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就能改变一切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一个人无法认清自己时,他就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失败的概率也更大。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人们的关注点总是在环境和自我之间发生转换,这种转换有时会使人的认识偏离理性。对于对自己不利的结果,人们倾向于认为是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于对他人不利的结果,人们则倾向于认为是由他自身的内在特质(如性格、能力)所致的。
为了证实这一理论,斯托姆斯做了一个实验。
斯托姆斯让两个被试面对面坐着谈话,并用两台摄像机分别录下他们在谈话中的表现;之后,让他们分别观看对方和自己的摄像记录,同时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你认为环境影响了你(或他)吗?”
结果发现:被试在观看对方的摄像记录时,倾向于认为环境对对方的影响不是主要的,对方自身的问题才是主要的,并列举出对方的许多行为、心理方面的问题;被试在观看自己的摄像记录时,则认为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列举出许多环境中的问题,比如谈话氛围不好,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影响了外在环境。
实验的结果让人吃惊,即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居然是消极的。当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时,被试便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对方的行为和心理;而一旦转向自身,被试则将影响因素归咎于外部环境。
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认知上的选择性注意。当人用知觉来分析图像中的人和环境时,人就会成为被关注的中心,而周围环境则会被忽略;当人将自己置身于图像当中时,自身就会被遗忘,关注的焦点则会被转移到环境中去。心理学家认为,在前一种思维方式下,人们会客观、积极地看待事物;在后一种思维方式下,人们则会片面、消极地看待事物。
许多消极思想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受到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很少反思自己的思维习惯。
有时候,我们认为的理所当然,在别人看来却未必。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由于觉察到丈夫对自己的冷漠,妻子决定下班后为丈夫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
当她花费了2个多小时做好一桌饭菜的时候,丈夫疲惫地回到了家。然而,丈夫坐到饭桌前只吃了几口就说饱了,并离开了餐桌。
妻子顿时大失所望,认为丈夫不再喜欢自己,不像原来那样关注自己了。这就是妻子的解释和认知。
但事实是,丈夫为了有精力加班,晚上提前吃了一些东西。他加班到很晚才回来,最希望得到的不是一顿丰盛的晚餐,而是安静地睡上一觉。
故事中的妻子和丈夫遇到的问题,想必大部分人也遇到过。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故事中的妻子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的判断是非常理性的,自己的观点也非常符合事实;但是,她忽略了丈夫的想法。如果妻子和丈夫不进行沟通,也不能互相理解,那么很有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可见,从主观意愿出发去思考问题,很容易产生认知偏见,形成对事物的消极看法。要解决问题,就要从问题产生的根源下手。
那么,如何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避免产生消极的思想呢?
答案很简单,只要将注意力放在积极的一面上,我们就能把事情导向积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