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乌审旗林业局组织编写《乌审旗林业志稿》,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乌审旗林业发展历程,是一个翔实的历史资料。2017年旗林业局请示旗委、政府续编《乌审旗林业志》,此次修编,增加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乌审旗林业生态建设的内容,特别是从2005年以来,是乌审旗经济发展最好时期,也是林业投入最大、发展最快、广大群众获益最多的时期。几十年来,旗委、政府生态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团结全旗各族人民,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创造了乌审人民治沙精神,为乌审生态建设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借此《乌审旗林业志》出版,我谨代表旗委、政府向长期战斗在林业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农牧民、干部、职工致以亲切的问候,向多年来关心、支持乌审旗林业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乌审人的治沙史,就是乌审人的创业史。历史上乌审旗曾是水草丰美、森林茂密,大约在14~7万年前,古人类(河套人)就在萨拉乌苏河流域繁衍生息。由于历代战争、移民垦荒以及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成立以后,又经过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以及牲畜过度超载、“牧区向农区过渡”“牧民不吃亏心粮”等的误导,导致大量的乱垦滥伐,致使乌审草原严重沙化。饱尝沙化之苦,唤起了乌审人的保护生态意识,以宝日勒岱为代表的乌审人“改天换地,治理沙漠,建设草原”的气魄,创造了“牧区大寨”治沙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涌现出全国劳模和造林大户——殷玉珍、盛万忠、乌云斯庆、张永举等等为代表的“治沙英雄”。
乌审旗生态建设经历了六十年代“种树种草”、七十年代“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八十年代“三种五小”、九十年代“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础建设”、进入新世纪生态建设“全面保护,质量提升”。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旗委政府“尊重自然、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日元贷款植树造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坚持“封(封沙、育林、育草),飞(飞播造林),造(人工造林)”结合,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生态恢复之路,使毛乌素沙地形成了带、网、片相连,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治理体系。
乌审旗的森林覆被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不足0.5%,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7%, 2017年提高到32.83%,林地面积增加到580万亩,植被覆盖度80%,农牧民户平均从生态建设中获益年超万元。乌审旗也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等各种荣誉,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典范。一个天蓝地绿的绿色乌审展现在祖国的北方。
盛世华章,彪炳史册。重修《乌审旗林业志》对于我们总结乌审旗林业发展历程和经验,思考今后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重大。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绿色乌审”的战略目标,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