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一 通晓国际贸易的特点及风险
※任务目标
能说出国际贸易中存在哪些风险,如何规避相关风险。
※任务详解
一、国际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的最大特点是跨国。因为跨越国界,所以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复杂。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国际贸易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洽谈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涉及不同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惯例和习惯做法等,由于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2)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如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受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3)国际市场广阔,交易双方相距遥远,加之国际贸易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故容易产生欺诈活动,稍有不慎,就可能上当受骗,货款两空,从而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4)国际贸易易受经济形势和其他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和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从事国际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二、国际货物贸易的风险
买卖双方都希望从交易中获利并尽可能面临最小的风险。尽管在交易中,双方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也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或无法回避的风险。国际贸易人员首先要了解在贸易中会有哪些风险,然后就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掌握控制风险发生或降低风险的方法。
(一)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
在法律意义上,所谓信用(Credit),是指一种建立在授信人(债权人)对受信人(债务人)偿付承诺的信任基础上,使受信人可以在延期支付的条件下,即时获取商品、服务或货币的能力。信用是现代市场发育的基本条件,守信行为也是确保企业交易正常进行,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但是,当授信人授信失当或受信人逃避自己的偿付责任时,信用风险就发生了。信用风险也称为违约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如果交易一方没有充分了解另一方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信息,便向对方提供了商业信用。这时就可能产生信用风险。例如,卖方向买方承诺在收到预付货款后履行发货义务,或是买方向卖方承诺在收到卖方的货物后再履行付款义务,此时,因为只有受信人最了解自己的情况,所以,在受信人的道德缺失、发货或偿付能力出现问题,或者是市场变化不利于受信人时,就有可能出现信用风险。
回避或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加强对市场行情的研究与分析,并通过信用调查选择识别信用良好的客户;其次是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估、科学地确定信用条件并严格执行信用政策;其三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监控,一旦发生货款拖欠就应尽早催收。
为了鼓励我国的对外贸易,国内一些保险公司开设了由于进口商商业风险(包括破产、拖欠和拒收)而引起的收汇损失的出口信用险,如果遇到进口方有信誉问题或是进口方无力偿还债务造成的损失,投保有关的保险后可向保险公司索赔,以减少出口商的利益损失。
(二)货物的运输风险
国际贸易中,货物在从卖方所在地运到买方所在地的整个运输、装卸和储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测和回避的风险致使货物受到损失。为了在货物遇险受损时能得到部分或全部经济补偿,保险对运输业提供了全面的风险分担和补偿功能。
目前国内许多保险公司均可办理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作为外贸专业人士,要充分了解保险的基本知识,并在实际业务中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货物性质和特点、包装情况、运输情况等。在投保时做到合理、有利、防范风险于未然。需要说明的是:保险只是转移和分散了风险,保险人在索赔过程中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也是不小的代价,所以,外贸人员还是要提高预防运输风险的意识。例如,尽量选择实力强、信誉好的运输公司,在安排装卸过程中增强有关人员的责任感。
(三)汇率波动的风险
在国际交易中,对商品和服务的支付常涉及不止一个国家的货币。使用哪国货币便成为签订交易合同时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总能以固定不变的价格用买方国家的货币购进或卖出卖方国家的货币就不会有外汇风险的问题了。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各国货币的相对价值是不断变化的。甚至有时是非常不稳定的。
如果在签订合同和进行支付的这段时间内货币价值有了变化,那么这个变化就会给这笔交易的收益带来影响。防范外汇风险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卖方坚持在支付时使用本国货币。这种策略就是将风险转移至买方;但是,这种方法也许因为得不到买方的认可而变得不可行。所以在需要承担外汇风险时,贸易商会使用多种方式回避或减少损失。这些方法会在国际金融等相关课程中进行详细的讲解。
技能训练
(四)对方国家政治不稳定带来的风险
由于国际贸易中通常都是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易,特别是在同政治、经济上都不太稳定的国家之间的交易就会带来风险。政局的不稳定会导致贸易政策的变化、外汇转移的限制、某些特定商品进口的限制;此外,货币政策的变化又会导致本国货币币值变化,而暴乱和国内政治的不稳定也会引致商品毁损,这些损失可能不在保险承保范围之内。例如,买卖双方已订立了销售合约,货物也已装运并且完好到达,但不幸的是,货物到达时买方国内发生了巨变。工人罢工损坏了货物,进而买方的付款能力受到了影响;或者是进口国家突然禁止向卖方国家进行款项的支付。当然我们不希望发生这些情况中的任何一种,但是在当今的国际格局中,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所以作为外贸专业人员还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对于与政治高风险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贸易要有警觉性。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推出的“出口信用险”,可以为出口商承担由于进口国政治风险(包括战争、外汇管制、进口管制和实施延期付款政策等)而引起的收汇损失提供保险。
(五)贸易欺诈风险
欺诈是国际贸易中的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意思表示,并已经或必将造成受欺诈者的财产损害的行为。国际贸易欺诈风险是指由欺诈事故所导致的国际贸易风险。
欺诈性风险是国际贸易中存在的最大风险,它可能发生于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款结算等贸易的各个不同阶段;其欺诈行为主体可能是进出口商人中的一方或双方,或贸易商与船东共谋,或船东自谋;其欺诈的目标可能是订金、货款、货物、保险金等。由于国际贸易欺诈的贸易标的额通常数额巨大。再加上国际司法救济的难度极大,而且成本极高,所以贸易欺诈会给贸易商或贸易国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或社会危害。
国际贸易欺诈通常由高智能、精通国际贸易知识的人所为,所以要想防止欺诈,外贸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六)由于法律体系不同而产生的风险
在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还面临着法律风险。由于目前各国法律体系的不同,特别是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之间的法律分歧很大,导致贸易中的买卖当事人对合同的条款理解不一致而产生争议,甚至可能由于法律冲突而使当事人有机可乘。尽管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国际贸易合同方面起草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会在国际结算方面制定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托收统一规则》;在国际货物运输上有《联合国1978年海上货物运输公约》等国际公约与贸易惯例。但鉴于上述国际公约的缔约国及参加国并没有涵盖所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际贸易惯例仍建立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法律与惯例的适用问题。此外,法律适用的争议还有可能导致增加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风险。
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必须要熟悉并掌握各国的法律以及国际贸易方面的公约与惯例,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带来的贸易损失。合格、优秀的国际贸易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