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零散屠杀

一、城区的零散屠杀

南京沦陷时,虽然许多市民进入国际安全区避难,但仍然有一些市民因各种原因在安全区外的家中居住。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城区反复进行扫荡。在扫荡过程中,日军任意屠杀普通平民。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蒙受生命财产损失的南京市民纷纷呈文国民政府和南京市政府,痛陈日军在南京屠杀的暴行。

张施氏1945年9月26日在致南京市长马超俊的呈文中称:“窃民人张施氏,江苏人,年四十岁,居住马台坊拾贰号门牌,于民国二十六年,因民夫张万义,年四十四岁,彼时日军进城事变紧急之时随同妻女连家五口往山西路美国保护难民区避难,走至半途,忽有日兵拖夫,民夫那时即被他拖去至中央门,因慢行一步被日兵一枪打死,那时民无法救护,只好同小女四口哭哭啼啼把尸体移至路旁用土掩埋,后至避难区避难,在大局安定之时,民始把尸体领回葬埋。”(121)

解长生1945年9月28日在致南京市长马超俊的呈文中称:“窃商民解长生,于民国二十五年在第六区柏果园四〇之二号建有楼房一幢……不料于二十六年抗战南京陷落时,被日军中岛部队焚去楼房三间两厢,其余房屋全被日军占用。当时家族祖解子卿为保产权据理力争,竟为所杀。民迫于敌人淫威之下,亦唯徒唤奈何。”(122)

艾澄源1945年10月6日在致南京市长马超俊的呈文中称:“斯时胞弟子明避居盟国救济而设之难民区避难月余,后因家有七旬老母看守财产器具,颇不放心,故由难民区径往家中省母,讵料至家片时突有敌人荷枪而入,不问皂白看了年青[轻]人往外而拖问曰:‘你什么人,你是中国兵。’嘴说着以枪对着拍[啪]的[地]一枪,随即倒毙,老母睹尸痛哭欲绝。”(123)

日军大屠杀的幸存者黄广林回忆说:“我于1936年跟随父母及弟妹到南京,住在中华门龙泉巷七号,以做糕、团、蒸饭谋生。1937年因日军进攻南京,就被迫迁往五台山附近的一所难民营里。当年我18岁。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城。12月14日上午,我约同住在一起的丁乃成(现溧水孔镇乡人)和其他两名青年(一名是现溧水县和凤乡黄家大队甘村人,另一名是南京人)到中华门老家去看看。我们四人一同走到杨公井时,迎面遇见一队日本兵,牵着马、羊向我们走来,有两个日军走到我们面前,我心里想,可能要拉我们帮他们牵羊、牵马了。然而,这两个日军叫我们排成竖队,我排在最后面,一个日军举起枪来,把我前面的三个人一个一个打死了。待要向我射击时,我拔腿就跑,跑出几十米远,日军朝我打了一枪,没有打中。我跌倒在路边的沟里。接着来了两个日军,先是在我左边腰上戳了一刀,我一翻身,又在我右膀子上部、右肋间、右腰上、背上戳四刀。这样,我被日军戳了五刀,有七个伤口,现在留下七处伤疤。”(124)

南京沦陷时,夏淑琴刚8岁,她一家的遭遇可以说是日军在安全区外零散屠杀中的典型案例。夏淑琴于1994年证实说:

我叫夏淑琴,1929年5月出生在南京,今年73岁。日军进攻南京前,家里共有9口人。外祖父聂佐成(70岁)、外祖母聂周氏(70多岁)、父亲夏庭恩(40多岁)、母亲夏聂氏(30多岁)、大姐夏淑芳(16岁)、二姐夏淑兰(14岁)、大妹妹夏淑芸(4岁)、小妹妹夏淑芬(1岁)和8岁的我,一家人租住在城南新路口5号一哈姓(伊斯兰教徒)的房屋里……

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队日本兵(约有30人)来到我家门前敲门。刚刚打开门的哈姓房主就遭到枪杀。我父亲看到这个情况就跪在日本兵面前,恳求他们不要杀害其他人,也被日本兵用枪打死。

母亲吓得抱起1岁的小妹妹躲到一张桌子下面,被日本兵从桌子下面拖出来,日本兵从母亲手中夺过小妹妹,把她摔死在地上,接着他们扒光了母亲的衣服,几个日本兵对母亲进行了轮奸,然后用刺刀把她杀死,并在她下身里塞进一只瓶子。

后来,几个日本兵闯进隔壁房间,那里还有外祖父、外祖母及两个姐姐。日本兵要强奸两个姐姐,外祖母拼命护着她们,也惨遭枪杀。

日本兵撕下两个姐姐身上的衣服,她们分别遭到几个日本兵的轮奸。大姐、二姐被轮奸后又被日本兵用刺刀刺死。日本兵还用一根木棍插进了大姐的下身里。

当时我躲在床上的被子里,由于恐惧,吓得大哭,被日本兵用刺刀在背后刺了三刀,我当时就昏了过去,不省人事。(125)

夏淑琴一家的遭遇被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用摄影机拍摄了下来。马吉在其拍摄的4号影片解说词中详细描述了夏淑琴一家的悲惨遭遇:

12月13日,约有30个日本士兵出现在门东新路口5号房子前并想入内。姓哈的房主人是伊斯兰教徒,他刚刚打开门,就立即被左轮手枪打死。一位姓夏的先生在哈死后跪在士兵们面前,恳求他们不要杀害其他居民,但他也遭到同样命运。哈太太质问日本士兵为什么杀害她的丈夫,也同样被枪杀。先前抱着1岁的婴儿逃到客厅一张桌子下的夏太太,被日本兵从桌子下拖了出来,她的孩子被刺刀刺死,她的衣服被抢走,一个或几个士兵强奸了她,然后在她阴道里塞进一只瓶子。后来几个士兵走进隔壁房间,那里有夏太太的76岁的父亲和74岁的母亲及16岁和14岁的两个女儿。他们要强奸两个女孩时,祖母试图保护她们,立刻就被左轮手枪打死了。祖父去扶祖母,也遭杀害。他们撕下了两个女孩身上的衣服。她们分别被二三个日本士兵轮奸。后来大女孩被匕首刺死,而且他们还用一根木棍插进她的阴道。小女孩也被刺死,只是她没有像她母亲和姐姐那样遭受到用东西插入阴道那么残暴的恶行。后来,士兵们又用刺刀刺伤了也躲在房间里的夏太太的另一个七八岁的女儿。最后还杀死了房子里哈先生的四岁和两岁的两个孩子。四岁孩子被刺刀刺死,两岁孩子的脑壳被军刀劈开。那个七八岁的小女孩受伤后爬进隔壁房间,那里躺着她母亲的尸体。她在那里同她没有受伤的4岁妹妹呆了14天。(126)

1937年12月19日,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致信日本外交官,抗议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信中列举了日军的屠杀暴行:“根据在福建路6号德国公司何中记(音译)联合公司工作的王郁辉(音译)先生的报告,12月15日早晨8时左右,好几个日本士兵闯到他那里,抓住他,将他在德国机构注册的工作证轻蔑地扔在地上,而且还扯下了德国国旗。日本人强迫他将物资运到军官学校,塞给他一张纸条后将他放走,纸条上证明他完成了交付给他的工作。在回家的路上,走到珠江路时,他被其他日本士兵无端地从背后击中两枪。他现在正躺在大学医院。”(127)

12月20日,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又致信日本外交官,抗议日军滥杀无辜的暴行:“12月20日,有一位双目失明的理发师被送进了大学医院。12月13日日本人进入城南的时候,他正抱着他的孩子,日本人向他要钱,由于他没有钱,日本人就开枪击中了他的胸部。”“12月20日,城南一家帽店的老板也同样被日本人开枪击中了胸部,日本人向他要钱,并且对得到的数额不满意,还想要得更多,但是这位店主再也拿不出来了,因为他已经把他所有的钱都给了日本人。这位受伤者今天被大学医院收治。”(128)

1937年12月下旬,日军要求在安全区避难的难民返回自己家中,并声称返回自己家中是安全的。然而一些难民回家后被日军屠杀、强奸和抢劫,直到1938年1月,日军的暴行仍未停止。“1月17日,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难民收容所中的一位妇女和家中的一名男子回到自己城南的原住处,这个地区刚刚开放。一名日军士兵闯入屋内,欲对该妇女施暴。她自卫的时候被该日本兵用刺刀杀害。”(129)“1月28日晚9点,日本兵闯入中山东路路边的天明浴室(日本特务机关办公室的东面,日军驻扎区内),向3名勤杂工勒索钱财,并开枪射击,2人受重伤,另外一人被打死。该浴室是应日本人的要求由自治委员会主持开业的,日军曾许诺予以特别保护。”(130)

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在其日记或书信中大量记录了日军在安全区外任意屠杀平民的暴行。美国传教士欧内斯特·H.福斯特(Ernest H.Forster,又译福斯多、厄内斯特·福斯特、厄恩斯特·H.福斯特)在致妻子的信中记述说:1938年1月2日,“下午几个男人前来报告在汉西门外德士古公司所发生的事情。此处被日本兵抢劫,取下两面美国国旗,说是由于美国与日本为敌,不能悬挂它的旗帜。……然后逼迫一个人和他63岁的老父亲把属于德士古石油公司的小车和卡车推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人三天来只吃了一顿饭。他们(日本兵)在公司内及其附近杀死许多人。其中一家九口只有一个女人和小孩逃脱。日本兵向他们开枪,然后在防空洞放火。这个女人用厚棉被把自己与幼儿裹住,随即冲出火焰逃走。这只是此地发生的情况之一例”(131)

与中国一样,日本也是一个佛教盛行的国家,然而,日军占领南京后,不仅屠杀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及普通市民,甚至一些和尚、尼姑也惨遭杀害。时为中华门外长生寺和尚的宏量法师回忆说:“日本兵攻下雨花台后就来了……端着刺刀的日本兵在院里站好,派一个日军进大殿拍拍和尚的肩膀,一个个地叫出来。到院中的丹墀上跪下,旁边站一个和尚念‘阿弥陀佛’。‘砰’的一枪,跪着的和尚死了,再叫一个出来念佛。一枪一个,17个人念佛,17个人毙命!清净的佛地血迹斑斑,穿着僧衣的出家人竟倒在佛像面前!”(132)

马吉在日记中也记录了日军屠杀尼姑的暴行。他在1938年1月5日的日记中记述说:“我还同一名尼姑谈过,她住在城南的一所庵里。根据送这名尼姑到医院来的一位裁缝说,日本兵在庵的周围打死25人。这名尼姑告诉我日本兵杀死一名65岁的住持和一名10岁(中国算法)的小尼姑。还有一名70多岁的尼姑被她上面的尸体压死(发生在她避难的庵里)。她自己被枪打伤臀部,她12岁(中国算法)的徒弟背上挨了一刀,她们躲在一个洞里,同不少尸体躺在一起,不吃不喝过了五天。”(133)

日军在南京城内的屠杀持续了约六个星期,但此后屠杀并没有完全停止,到1938年2月下旬,在安全区外仍有零散屠杀发生。1938年2月22日,贝德士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三等秘书阿利森(John Moore Allison,又译爱利生、亚立逊、阿里逊、爱理逊、艾利森),报告了2月中下旬日本士兵的暴行,其中有一个屠杀案例:“2月21日—22日的夜里,一名士兵在唱经楼的一家建筑材料商店里强奸了一名妇女。当他醒来时发觉那个妇女逃走了,便发火用枪打死了一个站在附近的中国人。”(134)

从上述幸存者或西方人士的日记、书信和回忆中人们可以看出,日军在南京城区肆意屠杀普通平民,给南京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二、安全区内的零散屠杀

日军占领南京后,不仅在国际安全区内搜捕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并加以集体屠杀,而且毫无军纪可言的日军官兵以扫荡为名,在安全区内四处游荡,大肆强奸和抢劫,并随意杀人,零散屠杀随处可见。

曾从日军刀口下死里逃生的吴芝生回忆说:“1937年冬月二十三日(送灶节)上午,我同芝堃到德商西门子电器公司驻京办事处(今小粉桥附近)去买米……忽然来了三四个日本兵,他们抓男人看头、看手,检查中央军。我原是给人抄文书的‘录事’,心里也很害怕。我把芝堃朝人群里边一推,拔腿就跑,被日本兵看见,对准我的后脑勺就是一刀。顿时,血流得满头都是,沾湿了衣领。我装死趴在地上,日本兵踢了我一脚,看我不动就走开了。”(135)

一些年轻的平民被日军认为是中国兵,在安全区内即遭到屠杀。戚吴氏在1938年8月致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的呈文中称:“自去岁冬事变之初,氏偕子随众避入难民区,得以安身。讵料日军入城时,视氏子系中央遗军,即行刺杀,家屋复遭焚毁。”(136)

南京市民孙宝庆在1945年11月5日致南京市政府的呈文中称:“窃民孙宝庆,住皇城区李府街二号,务农为业。不料事变,南京危急,民父教胞兄孙宝学和嫂侄男女等逃难至汉中路难民区内暂住,父母看守家庭。日兵进城,惨无人道,将民六旬老父用战刀杀死。不料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日军到达难民区内,民兄因受军事训练防护团责任,不及逃走,被日军将民兄嫂二人执行枪决。”(137)

在许多情况下,受害者是在阻止或躲避日军暴行时被杀的。美国传教士福斯特在1938年1月3日的日记中记述说:“大约4时30分,一个日本兵企图强奸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在家并与日本兵搏斗,所以妻子得以逃跑。日本兵悻悻离去,后带着步枪回来打死这个男人。”(138)

拉贝在12月18日的日记中也证实说:“一个中国人踉跄着冲进房间,告诉我们,他的兄弟被日本人枪杀了,就因为他拒绝给闯进他家的日本士兵一包烟。”(139)

南京沦陷后,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不断致信在南京的日本外交官,抗议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抗议信中列举了大量日军零散屠杀的暴行:“12月15日,日本士兵闯进汉口路的一个中国居民住家,强奸了一名年轻妇女,强行拖走3名妇女。其中2名妇女的丈夫跟在日本士兵的后面追赶,结果这2名男子被这些日本士兵枪杀。”(140)“12月18日16时,日本士兵在颐和路18号向一个中国人索要香烟。由于香烟没有及时递给他们,该中国人被日本士兵用刺刀劈中头部(脑浆外溢)。受伤者现在大学医院,已经没有保住生命的希望。”(141)

曾目击日军随意杀人的朱有才证实说:“1937年12月,我帮人家做烧饼,师傅叫尹永发(已死),住东瓜市金陵女子大学门口……那天早上,我包了20块烧饼,走到陶谷新村时,路上行人很少,只有一个20岁左右的小伙子在我前面走,我连走带跑急于赶回家,不一会就赶过了这个小伙子。忽然一声枪响,惊得我回头一看,只见小伙子倒下去了。这时我离小伙子只有10多米远,吓呆了,站在那里不敢跑,也跑不动,直愣愣地看到两个日本兵跑上来又打了小伙子一枪。我想这下要完了,只好听天由命了。日本兵跑到我面前,见我拿了一大包烧饼,就拿起烧饼吃起来。他觉得好吃,就全部把烧饼拿走了。”(142)

马吉在致妻子的信中写道:“过去一个星期的恐怖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日本兵是如此的野蛮。这是屠杀、强奸的一周。我想人类历史上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如此残暴的事了,只有当年土耳其人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堪与比拟。日本兵不仅屠杀他们能找到的所有俘虏,而且大量屠杀不同年龄的平民百姓。就像在野外猎杀兔子一样,许多百姓在街上被日本兵随意杀掉。从城南到下关,整个城市到处都是尸体。就在前天我们看到一个可怜的人被日本兵杀死在我们住所附近。许多中国人很胆小,一遇日本兵掉头就跑,这个人就是这样被打死的。由于现场在我们能看到的竹篱笆的一个拐角,他具体是怎么被杀死的我们看不见。后来克拉到那儿去看,说他们在他头上开了两枪。这两个日本兵一直抽着烟,谈笑风生,杀一名中国人就像杀死一只老鼠。”(143)

贝德士在致日本大使馆的信函中也记述说:12月17日,“干河沿金大附中。一个恐怖至极的儿童被刺刀戳死,另一个重伤垂死”(144)。身负重伤的男孩被人们送往鼓楼医院抢救。美国医生威尔逊(Robert O.Wilson,罗伯特·O.威尔逊)为他做了手术,并在12月18日的日记中记述说:“在金大附中有8000难民,昨晚日本兵翻墙进去10次,抢劫食物、衣服,并强奸妇女直到他们满足。他们用刺刀捅死了一个小男孩。上午,我花了一个半小时为另一个八岁男孩做了缝补手术,他被刺了五刀,其中一刀刺穿了他的肚子,一部分腹膜流了出来。”(145)

即使在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日军也进行野蛮屠杀。斯迈思在致家人的信中写道:1938年1月5日,“日本兵闯入我们总部的房屋,杀死一个男人,其他人都移至我们这儿后面的房子”(146)

在外国财产区域内或附近,日军也随意杀人。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及其附近,日军将抓到的青壮年男子押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内及其附近的小山上予以屠杀。魏特琳在12月16日的日记中记述道:“如果日本人怀疑哪个人,那么其命运将与在他们身后被捆着的4个中国人一样。日本人把那4个人带到西山,我听到那儿响起了枪声……街上和山上不时传来的枪声,使我意识到一些人的悲惨命运,而且他们很可能不是中国士兵。”(147)

在日军官兵的日记或回忆中也有许多在安全区零散屠杀的记述。最高法院位于中山路西侧,在安全区之内。时为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上等兵的东史郎在日记中记述说:

中山路上的最高法院是一座灰色的大建筑……法院前躺着已经破坏了的私家轿车,那是被人推倒在地的。道路对面有一口塘。这时不知从哪里拉来了一个支那人。战友们像小孩子抓住了一条小狗似的戏弄他,桥本提出了一个残忍的方案。就是把他装进袋子里,浇上汽油再点上火。又哭又叫的支那人被装进了邮件袋里,袋口被紧紧地打了结。他在袋子里大哭大叫。战友们把袋子像足球一样踢来踢去,然后又往上面尿小便,像浇蔬菜一样。桥本从破烂不堪的汽车中弄来了汽油,泼到了袋子上,然后给袋子加上了一根长长的带子,拽着转来转去玩。

有良心的人都皱着眉头在旁边看着这残酷的一幕。没有良心的则在旁边拍着手喊加油。

桥本点上了火。汽油一下子燃了起来。这时袋子中发出了惊恐的叫声,支那人用尽全身力气跳着,袋子也就跳着、翻滚着。

战友中有人对这个残酷的玩火游戏很来劲,觉得很有趣。袋子一边发出来自地狱般的悲鸣,一边像一个火球般地打着滚。牵着带子的桥本说:“喂!你那么热的话我让你凉快凉快吧!”说着把三个手榴弹连在了带子上,把邮件袋抛进了塘里。火熄灭了,袋子沉下去了,正当波纹快要归于平静时,手榴弹在水中爆炸了。

水花一翻,就归于了平静,游戏结束了。(148)

日军在安全区内日复一日的零散屠杀,在占领南京后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除了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之外,许多平民百姓也在长达数周的零散屠杀中惨死在日军屠刀之下。

三、近郊的零散屠杀

日军在占领南京前后,除了在近郊进行集体屠杀外,还零散屠杀当地平民。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方,距离南京约20公里。这里散落着一些村庄,当地人多以种田为生。日军占领栖霞山附近后,肆意屠杀当地村民。

1938年1月25日,位于栖霞山脚下栖霞寺的20名僧侣致信辛德贝格,控诉日军在栖霞寺的暴行,信中称:“南京沦陷以来,每天都有数百人逃至我庙寻求保护,要求安置。我写此信的时候,寺庙里已聚集了2.04万人,大部分为妇女和儿童,男人们几乎都被枪杀或被掳去为日本士兵当苦力。”信中还列举了1938年1月间日军在栖霞寺犯下的暴行:“1月15日:许多日本士兵蜂拥而来,把所有年轻妇女赶在一起,从中挑出10人,在寺庙大厅对她们大肆奸淫。一个烂醉如泥的士兵晚些时候才到,他冲入房内要酒喝、要女人。酒是给他了,但是拒绝给他女人。他怒火冲天,持枪疯狂四射,杀害了2个男孩后扬长而去。”(149)

1938年2月中旬,马吉前往栖霞山,了解当地难民收容所及难民状况,并撰写了调查报告。他在报告中记述说:“有一位代表说,在方圆10至20英里的范围内,估计已有700至800平民被杀害。这个估计似乎被其他的人所认同。”(150)

马吉拍摄的影片也记录了栖霞山附近村民受害的画面。马吉在5号影片第8幅画面的解说词中说:“这位63岁的农民姓周,家住乌龙乡,距南京和平门约6英里地。日本人第一次来这里时他正出去找他的水牛。其中一些士兵开枪射中了他。直到1月26日他才被送进医院。此画面是在他入院三周后拍摄的。”(151)

在南京东郊的麒麟门等地,日军也肆意屠杀当地村民。当时家住麒麟镇的张翼才回忆说:“冬月初七,早上八九点钟,来了更多的日本人,到处都是,我们左邻右舍的人聚到一起商量怎么逃跑,有人说不能跑,一跑就有可能被打死。我们就走到门口,给日本人点头哈腰表示欢迎,我和父亲、母亲、哥哥站到一块。我父亲当年47岁,长得蛮高大的,有1.79米高。一个日本人过来,从肩上拿下枪,上刺刀,我们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扑’的一声就捅进了我父亲的胸口,刚好在心脏这个位置。鬼子把刺刀拔出来以后,就把血迹擦在旁边的草堆上。”(152)

马吉曾用摄影机拍摄了日军在麒麟门附近东流镇屠杀的受害者的画面。他在5号影片第10幅画面的解说词中说:“这位姓褚的农民56岁,家住南京近郊的东流镇(Tung Hiu)许巷(音译,Hsu Hsiang)。日本兵先闯入他家,命令他全家人离开房子。老人26岁的长子头中两弹而死,次子被刺刀刺死。老人背后也中了一枪,子弹从他下腹部穿出。他妻子及几个年幼的孙子未受伤害。”(153)

在南京南郊,日军也随意屠杀平民。日军在南郊屠杀的幸存者李翠萍回忆说:“1937年我家住在现在的雨花公社集余大队。家有继父、母亲和我三人。阴历十一月的一天,继父到河边洗菜。我人小,跟继父去玩。继父在前,我紧跟在后。突然,日本兵打来一枪,子弹从继父的右腰打过,又穿过了我的左肩。继父死了,我受了伤。接着,日本兵又向我母亲开了一枪,子弹穿过母亲的右肩。我一家三人,短短几分钟里就一死两伤”。(154)

马吉在其拍摄的影片中记录了日军在南京南郊屠杀蔡文江的暴行,他在9号影片第1幅画面的解说词中说:“蔡文江太太(音译,Ts'ai Wen-kiang)的丈夫49岁,在南京南门外25英里处的陆潭桥镇(音译,Lu Tan Ch'iao)的一家店铺当店员。蔡太太39岁,有四个孩子,一个女儿16岁,三个儿子分别是13岁、10岁和8岁。大约在12月中旬的某天清晨,天还未亮,一家人还在睡觉,一伙日本人破门而入,用他们随身带的铁棒抽打蔡氏夫妇,逼迫蔡和他们一起走,蔡太太跟在后面。他们走到一个池塘时,扒掉了蔡的衣服,把他的双手反绑起来扔进池塘。日本兵站在一边直到他被淹死,而蔡太太无法去救他。她说那个镇有另外8个男人被淹死,还有七八人被枪杀。”(155)

日军在南京长江北岸的江浦也大肆进行屠杀。当时家住江浦乌江镇桥北街的林其明回忆说:“我1924年出生,一直住在桥北街,鬼子来时我14岁,当时家里有父亲、母亲、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家里当时都是种地的。鬼子是1937年冬月初九从乌江镇过,他们在石跋河口登陆,经和县从原乌江桥过乌江镇。当时镇上的人都吓跑了,有个叫方培玉的,30多岁,被绑在树上当靶子打,方家失去了支柱,后来家里的人都一一过世了,当时我亲眼看到。1938年二三月份时,鬼子开始驻扎在乌江,期间在城隍庙有七个人被杀死,乡亲被逼着去看,被杀死的人脑袋掉在一边,我看到后吓得几天都不敢吃饭。”(156)

日军官兵在日记或回忆中,也有许多在南京近郊屠杀平民的记述。日军第16师团步兵第20联队上等兵东史郎在日记中记述了12月7日凌晨日军宿营前屠杀村民的情形,并解释说屠杀只是为了睡个安稳觉:

我们宿营前,先扫荡了村子,杀了农民才睡。因为农民的死能为我们的睡眠提供安全的保障。

我们仅仅是为了能在天亮前安稳地睡上三个小时而以牺牲许多农民做代价。(157)

日军第16师团的辎重兵齐藤忠二郎在回忆录中记述了在麒麟门附近扫荡的经过,他说:12月15日,“我加入了伊藤卫生军曹率领的扫荡队。这次是扫荡不同的方向,我们去了京沪公路的左侧。在附近距离不到100米的一个高地上有一户民宅。进去搜查的时候,有个老太太走了出来。大概只有一条通道吧,所以她往我们登上来的方向逃跑。只听见‘快,射击!’话音未落,枪就响了,一直射击到她倒下不再动弹为止。”(158)

关于日军官兵屠杀平民时的心态,时为日军上海派遣军独立工兵第1联队上等兵的岩崎昌治12月17日在致家人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表白:

现在的心情相当轻松。从下关车站的前门窗户向外眺望,心中想起了许久未见的国内的人们。不时传来“砰、砰”的声音,那是正在枪杀还没有斩尽杀绝的败残兵的声音。焚烧尸体时发出的一种别样的恶臭不时地随风飘来。……我曾多次在信中写到过,决不会留下一个活口。为什么呢?哪怕是有一个人活下来的话,将会怎么样呢?在战场上的日本军可不是在阅兵仪式上所看到的那个样子,自己的部下和战友会被伤害或杀死。已经完全疯狂了,只要看到支那人,就会大喊“干掉他”,把他们送上不归路。……不是我一人有这种心情,而是整个分队的全体人员(共16人,其中有2人死亡,5人负伤),不!是中队所有人员都有这种心情。(159)

从岩崎昌治的信中不难看出,日军“只要看到支那人,就会大喊‘干掉他’,把他们送上不归路”。这不是岩崎昌治的个人心态,几乎所有日军官兵均具有这种心态。正如岩崎昌治在信中所说的:“即使明白都是些良民”,“为了皇军、为了日本,才拿他们做牺牲品的。不是我一人有这种心情,而是整个分队的全体人员,不!是中队所有人员都有这种心情”。从今天研究的角度来看,尽管这不是日军官兵杀人心态的全部,但从中仍可见日军杀人心态之一斑。


(1) 《中岛今朝吾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2) 松岡環編著:《南京戦·閉ざされた記憶を尋ねて—元兵士102人の証言》,社会評論社2002年版,第140页。

(3) 《山田栴二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9册《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4) 《步兵第三十旅团命令》,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5) 《佐佐木到一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6页。

(6) 《饭沼守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页。佐佐木支队即日军步兵第30旅团。

(7) 《中岛今朝吾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8) 松岡環編著:《南京戦·閉ざされた記憶を尋ねて—元兵士102人の証言》,社会評論社2002年版,第141—142页。

(9) 西原一策:《作战日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10) 《唐广普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

(11) 《韩贵道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戴袁支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9页。

(12) 《宫本省吾阵中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9册《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2页。

(13) 西原一策:《作战日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111页。

(14) 《步兵第六十六联队第一大队战斗详报》(昭和12年12月10日—13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247页。

(15) 中村弥咲:《南京大屠杀证言——想说的全说出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0册《日军官兵与随军记者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6) 《山本武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页。

(17) 《冈村宁次阵中感想录》,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8) 《南京城攻占要领》,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9) 《中方作命第34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20) 《九师作命甲第131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2页。

(21) 《六旅作命甲第138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22) 《步兵第七联队战斗详报》(1937年12月7日—24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23) 《佐佐木支队命令》,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24) 《步兵第三十旅团命令》,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

(25) 《步兵第三十三联队第十二中队从军日志》(昭和12年9月4日—昭和13年5月21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26) 《步兵第三十三联队史——光荣的50年历程》,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刘军、罗文文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56册《日军文献》(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3—284页。

(27) 《步兵第三十八联队战斗详报第12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28) 《步兵第三十八联队战斗详报第12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29) 《步兵第二十联队速射炮中队作战命令》,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8—179页。

(30) 《步兵第二十联队第四中队阵中日志第5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5—96页。

(31) 《丁集作命甲号外》,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9页。

(32) 《一一四师作命甲第62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33) 《步兵第一一五联队第二大队战斗详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页。

(34) 原文如此,南京无此城门,似为共和门。

(35) 《步兵第六十六联队第一大队战斗详报》(昭和12年12月10日—13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3—244页。

(36) 《步兵第六十六联队第一大队战斗详报》(昭和12年12月10日—13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

(37) 《六师作命甲第82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7页。

(38) 《第六师团战时旬报第13、14号》,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39) 《国崎支队战斗详报》(1937年12月3日—16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页。

(40) 《步兵第四十一联队第三大队战斗详报》(1937年12月14日—16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41) 《刘永兴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42) 《山崎正男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9册《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1页。

(43) 《陈德贵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44) 《潘开明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45) 参见《陆法曾结文》,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南京大屠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13—614页。经核查首都电厂遇难工人名单,并无“许江生”此人,疑结文中“许江生”乃为“徐京生”之误。

(46)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47) 《程瑞芳日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册《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48) 《警察刘守春致国民政府呈文》(1945年12月23日),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南京大屠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54页。

(49) 《何守江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50) 《高岛市良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3—714页。

(51) 《井家又一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9册《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

(52) 佐佐木元胜:《野战邮政旗》,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0册《日军官兵与随军记者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53) 《梶谷健郎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9册《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7页。

(54) 《岩崎昌治阵中书信》,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445页。

(55) 《日军杀人盈万》,朱成山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7页。

(56)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朱成山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外籍人士证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2页。

(57)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7页。

(58) 约翰·马吉:《关于影片〈南京暴行纪实〉的引言和解说词》,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181页。

(59) 约翰·马吉:《关于影片〈南京暴行纪实〉的引言和解说词》,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页。

(60) 贝德士:《致朋友的传阅函》(1938年11月29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61) 孙宝贤:《南京沦陷前后及被难脱险经过详情实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册《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02页。

(62) 《汉口德国大使馆1938年1月6日报告(编号:11)附件》,张宪文主编,陈谦平、张连红、戴袁支编,郑寿康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0册《德国使领馆文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页。

(63) 费吴生:《日记》(1937年12月10日—1938年1月下旬),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64) 史迈士:《致家人函》(1937年12月20日—1938年1月9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9页。

(65) 费吴生:《日记》(1937年12月10日—1938年1月下旬),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66) 《步兵第七联队战斗详报》(1937年12月7日—24日),张宪文主编,王卫星、雷国山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1册《日本军方文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8页。

(67) 《增田六助手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68) 《林正明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页。

(69) 费吴生:《日记》(1937年12月10日—1938年1月下旬),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9页。

(70) 费吴生:《日记》(1937年12月10日—1938年1月下旬),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72页。

(71)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页。

(72)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73) 孙宝贤:《南京沦陷前后及被难脱险经过详情实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册《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103页。

(74) 《金家仁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6页。

(75) 费吴生:《日记》(1937年12月10日—1938年1月下旬),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76) 麦卡伦:《致家人函》(1937年12月19日—1938年1月15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77) 《水谷莊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9册《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78) 孙宝贤:《南京沦陷前后及被难脱险经过详情实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册《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107页。

(79) 《常志强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戴袁支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6页。

(80)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3页。

(81)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82)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0—241页。

(83) 袁霭瑞:《陷落后的南京》,张宪文主编,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册《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1页。

(84) 冈本健三:《参加杭州湾敌前登陆——士兵讲述的日中战争》,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1册《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39页。

(85) 《程瑞芳日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册《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86) 贝德士:《金陵大学难民登记的情况备忘录》(1937年12月26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5页。

(87) 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杨夏鸣、王卫星等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4册《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165页。

(88) 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杨夏鸣、王卫星等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4册《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66页。

(89)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2页。

(90)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164页。

(91) 《伍长德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92) 马吉:《致妻子函》(1937年12月12日—1938年2月5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148页。

(93) 《德国驻华使馆迁汉口后,使馆特劳特曼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 附:英国路透社记者史密斯关于日军占领南京后抢劫屠杀情况的报道》,《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2期,第160—161页。

(94) 《程金海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4页。

(95) 费吴生:《日记》(1937年12月10日—1938年1月下旬),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96) 《邓明霞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97) 《王鹏清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98) 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杨夏鸣、王卫星等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4册《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200页。

(99) 约翰·马吉:《关于影片〈南京暴行纪实〉的引言和解说词》,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100) 郭岐:《陷都血泪录》(节录),张宪文主编,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册《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101) 《汤正有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102) 《刘世海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03)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104)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7页。

(105) 《北山与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8页。

(106) 《融通法师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237页。

(107) 应为古林寺。

(108) 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杨夏鸣、王卫星等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4册《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109) 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杨夏鸣、王卫星等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4册《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9页。

(110) 史迈士:《致家人函》(1937年12月20日—1938年1月9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253页。

(111) 《井家又一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9册《日军官兵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112) 郭岐:《陷都血泪录》(节录),张宪文主编,张连红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册《幸存者的日记与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113) 指南京国际安全区。

(114) 《增田六助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7页。

(115) 日本容量单位,1合等于0.18公升。

(116) 《舟桥照吉阵中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李斌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60册《日军官兵日记与回忆》(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77—378页。

(117) 《林正明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0页。

(118) 作者记述有误,应为马群镇。

(119) 《东史郎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460页。

(120) 《小原孝太郎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60—661页。

(121) 《张施氏呈》(1945年9月26日),张宪文主编,张建宁、郭必强、姜良芹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3册《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22) 《解长生呈》(1945年9月28日),张宪文主编,张建宁、郭必强、姜良芹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3册《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123) 《艾澄源呈》(1945年10月6日),张宪文主编,张建宁、郭必强、姜良芹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3册《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124) 《黄广林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125) 《夏淑琴证言》,朱成山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03—404页。

(126) 约翰·马吉:《关于影片〈南京暴行纪实〉的引言和解说词》,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186页。

(127)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173页。

(128)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6—187页。

(129)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6页。

(130)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1页。

(131) 福斯特:《致妻子函》(1937年11月23日—1938年2月13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132) 《宏量法师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7—238页。

(133) 马吉:《致妻子函》(1937年12月12日—1938年2月5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134)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0页。

(135) 《吴芝生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36) 《戚吴氏为其子被日军杀死致日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呈文》(1938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

(137) 《孙宝庆为其兄孙宝学等被日军杀害致南京市政府呈文》(1945年11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档案》,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138) 福斯特:《致妻子函》(1937年11月23日—1938年2月13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139)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159页。

(140)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9页。

(141)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页。

(142) 《朱有才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页。

(143) 马吉:《致妻子函》(1937年12月12日—1938年2月5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

(144) 贝德士:《致日本使馆函》(1937年12月16日—27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45) 《书信(日记)选译》(1937年12月15日—1938年1月9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页。

(146) 史迈士:《致家人函》(1937年12月20日—1938年1月9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147) 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杨夏鸣、王卫星等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4册《魏特琳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151页。

(148) 《东史郎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0页。

(149) 张宪文主编,[德]约翰·拉贝著,刘海宁、郑寿康、杨建明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13册《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9—470页。

(150) 约翰·马吉:《栖霞山之行报告》(1938年2月16日—17日),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151) 约翰·马吉:《关于影片〈南京暴行纪实〉的引言和解说词》,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152) 《张翼才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戴袁支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6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中),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57页。

(153) 约翰·马吉:《关于影片〈南京暴行纪实〉的引言和解说词》,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154) 《李翠萍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55) 约翰·马吉:《关于影片〈南京暴行纪实〉的引言和解说词》,张宪文主编,章开沅编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4册《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195页。

(156) 《林其明口述》,张宪文主编,张连红、张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5册《幸存者调查口述》(上),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6—297页。

(157) 《东史郎日记》,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8册《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页。

(158) 齐藤忠二郎:《彷徨两千五百公里——士兵的微妙》,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3册《日军官兵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

(159) 《岩崎昌治阵中书信》,张宪文主编,王卫星编,叶琳等译:《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32册《日本军方文件与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