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书法家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揭秘卫夫人

在魏晋书画世家中,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卫氏是不可忽视的一支。自曹魏重臣卫覬起,一门四代,人才辈出,实力雄厚,声誉鹊起。

卫覬爱好古文字,“鸟篆章草,无所不善”(《三国志·魏书·卫覬传》)。

卫覬子卫瓘从东汉张芝和父亲取法,“善草书”(《三国志·晋书·卫瓘传》)。晋武帝时,他在中央权力核心机构(尚书台)任最高长官(尚书令,相当于后代宰相),擅长章草的敦煌人索靖担任部门主管(尚书郎)。两人是上下级关系,又是书法的同道,社会给了他们“一台两妙”的美誉,评价“瓘得伯英(伯英,草圣张芝字)筋,靖得伯英肉”(《晋书·本传》)瘦肥劲润各展其貌。

卫恒是卫瓘的次子,他和弟弟卫宣、卫庭都是名重一时的书法名家。他学张芝,以骨力见长,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论他“古文、章草、草书入妙,隶入能”,飞白书也别具一格。云书(上古的一种象形文)笔动若飞,点画如云絮般舒展。后人误会云书由他首创,以他为“垂云之祖”。

《四体书势》是他撰写的书论,《晋书·卫恒传》全文载录。文中梳理了古文、篆、草、隶四体的起源,收录各体的遗事,后面均有赞语。其中《篆势》、《草势》赞记分别引用蔡邕、崔瑗的撰文,《字势》、《隶势》则为他自撰。全文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字(书)体演变过程清晰明了,赞语古雅茂朴。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事体的书法史。

卫宣善“篆及草”,名在父兄以下;卫庭“亦工书”(唐·张怀瓘《书断》)。

晋惠帝时王室内乱,长达16年,卫氏家族成了第二轮的牺牲品。卫瓘和子卫恒、卫嶽、卫裔及孙等九人同日为贾后与楚王瑋杀害。

当时卫恒的两个儿子卫璪、卫玠外出在医家,逃过了一劫。两人传绪家学,也是名书家。

然而,真正使卫氏家族出彩的,倒不是这些昂藏丈夫,而是一位女公子。

她,卫铄,字茂漪。因年代久远,蒙着些许尘沙,聊作一番诠释。

卫铄,是汝阴太守李矩的妻子,中书院李充(他也是书法家,楷书糅合钟繇和索靖笔法,规范又灵动,深受社会欢迎)的母亲,人称卫夫人。《书断》说她是“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女”。据《晋书·卫恒传》,卫展是卫恒的“族弟”。 史书的用语十分讲究,“族弟”指有同一高祖的弟弟,“从女”则指有同一祖父的兄弟之女(堂侄女)。如是“从女”,卫展、卫铄的祖父应是卫覬,这又超越了《晋书》记载。看来,卫铄应为卫恒“族妹”,而非“从女”(堂侄女),张怀瓘的记载和《晋书》则出现了悖理。前人的舛误,让后人陷入混乱;但无论是卫展之妹还是卫展之女,卫铄与重视法治的卫展有血亲的关系,毋庸置疑。

卫夫人头顶几个桂冠:饶有成就的女书法家、睿知的书法教师、颇有建树的书学理论家。

前人说她“隶书尤善,规矩钟公”(《书断》),又说“正体尤绝”(唐·李嗣真《书后品》)。师法钟繇该无疑,却又留下疑惑。

钟繇是大师级人物,他能根据需要,得心应手书写铭石体(成熟的汉隶,亦称“八分”)、新兴的正(楷)书和行书,留下“钟有三体”(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的美誉,然正书却是他的强项。唐《书后品》把他列入“四贤”(指张芝、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卫夫人师法钟繇究竟是哪种字体?如果弄清了“隶”和“正体”的概念,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留在古籍里的诸多称谓——古隶、今隶、隶书、楷书、正体、正书等,众说纷纭,颇现混乱,须作一番剖析。

“隶”有“佐”(辅助)的含义。秦统一六国后,进行文字改革。秦篆(小篆)是法定的规范文字,同时使用的还有秦隶(简帛文),不过场合有所差异。东汉末五体(篆隶草行楷)活跃于同一时代,新兴的楷书则被称为“今隶”以区别于“古隶”(简帛文)。

广义“正体”指点画端正、结构清晰、书写较慢稳的字体,如篆隶楷;“草体”则相对正体而言,指笔划纠绕、结构省减,速度快捷的字体,如行草。

《书后品》的“正体”应是狭义,为正(真)书,即楷书。

卫夫人承袭的正是钟繇的楷书。

唐代张彦远辑录的《传授笔法人名》中明确指出:“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法书要录》)。卫夫人得之钟繇真传的说法,历代信之不疑,一直沿袭至今,至今还有人说钟繇曾评价卫夫人的书法。这,又令人生疑了。

据《魏书·钟繇传》,钟繇卒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书断》记载,卫夫人卒于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享年78岁,上推则应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如是,卫夫人诞生在钟繇仙去的第42个年头,钟的墓木早已拱矣。能传授她笔法,并且对她有赞语,无异于痴人说梦吧。

对古人的说法,多些谨慎。尽信书,不如无书,缺乏判断,以讹传讹,贻误后人,不是明智的选择。

而卫夫人的确得到钟繇笔法的真谛,又如何理解呢?

古代,书法被视为秘笈,在家族内部传授,绝不外传。王羲之写《笔势论》一篇,再三告诫献之:“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笔势论·序》)

魏晋世家大族间以婚姻为纽带,互结犄角,在斗争和联盟中进行政治角逐和艺术争鸣。世家大族间盘根错节,剪不断、理还乱。卫铄师从钟繇,也许,只能从世家内部的传绪和家族间的交流这个层面去解读,并非现实意义上的交集。

前贤的书论,更是争夺的焦点。传说韦诞在宴会上炫耀得到了蔡邕的《笔论》、《九势》,钟繇心里痒痒的,想尽办法要借来阅读,却被韦诞坚拒了。钟繇气得猛捶胸膛,鲜血大口喷射,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韦诞死后,钟繇派人去盗墓,才如愿以偿,书法猛进,终成为楷书之祖。钟繇死后多年,弟子宋翼又从盗墓贼手中购得蔡邕的书论,常被钟繇叱骂作书如“算子”(古代计算工具,类似近现代的筹码)的他,阅读了书论,彻底改变了书写的习惯,书名大振。

历史是如此惊人地相似!盗墓,自东汉末起,已是公开的秘密。曹操曾组建过一支专业盗墓部队,还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官职,从坟墓中攫取财物,以充军饷。而盗同僚墓,以求笔论,却不可思议。不过,从另一角度看,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又何其大!

当然,这两件事毕竟只是传说。历史告诉我们:韦诞比钟繇多活了23年,宋翼在西晋武帝太康年间得到前贤书论,离钟繇去世已过了五六十年,他应是耄耋老人了。

宋翼是笨人,有了正确的方法,尚能大有改观。卫铄是聪明人,也许,她正是通过类似的渠道,从理论上领悟用笔的三昧,体认钟书的精髓,并付诸实践。如是,说她是钟的传人,未尝不合理。

钟繇《荐季直表》

卫夫人传承着钟繇的楷法,“得”字右边两横各呈下沉或上浮势,“人”字撇短捺长,且有大落差,“尚”字上下两部反向的移位,以及半框结构和被包围部件的跌右和侧左,卫夫人和钟老爷子书法的形和神何其相似,传递着赏心悦目的灵动美感。卫夫人书法显得较长,那是时代向楷法进化的标志。

卫铄书法

《熹平石经》问世,规范的虽是五经文字,对社会的影响却是汉隶(八分)的程式化、规范化,失去了积极向上的内驱力。钟的书法被誉为“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以“大巧若拙”(清·刘熙载《书概》)面世。这是说,钟的正书吃透了汉隶的精神,承袭的是起自甲骨文的天然神韵,以动感的审美态势面世。

唐人看懂了卫夫人的书法,不惜笔墨,以华辞丽句给了它恰如其分的评价:

那是云鬓插花,长袖卷舒,高昂低回,翩翩起舞,风情万种;那是美女亮相、仙娥顾影,一颦一笑,既光艳照人,又超凡脱俗;那是出水芙蓉,摇曳生风,碧绿的池水泛起一片红光。

三组比喻,不同视角,从姿态、神情、气度形象再现了卫夫人书作的妩媚娇柔、清丽温婉。

卫夫人传绪钟繇的,正是汉隶精灵般动态美的核心。

北宋《淳化阁帖》和《大观帖》留存着卫铄的楷书《急就章》、《卫近帖》,动态审美观照,随处可见。

魏晋书画世家的群芳谱中,卫铄位列首席,女书家团队款款登台,和男性书家共同构建时代书苑的繁华。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控制削弱,妇女的生存空间被撕开了口子,发展的空间也相应有所拓展,有才是自身价值认定和社会认可的一个重要条件。卫夫人设帐授徒,破天荒成了教授书法的女教师。血与火时代的这道独特的风景中,映现了卫铄的才干和胆识。

卫王两家,世为中表。到了卫玠这一代,因卫玠长得风神秀骨,是位大帅哥(他还是个小孩童的时候,头上梳着两个小髻,坐在羊拉的车中上街,引起了全城的围观。当他要往建邺,洛阳人又蜂拥而至,围得水泄不通。他也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当时人就说卫玠是被“看死”的。当然,这是后话了),又识人明理,有远见,深得羲之堂伯王导、王敦的赏识,交情又进了一步。小羲之喜欢书法,卫夫人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当然顺理成章。也有人认为王羲之《姨母帖》中提到的那位姨母,就是卫夫人。

少年羲之聪慧好学,卫夫人看在眼里,当他偷看了父亲枕中藏着的李斯《笔论》,卫夫人吃惊于他习作内蕴着超强的悟性与理解力、潜在能量的不可估量。她潸然泪下,感慨地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超过我。”

资深教师的洞察力是何等敏锐,何等有远见。

这是成功的一卜。这一卜,卜出了百代书圣;这一卜,也成就她“书圣之师”的历史地位。

卫夫人不是第一个女书法家,但她是承载着记忆的首席女书法家。说到女书法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她,因为她和书圣的交集。

因为卫夫人,女性书法教学才能得到历史的认同。北魏李彪女儿聪明伶俐,秉承父亲教授、通经史,写一手好字。声名外传后,宣武帝封为婕妤(中级嫔妃),教帝妹经史及书法。后宫的主子纷纷拜她为师,掀起内庭的学习热潮。这一现象,演示着孝文帝汉化改革已显见成效。汉族的雅文化已为其他民族接纳、认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

后代宫内设有专职书法女教师岗位的,也常见。南朝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人韩兰英献《中兴赋》,宋孝武帝赏识她文才,召入宫中,历经两朝(宋、齐)六帝(宋孝武帝、前废帝、明帝、后废帝、顺帝、齐高祖),任职宫内。齐高祖任她为“博士”,教六宫书法。因为年老又多识见,被宫内尊称为“韩公公”。明初被选入宫的淑女陈二妹,相貌端正、通晓大义、擅长女红,书法又出众,受到众嫔妃的尊重,争着以她为师,留下“女中君子”的美誉。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任命她为“司”,并给她回娘家省亲的特殊待遇。

这些是皇宫深院内有职位的书法女教师,教学的对象尽是最高统治集团中的贵妇人。她们不能像卫夫人,有自由选择学生的权力。

明中期以来,资本主义萌芽,新经济形态引发新思想意识,出现了专门接纳女子的学校——女馆、女塾,甚至还有男女共塾的现象。女性受教育空间的扩大,民间女教师也应运而生了。明末清初,嘉兴(今属江苏省)才女黄媛介,集诗、文、书、画“四绝”为一家,她以卖画做闺中女塾师为生。客居京都的太太小姐以师从她为荣,时人或“目为卫夫人”(马宗霍《书林纪事》)。诗人吴梅村有“无双才子扫眉娘”的诗句。

《笔阵图》一卷,相传是卫铄的书论著作。内容广泛,涉及执笔、用笔、点画乃至笔墨纸砚等工具的选择,详细具体又点到要害,全是书法高手的经验之谈,尤其是阐述点画的“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 陆断犀象。

 百钧弩发。

∣ 万岁枯藤。

 崩浪雷奔。

 劲弩筋节。

七个比喻,形象生动,涉及提按、中锋运笔、笔须到位等诸多用笔的关键,易懂、易学。横、点、撇、弯勾、竖、横折弯勾、横折勾等七种点画为“永字八法”的雏形,为后世检验点画写得正确与否确立了客观的准则,影响重大。

此卷真伪,历代众说纷纭,有的说出于王羲之之手,有的认为是六朝人的伪托。在没有新的证据前,一般还是把署名权归于她卫铄的名下。说她是历史上第一个女书论家,应该是公允的。

一个人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个“第一”,已经很不容易。卫夫人一而再、再而三和“第一”碰撞,头顶的光环一圈又一圈,这是怎样的福分!

她受到后世的仰慕和敬畏,她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女神。


(1) 史书的用语十分讲究,“族弟”指有同一高祖的弟弟,“从女”则指有同一祖父的兄弟之女(堂侄女)。如是“从女”,卫展、卫铄的祖父应是卫覬,这又超越了《晋书》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