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的记忆
王向荣的母亲八十岁 1990年
王向荣的母亲张改花,娘家在长城外的三道沟乡正沟梁村。正沟梁距离马茹圪垯三十里路,虽然在长城外,但同属府谷县。府谷是陕西最北的一个县,北部同内蒙古相接,东部隔黄河同山西相望。在地图上查看,可以发现长城基本是从府谷的中部穿过。
纪录片《望长城》共分为四集,其中介绍王向荣这一集的片名为“长城内外是故乡”,由此看来是十分准确的。
在王向荣的记忆里,母亲一贯开朗、爱笑。但哥哥王尚荣记述的则是她早年悲苦的命运。王尚荣写母亲的这篇文章,题目为“母亲的泪”——从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他们的母亲早期的基本简历:她是1910年生人,九岁时丧母,十六岁出嫁到马茹圪垯。自此开始她为人妇人母的人生历程。
“母亲从小喜爱剪纸、绣花和唱小曲……我儿时,每逢正月、二月时,母亲就用贴过的春联红纸,还有写春联后剩余的红纸剪成各种形态的人物、花草、树木,每幅有出处,个个有名堂,有‘一朵莲花水面开’‘孔雀戏牡丹’‘杏花枝头春意闹’‘狮子滚绣球’等”。这是王尚荣对母亲剪纸爱好的忆述。
马茹圪垯下山的村口 2012年
王向荣母亲本来上有一个哥哥,叫张连生,下有一个妹妹叫张翻花。但就在她出嫁到马茹圪垯的第二年,年仅十二岁的妹妹张翻花突然服毒离世(因疾病、孤单及后母照料不周等原因造成)。又过了几年,她的父亲也走了。
“从我记事起,常常看到母亲和别人拉家常时就泪流满面,看到母亲这么悲伤,儿时的我心里异常难受,为什么伯母、嫂子们不落泪,只有母亲落泪呢?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是哭她苦难的童年。”(摘自王尚荣《母亲的泪》第一段文字)。
王向荣和哥哥都没有见过外爷、外婆。外爷、外婆在他们出生前,就都已去世了。“父亲很少去他的岳父家。父亲说过,亲人没有了,他不愿去正沟梁。长大以后,我也很少去正沟梁。”这是王尚荣在文章里有关母亲娘家的记述。
但王向荣记得,他在四五岁时,曾陪同母亲回过一次娘家。
回娘家本来是欢快高兴的事情。但在王向荣的记忆里,这次回娘家却充满了寒冷、孤寂和悲伤。他说:“那是一个冬天,我舅舅去世了。我跟我妈回娘家。平时在家里,我常赤条条的,不穿衣服。到了冬天,有时要出家门,要么裹一件母亲的大棉袄,要么就拉一条父亲的大裆裤。父亲的大裆裤里,为了保暖夹着猪鬃,贴着皮肤,很扎人,平时我也不爱穿。这次要出远门了,我没衣服穿,我妈给我借了同岁侄女的一件花袄子。”
从马茹圪垯到正沟梁,三十里山路。王向荣记得中途要连续两三次穿越边墙(估计是绕来绕去的山路,由于紧邻长城,一会儿绕过去了,可是过一会儿又绕到了长城脚下,所以给当地人造成有两道边墙的错觉)。在经过一处耸立在沟底的墩台时(这处墩台叫“守口墩”)——他觉得特别高大、完整,越往近走,越觉得其威严。山路时陡时缓,时而在沟底,时而又延伸到了山上。每经过一处山口,都寒风凌厉。冷风无孔不入,像是能穿透衣服,钻进骨头缝里。在路上,他记得母亲有时背着他,有时拖着他,有时会停下来把他搂在怀里给他捂暖。
这一天,回娘家——走了多长时间?走了多长的路?王向荣并没有准确的记忆。
但他记得母亲一看见娘家的村子,在经过一条冰封的小河时,就开始哭。王向荣说:“我从未见过我妈哭。我妈开朗、爱笑,在我面前常常是开开心心的样子。那天,看到我妈那样哭,我就想‘我妈还会哭了?'‘妈妈还会那么失声痛哭了!'……”
王向荣听妈妈说过,过去外爷家家境好,曾有很多地。村里有整座山都是外爷家的,满山黑幽幽的松柏树,也是外爷家的。“姥爷是一把种庄稼的好手,经营田产有方,每到大忙季节,还雇佣一些短工来帮忙。姥爷经常外出内蒙古等地贩卖牲畜,做些小本生意。因而生活过得宽裕而美满。”(引自王尚荣的文章)
这次回娘家,除了寒冷与悲伤的记忆,让王向荣真正大开眼界的是——他第一次见到了吹手。他说:“有一天早上,吹手来了。但也许是晚上就到了,睡了一夜,我不知道。他们四五个人,在院子里围着一个火塔,吹一会,停下来喝点茶,烤烤火。茶水装在一个大铜壶里,大铜壶一直搁在火塔边上,热气腾腾的。过一会,他们又开始接着吹……”在娘家住了六七天,他就变得不耐烦了,哭闹着要回家。王向荣回忆说:“那里靠近草地,冷,不挡风。大酒大肉。我住不惯,也吃不惯。回家时,我在院子里拉了一根红柳棍,耍了一路,一直拿回了马茹圪垯。”
这根红柳棍也成为陪伴王向荣童年的一个重要玩具,并给村里人留下了一些印象。“他(王向荣)小时候,爱哭,不调皮,常拿根棍耍了。”王荣伟说。
至于这次回娘家,除了妈妈和他,再有没有人陪同?有没有骑驴?谁陪同?谁牵驴?对这些具体的事情,王向荣都不记得了。但他后来演唱的一首“回娘家”小调(分为两段),却可以说是当年的一个情景再现:
(说)太阳(呀么)下来不高(嘛哟呵),
照见了娘家(那)圪垛(呀呵)茆。
圪垛(那)茆上(那就)灰毛驴驴跑,
听说我(那)娘家(么)请来(哟呵)下。
谁给我(那)拉驴抱娃(哟)娃(嘛哟呵),
谁把我送在(嘛)娘家(哟呵)下。
谁给我拉个驴(就)抱了个娃,
(哎)谁把我送在(嘛)娘家(哟呵)下(哟呵嘿)。
据专家认为,这首《回娘家》小调,整体的风格诙谐、幽默,节奏欢快。但王向荣演唱时,显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特点上。在他一唱三叹的哼唱里,流露着不少惆怅、伤感和无助的情绪,而这正是这首黄土地上的“回娘家”小调真正的感人之处。
但不论是专家,还是普通听众,并不知道王向荣演唱的这首曲子里暗藏着他早年的这一段记忆!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用在这里倒颇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