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胶济铁路故事(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德国公使:为找借口费心机

1896年11月,德皇枢密会议决定:夺取胶州湾。此后,德国处心积虑找借口。德国驻华公使海靖更是费尽心机,极尽小题大做、强词夺理、上纲上线之能事。

1896年,威廉二世指示外交部,积极物色尚武好战的强硬人物,替代绅珂出任德国驻华公使。性情暴躁、推崇殖民主义、崇尚武力征服的海靖成为不二人选。

海靖,全名埃得蒙多·冯·海靖,1850年出生于俄国一个贵族家庭,出于对“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崇拜,1879年来到柏林,两年后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881年初,放弃俄国国籍,加入德国国籍。在俾斯麦长子引荐下,为德国内政部录用,数月后调至外交部。自1885年开始,先后被派往纽约、智利、加尔各答、开罗等地任职。

德国外交官海靖,1896-1899年任驻华公使

外交部对海靖的提名正符合威廉二世的心意。海靖在殖民政策上的主张—宣扬对诸如中国等劣等民族唯有动用武力方能使其就范,与威廉二世在远东的图谋不谋而合。因此,他不仅很快就批准了对海靖的任命,还破例邀请海靖参加只有达官显贵方能参加的庆典活动。

海靖夫人在1896年5月25日的日记中记载:“皇帝认为埃得蒙多到中国赴任后的首要任务是劝说中国尽可能多地购买德国的舰船,同时争取把中国军队改革的帅印交给我们德国军官。”“当埃得蒙多提及希望在中国寻求建立一个海军基地时,皇帝积极肯定了这一想法,并表示要往那里派最好的战舰。”(《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立志”在中国成就一番事业的海靖夫妇,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偏见和蔑视,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不确定,于1896年6月4日踏上前往中国的旅途。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航行,于7月16日到达上海吴淞口,8月14日到达北京,由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驻华生涯。

说来很有意思,海靖这个汉名还是恭亲王奕䜣改的。

海靖,原译“海静”。奕䜣说:“君来寻好,而名旁有争音,非佳象。留静之左青为音,而加立为形,曰靖,可乎?”海靖大悦,自此改名。(《异辞录》【清】刘体智)

奕䜣自以为轻视戏弄了海靖,其实,海靖不是那么好对付的。为德国海军谋求一处军港是海靖使华的核心职责。他的策略是“激怒中国人,中国人就会犯错”,从而找到占有基地的借口。

北京德国公使馆。摄于1906年4月19日。来自美国人迈耶“1875~1918东亚之旅”

为找借口,海靖费尽心机,极尽小题大做、强词夺理、上纲上线之能事。

1897年2月26日,他声称受到了侮辱。

其实事儿也不大。当时各国驻京公使应邀觐见皇帝,参加皇帝为外交使团举行的新年招待会。法国公使退出时,未按礼制从左门出,而是径直从中门出,海靖随之。执礼大臣敬信扯住海靖衣袖,试图把他拽到小路上。海靖夺臂而去,派秘书和翻译向总理衙门递交了抗议信,要求敬信亲自到公使馆向他赔礼道歉,否则将不会出席明日为使团举办的盛大宴会。

1896年由北京的德国公使馆寄德国的挂号邮件

第二天,总理衙门送来了一份公函,指责海靖走错了路,敬信抓住他完全在理。海靖则坚持是敬信失礼。第三天再次致信总理衙门,要求敬信必须亲自登门道歉。

“海靖威胁道,假如中国官员不立即到德国公使馆来赔礼道歉,德国将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中德关系史译文集》之《德国远东殖民地据点的选择》【英】约翰·E·施瑞克)

眼看事儿闹大了,清廷也顾不了那一套等级森严的礼制了,只得向海靖屈服。

2月27日下午,敬信派人送去了致歉信,但海靖说信中没有“对不起”字样,要求必须亲自登门道歉。

无奈,3月2日下午,李鸿章和敬信主动登门,敬信亲自道歉。海靖也不好再提什么额外要求,只好暂时收兵。

是为“抽袖事件”,海靖夫人在日记中称“抓袖事件”。

八个月后,海靖又找到了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机会。

10月30日,武昌市民向德国汽艇仍石子。当时海靖正在武昌拜访两湖总督张之洞,并视察在汉口的德国租界。据青岛档案馆周兆利先生介绍:“他乘坐的军舰‘鸬鹚’号上水手有意寻衅,结果与当地市民发生冲突。”是为“石头事件”,也叫“石子事件”。

海靖夫人在当天日记中写道:“他们向挂着德国国旗的汽艇扔石子。这一事件令局势变得严峻起来。埃得蒙多决定再一次推迟我们的启程时间,并且给柏林和迪德里希斯将军(又译棣利斯)分别发去了电报。我们在心里想着如何让中国人给我们赔罪。”

在10月31日的日记中,海靖夫人透露了他们的意图:“我们决定继续待在这里,让整个事件闹大。”

“海靖立即向张之洞提出了无理的赔偿要求,德皇命令外交部和海军部一起商量如何利用这个事件作为索取胶州湾的借口。张之洞当然明白海靖的企图,他立即同意这位公使的要求。”(《德国远东殖民地据点的选择》【英】约翰·E·施瑞克)

11月2日,海靖收到德国外交部的电报,“要求他与迪特里希斯将军商讨如何向中国人提出索赔。如果需要军事界入的话,可以直接向柏林发密电。埃得蒙多对此感到想当满意,因为这给他留下了一些活动余地。”(《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让海靖高兴的是,一个比“石子事件”更好的借口来了。

11月4日,在汉口德国领事家中,海靖收到山东传教会遭袭的电报。是为两个德国传教士被杀的“巨野教案”。海靖夫人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我们大家感到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大风暴即将来临。”

海靖在《胶澳租借条约》中的签名

11月5日,《科隆人民报》抢先刊登了这则消息。次日,威廉二世读到后,立即命令停泊在上海吴淞口的德国东亚舰队司令棣利斯:“请立即率领全部舰队驶往胶州,占领那里适宜的地点和村镇,并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勒取完全赎罪。”

海靖随之与清政府谈判,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最终如愿以偿。“自此而后,译署(总理衙门)闻海靖至,几于谈虎色变矣。”(《异辞录》【清】刘体智)

在《胶澳租借条约》上,可以看到海靖龙飞凤舞的签名。回头再看奕䜣为他改名之举(去掉“争”字旁),实在是一厢情愿的小把戏。海靖之“争”,不仅丝毫未减,反而更加飞扬跋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