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技工院校体育

一、技工院校体育的目的、任务

(一)技工院校体育的目的

技工院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铸造,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的过程中,进德、益智、促美,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的。

(二)技工院校体育的任务

技工院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完成以下五方面的任务来具体实现的。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促使学生努力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的能力。

(5)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

二、技工院校体育的基本途径

(一)体育课

体育课作为技工院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技工院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体育课是按照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而组织的专门的教育过程,因而是实现技工院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体育课的指导思想

第一是健康第一的思想。党中央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第二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学会生存、学会健康是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的基础,通过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全面素质得以提高。

第三是终身体育的思想。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是新世纪教育和人的发展总趋势。要重视把运动、体育和健康置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之中。

第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作为现代教育计划基本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实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享有健康的目的。

第五是个性教育的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个性,创造良好的氛围,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天赋,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六是整体化的课程建设思想。体育课程要建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理心理相结合,观赏参与相结合,运动是手段,体育是过程,健康是目标,教书育人,全面培养,学以致用,终身受益”的整体化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2.体育课的性质和任务

体育课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现代教学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技工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技工院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完成职业教育和技工院校体育工作任务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的基本概念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有关体育的多因素、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复合性教育过程。

体育课的目的旨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的行为过程,促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树立现代健康观念,不断提高体育能力与形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养成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和重视身心健康的习惯,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体魄强健、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课的基本任务其一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其二是促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在全面学习体育运动技术的过程中,掌握适用的基本技能,为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三是促使学生掌握现代健康的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和意识,通过掌握和运用科学组合的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身心健康。其四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勇敢顽强、善于拼搏、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

3.体育课的设置与时数分配

由国务院批准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技工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与健康选修课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它在学校的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又把“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作为法规条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认真执行。

根据教育的总目标和体育学科及现代课论的自身规律,有针对性地开设以下几种类型的体育课。

(1)必修基础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现代健康观念,真正地懂得:健康是目的,体育是过程,运动和身体练习是良好的手段;掌握体育和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机能,增进身心健康。既要重视和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相衔接,又应注意为一下阶段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宜在一年级开设。

(2)必修选项课。在一年级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特长和身心发展水平,以某一类(组)运动和身体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组织系统教学,通过学习和掌握该项目的相应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加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培养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生活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并获得体质与健康的自我评价能力。本课程宜在二年级开设。

(3)选修课。在一、二年级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体育运动设施、气候、地域、师资队伍、传统爱好和习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开设若干门以某一类(组)或某几类(组)身体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注重健康行为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在此过程中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

(4)训练课程。它是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好并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开设的一种专门的课程,是贯彻执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政策的重要措施;肩负着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参与校际和国际交往、为校为国争光的使命。

(5)保健课。它是为个别身体异常和少数病、弱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高年级)。根据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增进体力,帮助恢复健康,调节生理功能和矫正某些身体缺陷,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注重康复、保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

(二)课余体育活动

技工院校的课余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是技工院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它为实现技工院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提供了又一重要途径。课外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活动,发展学生个性,对于完成本课程教学任务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国各技工院校都十分重视根据本校的实际状况和传统特点,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多样的课余体育活动。这在巩固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文化学习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集体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清晨运动

早操应视为每天从事有效脑力劳动的准备活动,它可以消除抑制,兴奋神经,加强条件反射,激活生理机能,促使机体以良好的状态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以多样化的内容与形式满足学生们的个体需要:轻音乐相伴的健身跑,新推广的集体广播操,太极拳、迪斯科健美操以及各种身体素质的锻炼等,定点辅导,分班召集,个人活动相结合,有统一要求,也有相当的自由度,实效性很好。许多技工院校把加强早操与抓好校风、学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是有远见卓识之举,理当效法。

2.课间运动

课间操,它是积极性的休息。文化课程下课后,在教室周围进行3~5min的轻微运动,适时转移大脑的优势兴奋中枢,可为下一堂课注入更充沛的精力。

3.课后运动

课后运动,它是学生们结束一天课程之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和身体练习的具体实践。以教学班为单位的课外辅导,以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中心的素质测验,以学生单项运动协会为中心的小型多样的运动竞赛,以音乐相伴的健美操、太极拳的辅导站,安置现代健美机械的健身房等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参与者和观赏者。

4.全校性的运动会和体育节

学校田径运动会和游泳运动会都把各个技工院校的体育教育推到了本年度的高潮。以运动会为舞台给全校师生公平竞争的机会。在拼搏中找寻个人的成功,在竞争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每一次校运会的成功举办,都给学校带来新的活力。

5.课余运动训练

课余运动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身体素质较好并有某项运动专长的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一种专门教育过程。它是技工院校体育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也是认真贯彻执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政策的重要措施。它一方面肩负着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优异成绩、参与校际和国际交往、为校为国争光的光荣使命;另一方面又承担着指导普及、促进技工院校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的艰巨任务。课余运动训练有着目标的双重性、对象的广泛性、时间的课余性、运动项目的专门性与训练手段的多样性相结合等优点,并且拥有高科技、多学科和学生的体能和智能优势。更新观念、增添措施、遵循规律、敢于创新,有中国特色的课余运动训练之路是十分广阔的。

6.野外活动

野外就是指山、河、湖、海、草原、天空等自然环境,野外活动就是指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开展的各种活动的总称。野外活动的内容主要可分为陆域、水域、空域。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表明,野外活动是一项具有陶冶情操、强身健体、消除疲劳等效能,深受青少年和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为其他运动所不能替代的有益活动。其活动特点决定了它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因而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内容和终身体育不可少的部分。

三、技工院校体育工作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技工院校体育工作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的锻炼能力,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塑造强健的体魄,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一)建立良好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为人们的大脑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自然也应该是十分丰富的。体育意识表述为:人们对体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而学生的体育意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理解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和要求等。

体育锻炼意识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普通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生理、心理、生活、环境、学习、文化素质、职业以及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与变化,作用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自己的体质与健康,同时与学习、生活互为影响。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体育中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奋斗意识、拼搏意识、创新意识、自强意识、交往意识以及健美意识等都是与商品经济所需要的各种意识息息相关的,从这里我们应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体育意识与合格人才健康成长的内在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增强体育意识已远远超过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范畴了。

(二)提高体育的基本活动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人们最为重视的是智力,其实,智力也是一种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人们很少知道,人的任何一种能力都是在以下3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变化的:第一是生理素质的基础,第二是教育培养的作用,第三是个人努力和实践的成就。从这个视角来看,人的任何一种能力的大小都受其德、智、体实际状况的制约和影响。

1.人的基本活动能力

走、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爬越和涉水等人的基本活动能力,既是人的相应个性心理特征的反映,又是人的随意运动技巧的具体表现。它们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程度相应效率与顺利完成的程度。

2.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们对体育与运动是形成和发展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良好手段和有效途径早已有了深刻认识,并在不断深化。从这个意义上审视,体育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不可分割部分的本质意义才得以充分的体现。要提高人的基本活动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认识能力;第二是体育运动能力;第三是制订锻炼计划的能力及组织锻炼能力;第四是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能力。

3.优化智能结构

厚基础,宽专业,个性鲜明,社会择业适应力强,富于创造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应有最优化智能结构。智能一般可理解为一个人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包括身体力、知识力、认识力,实践力,创造力五种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动态综合系统。

(三)培养体育的兴趣和习惯

1.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一事物的认识倾向

对体育的兴趣,首先是在人们对体育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为需要的对象正是兴趣的对象。同时我们必须明白,在较低级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兴趣是暂时的,只有建立在文化和精神需要的基础上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在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

对体育的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体育活动的倾向时,就发展成了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爱好总是和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正确对待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待兴趣,学生有兴趣的要发扬;学生无兴趣的,但有价值的,还必须加以引导。其次,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培养、教育的过程。

(四)努力塑造强健的体魄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努力塑造强健的体魄,这应视为我们接受体育教育的直接目标或称首要任务。它既受技工院校体育本职功能的制约,又充分反映现代社会对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