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方法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均适合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根据对价值判断的态度可分为实证方法和规范方法。
一、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实证方法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回答诸如:现在的失业率是多少?较高水平的失业率如何影响通货膨胀?……这些问题只有通过诉诸事实才能解决。
实证方法关系到“是”什么,关系到经济社会如何运行。
规范方法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回答诸如:住房补贴应该如何发放?是否应该向富人课以重税以帮助穷人?……这些问题都涉及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判断。
规范方法涉及“应该”是什么,牵涉对各种不同的行动手段是否合乎要求做出判断。
理解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价值判断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价值不是指一般商品的价值,而是指事物的社会价值。《简明帕氏新经济学辞典》的解释是:“价值判断可被定义为对所认定的客观效力的赞成或不赞成的判断。”价值判断就是指对事物社会价值的判断,即对某一事物是好还是坏的判断。
价值判断属于伦理学范围,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与阶级性。
实证方法试图避开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做出客观的分析,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规范方法则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来研究经济问题,要判断某一事物是好还是坏,它涉及是非善恶、应该与否、合理与否的问题。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标准不同,对同一经济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的重要区别之一。
2.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实证方法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要确认事实本身,研究经济本身的客观规律与内在逻辑,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于进行分析与预测。规范方法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事物本身是好还是坏,是否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或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实证方法可以避开价值判断,而规范方法必须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3. 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实证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可以根据事实来进行检验,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要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影响,没有客观性。处于不同阶级地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标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好坏会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谁是谁非没有什么绝对标准,从而也就无法进行检验。
4.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并非互相排斥
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尽管有上述三点差异,但它们也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规范方法要以实证方法为基础,而实证方法也离不开规范方法的指导。
一般来说,越具体的问题,实证分析越多,而越是高层次、带有决策性的问题,越具有规范性。
二、边际分析方法
研究一种可变因素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称为边际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法是运用微分方法研究经济中的增量变化,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边际有增量和边界两层意思。边际分析是一种变量分析,研究增量的变化及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现状,探寻如何达到最优状态。
经济学家普遍非常重视“边际分析方法”,把边际分析法的发现和应用看成是一场“边际革命”。自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兴起后,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法立刻广泛传播,并构成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案例与分析
古时候有个人赶集走饿了,就去买了块饼,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他觉得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美味可口的饼。他立刻又去买了4块,一块又一块地吃。奇怪的是,饼的味道一块不如一块,吃到第5块的时候他觉得肚子基本饱了。这时,店老板见他饭量大就送给他一块饼,赠送的饼吃下后肚子饱了。他心里后悔不迭,懊恼地说:“如果早知道这块饼能吃饱,我何必花钱买那5块饼呢”。他吃每一块饼的感觉不同就是一个边际分析。
三、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法
静态分析法是抽象掉时间因素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经济现象在某一时间点的状态及其形成条件。比较静态分析法是指对两个时间点的状态的比较分析。它并不论及怎样从原有的状态过渡到新的状态的变化过程。动态分析法是指在经济研究中纳入时间因素,分析从一个状态进入另一个状态的变化过程。这三种分析与均衡分析(见第二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静态均衡分析、比较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的方法。
四、经济理论表述中图形的运用
无论用实证方法还是规范方法得出的研究成果都需要传递出去,让广大民众知晓、领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表述经济学理论的形式大体上分为四种:①叙述法,用声音或文字将经济学理论描述出来;②列表法,用表格将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地显示出来;③图形法,用各种几何图形将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展示出来;④函数法,用代数式将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精确地表达出来。这里主要介绍图形法的运用。
(一)一个变量的图形
当变量为一个时,常见的图形有三种:圆形图、柱形图和时间序列图,分别如图1.2、图1.3和图1.4所示。这三种图形在表明变量如何在个人之间变动或随时间推移上是有用的,但这类图形只能表示一个变量的信息,能承载的信息量有限。
图1.2 圆形图
图1.3 柱形图
图1.4 时间序列图
(二)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图形:坐标系
经济学家通常更关注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能在一个图形上表示两个变量或两个以上的变量,坐标系使这种需要成为可能。
案例与分析
学习时间与平均绩点之间的关系
假设你想考察学习时间与平均绩点之间的关系,你可以对全班每个学生记录一对数字——每周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小时数)和平均成绩点(绩点数)作为有序数对,如用(每周25小时,3.5张强)来代表张强的有序数对,用(每周5小时,1.0李明)代表李明的有序数对等。我们可以把全班学生的这些有序数对画在一张二维坐标方格图上(以学习时间作为x轴,以平均绩点作为y轴),得到一张反映学习时间与平均绩点这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坐标图,如图1.5所示。
图1.5 学习时间与平均绩点之间关系的坐标图
看这个图时,我们马上会注意到,越是向右的点(学习时间更多),成绩越高(平均绩点越高)。由于学习时间与成绩一般是同方向变动的,表明这两个变量是一种正相关关系。
图1.5所示的这种类型图称为离散图,因为它描述了不连续的各点。
经济学家通常还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的连续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坐标中的曲线及其变动来描述这种情况。
案例与分析
不同收入情况下的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就可以描绘出一种物品的价格对消费者想购买物品的影响。我们用表1.2来说明李娜购买图书数量取决于她的收入和图书的价格。当图书便宜时,李娜就大量购买;随着图书的价格越来越高,她就从图书馆借书而不买书,或者去看电影而不是读书。同样,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价格下,李娜收入越高,购买书就越多。
表1.2 收入、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
根据以上数据,我们用x轴表示李娜购买图书的数量,y轴表示图书的价格,这样就可以描绘出不同收入情况下的需求曲线,如图1.6所示。
图1.6 不同收入情况下的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图书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在不同的收入水平时,需求曲线会移动。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收入减少,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同方向变动、反方向变动、最大化与最小化、相互无关四种情况。
1. 两个变量同方向变动的图形
两个变量同方向变动的关系称为正相关。变量的正相关关系可以用图1.7来描述。
图1.7 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价格既定时的销售量和总收益、速度与能耗、施肥量与产量等之间的关系都是属于正相关的关系。
图1.7(a)中,x轴表示销售量,y轴表示总收益。该图说明了价格为每千克5元时的销售量与总收益的关系。销售40千克时,总收益200元;如果销售量加倍,则总收益加倍。销售量与总收益的关系用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表示。直线表示的是一种线性关系。
在经济分析中,无论图形是直线(线性关系)还是曲线(非线性关系),一般都称为曲线。
图1.7(b)中,x轴表示速度,y轴表示能耗。该图说明了速度与能耗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从原点出发时斜率小,但以后斜率不断加大,即斜率是递增的。这说明随着速度增加,能耗的增加是递增的。
图1.7(c)中,x轴表示施肥量,y轴表示产量。该图说明了一块土地的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但离原点越远,其斜率越小,即斜率是递减的。这说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的增加是递减的。
2. 两个变量反方向变动的图形
两个变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称为负相关。
如一个人学习与玩游戏的时间选择、生产每1千克产品的固定成本与产量的大小、闲暇时间与完成作业之间就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如图1.8所示。
图1.8 两个变量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图1.8(a)中,x轴表示学习时间,y轴表示玩游戏时间。该图表示每多玩1小时的游戏,就要少学习1个小时,反之亦然。由于每增加1小时玩游戏时间总是减少1小时学习时间,所以,这两者是线性关系,斜率不变。
图1.8(b)中,x轴表示产量,y轴表示每生产1千克产品的固定成本。该图表示产量越大,每千克的固定成本越低,但随着产量的增加,每千克的固定成本以递减的比率减少。这种关系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而且开始斜率(的绝对值)大,随着产量的增加,负的斜率(的绝对值)减小的曲线。
图1.8(c)中,x轴表示一个学生的闲暇时间,y轴表示他要做的习题。该图表示如果没有闲暇,可以做5道题;如果有5个小时闲暇,只能做4道题;如果闲暇时间超过5小时,所做习题会大大减少;如果有10个小时闲暇,则1道题也做不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但这条曲线开始时较平坦,以后越来越陡峭,即负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增的。
3. 最大化与最小化图形
经济学是研究最优化问题的,最优化的例子很多,如实现可能的最高利润或找到可能的最低成本。为此,常用最大化或最小化图形来说明具有最优化关系的变量。
如降雨量与产量、每公里油耗与速度之间存在着最大化与最小化关系,如图1.9所示。
图1.9 最大化与最小化图形
图1.9(a)中,x轴表示降雨量,y轴表示小麦产量。该图说明当没有降雨时,产量为零;当降雨天数增加到每月10天前,产量一直在增加;当降雨天数为每月10天时,小麦产量达到了最高(为40单位,图中的a点);当降雨天数超过每月10天时,小麦产量减少;如果每天都下雨(30天),小麦会由于没有阳光而产量为零。这两者之间开始时是正相关,达到最大产量后就变为负相关。
图1.9(b)中,x轴表示速度,y轴表示每公里汽车耗油量。在汽车速度低时,每公里耗油量高;在汽车速度很高时,每公里耗油量也高。当汽车速度为每小时55公里时,每公里耗油量最低(为10升,图中的b点)。在达到每公里耗油量最低前,随着速度增加,每公里耗油量下降,两者为负相关;在降到最低点后,随着速度增加,每公里耗油量增加,两者为正相关。表示两者关系的曲线是一条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曲线。
4. 两个变量无关时的图形
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无关,即无论一个变量如何变动,另一个变量保持不变,如图1.10所示。
图1.10 两个变量无关时的图形
在图1.10(a)中,x轴表示你的经济学知识,y轴表示苹果的价格。价格与经济学知识无关。
无论你有多少经济学知识,买一斤苹果都要付出同样的价格。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条水平线。
在图1.10(b)中,x轴表示日本的电视机的产量,y轴表示美国的降雨量。无论美国每月降多少雨,日本的电视机产量不变。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条垂直线。
视野拓展
当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20世纪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发生于19世纪的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的较量,同样贯穿于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实证主义在被现实世界“证实”之后,证伪主义出来用事实和理论推导提出质疑,以此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二、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为了重建和发展他们自己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例如“经济人”的假定,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在经济学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可是,在20世纪,“经济人”的假定条件被不断地修改和拓展,甚至被批评和抨击。例如,西蒙认为经济人的计算能力是“有限性”的,贝克尔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阿罗认为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人除了追求物质利益以外,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的需要。
三、分析工具的数理化趋势
20世纪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日益紧密。主要表现为:统计学在经济学中大规模运用、计量经济学崛起、博弈论引进到经济学中来。
统计学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弗里德曼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就是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统计学也为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计量经济学”一词是挪威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于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后来,库普曼、克莱因、迪鲁布等做出了巨大贡献。诺贝尔奖得主克莱因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20世纪末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海克曼和丹尼尔·麦克法登建立了微观计量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数学的博弈分析在政治、军事、外交、犯罪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作用非常显著。20世纪80年代以后,博弈论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
四、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20世纪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分析范畴,经济分析的对象扩大到几乎所有人类行为,小至生育、婚姻、离婚、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对于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这种帝国式的“侵略”与扩张,有人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
五、学科交叉和边缘化趋势
随着经济学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物理学、生物学、哲学、精神分析等诸多学科的“侵入”,使得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它们百家争鸣,成为20世纪经济学的一大景观。
(郑秉文,2001)
本章小结
1.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到相互竞争的用途之中,以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2. 经济学从研究内容上可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某一种产品或某一种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称为微观经济学;以收入循环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称为宏观经济学。
3. 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要素价格理论、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
4.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学的主要方法。实证分析是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规范分析是要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的。
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
A. 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
B. 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C. 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
D. 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
2. 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
A. 机会成本
B. 稀缺性
C. 规范经济学
D. 生产什么的问题
3. 下列属于实证表述的是( )。
A.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利
B.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不利
C. 只有控制货币量才能抑制通货膨胀
D. 治理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重要
4. 研究单个家庭和企业决策的经济学称为( )。
A. 宏观经济学
B. 微观经济学
C. 实证经济学
D. 规范经济学
5. 下列命题中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的是( )。
A. 1982年8月美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
B. 2014年某国失业率超过4%
C. 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
D. 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已超过3万美元
6. 当经济学家说“人们是理性的”时,这是指( )。
A. 人们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B. 人们总会从自己的角度做出最好的决策
C. 人们根据完全的信息而行事
D. 人们不会为自己所做出的任何决策而后悔
二、判断题
1. 稀缺性仅仅是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
2. 在由行政命令来协调经济活动的社会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决策是价格调节的结果。( )
3. “所得税税率提高会引起总税收减少”,这是一个实证表述的例子。( )
4.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的。( )
5. “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
6. 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学。( )
7.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
8.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失灵。( )
9. 是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依据是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
三、简答题
1. 稀缺性的含义是什么?
2.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要点是什么?
3.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4. 简述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经济含义。
四、论述题
1. 阅读课后的扩展阅读材料,谈谈你对“经济人”假定的认识。
2. 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五、实践题
1. 举例说明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
2. 举例说明规范方法和实证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补充阅读
经济学家的生计
人们除了很容易将经济学家与金钱和理财联系在一起,还会以为利用统计数字的人便是经济学家。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原因是,经济学理论不是能够在实验室里做实验的科学,但经济学家却可利用社会作为一个大实验室,做种种实验。只是社会的变数太大,所做实验不易控制,补救办法就是多用统计资料,这样能够反映较全面和较平均的情况。
因此,经济学家经常在搜索、分析统计数字上用去不少时间,而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有时为了吓唬普通读者),经济学家的文章通常布满统计图表。至于计量经济学家的写作,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数学模式的排列和解释更为恰当。即使亚当·斯密在他那部伟大著作《国富论》中论及地租和农作物价格时,亦列出详细的统计表,如果18世纪已有计量经济学,斯密或许会以数学方程式代替长篇大论的阐述。
不过,对经济学的最大误解,是不少人以为经济学家全心全意追求最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是冷血的,漠视政治、道德,不理会大众的反应,用一句行家的术语,这类经济学家是“绝对理性的经济人”。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的行为莫不受政治、道德和社会的影响,而人的行为同样对政治、道德和社会带来冲击。因此,这类所谓不食人间烟火的“绝对理性的经济人”基本上不存在,现代经济学家需要“冷静理性的头脑和温暖人世的同情心”,MIT经济学教授阿伦·布兰德便以此为名出版了一本书。
其实,经济学家的工作和所有科学家的工作一样,都是观察、研究社会各层面的活动,而在这种过程中,他们搜集资料、建立模式、创造理论,然后和现实结合,看看哪种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最有效。不过,其有效性只局限于某段时间,现实环境一变,理论便会随之失效。
(林行止,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