X线诊断进行了全面研究,提出把中心型肺癌分为肺门型和纵隔型,并规范了各部位(胸、腹、骨关节)的检查方法。

在学科建设方面,1957年,放射科安装了一台苏联制200kV深部X线治疗机,在钱致中指导下,医院首次开展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业务。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放射科引进法国心血管机,开启了医院的心血管介入工作;80年代末,在他的大力倡议下医院购置了西北第一台0.35 T核磁共振扫描仪,并与其第一位研究生杨广夫及外籍专家靳宝善共同编著了国内第一部磁共振专著《磁共振诊断学》,从而奠定了影像科在西北领先的学科地位。他是医院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之一,他的硕士研究生杨广夫是医院建院以来第一个通过答辩获得学位的硕士研究生。1956年编写的《X线诊断实习指导》,解决了当时内容多、学时少、教师少、学生多等矛盾。主编《X线诊断读片指南》《骨病与大骨节病》《人体三维断面解剖图谱》等,至今仍对多个层次的放射科医生具有启迪作用。历任陕西省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1951年)、第二届(1973年)副主任委员,第三届(1987年)名誉主任委员。《陕西新医药》和《放射学杂志》的审稿专家。

(撰稿人:张月浪 魏凡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