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现象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书法经典大家的困惑与反思

——从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说起

书法经典大家是一个时代书法繁荣发展的标高,亦是书法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近读张海先生《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一文,深为其文化责任担当意识所折服。这既是时代的呼唤,又是一个极其严肃的时代命题,需要认真思考并做出积极的理论探寻与实践回答。鉴此,我们唯有从书法经典大家的文化特征与时代价值入手,厘清并正视困惑当代书法经典大家的问题情境与文化动因,进而寻绎出打造书法经典大家的基本理路与可能性空间,则不仅关乎当代书法创作价值的历史性确认,更是未来书法艺术能否保持其文化身份认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书法经典大家的文化特征与时代价值

认识书法经典大家的文化特征与时代价值,须得从经典与大家的概念入手。

“经典”一词来自拉丁文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指“公认的,堪称楷模的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本国和世界具有永恒的价值”.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和传延》, 《新华文摘》2004年第14期,第8页。。“大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三种含义:一是著名的专家;二是世家望族;三是人称代词,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显然在此是取其“著名专家”的意思。由此看来,无论是“经典”还是“大家”,在其本质意义上都是“将其视为因内部固有的崇高特性而存在的实体”. 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和传延》, 《新华文摘》2004年第14期,第8页。,是一种从实在本体论角度进行的阐释。但是,倘若从关系本体论的角度来看,那么“经典”与“大家”,则又是一个不断确认的过程,是一种在阐释中获得生命的存在体。所以,“经典”与“大家”,既是一种实在本体,又是一种关系本体的特殊存在,亦即“那些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它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历史穿透性,并且包含着巨大的阐释空间”3.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和传延》, 《新华文摘》2004年第14期,第8页。。就书法而言,其经典大家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特征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本体来看,所谓经典是以创作主体艺术感悟的独自性、鲜活的时代感与当下意识高度交融为机缘,以精湛的技术性功力为手段而呈现出的极具原创性、典范性和持久震撼力的生命艺术状态。因而不仅具有根系的生发性、技术的纯粹性以及文化的传承性与精神价值的超越性,而且具有审美价值的示范性与思想价值的恒持力。

第二,从主体特征来看,所谓大家,在其艺术本体与精神发掘上应该既有本体“技”的精纯度、历史传承性的渊深度,又有敏锐的时代精神捕捉力;既有个性特征的掘发力、功力积淀的深厚力,又有精神维度的开放性、包容性与整合性,是以真诚的学术力与心灵的高度自由而投身于创作实践与理论探寻的智者。正如吴振锋先生所界定的那样,“指那些在艺术个性风格建构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即既不同于前人,又不同于今人,且能够在对民族传统与精神把握与表现上有深刻独到的见地,并对当代书法发展起到推助作用的书法家,即可认定其为当代书法大家”. 吴振锋:《书法“大家”的生成与“经典”的可能》, 《中国书法》2008年第9期,第69页。

第三,从关系本体来看,书法经典与大家不仅互为依存、相荣共生,而且在其关系链接上存在着一种阐释与被阐释的转化互动。一个时代的经典大家启发和孕育着另一段新的历史的诞生与经典大家的生成,从而构成书法艺术史上精神指向与审美价值在超越时空上的深层沟通,“其独特的文化意义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替代文化叙事的符号资源”.吴振锋:《书法“大家”的生成与“经典”的可能》, 《中国书法》2008年第9期,第69页。

第四,从价值判断来看,书法经典大家是书法艺术原创性与传承性有机交融的结晶。既是当代书法艺术发展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与创造者,又是未来书法艺术发展与学术创新的开拓者和践行者。其本质在于保存和传延书法艺术的“中国化”。因而,立足民族文化根性,遵循艺术本体规律,把握当代审美主流,以宏富的思想力与精湛的技术表现力打造书法艺术精品,进而成为民族艺术语言与“文化血脉、基因与指纹”的象征符号,而雄踞“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位置,则是其基本的价值看点。

那么,于当代书法创作现状与成就而言,笔者以为,尽管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书学资料大量涌现、书协组织活动频繁,并涌现出一大批风格多样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成果,使得书法创作与研究在主导、理念、审美追求与创新创造意识上共同构成了当代书法创作发展的主旋律,并“以追求自我为主线,在历史、当代与个性的维度中,以良好的传统功力、文化底蕴与艺术敏锐性,在经典发掘的精度与深度上努力寻觅着属于自己的书法语言,演绎出现代艺术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内核”.刘思凯:《突出重围——当下书法创作及现代性探寻的文化反思与期盼》,《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论坛文集》,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38页。。然而,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点来反观当代书法创作时则会发现:整个书坛大赛多、获奖多,经典少、大家少,缺乏具有时代特质的标志性书法精品与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大家。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书法在一片繁荣与热闹背后所暗藏的一种隐患与危机。因此,对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的呼唤,既是对现代文化语境下当代书法创作历史价值确认与民族文化形象标识构建的期冀,更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此时代价值之其一。

其二,于当下社会文化全面转型的时代特征而言,对书法经典与大家的呼唤,是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西方艺术理念与东方艺术精神、技术性诉求与文化性诉求的冲突与对峙中,民族文化艺术独立品格与审美标尺的彰显与守成。其本体内涵与标准的自在、技道两进的规定性、创作主体精神的历练以及心灵的超越,对于匡正当下书法艺术化进程中那种消解文化内核与创作主体精神的“离场”,而徒在“纯艺术”的幌子下片面追求书法的形式化、视觉化、技术化的定位倒错与价值取向的偏失,以确保书法在世界文化生态园竞相丛生的态势中依然保存其民族文化的独特身份,而不至于被同化,定然发挥着积极的警示效力。

其三,于书法传承发展流程而言,书法经典与大家是书法“生生不息”“守常知变”文化传承理路的当代性延伸。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以时代为轴心而不断生成、阐释、确认经典与大家的发展史。正如王羲之《兰亭序》所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那样,当代书家要确立当代书法的历史地位,而不至于使书法赓续相传的血脉在当代人手中停止跳动,并为未来书法提供合理的资讯和参考,就必须以真诚的态度,理性地、全身心地投入当代书法创作经典与大家的打造之中,以艺术与文化的双重身份认同为编码,以立体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特征去完成“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与天职。其价值不仅是当代的,更是长远的、历史的。

二、困惑当代书法经典大家的问题情境与文化动因

如果说“消解经典,否认大家”是大众文化及其特征在文化意义上的一种表现的话,那么,对当代书法创作及其价值的追问,则是近年来一个不绝于耳的音符。从“意义,没有意义”,到“收藏当代书画作品等于收藏废纸”的判断,其否定与轻蔑的态度更是当代“文化虚无论”在书法文化领域的集约表现。对此,如若我们除了保持必要的警惕而可置之不理的话,那么困惑当代书法创作及经典大家的问题情境与文化动因,则是我们必须面对且迫切需要理性思考与分析的现实问题,而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辨析中真正厘清其文化突围的基本方向与理路,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1.认知理路与方法的极端化,致使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在价值认同上产生偏失和误区

第一,片面扩大经典与大家在史学上的跨时空性与时代文化高点的绝对性。以十全十美、不可超越的标准将经典与大家放置于神圣的地位,而完全忽视了经典与大家的阶段性、相对性以及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阻隔了经典大家与大众对话交流的平台,拔高并拉大了与时代同类创作主体的距离感,并以一种遥远、神秘、绝对、完美的评判体系而置当代书法创作于无缘境地,从而名正言顺地否定当代书法创作的价值指向与文化认同。

第二,片面扩大经典与大家的过去性时代特征和历史的时态性,总以当代书作与大家时间积淀不够、未经历史的检验为由而剥夺当代书法创作及经典与大家的命名权和被命名权,甚至在书法临摹、学习方法上都不能借鉴当代人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其结果只能在古人已有的视域与层面上打转,从而切断了当代书法创作与经典大家的内联关系,阻断了当代书法创作通向经典与大家的道路。这种厚古薄今的“新文化保守主义”理念直接摧毁的则是当代书法创作与价值追求的自信心。

第三,片面扩大经典与大家的偶然性、先天性艺术天赋与创作灵感的作用。以经典与大家是历史的自动呈现,无须确认、命名与阐释为由头,而完全淡化甚至否认经典与大家的特殊性以及阅读意义的独特价值。因为经典的价值在于从历史的标杆上不断地被发现、被赋予、被创造、被确认,一个时代的作品,如果没有被同时代人阅读、研究、评论、选择,那么,这个时代的经典是不会自动显现的。于大家而言亦是同样。所以书法经典与大家的生成和确立“是一个历史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当代化的过程”.吴义勤:《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需要当代书法创作的每一位“在场者”积极参与、淘洗、发现、确认,以经典与大家来续写中国当代书法发展史。


2.书法评价标准体系的多元性与主流艺术形态审美价值内核的模糊性,致使当代书法经典大家在标准认同上存在较大差异与盲区

第一,自当代书法复兴运动以来,伴随着国展、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国家级展览的不断深化,在主流审美价值指向上历经了以古为本,到“深厚的传统功力,充满正大气象和丰厚文化内蕴的时代感以及张扬个体生命力的创作激情,这一历史、时代、个人三方面所共同凝聚为一体的创作观念”.周俊杰:《八届国展与主流艺术》, 《中国书法》2004年第5期,第12页。,直至九届国展“遵循书法规律,继承传统,鼓励创新,兼顾多种艺术风格”的艺术理念,符合时代审美主流,符合书法创作规律,并以此指领着中国书法走向繁荣。然而,较之于国家级展览评审机制建设而言,在书法主流审美价值内核指向上又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性空间,基本尺度不够明确、价值指代缺乏稳定,在历史—书法传统、时代—审美导向、个人—主体生命的维度之间如何选择自我突破点,确立怎样的艺术理念,如何处理形式美与内涵美、技术性与文化性以及艺术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并把握其度,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评论者、欣赏者而言,都需要以自我审美体验为基础来自由发挥,其结果只能是凭心而发,因人而异。九届国展获奖者创作感言与评委们的评审感言在价值看点上的分歧,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第二,以思想解放为标志,以艺术进步为表征的各种艺术思潮与风格流派的出现,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并存、群芳竞妍的格局的同时,又使得当下书法创作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陷于紊乱而无序的状态。一方面,就创作形态来讲,“当代书法正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传统风格书法创作在杰作林立的书法史中,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深入道路;现代风格的书法创作努力扩展含义的深度与题材的丰富性,寻求原创性的起点;同时,书法中观念和图形的积存,已成为当代艺术的收获”.邱振中:《当代书法创作:理想与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第1页。。三种各不相同的艺术文化价值指向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与评判体系。另一方面,就学术主张来讲,无论是书法新古典主义、学院派书法、新文人书法、民间书法、流行书风,还是艺术书法、新帖学等,尽管各自旗帜鲜明、自成一体,但在核心价值指向上,或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正大气象,或追求形式上的时代感,或追求技术上的精到性,或追求书法的文化性与诗意性品质,都是围绕着书法传统与时代精神这一轴心而在各自设定的路径上自由延伸、积极探索,其价值目标与评判标准的差异则是显然的,亦是自然的。

第三,群众性书法热与书家大众化身份的自由转换,使得当代书家的标准变得矮小而泛化。一方面,无视书法本体规定性与诗意性品格的内在要求以及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与标准,以为“只要拿得起毛笔写字的便是书法家”, “在宣纸上随意挥洒便是心灵的自由释放”,甚至以为“古代遗存下来的墨迹都是传统、经典”,从而客观地助长了信笔为体、满纸涂鸦的无序状态,消解了书法作为文化艺术而存在的自身价值。另一方面,缘于展览评审中对艺术性与文化性相统一的标尺把握不到位,使得当代书家的门槛与身份确认标准过低,缺乏文化人应有的高度,以致文化缺失成为书法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

那么,当代书法到底有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评判体系与标准,该确立怎样的标准,则是一个无法回避且需要深入讨论的现实问题。难怪《美术观察》连续三年邀请有关专家讨论,其观点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亦可见一斑. 《当代书法标准大讨论》, 《中国书法》2008年第10期,第125—129页。。鉴此,笔者以为,应在书法界内部力倡一种“统一观念,提高认识”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创作主体走出流派与主张范畴的制约,在时代文化理念与艺术审美精神的观照下,着力构建当代书法评判价值体系的普适性标准与审美主流内核价值指向的基本底线,则是当代书法创作及经典大家认知的关键。


3.理论研究价值定位的偏颇与批评功能的曲解,使得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生成环境趋于污染与破坏

第一,理论其实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假设,其主要功能则是对批评实践所发掘的意义给予阐释,是一种对意义产生过程的反思。就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现状而言,笔者曾在拙作《突出重围》一文中对其偏颇与不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分析,这里不再赘述。其目的在于强调: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法偏离了“学术是一种对现存认识的质疑和反思,是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智性追问,他的全部价值在于认识上的推陈出新——认识角度的更新、认识理路的更新”.盛宁:《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 《新华文摘》2007年第13期,第88页。这个中心,其后果非但不能对当代书法创作做出准确的阐释、分析与价值指领,而且只能将书法置于危险的境地。

第二,书法批评功能消退与环境的恶化,直接滞碍着当代书法创作及经典大家价值确立的历史进程。以笔者拙见,书法批评功能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书法创作过程及文化现象的敏锐介入与判定;二是对书法创作成果做出价值的确认,以完成史的职责。因而于评论主体而言,其理论的原创力与文化良知的执守则是安身立命之本。然而,当代书法批评的功能与环境恰恰在此发生了变异。一方面,缘于已有的、传统的理念与标准的制约影响,理论创新不够、标准过于陈旧,对书法创作现状及其文化现象缺乏敏锐而富有新意的解读与阐释,或以西方艺术理念为依据来臆测和预设书法的心理定向、审美价值与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缘于文本解读能力、历史责任与文化修养的缺失,或受制于名与利的诱惑,使得书法批评面对书法作品文本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夸张”“抬举”“吹捧”成风,完全置书法的基本标尺与底线于不顾,任意阐发书法作品的“创作价值”与“艺术成就”,其结果只能使书法创作在缺乏真诚的批评中“跟着感觉走”;二是“否定”“批判”“酷评”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并以此成为自身存在的手段,这种既与商业陷阱有关,更与“破坏型”的畸形看客心理有关的批评指向,同样会将当代书法创作置于危险的境地,何谈书法经典与大家的生成与确认?


4.创作主体价值定位的倒错与偏失,使得当代书法经典大家的生成在精神游离与文化缺失的双重作用下而显内功不足

第一,在本体认识与创作导向上,一方面,缘于主导理念、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书法”本体认识上出现了多样性和复杂化,诸如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抽象艺术、表现艺术等等。其关注的视觉仅仅停留在书法的概念、范畴、表征以及学科关系态的构成链上,而构成书法的关键——“人”及其精神内核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完全遗弃。另一方面,缘于“展厅机制”下书法艺术性的片面追求,创作导向与认知模式发生偏差:一是对书法“普遍性”的简单认同而导致的笔墨泛滥;二是对汉字书写规律性的绝对认同,单方面扩大书法创作中技术的决定作用,以手段为目的,视表象为本质,炫技取胜成为书法追求的终极目标;三是审美元素替代创作激情,在视觉效果的追逐下,过分强调书法中“看”的成分和价值。从而严重掩盖了书法作为生命意义存在的一次性、纯粹性以及诗意流淌的书写性。

第二,在创作主体身份认同与价值定位上,一方面,缘于书家大众化、平民化身份的自由转换,书家在不得不走下传统意义上“士”的阶层、文化人的神坛,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员,从而失去了精英文化的依托和载体的同时,当代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理念、专业化社会分工,使得书家在努力创造艺术价值的过程中,却淡化了与书法这门独特艺术相关的文、史、哲知识的积累以及文化内涵的提升。另一方面,“物化”的社会现实使得书家本应闲适、宁静的心态变得躁动起来,书法已不再是书家心灵的自由释放,而成为功利追逐的手段和方式。一是以入选、获奖为目标,而使自己成为书法大展、大赛场上一位匆匆的赶潮者,猜测评审动向、分析评委嗜好,盲目跟风、简单复制,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而做起“字外功”, “名”的追求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二是书家身份的边缘化,使其成为市场交换中“一味追逐商品买主”的文化商人,在创作中以市场认同为坐标,以商家审美为尺度,以取悦于商人、得利于顾客为目标,而完全抛弃了书家自我审美体验的独立价值,以致“俗书”“媚书”泛滥。其结果只能以利欲的满足换来书法作为精英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诗意性品格的全面流失及创作主体精神的“离场”。“文化的缺失必然带来思想的平庸,认识的迟钝定会致使目光的短浅和行为的凝滞。不难设想,在一个精神侏儒与方位迷失的维度中,徒有形式的创新与技术的精湛的书法艺术最终是难以进入文化层面的”.刘思凯:《突出重围——当下书法创作及现代性探寻的文化反思与期盼》,《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论坛文集》,中国书法家协会编,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38页。,如若以此求得书法经典与大家,其结果显然是徒劳而无获的。

至此,不难发现,困惑当代书法经典大家的问题情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书法创作究竟有没有经典与大家,能不能产生经典与大家,当代人有没有权利确立和命名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这将成为影响当代书法价值历史性判断的核心问题。

(2)在当代中西文化理念的对峙与融合中,中国书法如何在其艺术化的进程中坚守民族文化根性及其独立品格,如何理性地处理技术性与艺术性、刺激性与耐看性的关系?这将关乎未来书法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3)在多元并存的文化语境中,当代书法品评是否应有一个相对稳定且具有大众普适性的评判体系与标准,如何构建当代书法评判体系和标准?是书法本体的,还是大众立场的?是当代艺术审美形式与技法之间的,还是书法创作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是当代评判,还是历史评判的?

(4)当代书法理论研究与批评如何建立书法品评阐释与文本研究之间的联动关系?如何建立当代书法批评模式与学术规范?

(5)当代书家与批评家如何在“物化”的社会现实面前保持一方心灵的纯洁与自由?如何执守文化人的良知与使命?

这些已成为当代书法创作及经典大家生成确立过程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需要我们做出审慎的思考与探索。

三、经典化——打造书法经典大家的基本理路

就当代书法创作及经典大家的生成与确立而言,笔者以为,唯有从大书法理念出发,于当代书法创作的问题情境中寻求其精神向度上的广泛一致性,进而在经典化的过程中,以创作主体精神的倡扬与心灵的自由为中枢,把握书法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经典大家生成确立的文化关捩,在民族文化根性、诗意性品格及时代精神的高度融合下,以完成其历史文化的责任担当,则是实现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困惑与问题突围的基本理路。鉴此,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确立“大书法”文化理念

“大书法”是周俊杰先生提出的重要的书法文化理念。它不仅指向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价值与方向,更是其书学史观的根本体现。其基本论点在于,“中国书法史不仅限于文人帖学一脉,而是应包括文字刻符、碑、帖,以及文人书法和更广泛的民间书法在内的一部大书法史”.周俊杰:《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 《中国书法》2008年第12期,第82页。,在精神向度上与他所倡导的“书法新古典主义”一脉相承。其核心在于一个“大”字。以笔者拙见,此“大”在学术构点上至少包含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文化内核与精神向度大,志在恢复倡扬书法艺术中“纯真、宏伟、雄强、充满正大气象”的艺术内蕴与阳刚之气;二是取法、借鉴与研究范畴大,凡古今中外一切器物、骨料、木简、残纸、写经、铭文、碑刻、文字墨迹以及文人书法、民间书法等均可作为当代书法艺术借鉴、研究与史学建构的范畴和对象;三是文化构成跨度大,将历史意识、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有机结合,并以时代精神为统领,突出创造的价值与意义,力图在形式上、思想上超越前贤,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且颇具内聚力的完整体系。其精神内核既与当代中国整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气势及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又与当代书法复兴运动以来波澜壮阔的创作态势、审美追求和价值坐标相一致。因而,以“大书法”文化理念打造当代中国书法经典与大家,以其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去完成书法史的当代续写,既是时代的需要,更是书法发展规律与经典大家文化特质的必然选择。


2.恒持经典化的基本理路

经典化即书法艺术的中国化。其本质是在书法本体规定性与中国文化传承规律驱使下,书法传统、经典与大家凝化为生生不已的新传统、新经典与新大家的过程。其一端指向书法经典与大家的诞生;另一端直指书法经典与大家价值意义的判断、研究、阐释与确认。既是一个“过去时”,更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是一个连绵不断的传延衍生体。因而,要准确判断当代书法创作的历史价值,体认当代书法的时代意义,进而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与大家,就必须恒持经典化的基本理路。其一,这不仅需要当代人去积极参与和实践,更重要的是从思想认识和文化观念上坚决走出在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价值认同上的偏失和误区,以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和真诚的学术力为支撑,还当代人以当代书法价值评判与书法经典大家的命名权。使其积极投身当代书法创作、阅读书法作品、参与当代书法经典大家的确认过程,则是实现书法经典化的核心所在。其二,返回经典,将认知模式与思维理路置放于书法史上那些极具原创力与艺术震撼力的经典与大家身上,以开放的而非自闭的态度,将其还原于历史特定时期与文化状态下。一方面深刻体悟书法经典大家得以诞生且自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技”的规定性、以“技”入“道”的基本理路,以及特定文化与当下意识高度融合的精神意蕴与原创性的价值看点,寻绎、发掘可资当代书法创作借鉴的富矿。另一方面从具体文本出发,围绕经典与大家阐释、解读与价值认定的所有结论,予以重读或重新审视,仔细辨析经典大家的文本特征、精神指向与阐释之间的内联关系,发现其潜在的存活空间与可转移因子,进而推及启发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的价值判断与历史认定,则是实现经典化过程的主要目的。其三,从接受美学角度看,书法经典与大家并不是一个自在之物,而是在社会接受与个人接受两种形态的互动阐释与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现实的生命,在本质意义上与经典化的过程同构合拍。因而,经典化是作品美学与心理美学沟通、链接的必然津梁。尤其是在当代书法作品美学与心理美学相互脱节、断裂的文化现象面前,经典化不但可以指导受众正确看待书法史上不同时期的经典与大家,而且对于缩短作品美学与受众心理美学的距离,消解书法艺术与受众的文化心理隔膜,培养提高受众审美的趣味方向和参照系,确立开放的、动态的心理定式,以时代审美的公众性与认可度为依据,去实现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的“打造”与“推出”,自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推助作用。


3.坚守理论研究与学术批评的独立尊严

理论研究与学术批评是一个时代书法自觉与艺术繁荣的重要标志。当代书法要实现大繁荣、大发展,必然要求一大批具有原创性、思想力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学术价值的书法批评随之相伴。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理论研究与批评者自身理论创新能力与独立的学术精神的强化与建设。就理论创新能力而言,一是从当代社会文化发展对书法理论研究与学术批评要求的角度出发,着力提升研究批评主体自身对当代书法创作现状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超越学理、文化与创作现状相脱节的鸿沟,将关注的视角置放于当代书法创作的制高点与历史的渊深度上予以全面的审视与辨析;二是着力提升书法文本的鉴赏判断力,建立“文本→理论”的思维模式,注重从文本出发研究、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的品质与内涵,并从反复的“回访”中领悟新的价值,形成新的认识;三是常存问题意识,拓展关注视野。首先,将当代书法置于问题意识的观照之下,从大文化层面切入书法本体,揭示阐释当代书法的文化生态、审美流变,以及制约或推动其发展的机制建设、标准建设,以增强其理论研究与书法批评的针对性、时效性及鲜活的生命力。其次,致力于独立的学术品格与精神建设。书法理论研究与学术批评是艺术精神的眼睛,是思想力的表现。因而,在书法研究批评主体的心灵深处力倡一种独立的、不为世俗所役使的学术品格与文化良知,以坚守文化人德操与追求真理品格为基点,拒绝功利诱惑,把住经典的科学理性与审美方向,守护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以“‘只问是非,不管一切’,他只对他的思想和见解负责,他根本不考虑一个时候流行的意见,当然更不考虑时尚的口头禅,不考虑别人对他的思想言论的好恶情绪反映”.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版,第544页。为特征,以自由的心境和追求去完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天职与使命,则是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理论研究和学术批评主体精神与学术品格完善的一种自觉。


4.构建创作主体的核心价值观

书法是心灵的倒影。首先,当代书法创作及经典大家“打造”“推出”的根本在于创作主体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因而,将创作主体心灵从“物化”的躁动中解救出来,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消解“用”的欲望,使自己在书法创作与风格追求上以传统、时代与个性为特征,以创新创造为内核,并在“史”的层面上来确立自己的艺术目标与价值追求,则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其次,以个体心性为发端,以经典作品技法的细致体悟为基点,以丰富的笔法积淀与“量”的积累为底蕴,以艺术感悟与整合能力的提升为依托,在书法经典传承发展的路径与本体规定性上,在“似”与“不似”之间着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笔墨语言及个性风貌,则是构建创作主体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再次,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充分发挥“心智”的作用,着力提升创作主体的文化修养与精神内涵,“以远离世俗尘嚣,超越现实功利,耐得住孤独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园,具有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 《光明日报》2008年7月11日。和状态,去完成当代书法经典大家的“打造”与“推出”,也许不失为一条便捷之道。


当代书法经典大家的生成与确认是一个时代性的历史课题,需要当代人共同努力。只有遵循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律,把握时代精神与审美主流,执守文化人的天职,以积极有为的态度投身于当代书法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之中,定会以历史新高点的视角去完成当代书法史的续写,进而在当代书法经典与大家阐释与确认中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担当。


本文被辑入《时代的呼唤——关于书法经典与大家论集》(西中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