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现象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精神的高蹈

——当代书法发展模式与精神重建的文化追问

面对当代书法发展历程,审析其基本理路与价值追求,则不难发现: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中国书法如何实现其发展模式的合理性转换,以精神的高蹈与深邃的文化思想力,推动书法创作走内涵式品格提升的发展模式,则不仅关乎“应该提供什么样的艺术思路,应该拿出什么样的作品来与书史上的几大高峰相颉颃”.周俊杰:《当代书法创作与理论的趋势漫谈》, 《陕西书法通讯》2009年2月第5期,第18页。,以完成当代书法创作的历史性确认,更是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当代书法发展的基本态势与问题情境

应该承认,自1980年5月“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在辽宁沈阳举办以来,当代书法不仅创造了堪与古代经典大家相媲美的书法精品,而且在学术理念、价值取向、艺术主张与个性风貌建构上与当代社会审美主流同构合拍,并营造出一个更加开放、和谐的艺术发展环境与氛围。然而,当我们站在问题意识的立场上来反观当代书法发展历程与创作成就时则又明显感到,“和我们期待的真正的百花齐放、群峰参天的局面仍然有相当的距离,那种继往开来、震古烁今的经典和大家仍然付诸阙如”.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光明日报》2008年7月11日。。这不能不说是在一片繁荣与热闹背后所暗藏的一种隐患和危机。究其底里,笔者以为,当代书法创作发展模式的偏失与精神塑造投注力的不足,则是造成这种“距离”与“阙如”的主要原因。

所谓模式主要是指在书法本体规定与艺术精神指领双重作用下,书法发展的基本路径和状态。一般表现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依靠扩队伍、抓活动,致力于外延式的量的扩张来推动书法整体水平的提升;另一种是依靠练内功、抓品质、以“技”与“道”的双重推进,致力于书法精英性、内涵性品质的提升来带动书法整体水平的提高。两种模式,路径不同,效果各异。就当代书法发展态势而言,重外延、轻内涵、以量的扩张替代质的提升则是其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这种模式如若置于当代书法运动发展初期,则是积极的、妥切的。但是,当书法发展进入自觉时期以后,面对多元并存的艺术理念与文化诉求,并以特有的存在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心灵慰藉时,则又显出其自在的缺陷与不足,并为当代书法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情境。表现在:


1.状态失衡

一是外延增加,内涵消减。当代书法存在形式,可谓社团遍地、组织林立。这里既有着以行政区划为序的书法协会,又有着以行业、职业为由头的书协组织,还有以年龄与性别为标识的各种书法社团,其分布之广、数额之大难以计数。然而,就其效果来看则又呈现出虚设多、形式多,活动少、研究少的现状,而真正从人才上、思想上、理论上和创作上对当代书法给予学术性关注或倾力推助的组织或机构,着实为数不多。这其中既有书协组织者个人学术修养不深、艺术本体把握不准、社团组织定位不明、价值理念不清等问题,还有一些掌握着一定的社会话语权却毫无笔墨造诣的有“资”之士浪迹于书法社团之中,挟持着书协组织的活动与方向,甚至混淆了书法与非书法的界限的现象存在。性质的扭曲和宗旨的偏移成为当代书法状态失衡的催生剂。二是队伍庞大,素质下滑。一方面,由于各级书协组织的吸纳发展,再加之当代书法复兴运动以来持续不断的群众性书法热潮,使得当下书法爱好者和书家队伍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同时这些人又表现出极大的创作热情,据统计,第八届国展共收到稿件3.7万余件,而到第九届国展时收到稿件已达5万余件,其数量之大、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折服。然而,经过逐轮筛选,到最后入选、获奖,仅剩下几百件或几十件。这其中既有数额限制的问题,又有着整体水平不高的因素。另一方面,大众化身份的自由转换以及各级书协组织会员门槛的矮化与泛化,使当代书家在走出传统“士”的阶层与文化人身份的同时,失去了精英文化的依托。信笔为体,满纸涂鸦,甚至连消灭错别字都成了书法评审的第一道防线。文化衰减成为当代书法“量”的递增中一个显在的逆差与倒挂现象。三是大赛多、获奖多,精品少、大家少,缺乏具有时代特质的书法“标志性建筑”。到目前,国展办了9届,中青展办了8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办了2届,再加之众多的提名展、单项展等,名目繁多的展事如同造星运动一般不间断地托出书法幸运儿,但每次都难以留下永久的记忆。外表的热烈与内心的冷漠,只能使当代书法创作在以竞技为内核的展厅机制下陷于精神贫瘠的误区与怪圈之中,从而失却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动力。


2.环境污染

首先,“物化”的社会现实使得书家本应闲适、宁静的创作心态躁动起来。书法已不再是书家心灵的自由释放而成为功利追逐的手段和方式。一是以入选、获奖为目的,猜测评审动向、分析评委嗜好,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做起“字外功”来,“名”的追求有了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二是“利”的诱惑使书家成为书法市场交换中“一味追逐商品买主的商人”,因而在其创作中以市场认同为坐标,以商家审美为尺度,以取悦于商人、得利于顾客为目标,而完全抛弃了书法本体规定性与书家审美体验的独立价值。其结果只能以利欲的满足而换来书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全面流失。其次,批评功能的扭曲,使书法成长环境呈现出两相对峙的状态。一方面缘于固有的、传统的理念制约,理论创新不够,标准过于陈旧,对当代书法创作现状及文化现象缺乏敏锐而富有新意的解读和阐释。另一方面缘于文本解读能力、历史责任和文化良知的缺失,当下书法批评在定位与方式的选择上,或完全置书法的基本标准及文化旨归于不顾,无端“夸大”“抬高”“阐发”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或以“诋毁”“批判”“酷评”的畸形心理为时尚而全盘否定。其结果只能使当代书法创作在“捧杀”与“棒杀”的两难境地中,或“一路高歌向天涯”,或“抑郁而亡”。


3.精神失落

作为艺术的存在一般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物质的与理论的,一是精神的。而中国书法向来以重品位、重人格、重伦理,并以其思想性、经典性与和谐性组成一个宏富的精神家园。然而,在当下这个“思想懒散到落魄,永恒的价值到了无人认领的年代”.吴振锋:《美术博物馆(肆)》卷首语,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页。,精神失落已成为书法“图像时代”一个最为显著的问题。其一,形式追求与细节简化使得当代书法创作在文化缺失与心境慌乱的境域中远离高雅而意境大跌。一方面,缘于创作主体对书法传统特别是经典作品精神意蕴的深入体味不够,再加之对书法“技”的规定性缺乏精到的历练与把握,以致在其创作过程中全力投注于“率意书写”与形式创新的同时,却完全淡化、消解了笔法、字法与墨法的自在要求,以及诗意心绪自然流淌的书写性。墨色情趣与线条虚实的对比与转换,被粗率、随意、无序的状态所替代,精神提升被形制所掩盖。与古代大家书作相比,除却在理念与视觉上有所区别外,在其精神高度、笔墨意蕴的品味中而难以领略到古人那份源自生命体验与情感本真的独自感受及情绪递进的细微变换。另一方面,文辞粗劣,格调不高,体态失衡,节奏与律动的蹩脚、参差与不和谐,非但直接遮蔽了书法“词翰双美”的美学意境,而且消减了书法作为精英文化而存在的诗意性品格与人文精神的高度。其二,敏锐捕捉时代审美主流意识的迟钝性,使得当代书法创作在思想平庸和认识肤浅的状态下而原创性不足。一方面,源于对经典书家与经典作品的狭义理解,在取法范畴上将关注的视觉仅仅局限于以“二王”为独尊的文人一脉上,崇尚“中庸”、恪守“中和”,以“尽善尽美”为法宝,于精致、柔美、恬淡中使书法的精神指向偏执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失却了与时代宏大叙事精神向度的一致性。而另一方面,虽然以书法史上优秀的碑帖范本为取法对象,但在提升的过程中缺乏超强的精神指领与艺术整合力,因而在传统—时代—个性维度的把握上支点不明,生吞活剥、点画罗列、气息不通、格调流俗成为当代书法创作一个普遍存在。这既是当代书法外延式发展模式的弊端,更是当代书法创作文化思想力匮乏、艺术原创性不足与独立学术思维能力欠缺的必然产物。

二、制约当代书法发展模式与精神高蹈的文化动因

马克思说过:“一个时代迫切的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评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部:《2006—2007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扫描》, 《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第157页。具体到当代书法创作,笔者以为,书法文化本体规定性的独立品格与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特定文化语境的不相适应性,则是制约困惑当代书法发展模式与精神高蹈的主要文化动因。


1.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主导理念影响制约着书法文化的发展理路

第一,当代书法复兴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相融共生、同步壮大。书法是与中国人的心灵相联结的独特的本土文化艺术:一方面,在西方艺术范畴里没有书法的位置,也难以找到与之对应的参照体系;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振兴、人文意识的崛起,以及艺术观念、创作氛围的浓郁与自由,书法却以历史罕见的激情与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迅速迸发并蔓延开来,而且成为时代文化的重要现象。那么,该如何组织引导这场群众性的“书法热”,则是摆在社会文化学面前的一道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然而,由于传统文化断裂与特定历史时期艺术理论导向的片面影响,加之思想观念的准备不足与参照体系的迷失,必然使当代书法创作发展陷于盲目与茫然的两难境地。因之,借用社会经济发展主导理念与模式来引领书法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就成为一种无奈状态下的必然选择。其错位、反差与不相适应性定然导致当代书法创作发展陷于以外延规模的扩张来替代主体精神发掘与内涵品格提升的尴尬境地。

第二,当代书法“不是因为书法本身而显耀,而是由文化与艺术的关联而维持”.张法:《书法何为》,《书法与中国社会》,邱振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9页。。这种维持既是传统文化定式与存在方式以其巨大惯性在人们心理认同与内恋情结下的逼使与延伸,更是当代思想解放背景下“人们寻找、发现、弘扬自我人格能量所产生的集合情绪”.吴振锋:《叩问心灵——吴振锋论书三题》,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78页。的自然表露,其内核在于人文精神的高蹈与心灵的自由。然而,作为当代书法发展与学术建构主体的各级书协与社团组织,在其学术定位与目标规划上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这个中心,而将着力点置放于活动、队伍、创作、展览、评审以及组织建设与出版发行等外延载体的发展与壮大上。其结果不仅使当代书法创作在主体精神离场的情境下而陷于外表的喧嚣与无序的竞技之中,从而客观地助长了形式追求与审美指向的流俗流媚,更为重要的是在其主观意识与价值追求上滋长了各级书协与社团组织的“政绩观”,以活动量、获奖率为抓手,强化班、冲刺班、提高班遍地开花。速成性替代积淀性,当前成果替代后续延伸,流行浮躁与主体失守成为书法创作状态失衡与文化流失的生发地。

第三,西方艺术理念与范式的强行引入以及生硬套用,使得当代书法创作在结构对接困难的态势下,以模式化、程序化与同质化倾向走出传统书法学问与修养的立场,而朝向专业化方向迈进,从而极大地消解了书法赖以存在的诗意性品格与民族文化特征的独特性。一方面直接引用西方学院派艺术教学理念与训练模式,将书法创作置于纯技术的层面,以形态与结构为突破口,而全面放弃创作主体精神与文化内涵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取法对象的单一化与技法表现的简约化,使得书法创作在观念格式化、风格趋同化、技法消减化的趋势中,以理性的、程式的简单复制遏制了书法文化的恒持力与艺术表征的多样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那种以西方艺术理念为依托,以“现代书法”为标识的非汉字、类汉字、解构汉字为手段的艺术化倾向与纯艺术理念下极尽装饰、制作、点染之能事的艺术创作。除只能在视觉上强化了书法“看”的价值,并为展厅增添了一道“时装展”的风景线外,直接抽掉的则是书法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定力,而以“僵尸”与“木乃伊”状态置书法于当代艺术之林,最终以文化的水土流失与精神的枯竭而消亡。

① 白砥 太极生化 1991

当代书法现代性理念下非汉字、类汉字、解构汉字创作现象图例【图①②选自邱振中《神居何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图③④选自周俊杰《书法艺术形式的美学描述》(河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② 乐心龙 馨1991

③ [日]井上有一《质素》【现代派】

④ 古干《无题》【现代派】

2.当代社会文化主流意识干预着书法创作主体精神的高蹈

如果说当代社会发展主导理念是造成当代书法发展状态与精神失落的外在因素的话,那么,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主流意识对创作主体文化底蕴与创作心灵自由的干预则是造成问题情境的内在根源。

第一,传统文化断裂不仅直接摧毁了书法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而且直接制约了创作主体文化底蕴的宏富积淀,使其沦落到既无舞台空间,又无精神高度的两难境地。首先,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云诡波谲的时代征候,于书法文化而言无疑是一场风霜雨雪似的浩劫。因为,从书法存在的社会基础来看,硬笔的广泛使用以及电脑的普及,不仅使毛笔退出日常书写的主体地位,成为一种“古代文明”的符号而趋于边缘化,更为重要的是阻隔了书法从自然书写走向普遍性创作的通途,标志着“书法从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完全转变为一种艺术的定位”.张法:《书法何为》, 《书法与中国社会》,邱振中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7页。。其次,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性的追寻,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处于普遍的质疑与拷问的前沿,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以及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等一系列文化事件的发生,不仅直接破坏了书法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使其民族文字独特的形质美与依形会意的内在优势,以及在“先民的节奏审美意识里方块汉字和音乐、诗歌一样都是一种人和宇宙的真声和谐,体现着一切物的和精神的机制,内在情感和品质”.秋子:《汉字文化内涵及审美探赜》,《中国书法》2003年第4期,第70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而且阻挠了文言文节奏化、音律化,句式简洁、语序自由的内在特征与书法艺术本体规定的那种气韵、节奏、意境追求的潜通与关联。再次,科举制度的废除,在拓展了“以文取仕”途径的同时,不仅淡化了“文”在知识分子素质底蕴中的分量与比重,而且取消了自唐以来“以书取仕”的技能与标准。从而在客观上淡化了书法的实用性,更降低了书法家“文化人”与“知识分子”身份的标尺。尤其是现代学科体系的分工与设置,使得创作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文化层次与思想观念被无形地弃置于一个狭小的“专业”范畴,而被相对地封闭起来,既限制了与文、史、哲等传统文化知识修养的联姻与积淀,又缩小了与其他学科对话交流的源头与空间,甚至切断了与时代审美、正大气象以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认同与亲和,从而失却对当代文化发展态势与意义认识、体悟与合理把握的准确度。

第二,求快、求新的现代文化特征与书法文化讲滋养、讲浸润的审美品格的相悖性,使其书法创作在“快”与“新”的导向下失却了雅的格调与意境的高度。其实,“现代性是指伴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以及信息经济时代转型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与现实相关联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模式,是一个时代的意识和精神。这种意识与精神有这两个不同的精神向度,即思维模式的精神向度与社会运用模式的精神向度”.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和传延》, 《新华文摘》2004年第14期,第8页。,其本质“是一个心性或心理结构,是我们心灵物态化的一个展示”.尤西林:《动与静,现代性与现代艺术的两类形态》, 《美术博物馆(伍)》,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9页。。因而,在价值追求上以不断超越、面向未来为内力,于不断流动变化的节奏中以否定与自我否定为模式来满足社会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快”成为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其核心则是速度、速成和效率。这种特征与核心不仅直接影响了创作主体在书写情景中的悠然心境与决断控制力,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心理结构失衡而导致的狂躁性。一方面赶潮似的书法创作在技法的“删繁就简”与细节处理的“大而化之”中,缺乏“慢”的品味与“心性”的滋润而格调衰减、意境苍白。另一方面,接二连三的花样翻新的前卫主张频频登场,以及笔墨泛滥、流俗流媚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还有就是在现代性“快”的节奏背后所隐藏的本真则是利益驱动下的利润最大化,且与书法的文化性、艺术性以及社会属性下市场交换中的商品性又有着天然的交织与重合。因而,创作主体那场本不应有的名与利的追逐便具有某种合法性而存活于现代文化语境中。除了滋长书法创作主体的功利心态外,对于书法本体规定性与学术性的坚守以及深蕴其中的意境、意象与品格的提升,自然形成一种极其严峻的对立与挑战。

第三,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不相容性,使书法创作在审美追求与学术定位的偏移中而诗意失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存在,其本质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态度、审美理念、思维特征与行为模式,更是集思想性、经典性、传承性与和谐性于一体的精英文化。然而与现代文化相容共生的大众文化却以其反经典、反优雅、反精英的平民精神,以及快餐性、娱乐性、流行性特征,与书法文化内核形成了对立与冲撞之势,使其审美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流变。一方面,在师法对象上由传统的文人书法转向民间书法的重镇,从而使文人书法的“天朝”地位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尤其是经典书家及经典作品中那种与生俱来的丰富的“技”的规定性与巨大的精神文化资源,在一片荒芜中被置弃。另一方面,泛美形象全面增值。书法创作的多元性追求、各种学术主张的相互依存,以及书家平民化身份的自由转换与认同,使得创作主体在超越书斋与技道两进的长期修炼以达“青云直上”的同时,其文化底蕴的缺失与人文精神的匮乏则又成为制约当代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关口和瓶颈。因为,文化的缺失必然带来思想的平庸,认识的迟钝定会致使目光的短浅与行为的凝滞。不难设想,在一个精神侏儒与理路错位的维度中,徒有形式创新与外延扩张的书法最终是难以进入文化层面的,更遑论依靠自主创新与经典大家来实现其历史性确认与可持续发展。

三、当代书法发展模式与精神重建的文化视点

思考当代中国书法发展模式的合理性转换与精神重建,不仅牵扯到书法文化本体规定性与当代社会现代文化特征有序对接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一个文化态度与责任问题。因之,要实现当代书法发展模式的合理性转型,走内涵式品格提升的发展理路,唯有从书法本体出发,在历史的维度中辨析其与现代文化语境的对接能力,进而确立一种积极顺应、因势利导的基本文化态度,紧紧把住文化思想力与独立学术思维能力提升这个关捩,充分发挥书协组织专业学术团体的职能与效力,也许能够真正找到其合理性转换与精神重建的可能性空间。


1.确立积极顺应、因势利导的文化态度

积极顺应、因势利导是殷海光先生对待现代化的基本态度。殷先生认为:“现代化根本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变迁。对于这种变迁只有顺应,只有因势利导。在这种过程中,我们需要现代化的文化思想与这一趋向配合。”.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2月版,第430页。其实,现代性是一种新的哲学启蒙精神与人学本体论,在其本质上与书法文化有着巨大的一致性与对接空间。两者都是以人的解放、人的本质与人的精神自由为内原,以技术性为手段,以张扬个性、追求创造为特征,而形成的自觉先锋意识、激进行为,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文化审美思潮。对此,笔者曾对其一致性与文化建构基点进行过思考(见前文《濡化失落与攻心自救》)。然而,面对当代社会现代文化语境下书法生存环境的变迁,同时又以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在当代社会不断传延发展的客观存在,殷海光先生所倡导的文化态度,无疑具有积极的启迪作用。在其精神内涵上至少包括三点:一是文化思想的自觉与独立的学术精神具有关键作用;二是既要有书法文化传统与本体规定性的守成意识,又要有超越发展书法文化的思想与境界;三是守成与超越必须建立在对书法文化本体与现代文化精神内核的真正了解之上。


2.把住文化思想力与独立学术思维能力提升的关捩

一是将创作主体从现代性核心“快”的节奏与“效率”的状态中解救出来,在其心灵深处开辟一块“简静”的场域,还其以“慢”的感觉和“品”的体验。一方面,力倡一种“大书法”理念与文化视域,“凡古今中外一切器物、骨料、木料、木简、残纸、写经、铭文、碑刻、文字墨迹以及文人书法、民间书法等均可作为当代书法艺术创作借鉴、研究与史学建构的有效资源”.周俊杰:《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的几个问题》, 《中国书法》2008年第12期,第88页。。另一方面,积极倡导自觉参与时代的意识,宏观把握时代精神的头脑与思维辨析能力。将历史意识、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为统领,突出创造的价值与意义。二是遵循书法传承发展的物质规定性。坚决走出现代文化理念下“切断历史,颠覆传统,不断超越,勇往直前”的“进步论”主张的干扰,以科学的、理性的思维理路和方法,使关注的焦点重返民族传统文化的故乡,从连续性、存活性、突变性与渐进性上真正领会书法的独立品格,并从精神层面予以拓殖。三是摆脱社会主导理念束缚,维护书法学术品格。“学术和文化只有在民间才能永远不失其自由活泼生机;并且也唯有如此,学术和文化才能显出独立自由的精神,而不是政治的附庸。”.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三联书店2004年8月版,第432页。因而,应努力培养创作主体的文化责任意识,不为已有的见解与结论所拘囿,不以权力替代真理,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独立的艺术鉴别力,于纷纭复杂的书法表象中培植属于自我的经得起检验的认知模式与框架,进而完成当代书法文化建设的责任担当。四是坚守书法理论研究与学术批评的独立尊严,对此笔者曾在拙作《关于书法经典大家的困惑与反思——从张海〈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大家〉说起》一文中进行过专题论述.西中文主编:《时代的呼唤——关于书法经典和大家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87—104页。,意在强调当代书法要实现大繁荣、大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具有原创性与思想力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学术价值的书法批评相伴随,更为重要的是在于书法创作者与理论研究批评者自身创新能力、思维方式以及独立学术精神的强化与提升。这不仅是书法自觉与繁荣的重要标识,更是实现当代书法发展模式合理性转换与精神重建的核心力量。


3.坚守书法学术性标准,充分发挥书协组织专业学术团体的职能和效力

一是在其主导理念上坚决摆脱学术思想单一、学术思维狭隘的弊端,坚持学术规范,把握正确的艺术方向,以开放的襟怀与包容的心态,鼓励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创作自由发展,以书法民族文化的先进性与和谐性的统一成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挥主导效力。二是强化管理能力,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不是限制、管制,而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书法艺术管理现象的内部规律,如体制、职能、目标、过程、方法等进行研究,结合自己具体情况进行符合规律的组织安排,达到人财物的最优运营。”.周俊杰:《周俊杰书学要义》,张啸东主编,西泠印社1999年9月版,第420页。这就要求各级书协的组织者和决策者不仅是一位书家与学者,更是一位优秀的书法活动家。既要有良好的思维判断与分析决策能力,熟知书法管理的对象、职能及精神生产的特殊性与独立性,又要具有善于组织、调动、激发书法家创作激情与原创性提升的技巧和方式,更要有从民族文化传统与整个艺术发展潮流中宏观把握判断书法艺术定位与发展方向的意识与能力。三是致力于书法艺术创作发展的机制建设。一方面在其价值定位上将其重心置于书法本体规律的把握上,抓品质、促内涵,积素养、上层次。另一方面,从疗救“流行性浮躁病”做起,适时调整各级书协组织的工作思路与目标,不那么注重书法的“政绩”,不那么看重“获奖率”,而将关注的焦点投向更长远的专业化队伍建设上来,注重书法的“积累性”与“后延性”成果;有效遏制大展大赛以及缺乏实际意义的“封号活动”,净化书法环境,倡导书法理论研究与指导的学术性与规范性,以坚实的思想力与艺术思辨力、科学的问题意识,引领当代书家“学习古人的创作意识,创作心态,让书法从烦躁不安中解救出来,恢复到书法本质应有的美学意义与美学价值”.周俊杰:《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的几个问题》, 《中国书法》2008年第12期,第88页。,则是完成当代书法发展模式合理性转换与精神重建的基本视点。


总之,当代书法发展模式合理性转换与精神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全方位工程,不仅需要正确的文化理念指导,更需要全体书法从业者共同努力。对此,笔者无能亦无力对其做出更加全面、深邃的思考与探寻。仅以此拙见,以期唤起更多同仁关注,还书法艺术以健康有序的发展理路与文化定力,使其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担当起应有的天职与使命。


本文获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并被辑入《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书法家协会编,河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