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本愿寺莲如
漫长的战国历史中,本愿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战国领主:虽不是大名,却有着比普通大名更为强大的势力,任何大名只要反抗,便有可能成为“佛敌”,甚至后院起火。
追溯这家特殊大名的起源,还是可以回到应仁之乱。
本愿寺派属于日本佛教净土真宗。由亲鸾法师(1173—1263)创派之后,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本愿寺教徒已遍布京都、近江、加贺、越前等领国,势力颇为庞大。但由于经营不善,到了八代宗主莲如即位之时,寺院财政已然入不敷出。
本愿寺莲如
宽正六年(1465)一月八日,由于本愿寺派教义与日本佛教正统——天台宗延历寺教义不同,遭到宗教制裁;三月,数百名延历寺僧兵进攻本愿寺,莲如逃出京都,颠沛流离两年多。应仁元年(1467)三月,本愿寺派获得了延历寺的赦免,但莲如却被迫隐居。
为躲避战乱,应仁二年(1468),莲如沿着亲鸾法师传教路线徒步远行,从近畿来到关东,接着又来到越前国。文明三年(1471)四月,莲如来到信徒众多的越前国吉崎地区(福井县芦原市)建立“御坊”(宗主居所)。
一路上,莲如体会到应仁、文明之乱与享德之乱的血腥残酷,深深明白如果本愿寺派不自我强大,早晚还会受到天台宗攻讦。但与此同时,他也敏锐地发现了新机会——各地自治村落广泛出现。
战国乱世开启以后,日本旧有的各大庄园遭到毁灭性打击,农户纷纷开垦新地、结社自保,这就使得自治村落逐步加入日本封建制政治版图之中。较之传统庄园以庄园主意志为是令,自治村落普遍采取农民合议制,村落决策更容易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
日本古代农民出身低微,文化程度不高,普遍不了解高深的佛教理论,更没有足够资财制作佛像。莲如提出,无论高低贵贱皆可信仰本派,本派不崇拜其他宗派所供奉的佛像,只需称诵“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十字名号,便可认定为本派教众。
吉崎御坊今貌
靠着各大自治村落联合,本愿寺派的世俗权力不断扩大,由于各大自治村落内部本就团结,本愿寺更凝聚了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以越前国吉崎御坊为中心,莲如开始觊觎东边相邻的加贺国(石川县南部)。
应仁之乱中,加贺守护富㭴政亲参加东军,但由于越前国属于西军,加贺国也受到西军冲击。文明五年(1473),部分加贺国人投奔西军,拥立富政亲的弟弟富㭴幸千代为新主,富㭴家内乱纷起。
就在双方僵持之时,富㭴政亲邀请莲如作为援军进入加贺国。在本愿寺派帮助下,文明六年(1474)十月,富㭴政亲将富㭴幸千代赶出加贺国。内乱平定后,富㭴政亲立即变脸赶走本愿寺派。无奈之下,莲如在文明七年(1475)放弃吉崎御坊,回到京都附近居住。
但莲如并非放弃了进攻加贺国之念。他撤退回京都,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纪伊、京都、近江、北陆四个信徒最多地区的联系。文明十年(1478)十月与文明十五年(1483)八月二十二日,莲如分别开启鹭森别院(和歌山县和歌山市鹭森)、山科本愿寺(京都府京都市山科区)的工程建设,加上近江国支持本愿寺势力的园城寺(滋贺县大津市园城寺町),莲如构建了一个以京都为中心,纪伊为后方,北陆地区为前哨站的完整的情报体系。
长享元年(1487)九月十二日,九代将军足利义尚亲自率军讨伐近江守护六角高赖,加贺守护富㭴政亲也加入队伍。
趁着富㭴政亲出兵,73岁高龄的莲如发动越前、加贺两国僧兵一起攻击加贺国高尾城(石川县金泽市高尾町)。长享二年(1488),富㭴政亲回国平叛,却因被困而切腹自尽,本愿寺获得巨大胜利。
为了统治加贺国,莲如派遣三位子孙分别驻守松冈寺、光教寺、本泉寺三所寺庙,这三所寺庙对加贺影响非常大,获得“加贺三山”之称。
以宗教势力介入世俗社会,本愿寺在战国时代乃至整个日本历史中都极为罕见。但本愿寺的问题也非常明显:莲如的13个儿子分散在近畿各地,这虽有助于莲如的统治,但对于继任者九代宗主实如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愿寺与土民联盟之间只是合作关系,而非上下级的从属关系,每次作战部队都是临时召集,很难形成统一的行动力和战斗力,这使得日后的本愿寺甚至只能以根来、杂贺集团作为军事上的主力部队。
更重要的一点是,本愿寺的影响范围局限于以近畿为中心的很小区域,无法形成全国性的势力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愿寺可以作为政治势力存在,也可以挑动大名后方的叛乱,但其军事实力却无法与真正的战国大名相提并论。
富㭴家谱系图
明应五年(1496)九月,莲如组织人马在京都西南方向的石山地区(大阪市区)修建新寺庙,这也就是后来的石山御坊。第二年十一月,这座寺庙正式完成,由于石山御坊的兴建,加之处于本地区海陆交界处,商业极度繁华,日后的大阪城便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