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辨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石鼓文发现的地点在今宝鸡市石鼓山附近

关于发现石鼓文的地点,唐时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是岐阳说。持这种说法的人最多,因为最初人们都认为石鼓是周宣王时史籀所作。现代研究者一致肯定石鼓为秦国器物,岐阳之说已不能成立。尽管如此,现在仍有很多人习惯性地称石鼓为“岐阳石鼓”。

二是陈仓说。李嗣真(? —696)《书后品》说:“仓颉造字,鬼哭天廪,史籀埋灭,陈仓藉甚。”李嗣真:《书后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版。杜甫《赠李潮八分小篆歌》中写道:“陈仓石鼓又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都认为石鼓出于陈仓。陈仓说是最早的说法。

三是天兴县南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在天兴县条说:“石鼓在县南二十里许,石形如鼓,其数有十,盖记周宣王田猎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迹也。”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天兴县即雍县,今之凤翔县。

由于《元和郡县图志》是唐代地理全书,在后世影响很大,故其石鼓在天兴县南二十里的说法为郭沫若、唐兰、张光远、韩伟、徐宝贵等诸多有影响的学者所信从,并引史籍作了较繁复的考证。李仲操先生指出,《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元和八年,至少比李嗣真晚120年。他认为李吉甫说的应是石鼓发现后搬动存放之地,而非最初的发现地。李仲操:《石鼓文出土地及其在唐宋的聚、散、迁》,载《人文杂志》1993年第2期。

现在宝鸡市渭滨鸡峰山(古名陈仓山)的石嘴头,古有石鼓山。梁刘昭《续汉书·郡国志》陈仓下有注:“《三秦记》曰:秦武公都雍,陈仓城是也。有石鼓山,将有兵,此山则鸣。”《三秦记》为汉代著作,则汉之前已有石鼓山之名。明代正德年间《凤翔府志·宝鸡县·地舆》:“陈仓山,即鸡峰山,在县东南,秦汉陈宝祠所望秩者。”“石鼓山,县东南十五里。山麓有石鼓者十,相传周宣王中兴所凿。”据石嘴头附近乡民传说,当地很早前即建有石鼓寺。20世纪60年代,李仲操先生(原宝鸡市博物馆馆长)曾依据传闻多次到其地考察。1965年6月12日,在当地群众协助下,发现了清嘉庆十三年(1808)镌立的《重修石鼓寺碑》(原碑及碑记拓片已毁,幸有李仲操手抄碑文留存,今已重新镌刻立碑)。80年代任周方、张亚炜等文博工作者在文物普查时,在石鼓山旁茵香河发现有很多大块圆鼓形花岗岩石,其大小、石质、形状、颜色均酷似秦石鼓。秦石鼓可能即取材于这种茵香河石。现在,宝鸡市政府已在石鼓山修建了石鼓阁、青铜器博物馆等重要文化建筑。199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队在石嘴头村西发掘出了一批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及秦汉居所遗存。2013年又发现了西周晚期青铜器多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石鼓山现已成为宝鸡的文化和游览胜地。

我们认为,李嗣真、杜甫说的石鼓在陈仓,只是一个大致区域,而且也并未说石鼓就发现于陈仓。李吉甫说的石鼓在天兴县南二十里,可能正如李仲操所说,是石鼓存放地。其实二说的大致方位并不矛盾。可以推断,石鼓的发现地当在陈仓故址附近一带。民间所建的石鼓寺,年代较晚,也不能作为石鼓发现地的证据。宝鸡市现在修建的石鼓阁,并不能证明就是石鼓的具体发现地,它的意义在于使石鼓文化有了一个象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