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设计:用脑做培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脑喜欢新奇

大脑对新奇的事物始终保有兴趣。特殊的、没见过的、和以前不一样的、有反差的内容总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与大脑喜欢新奇相对应的是,大脑厌恶重复的、枯燥的、无特色的信息,对于这类信息,大脑会启动“自动化”的处理机制。

在课堂上,我经常会问学员一个有趣的问题:“大家都是坐电梯来到教室里的,谁能告诉我电梯的地面是什么颜色的?”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员都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原因很简单——电梯地面的颜色太普通了,没有抓住他们的注意力,而大脑会自动处理这些没有特殊性的信息。这种现象在脑科学研究中被称为习惯化。

在课堂上,学员的大脑也可能变得习惯化,从而渐渐对课程内容失去好奇心。造成学员的大脑在课堂上出现习惯化这个问题,通常有两种原因:一是课程内容对学员来讲是重复的、已经知道的、没有任何新意的信息;二是课程内容是新奇的,但是讲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没有变化(如整堂课都是讲师一个人在讲),学员的大脑被其他事物(如微信、微博等)吸引了。因此,为了让课程内容始终对学员是新奇的,能吸引学员不断关注,一个关键的操作方法是每隔10分钟就改变学习环境。

约翰·梅迪纳(John Medina)在《让大脑自由——释放天赋的12条定律(经典版)》一书中提到,10分钟是一个关键的分界点,也是人的大脑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区间。如果大脑捕捉到的外界信息超过10分钟没有任何变化,大脑就会开始走神。鲍勃·派克认为大脑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8分钟,讲师需要每隔8分钟就调动学员,这样才能留住学员的注意力。

如果每隔10分钟就改变学习环境,那么讲师在课堂上该如何操作呢?首先,这里所讲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对学员来讲,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任何变化都可以被定义为学习环境的变化。例如,学习的主题变了,进入了一个新的主题;学习的方式变了,刚才是小组讨论,现在转入个人阅读;交流的对象变了,刚才是和A学员交流,现在需要和B学员交流;学习的空间变了,刚才是在教室里讨论,现在转移到教室外面的走廊里互相分享;教室里的环境变了,刚才教室里没有音乐,现在开始播放音乐了……这些变化都属于学习环境的变化,都有助于留住学员的注意力。

在理解了每隔10分钟就改变课堂上的学习环境这个原理后,讲师在设计好整个课程的教学流程后,最好从头到尾检查一遍,看是否有围绕一个课程主题进行大段的、超过10分钟的单向讲解的情况。如果有一段内容讲师要讲解40分钟,而在这期间讲师没有与学员进行互动,只是让学员在倾听,那么这段内容的设计是不合格的,讲师在这40分钟内很容易失去学员的注意力。讲师需要做的是把内容切分成4段,每段10分钟,每到10分钟的节点,就融入一个1分钟的互动或者变化,以留住学员的注意力。

为了遵循每隔10分钟就改变学习环境这个原理,我们推荐一个非常简单、任何课程主题都可以使用的教学活动——“学员手册记录”。一般来说,大多数讲师都会给学员提供学员手册,即学员在上课时使用的学习材料。学员手册可能是讲师的授课PPT,也可能是讲师精心设计的一本资料。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学员手册,一个关键的技巧都是,这个学员手册要被看作一个互动的空间,要留足空白,让学员时不时地进行记录。

活动名称:学员手册记录

活动设计与实施要点:

● 讲师结合自己的课程内容,设计好学员手册中的空白。例如,讲师要介绍公司的历史,可以像下图一样设计学员手册。

img

● 在讲到这部分时,讲师要提醒学员翻开学员手册,一边听讲师讲解,一边把相应的词语填写到学员手册上。

活动点评:

“学员手册记录”活动几乎出现在我所有的培训课堂上。它是有效对抗“10分钟”魔咒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活动。首先,学员对填空感兴趣,有时,可能讲师所讲的内容对学员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但是填空这件事对学员充满着吸引力。其次,学员在用笔写下一个词语时,会加强对这个词语的记忆,而且边听边写可以刺激多个感官。最后,学员对自己参与完成的学员手册会更加珍惜。在实施这个活动时,切忌把学员需要填写的内容变得太多,如把一整句话都空着让学员填写,这样学员的书写压力较大,可能适得其反。讲师只把最关键的词语空出来,确保学员记录的动作不影响倾听的连贯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