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设计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服装装饰的研究与发展

装饰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改变事物原貌使其不断增益、美化的活动,它不但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感性认知最生动的提炼与表现,而且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人们寄托情思、宣泄情感、表达心境与意志的载体。人类服装是从身体装饰开始的。人类在其身体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之美观、适宜,这种活动本身即为装饰的过程。服装装饰不仅体现在服装表面的配饰、纹样、图案和色彩等因素上,同时还体现于依据服装的功能而合理安排的服装的外型、结构、面料及款式。服装装饰的内容、形式及其象征性赋予服装以社会性的思想内涵,服装装饰以自身的形式特征及完整的社会功能而成为文化的符号。通过服装装饰,人们的精神需求、审美需求以及生理需求不断地得到补偿和满足,人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属性也不断得到认同与体现。服装的发展过程就是服装装饰形式、装饰手段和装饰内容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一、服装装饰形式的形成与发展

著名的历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说:“衣服像徽章一样,首先是那些想要得到别人称赞的人开始穿的。由于原始人偶然发现衣服在使用上有这样的优点,才逐步有计划地安排和考虑衣服和装饰的形式。”服装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其每一种装饰形式的形成都与服装的社会功能有着必然的联系。

首先,装饰作为人类情感的物化,它既是实用的产物,更是美的产物。格罗塞的《艺术起源》中曾经有这样的描写:达尔文曾将一段红布送给斐及安的土人,但那土人并不把布段作为衣服,而是和他的同伴将布段撕成细条缠绕在冻僵的身体上做装饰品。现代一些原始部落仍把装饰看得比衣着更重要,即使是居住在热带地区的全身赤裸的原始人,也要在头上、颈上佩戴一些装饰品。著名旅行家、民族学家库克说:“原始人情愿裸体,却渴望美观。”原始人用粗糙简陋但却十分醒目的物品如鸟类的羽毛、兽皮、植物、贝壳等装饰自身,就是为了美化炫耀自身,吸引异性的注意,以维系种族与部落的生生不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些原始的感性的审美冲动及表现形式逐步上升为理性的审美活动,人们把从实践中发现并认识的对称、比例、节奏、韵律、对比、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借助一定的装饰手段运用到服装装饰中创造服装的审美价值,以满足人们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和愉悦。在人类服装发展过程当中,人们为了追求美不惜以牺牲自身为代价,从原始人的文身、穿鼻、穿耳、穿唇等行为到现代人的整容、塑身、化妆,从16~17世纪欧洲妇女的铁制紧身胸衣、箍裙到中国古代妇女的裹足现象,人类对服装审美功能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对服装实用功能的关注。人类的审美意志是服装装饰形式产生、发展的最大动力。

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是服装装饰形式产生、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宗教文化在人类最初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部落、民族的生存,文明的延续,需要群体的意志和力量,宗教信仰正是部落、民族凝聚的最重要的方式。服饰鲜明的符号特征成为部落、种族维系发展的重要标志。服装的外形、结构、图纹、色彩等装饰因素理所当然成了宗教文化的主要载体。原始人的文身图案和衣服上的装饰性图符或包含了一定的宗教意义或浓缩着部落、种族的某种信念。宗教信仰赋予了服装深刻的象征性意义。如罗马帝国兴盛时期,由于基督教被禁止,传教只能秘密进行,基督徒们就用牧羊人代表耶稣、羔羊代表人民、心脏代表爱、船代表教会、孔雀象征永久、鸠鸟象征圣灵;色彩也被赋予宗教的涵义,白色象征纯洁、蓝色象征圣灵、红色象征基督的血和神的爱、紫色象征高贵和威严、绿色象征青春等,并把这些象征作为符号隐含在服装装饰中。中世纪欧洲服装在造型上极力掩饰人体的形态,以宽大、封闭为特征,并以头巾遮盖头部,这与基督教强调自律和孤居苦行、追求精神世界的理想之美的教义有直接关系。中国古代是以道德代宗教,自帝王“垂衣裳而天下治”,服装制度就作为一种礼制的体现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服装历史之中,服饰成为礼制的寄托物。如作为王权象征的十二章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服装上绣绘日、月、星辰、宗彝、海藻、粉米、黼、黻等十二章,分别取其照临、忠孝、洁净、滋养、决断和明辨之意,不同的级别设有不同的服装礼仪规格,天子衣九章,公则用七章,侯、伯只能用五章、三章。十二章几乎浓缩了中国社会所有的道德观念。儒教的服饰观对中国古代服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创始人孔子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文人士大夫的行为准则。而“修身”的内涵之一就是人的外在装饰行为,要求士人儒生无论从内心素养还是到外在形象都要合乎礼仪的规范,必须塑造出具有一定儒家风范的服饰形象。即如孔子所谓的“文质彬彬”,不偏不倚而归于中正。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装装饰的意义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成为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讲究谦让礼治,所以服装以无肩造型、内敛外敞、上俭下丰为特征,不强调人体曲线,主旨体现社会伦理观念和人的精神内涵。服装上的佩饰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礼记》中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玉石光泽、温润、质坚以及叩之声音清扬的品质成了君子人格的象征。除儒教外,道教、佛教的服饰观也对中国传统服装装饰形式的形成及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宗教、审美等因素,服装装饰形式的发展更多地受到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如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世界观得到了尊重,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服装各部位的块面组合来显示、强化形体,并将服装造型作为新的装饰手段加以运用,这与中世纪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袍式服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人性的觉醒、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着装观念。自此,追求时髦成为服装装饰的动力,发展到后来的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人们竭尽装扮,将服装装饰与社会地位密切联系起来,还将战争或其他重大社会事件的某些特征通过服装装饰表现出来,致使服装装饰形式以及装饰风格日趋多样化,服装的周期性特征开始得以体现。西方的工业革命使人类从手工业文明进入机械工业文明,它直接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们着装观念的变革,在功能主义和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相继出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等服装形式。人们向传统的、繁琐的、束缚人性的服装装饰形式挑战,繁缛的附加装饰被摒弃,服装的整体形态简洁、明朗,现代绘画风格图形、几何纹样在服装中作为新的装饰元素加以运用,服装设计奉行“少即是多”、“形式服从功能”、“简约即是豪华”的装饰原则,装饰从审美理想的形式向体现功能美的形式转化。

另外,在服装的发展过程中,装饰形式的形成、发展始终是以服装的实用功能为依据,无论是以宗教为目的还是以审美为目的的装饰形式,都不能忽视“人”这个装饰主体。虽然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服装装饰形式是以牺牲人的生理功能为代价的,但从整体上讲,装饰的实用功能随着人性的觉醒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总之,服装装饰形式随着装饰社会功能的转变、拓展而不断更新、完善。一方面,一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装饰形式被新的装饰形式所取代;另一方面,装饰功能的改变或消退并不影响原有的形式作为一种纯粹的装饰语言保留下来,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运用到新的服装形式之中。从而形成了服装装饰形式的多层次性:从表层的配饰、装饰纹样,到服装的外形、结构性装饰,从悦目的形式之美到适宜的功能之美,服装的装饰形式表现出了最大的丰富性。

二、服装装饰内容、装饰手段的发展与完善

服装是一种文化产品,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社会文化信息,同时也包容了大量的知识。生产技术的创新、工艺流程的改进、新材料的使用,都为服装装饰形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服装的装饰内容、装饰手段及制作工艺的发展为丰富服装的装饰形式及其艺术表现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讲到服装装饰,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服装饰品,人类最初的身体装饰就是从佩戴装饰品开始的,原始人的饰物虽然粗糙简陋却鲜艳醒目,成为人们宗教信仰、驱鬼辟邪与审美追求的载体。饰物没有随着服装的产生而消失,相反,它作为一种突显的文化符号,增强了服装的象征性和审美功能,成为服装装饰不可或缺的装饰手段。不同的时期,装饰品的象征性及社会功能性也有所差异,但作为装饰品,其审美功能是永恒的。随着服装文化的发展,饰品的发展也更加完善,从头饰、项饰、手饰到足饰等,从象征永恒的昂贵的钻石到街头琳琅满目的廉价的小装饰品,从天然的宝石、珠、玉、贝壳等到人工合成的各类金属、合金及仿制品等各类首饰,服装饰品形式应有尽有,饰品的加工手段也日益精良,这为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审美需求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图案及纹样作为服装的表层装饰,是服装装饰中运用最普遍的装饰元素。人类社会初期,服装上的图案、纹样及配饰主要是宗教信仰的载体,原始人以文身或绣绘的方式把图符或象征性纹样同服饰联系在一起,以此表达对宗教与神灵的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性的觉醒,这种图纹装饰逐渐从宗教美走向现实美,其形式及内容不断变化、丰富。一方面,一些新的图案纹样伴随着新的社会文化背景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一些古典的象征性纹样被作为文化的符号保留下来并加以运用。这种装饰形式及内容的发展带动了绣、绘、镶、嵌、贴、镂空、印染等装饰手段的发展完善。

服装的外形、服装的结构及服装构件是服装装饰的立体元素,它们不仅体现了服装的社会功能,也体现了装饰的实用功能。服装的外形随着社会政治、宗教、文化、经济的发展而丰富,并从社会早期的宗教的、政治的意识中淡出,转化为功能性的、以塑造美化形体为目的的装饰手段,相继出现了H型、S 型、X 型、A 型、V型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为服装装饰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语言。除此之外,人们还运用服装中各部件(领型、袖型、口袋等)的造型或位置的变化、服装结构线的变化以及在服装的结构线中添加装饰物等手段丰富服装的造型,这些主要通过裁、缝、拼接、滚、烫、镶、嵌等工艺制作手段来实现。

材料的对比、色彩的对比也是服装装饰常用的艺术手段。服装形成之初,无论是出于宗教审美的目的还是出于实用的目的,无论是开始的无意识还是后来的有意识,人们都从材料的对比与色彩的对比中找到了服装装饰的美感。发展到今天,服装的面料已随科技的发展而丰富多彩,服装的色彩也随着印染工艺的完善而异彩纷呈,这为服装的材料对比、色彩对比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它已成为现代服饰中运用最频繁的装饰手法。服装装饰的内容及其象征性对于形式的意义,不但在于它赋予服装以社会性的思想内涵,使其获得更广大的应用而成为时尚,而且因表达内容的特殊要求和规范,迫使人们去寻找适应的装饰形式与装饰手段加以表现,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服装装饰形式的发展过程就是服装装饰内容、手段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三、服装装饰的发展方向

装饰作为人类特有的艺术形式,它来自于人类心灵的强烈需求。装饰对于服装来讲是无所不在的,无论是在装饰之风盛行的巴洛克、洛可可时代和中国的明清时期,还是在“功能决定形式”的工业文明时期,装饰都找到了其相应的位置。在现代社会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信息交流日趋频繁、日趋广泛和深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得以相互了解、相互借鉴和影响,并发生一定的汇合。一个国家或民族,只要进入国际经济和文化大循环,其服装装饰风格就会不同程度地向国际主导潮流靠拢。但服装文化的世界性并不表明服装文化的一元性,而是向多元化发展。

一方面流行时尚日益趋同,一方面异国情调追求成为时尚。服装装饰的发展主要呈现三种趋势:首先是简洁流畅的服装造型与装饰的高附加值的统一。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简约的服装装饰风格仍是时尚的主流。苏珊·朗格说:“装饰不单纯象‘美饰’那样涉及美,也不单纯暗示增添一个独立的饰物。‘装饰’与‘得体’为同源词,它意味着适宜、形式化。”适宜是装饰的一个重要尺度,“简约的形式”本身就是得体与适宜的装饰。但简约不是简单,它意味着精良的装饰材料、精良的装饰手段与具有高附加值的装饰形式的结合。

其二,服装装饰在关注人类发展生存的共同问题的同时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首要研究课题。对人生哲理的反思,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思考影响和改变着服装的装饰观念,服装装饰也加入了环保的行列。寄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开始拒绝使用动物毛皮装饰自身,提倡运用无污染、耗能低的服装材料。人们在演绎服装的共性特征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自身个体的宣扬,力图把外在和内在的特殊性在主体形象上充分表现出来,从符号上弘扬个性自由意识,使自身与其他人产生距离,这正是人文主义在服装装饰上的体现。随着服装文化的成熟,时尚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成了服装装饰的至理名言。选择服装或进行服装装饰,多半是从有利于个性发挥和适合于生活习惯方面考虑。

第三,服装装饰的多变性主要体现在服装的表层装饰中,如服装的配饰、图案的运用以及服装材料、色彩的搭配与对比,而服装的款式、结构等突显功能美的装饰则相对稳定。人们在追求高品位、高附加值的装饰的同时,更加注重服装的实用功能。服装装饰向适宜社会发展需求、适宜人的精神及生理需求的方向演进。

展望未来服饰发展,装饰仍是人们追逐时尚、展现自我的载体,随着服装科技含量的进一步的增高,新的材料、新的造型手段的发展,服装装饰的审美性与功能性将得到更完美的演绎,而环境保护、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成为服装装饰追求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