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新生儿呼吸衰竭的识别及管理策略
一 概述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新生儿通气/换气功能异常,导致PaO2下降和PaCO2升高。
二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上呼吸道梗阻
上呼吸道梗阻如鼻后孔闭锁、小颌畸形、声带麻痹、喉蹼、鼻咽肿物、喉器官软化症、咽喉或会厌炎症水肿、分泌物阻塞上呼吸道等。
2.肺部疾病
肺部疾病如肺透明膜病、肺炎、吸入综合征、湿肺、肺不张、肺出血、肺水肿、肺发育不良等。
3.肺外疾病使肺受压
肺外疾病使肺受压如气胸、胸腔积液(血液、脓液、乳糜液等)、膈疝、胸腔或纵隔肿瘤、腹部严重膨胀等。
4.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急性心力衰竭等。
5.神经系统与肌肉疾病
神经系统与肌肉疾病如围生期窒息、脑病、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新生儿破伤风、先天畸形、药物中毒、代谢紊乱等。
(二)发病机制
(1)换气(弥散)功能障碍。
(2)通气功能障碍。
(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分流)。
(4)肺外分流。
三 临床识别
(一)症状
(1)呼吸困难:安静时呼吸频率持续>60次/分或呼吸<30次/分,出现呼吸节律改变,甚至呼吸暂停,三凹征明显,伴有呻吟。
(2)发绀:排除周围性等原因引起的发绀。
(3)神志改变:精神萎靡,反应差。
(4)循环改变:肢端凉,皮肤发花等。
注:症状中的(1)(2)项为必备条件,(3)(4)项为参考条件。无条件做血气分析时若临床具备症状中的(1)(2)项,可临床诊断为呼吸衰竭,按呼吸衰竭积极处理。
(二)体征
除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表现外,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呼吸系统:呼吸困难、鼻翼扇动、三凹征、呻吟样呼吸;呼吸频率和节律改变,出现点头样呼吸、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等。
(2)循环系统:严重缺氧和酸中毒可导致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下降;PaCO2增高可扩张末梢小血管,引起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和红肿。
(3)神经系统:呼吸衰竭可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障碍、肌张力低下,甚至惊厥发作等。
(4)其他:包括肾功能损害、胃肠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代谢紊乱、DIC等。
四 辅助检查识别
(一)动脉血气分析
(1)Ⅰ型呼吸衰喝:海平面,吸入室内空气时,PaO2≤50mmHg。
(2)Ⅱ型呼吸衰喝:PaO2≤50mmHg和(或)PaCO2≥50mmHg。
(二)综合判断
需要通过症状、体征和血气分析综合判断。PaO2降低和急性期PaCO2增高是呼吸衰竭诊断的重要指标,可反映通气和血氧结合状态。PaCO2显著增高是需要机械通气的指征。
五 治疗原则
(一)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最根本的措施。为排除呼吸道先天畸形,有时还需要请外科医生或五官科医生协助诊断治疗。
(二)综合治疗
(1)保持早产儿安静,减少刺激。注意保暖,注意体位,保证上呼吸道通畅,便于分泌物引流。
(2)生命体征监护:体温、心率、呼吸、血压、血气分析等。
(3)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摄入。
六 管理策略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1.拍背吸痰和体位引流
可清除鼻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呼吸道阻塞和肺不张。每2~4h翻身、拍背、吸痰各1次。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动作轻柔,并注意供氧和观察早产儿的耐受程度。
2.湿化吸入和雾化吸入
供给呼吸道水分,防止呼吸道黏膜受损和分泌物干燥阻塞,保持呼吸道通畅。加温湿化器可用于普通吸氧、鼻塞CPAP及机械通气治疗者。超声雾化为间歇应用,每次15~20min,每日2~4次。
3.气管插管
在复苏过程中或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危重早产儿,须气管插管来建立通畅的气道,并应用机械通气维持其呼吸功能。气管内吸痰应先以复苏囊(加压给氧)提高PaO2,再滴注生理盐水0.5~1ml后抽吸,注意气管内吸痰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二)氧疗法
氧疗法指征是通常吸入空气时,PaO2持续<60mmHg。供氧方法有五种。
1.鼻导管法
鼻导管法为低流量给氧,氧流量为0.3~0.6L/min。缺点:实际的FiO2无法精确估计,鼻翼部疼痛、分泌物阻塞、流量过高等可引起鼻咽部刺激。
2.口罩法(面罩法)
口罩法的氧流量为1~1.5L/min,口鼻均可吸入氧气,且比较舒适,但注意应固定好口罩,对准早产儿口鼻。另外,注意不要压迫损伤面部皮肤。
3.头罩法
头罩法能维持氧浓度相对稳定,又不妨碍病情观察。输入气体要加温湿化,氧流量为5~8L/min。应注意氧流量<5L/min时,可致头罩内CO2积聚;氧流量过大可致头罩内温度下降。在供氧过程中应监测头罩内实际吸入的氧浓度,尤其是早产儿,应避免因氧浓度过高而导致氧中毒。
4.鼻塞持续气道正压(NCPAP)法
NCPAP法主要用于肺顺应性降低的肺部疾病、早产儿呼吸暂停及呼吸机撤机后的过渡阶段。
相对禁忌证:①进行性呼吸衰竭氧合不能维持;②中枢性呼吸衰竭;③先天性畸形,如膈疝、后鼻孔闭锁;④未经闭式引流的张力性气胸。
并发症:①鼻塞或导管压迫局部皮肤刺激和损伤;②胃肠胀气;③CO2潴留;④氧压力过高(>8cmH2O)可引起心排出量降低,并有气压伤的可能。
5.机械通气
(1)明确使用机械通气的指征,对早产儿家属做好解释工作。
(2)专人监护:使用呼吸机的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各项参数是否符合要求,观察早产儿胸部起伏、面色和周围循环状况,注意防止导管脱落、堵塞和可能发生的气胸等情况。若早产儿有自主呼吸,应观察是否与呼吸机同步,否则应进行调整。
(3)防止继发感染:做好病室空气和地面的消毒,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设置空气净化装置。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接触早产儿前后应洗手。定期清洁、更换气管内套管、呼吸管道、湿化器等物品,每日更换加温湿化器滤纸,雾化液要新鲜配制。做好口腔和鼻腔的护理。
(4)当出现以下指征时,可考虑撤离呼吸机:①早产儿病情改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②吸入50%氧时,PaO2>50mmHg,PaCO2<50mmHg;③能够维持自主呼吸2~3h以上,无异常改变;④在间歇指令通气等辅助通气条件下,能以较低的通气条件维持血气正常。
(三)病情观察
监测早产儿呼吸频率、节律,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和意识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监测的频率根据病情而定,重症早产儿须连续24h监测。除此以外,还须观察早产儿皮肤颜色、末梢循环、肢体温度、尿量等的变化。昏迷早产儿还须观察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受压部位是否有压疮发生。观察早产儿体温及周围血白细胞的变化,咳嗽、咳痰的性质,发现感染症状及时处理。
(四)饮食护理
危重早产儿可通过鼻饲法供给营养,选择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避免产生负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