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卖的江湖地位
烧卖在上海,江湖地位一直比较尴尬。与鲜肉大包比,它的身坯明显单薄,退休老伯伯早起腹中空空,公园里打一套杨式太极拳,一口气吃上七八只也不觉得饱。与小笼馒头比,它又大上一圈,赛过《红楼梦》荣国府的烧火丫头,乱头粗服,笨手笨脚,白领小姐与两三个闺蜜吃早点,叫个三四笼,一吃就饱了,但味道还没有咂摸出来。拿它与满街都是的生煎比,大妈们肯定偏向生煎,比方说吧,你供应纯肉的,她会觉得吃不饱,你做糯米的,尽管你真心诚意加了肉糜、香菇甚至笋丁,大妈们还是嘴巴一撇:啊呀,吃不出一点肉味道!
灶头边的厨师其实心里也是一包气,天地良心,做烧卖一点也不省心,也要擀面皮,比生煎皮子擀得还要仔细,要有薄薄的荷叶边,用三只手指在头颈处一捏,顶上就像朵花,才会好看。收口呢,跟小笼也有一比,小笼收口要打十六只裥,收成鲫鱼口,卖相蛮好。烧卖收口,讲究松紧得当,收得紧了,吃口就僵硬,收口松了,里面的卤汁容易淌出来。要不松不紧,就跟当下央行控制货币投放量一样,学问大得很呐!然后上笼蒸,铁锅里的水突突滚,炉膛里的火呼呼蹿,大汗淋漓,真真辛苦!
唉,这生意做起来心里没底,干脆不做。
就这样,很长时间里,上海人一早起来就能吃到四大金刚,吃到生煎,吃到小笼,吃到鲜肉大包,但要找一家烧卖专卖店比较难。吃到了,是你额骨头高,吃不到也不要怨天怨地。
但是上海人是老会出花头的,你跟我躲猫猫对吗?我们就自己做!早三十年,不少工厂的食堂就有烧卖供应,大师傅从店里学来技术,自己做。因为对象都是工人阶级,必须价廉物美,所以厂里的烧卖一般都是糯米烧卖。糯米隔夜蒸熟,不能太烂,也不能夹生,冷却后再拌入酱油和猪油,再加葱花姜末,包起来也是实实在在的,包成小石榴一样,顶上绽开了笑口,内容一目了然。饭粒鼓鼓囊囊,几乎要将薄薄的面皮撑破,女职工吃一两只基本饱了。因为馅心拌得好,又舍得放猪油,吃上去就有肉香,赛过开荤。有家小的女职工一买就是一饭盒,带回去分给孩子吃,一家门欢天喜地。如果分送邻居,也体面过人噢!上海的国有企业福利好不好,在一只烧卖上就能看出道道来。
当然当然,“食堂制造”的烧卖也有软肋,趁热吃味道不错,冷了之后面皮就失去了弹性,变得僵硬,馅心呢,此时成了一团冷饭。上海人有“偷吃冷饭团”之谑语,要是被人看到,有失面子。那么可否回锅再蒸一下呢?也行,但弄不好皮子就开裂,饭粒纷纷爆出来,就像石榴爆开,吃起来相当不雅。
谢谢改革开放!餐饮市场风生水起,生煎、小笼招摇过市,锅贴、煎包也来分一块蛋糕,三丁包、干菜包、鲜肉包、香菇菜包、豆沙包等组成的包子家族仗着人多势众,在市场上拳打脚踢,抢占地皮,开连锁店。这个时候,潜龙在渊的烧卖再也不甘心退缩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里,它粉墨登场,重出江湖!
重出江湖的烧卖,开始还有些犹犹豫豫,先以糯米烧卖打亲民牌,但富起来的老百姓不买它的账,糯米烧卖算什么里个东东,还当计划经济那会儿吗?要吃就吃纯肉的,或者鲜肉加春笋,或者虾仁,总之,在美学形式上要求一口一只,在味觉感受上要求提升档次,在售价上允许放开,合理竞争。
如果说鲜肉烧卖是虚的,糯米烧卖是实的,那么反映在大的经济形势上,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反比,当统计数据虚晃一枪时,群众选择吃实的;当国民经济实打实地稳步增长时,群众偏爱吃虚的。
于是不少店家就尝试做鲜肉烧卖,与生煎或小笼一起面市,果然大受欢迎。一般消费者吃腻了生煎、小笼后来一笼烧卖调剂一下口味,不错。然而时间一长,群众的感情还是倾向于生煎和小笼,这让烧卖相当胸闷。而个体户看出其中的奥妙,要将烧卖做成一门大生意,就不能与生煎小笼混搭,单纯、专业、细分化,集中优势力量做好一个品种,在大数据时代就是致胜法宝。
所以你今天去吃烧卖,它就是当家品种,独子王孙,顶天立地英雄汉,自信满满,你爱吃不吃。群众都在耐心排队,你走好了。群众正在大快朵颐,你舍得离开吗?
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中,上海滩的烧卖是越做越好了。一招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被淘汰出局,被群众抛弃。所以师傅们小心翼翼,和面、剁肉、切笋、拌馅、收口、蒸煮,每个环节都不敢马虎。
说起来,对上海这座移民城市来说,烧卖是外来者,是移民带进来的,落地生根后虽然屡遭波折,但最终还是融入了大都会,成为上海人的最爱。
从点心分类学上说,烧卖是一种以烫面为皮带馅上笼蒸熟的面食。饮食史专家经过考证,认为烧卖源起元大都,也就是北京,慢慢流行到长江以南地区,所以烧卖的资格不算老,不如馒头和包子,也不如馄饨。烧卖名称因地因时而变化,一会叫烧麦、捎卖、开口馒头、开口笑,一会又叫稍麦、寿迈、鬼蓬头、梢梅,在嘉定,一度叫做“纱帽”。有形容制售形态的,也有形容它顶端蓬松形状的,更有方言对它的影响。
不过,以我的阅读经验来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古代第一吃货”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里记录了55种点心,有糕有饼有面有汤圆有粽子,却没有烧卖。有些红学家认为《红楼梦》其实也是一部中国饮食史,但里面也没有烧卖的影子,从贾母到林黛玉,都没吃过烧卖,蓬头垢面、张牙舞爪进不了富贵人家的门庭。
等等!在另一部反映市民社会生活的名著《金瓶梅》里,倒被我找着了有关烧卖的清晰记录,比如应伯爵等人吃过桃花烧卖,西门庆献给侯巡抚、宋巡按吃的则是大饭烧卖。前者是肉馅,可分猪肉馅、羊肉馅或者牛肉馅,后者就是糯米烧卖的祖宗,当然西门大官人定制的烧卖必须讲究,要加点肉丁、海参丁和香菇丁,比前者更讲究,否则养尊处优的巡抚大人筷子一掼拂袖而去,问题很严重噢。
现在,中国餐饮市场繁荣繁华,自北至南许多城乡都在热气腾腾地叫卖烧卖,各有秘辛,各有千秋,谁也不服谁。
在外地,我吃过的烧卖外观上五花八门,区别主要在馅心,比如牛肉烧卖,也吃过羊肉烧卖、虾仁烧卖。有一次在江苏某个县级市,还吃到了萝卜馅和白菜馅的烧卖,味道也不坏。北方城市的烧卖可能会加入蒜蓉,味道不咋的,有时加的酱油太重,也让人倒胃口。
还有一次,我与几位爱好收藏的朋友去南京夫子庙淘宝,起得早,走得急,关键是在市场上逛了几圈后都有收获,心情于是大好,然后来到秦淮河边一家茶楼里喝茶吃早点,老规矩,由收获最大者作东。老顾以两千多元入手一件明代崇祯年间的青花人物盘子,赛过吃仙丹,他豪爽起来就点了几套茶点,其中有翡翠烧卖,我大喜之余便搛起来一尝,不烫嘴,又是咸的,不由得皱起眉头。
翡翠烧卖是扬州名点,由富春茶社创始人陈步云首创,特点是皮薄馅绿,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润清香。关键在馅心,用青菜泥做成,加蜂蜜、加猪油,再加蒸熟的火腿末提鲜,所以甜中带咸,咸不压甜。
唐鲁孙在《酸甜苦辣咸》一书中写到他在扬州月明轩吃翡翠烧卖的感觉:“胡兄请我在月明轩吃早茶,一进门就告诉堂倌,我是刚从北平来的,做一笼翡翠烧卖,让我尝尝扬州名点。人家是吃过见过的,让案子上好好做。这一关照不要紧,这笼点心自然是特别加工细做啦,烧卖馅儿是嫩青菜剁碎研泥,加上熟猪油跟白糖搅拌而成的,小巧蒸笼松针衬底,烧卖褶子捏得匀,蒸得透,边花上也不像北方烧卖堆满了薄面(干面粉,北方叫薄面)。我有吃四川青豆泥的经验,它外表看起来不十分烫,可是吃到嘴里能烫死人。夹一个烧卖,慢慢地一度工,果然碧玉溶浆,香不腻口,从此对烫面甜馅儿蒸食的观感有了很大的改变。”(引自《糖蜂糕和翡翠烧卖》)
这是唐鲁孙的体验,也应该是翡翠烧卖的技术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唐鲁孙的书在大陆还没得见,我是通过台湾朋友才买了一套拜读的,也是按照这个阅读经验来期待的。
我把服务员叫过来问个究竟,服务员支支吾吾答不上,再叫厨师长出来,告诉他翡翠烧卖的来历:在万恶的旧社会,扬州这个销金窟里鸦片鬼挺多的,吸食鸦片的人终日苦口,需要甜食来调节,富春茶社由是推出了色泽悦目、现做现蒸、甜度很高的翡翠烧卖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今天大家都不吸鸦片了,但这个特色好像不能随意改变吧。厨师长诺诺而退,但后来是不是回归正宗,我就不知道了。
撇开感情因素,纯粹从出品考量,我认为上海的烧卖要比北方许多城市的烧卖好吃得多。我吃过娄山关路的龚记笋丁烧卖、大连路的鲜肉烧卖、灵岩南路的灌汤烧卖、原平路的红顶烧卖、人民广场的方家烧卖、陆家嘴的三鲜烧卖,色香味形都不错。
上海世博会那会我接待过几位北方朋友,我准备请他们品尝城隍庙的南翔小笼,但他们歪着脑袋想了半天,比画着说:“想吃那个像小炸弹一样的东西。”到这个份上,烧卖已然成为上海的代言。
今天,上海人提及烧卖,言必称“下沙”。不错,康桥、召稼楼、七宝、新场等处的烧卖在网上名气很响,他们都称自己是下沙烧卖的正脉,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鲜的猪肉丁加了笋丁,还有浓郁醇厚的皮冻,馅心的味道果然不差。
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高手在民间。”就餐饮业而言,民间就是江湖,江湖就是民间,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是高手不出手。前不久我去金山枫泾游玩,就吃到了可以与下沙烧卖比美的阿六烧卖。
阿六烧卖这家小店开在河边的文中路上,远远望去,水汽蒸腾,人头攒动,生意一定不差。阿六是老板,与员工一样穿白工作服,看上去为人厚道耿直。听阿六说:镇里的吃客和外来的游客都认他这块牌子,每天要卖出几百笼,节假日游客多,就要翻个倍。“做到下午一两点钟我们就收摊了,大家也要休息。”
阿六烧卖的特点是皮薄软韧,不呆不塌,馅心是纯肉的,人工斩成绿豆大小的颗粒,肥瘦根据季节调配得当,此法与扬州狮子头相似。趁热吃,一口咬下,汁液顿时四下喷溅,又烫又鲜,口感确实奇妙。烧卖一般蘸醋吃,而阿六烧卖还有自行调配的糟卤可供选择,老吃客都爱蘸食糟卤,认为味道更佳。我吃了一笼,确实别有风味。
唐鲁孙还是在他的这篇《糖蜂糕和翡翠烧卖》里写到:“上海后来开了一家精美餐室,是扬州人经营的,什么豆沙碗豆蒸饺、野鸭菜心煨面、五丁虾仁包子、枣泥锅饼,凡是扬州面点,可以说应有尽有,而且做得精致细腻,滋味不输扬州几家面点馆的手艺。只有翡翠烧卖一项,虽然贴了翡翠烧卖不久应市的预告,可是始终没拿出来应市,究竟是什么缘故,虽然不得而知,据猜想大概不外师傅难请吧!”
老前辈提到的这家餐室要是今天还在,光凭他写到的这几样点心,肯定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