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成长,职场的正确打开方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求职全攻略

网申——找工作其实是个技术活

网申不仅有策略,更有章法技巧可循。

每到校招旺季来临的时候,公众号后台常常会收到一些关于网申的问题:不知道自己想要找什么样的工作,或者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投简历时怎么投?

其实找工作也是加深对自己了解的过程。在面试时,人的优缺点都会被明显放大。是否会表达自我,外向还是内向,擅长沟通还是偏向思考,HR或者面试官心中都有大致的答案。如果拿到的offer都偏向于同一类,至少说明你适合做这方面的职位;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更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喜欢哪家的做事风格。

所以对于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这种情况,我的建议通常都是网申的时候海投。只要没明确限定某个专业的岗位,都可以投。

网申的策略无非两种:“广撒网”和“精准式”投递。广撒网就是海投,沾边的都可以尝试,因为对应届生来说,除去技术类,剩下综合类、大文科类对专业和工作经验的要求并不会太高,很多公司会考虑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接收之后统一培养。

“广撒网”的优点显而易见:

◆效率高:单个职位的投递时间短,适用于同一类职位快速批量投递。

◆以量取胜:能够获得更多的笔试面试机会,以供练手,快速提升面试技巧,积累笔试面试经验,为心仪的公司职位打好基础,在整个招聘周期中占据相对主动的位置。

缺点是针对性不强。简历通过筛选的可能性相对会低一些,并且这种战术耗时耗力,如果做不好投递管理,过程中会混乱不堪。

而“精准式”投递,意味着:

◆简历中求职意向要改成具体的“××公司××职位”;

◆简历中实习、实践经历要根据JD(职位说明书)中的要求对应修改;

◆遇到OQ(开放类问题)要认真做功课,结合公司特点及个人经历回答。

“精准式”投递优点在于根据职位要求对简历进行量体裁衣,和职位相关匹配度更高,通过筛选的可能性较高,也更能体现求职诚意。缺点也很明显,非常耗时,一天可能也就投个两三家,因为基数小,所以拿到笔试面试的数量也会相对少。

综合以上分析,对于非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广撒网”和“精准式”结合会更有效。大原则上还是“广撒网”,校招前期平均每天维持8—10个左右的批量投递,但针对一些职位可以采取“精准式”投递,每天投递3—5个,这些职位可以包括:

◆心仪公司的职位

◆能够作为最终保底的职位

◆个人感兴趣、在上升期但是相对小的公司(这类平台和待遇都很好,只是缺乏为人所知的机会)

选择好了策略,就需要准备一些网申必备的材料了。网申是一项非常枯燥又耗时的苦力活,因为你无法预料到一家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材料,所以事先准备好各种材料,做好材料管理工作,可以节省大量时间,也减少被零碎的要求打断进度的焦躁感。

常用的材料包括:

1.一张Excel表,用于记录投递的职位

这张表是整个网申过程的核心所在,用于准确管理投递的职位,为后续的笔试、面试准备提高效率。因为同时投多家公司,职位都不一样,甚至同一职位每家公司的所用名称也不一样,如果网申的量非常大的话,做一张表还是很有必要的,不会出现电话面试慌慌张张不记得自己投了哪个职位的窘况。

表格表头可以包含以下信息:

◆公司名称:一些目标公司在做功课的时候,要把官网记下来,以备进入面试时不时之需。

◆职位名称:把JD保存下来,用途同上。在接到面试的时候检索表格就可以查到职位要求。针对职位说明准备面试,比如这份工作提到要有抗压能力,在准备面试时,可以从个人经历中找出类似的例子,针对性强。

◆网申截止日期:有些公司的网申比较复杂,往往一次做不完,可以保存截止日期,以便在截止日期前完成。

◆宣讲会时间、地点:感兴趣的公司和职位有时候会连同招聘通知一并发布,可以记下来,如果在学校/附近学校有宣讲会可以去参加。

◆网申用户名和密码:许多公司不用招聘网站,而是自家官网建立独立的招聘页面,往往对用户名和密码有各种奇怪的要求。

◆OP(开放类问题):单独创建一张表,每回答完一个OP都要做记录,能够为之后申请相似职位节省大量时间。

◆招聘页面链接:以备后期检索时所用。

2.不同版本简历,以及CV(求职信)

不同版本的简历指内容和文档格式要准备多个版本的。内容上不同指一份简历要针对一类职位,比如投科研机构的简历,就要放大量的科研经历和发表论文情况的内容;投公司的话,就需要多加一些实习经历,确保不同的简历版本各有所侧重。

格式不同指的是要准备好Word的Doc和Docx版本以及PDF版本,以应对不同公司的要求。有时候不同格式之间转换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错行的情况,所以提前准备好。

另外有些高大上的公司比如投行、咨询公司会要求有求职信,所以一份精心准备好的中英文版本求职信也同样重要。

3.其他材料

◆在校成绩单、证书、个人获奖证书类扫描件:网申时常常需要上传电子版,所以在网申前可以集中把这些材料都扫描了。另外扫描的时候可以顺便复印上几份,面试时有些公司要求带复印件,这样之后就不用跑多次。

◆GPA(成绩绩点):可以提前算好,网申时遇到直接填写。

◆课程列表:提前列出大学期间主要课程及分数,遇到这类要求就可以直接复制。

◆电子照片:50k以下,50-100k,100k以上等不同大小、像素的电子版证件照,以及阳光乐观、正面积极的电子版生活照一张。

最后再分享两个网申的小贴士:

◆熟练使用快捷键复制(Ctrl+C),粘贴(Ctrl+V),这会节省大量时间。

◆每一项内容尽量填满,尤其是开放类问题,结合职位多作回答,尽量不要有空着的情况。很多公司在网申这一步骤使用外包的服务筛选,网申时每一项内容都是赋一定分值的,学校、专业、英语、实习经历的公司和时间、学生工作、奖学金、国际交流经验这些都有可能成为筛选过滤的条件,综合起来打分超过多少,或者某个单项不低于多少。能填的都填上,分数才会尽可能高。

笔试——裸考你就输了

笔试的应对经验总结。

校招的笔试不同于学校的考试。校招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是因为人数众多,加上应届生多半没什么真正的工作经历,只能设置不同关卡考察方方面面的素质,用来筛选人,所以校招的笔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我当年刚接触的时候,有些试题之前没见过,摸不着头脑,不明觉厉。后来为了提高笔试通过率,总结了一些规律和应对方法,在之后的笔试中也算是有惊无险,每每侥幸过关。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里所提到的笔试包括机考和纸笔答卷两种。机考有的是和网申合并在一起进行,有的则是网申之后发送在线测试邀请链接。纸笔答卷会根据试题类型选择是否要按时间段收取答题纸。

介绍一下在这个关卡中常见的一些试题类型和应对策略。

1.性格测试类。这类其实是最简单的,因为谈不上什么技巧,你是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选项好了。有的公司会比较偏好某种性格的人,但是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真去了待着也会很难受。而且不少性格测试题是上百道,从各个方面入手发掘你的性格特质,想投其所好选一些选项的话,装几道题还可以,整套下来通常就顾不上了。

2.图形和逻辑推理类。这类测试通常都不难,但往往会限制时间,20分钟完成40道题这种很常见,平均不到半分钟一道,有的甚至要15秒以内完成,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3.英语类。英语能力测试通常会和其他类型的测试合在一起,但也有专门考一张英语卷子做阅读理解或者写一篇行业内新闻事件的作文。比较简单的是TOEIC(国际交流英语考试)、商务英语,难一点的是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阅读类。在整个校招开始前就可以找一些试题熟悉一下题型。有些公司对有TOEIC成绩的同学可以免考英语。

4.公务员行测+申论。一些国企和银行类笔试比较爱用这类试题,如果求职目标是这类企业的话可以多加练习。行测除了包含数理逻辑图形题,还会有一些常识题。

5.SHL(人才衡量解决方案)。很多外企在招聘中采用SHL公司提供的全英文标准化测试题目,测试一般包括Numerical Test(数理题)和Verbal Test(阅读题)。数理题通常会给一两张图表,然后根据题干提供的一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基本运算。比如最简单的就是饼图里列出了某个领域每个公司的市场份额,其中一个打问号,求解这一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是多少。还有稍微复杂一些,需要进行两三步运算的题目。这部分的应对策略是直接读题,然后回到图表中找信息,除了看横纵轴单位和数字,常常容易被忽略的图表的标题、注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也要留意。

阅读题一般会给出一小段文字,根据文章意思对题目做判断,问是否能根据原文的信息推导出某个结论,会有“是”“否”“无法判断”这样的选项,类似GRE或者GMAT题。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根据原文信息判断,而不是根据我们理解的日常常识判断。

SHL难倒是不难,但如果之前没接触过,往往会蒙圈。再加上多是英文(有的公司会选择中文版),阅读起来慢,也会有时间限制(大概半分钟一道题),做题可能不太习惯。

我的建议是在准备阶段可以网上找一些题目集中练习一下。SHL官网有样题,一些应届生求职论坛也会有打包的资料,打印出来限定时间做,提高速度和准确度。

实际测试的时候,也要有所取舍。对那些一眼看过去运算复杂的耗时的题目先选一个带过,如果是不能往回翻重新选的机考,也可以放弃,千万不要在一道题上耗费太多时间,不然后面一些很简单的题目没有时间做失分很可惜。毕竟笔试往往只刷掉不到一半的人,所以不需要做到满分,只需要有策略地在有限时间里做对尽可能多的题就行。保证做一题对一题,比胡乱全做完通过率更高。

除此之外,SHL测试通常都会配备一个计算器,提前练习计算器的按键顺序和运算,两步并一步会帮助省下一些时间。如果不熟练的话还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计算,把每一步结果记在纸上再算下一步。

最后提一点,不少应届生求职论坛有针对各个企业的版面,置顶的帖子里,往往会有这个企业的“求职大礼包”打包文档,除了刚才提到的笔试题,还会包含公司的简介、笔经、面经,要善加利用,就不用每一部分单独去找了。

简历——你的简历存在重大Bug

这和是否是应届生、工作年限长短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不少人教育、工作背景很好,这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

每到离职高峰,公众号后台关于“简历”关键词的回复自然就多了起来,留言也多半是关于跳槽的。

每年的离职高峰,除了像我们传统认为的年底和年初,每年的3月、4月,还有9月、10月也是个小高峰。因为很多公司的绩效评估出来之后进行的调薪通常会在这时,一些人选择观望一下结果,觉得不满意的话就会离开公司。

这段时间里咨询的问题多是和跳槽或者选择offer和方向有关。我用一个表格记录下来这些问题类型、我的建议,以及作为话题拓展可以写的文章。当我回顾过往问题之后,很惊讶地发现,竟然有不少问题都出在简历和面试方面,并且这和是否是应届生、工作年限长短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不少人教育、工作背景很好,这方面也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我一直认为面试中的很多问题其实从简历中就可以看出来。简历中不知道如何简化突出重点的,面试中通常也不知道该如何有效表达自我。所以简历看起来只是两张纸,却是你梳理过去经历的一个契机,把很多问题都想清楚细节,会大大提高面试成功的几率。

这篇文章会结合社会招聘和校园招聘中一些常见的简历问题,系统梳理一下如何制作简历,以期事半功倍。

先从最容易入手的形式说起:

1.简历控制在一页,如果需要英文简历,那就一页中文一页英文

这一点常会发生在校招的同学身上,实习经历、校园实践、奖项很多,不懂得如何取舍编排,就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结果导致简历重点不够突出,给人一种“不会归纳总结”的印象。这类简历往往看到第二页,就忘了第一页的内容。

我曾经也觉得一页的篇幅太短了,怎么可能塞得下!事实上,在改了好几版,做了多种尝试之后,真的做到了!方法就是:页面留白都是可以利用的地方,要善用Word本身的功能。比如姓名和联系方式都可以放在页眉或者最左侧,页边距可以设置为“最小”,行距和段落前后行距都可以缩小,推敲每一个文字节省每一个空格,这样下来会发现:咦,其实还有不少空间!

2.排版错落有致,注意视觉平衡,突出重点

排版要整齐,可以适当地利用加粗、下划线、项目符号突出层次感。比如实习经历下用项目符号,一条一条,非常清楚。

但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满篇的加粗文字和项目符号!比如某份工作实习下只有1条详细说明,另外的实习列出来8条说明,如果满篇都是这样,再加上太多字体加粗,看上去就会觉得脏兮兮,乱乱的,让人没有耐心读下去。

像这种只有1条说明的经历,需要再想一想补充内容,或者是干脆把这条经历忍痛删掉。不然面试的时候会成为绊脚石。因为这条经历不够详细,面试官自然会多问几句,可偏偏没有太多的事情可说,会有“打酱油”的嫌疑。

另外相似内容只保留含金量高的展开细细道来就足以表现申请人某方面的特质,比如担任学生会主席和班级团支书,后者就可以删掉。这样可以留出篇幅给不同的经历,表现其他不同的特质,个人形象能够更丰富立体。

3.文档存储打印用PDF,文件名附基本信息

Doc格式的文档,有可能因为收件人电脑的Word版本不同而导致排版有变,多一个空格或少一个空格,辛辛苦苦排好的版就全都乱了,而PDF就比较保险,打印出来也比Word更整齐。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收件人没有装PDF的阅读软件,可以PDF和Word一并发送。Word也要记得存成兼容的版本,方便对方打开。文件名以及邮件标题要包括基本信息,姓名、申请职位、校招要加上学校,这样邮件中就一目了然了。

接下来聊聊内容方面:

1.基本信息和照片

姓名、电话、邮箱这些就不用说了,如果是校招的话还需要写上学校、专业、毕业时间。另外如果是申请企业职位的话,除非招聘中要求单独注明,以下信息没有必要加上占篇幅:性别、地址、户口、籍贯、出生年月。

简历如果需要放照片,可以找个专门针对求职证件照的照相馆,有租衣、化妆、修片一条龙服务,拍出来的会比较职业。

2.简历几大块内容

大致有基本信息、求职意向、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在校生为“实习经历”和“在校经历”,有的技术岗位还需要有项目经历)、奖项、其他资质之类。

求职意向最好根据投递的每一份职位更换,如“××公司市场专员”;或是按类别也可以,如“人力资源相关职位”。

教育背景按时间顺序或者倒叙都可以,如果学校是211/985院校,或者本专业全国排名靠前,也可以列出来;国外的学校也是一样,可以列上排名Top多少,因为不是每个面试官都对学校有了解。

教育背景这部分可以和“奖项”部分结合,把不同教育阶段获得的奖项对应列出来,直观也节省篇幅。有多个奖项的挑重点、含金量高的写。如果是社招,一般要少列奖项,只放含金量最高的,比如“优秀毕业生”。奖项和在校成绩一样,可以巧用数字突出重点加深印象,比如全院只有1人,或者排名前1/3。

3.工作经历(实习经历、在校经历)

这部分是简历最主要的部分。很多人简历的最大Bug就是因为这部分描写得像JD一样!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

◆负责制定品牌商家招商计划,并有效落实跟进;

◆管理商家合作过程中的招商、签约、选聘、谈价等工作;

◆带领团队完成营销活动策划、数据分析,完成KPI;

◆制定合作商家管理方案,帮助商家达成目标,达成共赢。

我相信有不少人的简历里都是这样写的,包括我以前求职时自己制作的第一版简历。这样的描述有什么问题?

问题大了去了!因为这是我从某招聘网站直接复制的一个职位描述!

所以你只是列出来了你日常工作的内容,而在这样的描述里,你的作用,你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完全没有凸显出来!简单来说,就是没有HOW的这部分。招人的时候遇到这类简历,我扫一眼就过了,因为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这种简历给人的存在感是0。

修改的话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每一条都加上HOW的部分,辅以数字作为结果,你在这其中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比如上述JD式的工作内容描述,仅仅加几个字修改下就会好很多(要实事求是):

◆负责制定100+品牌商家招商计划,并有效落实跟进;

全程管理商家合作过程中的招商、签约、选聘、谈价等工作;

◆带领10人团队完成营销活动策划、数据分析,超额完成KPI;

◆制定合作商家管理方案,帮助商家达成目标,达成共赢,满意度反馈为90%

以上是幅度最小的修改方式,我用数字使之更具体,更突出。之后还应当整体看一下哪些条目突出的内容是相似的,需要合并精简。

同样,在面试中,很多人也是采取第一种方式回答,所以给面试官的印象就会是:还不错啊,但好像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我之前在面试招人的时候,面对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候选人,觉得那个辅以数字、细节说明的印象要更加深刻,形象也更具体。另一位虽然也很优秀,但我的印象是相对模糊的,想不起来对方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因为都是很概括性的描述,引导挖掘的细节也觉得不够多。

另外如果工作实际内容有交叉,面试结果强调你没有这方面经验的话,很可能是你在面试时,没有把过去这份工作中你具备的一些素质和能力,与目标职位需要的素质对应上。

就好像是你的目标职位在河对岸,你要做的不是自顾自地描述过去,而是要把过去的和未来的做一些匹配,搭一座桥,才能走过去。

所以叙述方法上,要用数字、细节说明自己的贡献,把信息用STAR原则(Situation,Task,Action,Result)组织起来,交代事情背景、任务、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最终结果,逻辑清晰,别人也好跟上你的思路。面试中讲述工作经历时,也可以按照这个方式,再补充上一个E(Experience),即总结的经验教训,如果再做一遍,是否可以有改进。善于总结和反思,不断调整也是面试官很看重的优点。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校招的同学觉得,我的实习经历确实没什么好写的呀,实习没什么含金量,写出来都是打杂的事。

其实面试官很清楚对应届生来说实习打杂是不可避免的,但Ta想看的是你是如何做的。说白了,大家都打杂,但你是如何打杂的,是认真踏实还是混日子,这个比较重要。

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曾经一份实习的部分工作内容是要手动录入员工信息。这个看上去够打杂的了吧?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仅仅是录入信息吗?

我在简历中这一条写的是:工作包括每周录入100+员工信息,速度和正确率在全组实习生中均为第一,因而承担了之后大部分的工作量。

这样描写给面试官留下的印象是:哎哟还不错,小朋友挺认真负责,也细心靠谱,让人觉得比较踏实放心。在面试中,针对一些需要细心踏实的岗位,比如审计,就可以用这条举例说明自己已经具备了一些目标岗位需要的素质,不至于让对方觉得你和他们没什么关系。

无论你做过什么,总有一些当时觉得比较挣扎或者比较痛苦的工作内容,回顾一下这些事,想想当初是如何跨过去的,就能发现自己另外一面。

你是“带着知觉”做事的,这是对方想看到的,也是你需要具备和展示的最重要的部分。

4.其他信息

简历最后可以补充一些资质证书,比如英语等级证书、××从业资格证。个人评价可以简单写一两句贴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话,切记不要大篇幅抄模板,写很多大而空的废话。

也可以加上爱好、特长,比如坚持每天游泳啦(突出爱运动、坚持),喜欢做手工(突出动手能力强),这一部分是最能突出个性的地方,所以可以列出自己一些特点,让人记住你。但这也只是锦上添花,前提是要真实。

总结一下写简历的核心思想就是:简历的作用就是让别人一眼看上去就能发现你的特质和长处,以及与岗位所匹配的能力。

怎么样?看完这篇再重新修改打磨一下简历吧。

群面——幸存者是怎样炼成的

了解群面的规律和技巧,穿越群面。

群面,顾名思义,就是一群人进行面试。这种面试形式可以在一定时间段集中考量多个面试者,为招聘环节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群面能够更好地观察每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以及与人沟通互动的方式。这种方式不见得能体现出面试者最真实的一面,但这种动态的方式比起传统的一对一来说考察得更为全面。

对面试方来说这种方式是高效的,但对面试者来说就比较头疼了。因为群面就不再是你一个人所能控制的情形了,是考察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反应和表现,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来面试者影响他人的能力。所以这种类型的面试,每一次都是动态变化的,让人感觉准备起来无从下手。

其实有一些还是可以提前准备的。了解群面类型以及一些技巧,能够帮助你提升在群面中的表现。

首先,群面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资源争夺型:比如一共有多少金额投资,每个组代表不同的组织机构,如何说服投资者把这笔钱投给自己的机构。

◆两难辩论型:比如应该先成家再立业,还是先立业再成家。

◆优先排序型:比如飞机失事,来到一个荒岛上,手边有一些物品,应该选择带哪些。

◆解决问题型:比如某个公司部门内部遇到了业务、管理方面的问题,你是老板,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群面的过程包括读题熟悉任务、分团队简单自我介绍、讨论、陈述。有分团队完成任务的,也有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中间可能还会夹杂一些计算题或者临时任务加强难度。

除了直接辩论的题目类型,其他几类题目从开始到结束通常会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明确目标:即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团队达成一致。

◆明确思路:梳理问题的框架(比如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建立起一套标准进行衡量。

◆归纳信息成点:这一步需要用合适的框架把讨论的点归类,这样陈述起来也显得条理比较清晰。

◆总结陈词:总结团队讨论的思路以及解决方案。这一部分需要推选出一个既大量参与了讨论,思路又比较清晰,口才不错的同学。

以“荒岛求生”这个题目举例说明,团队内部要先明确目标是留在原地等待救援,还是自己主动出击寻求生路【阶段1】。假设大家把原地等待救援作为目标,对物品分类就要按照等待救援的标准进行优先级排序【阶段2】,物品顺序按重要性正向讨论,再把最不重要的进行反向排序,节省时间,中间一些争议比较大的最后作讨论【阶段3】,总结陈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最终方案【阶段4】。

上述例子是一个完整的群面需要经过的阶段。知道了这个规律,就可以在团队陷入无休止的讨论或者没有进展的时候,抽离出来分析卡在了哪个环节,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这种全盘思考的能力是群面中最容易忽略的,但却是面试官很欣赏的特质。

有些同学在群面中没有存在感,实际上只是缺乏一些沟通技巧的练习,比如:

◆打断他人:如果有喋喋不休,又没说在点子上,一直在浪费大家时间的同学,可以礼貌地打断对方:“不好意思啊!我先打断一下,我们要不要先梳理一下框架,节省一下时间,大家先说一下关键的点,之后再往里填充细节好吗?”

◆同意并补充:可以自然地接过话茬,“我也这么觉得,另外,我还有一点关于这个方面的想法……”

◆反对并给出理由:“嗯,确实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倒不是最主要的。我觉得最紧急/最重要的是××方面。”

◆提出观点或建议:“我理解题中的意思是说××,所以我建议我们是不是可以先讨论这方面?”

除此之外,群面时还有一些加分项:

◆注意到姓名的名牌,自然地叫出团队同学的名字。

◆如果有发言少的同学,或者不太融入的同学,主动问一下对方的想法。

◆对时间的把控:需要有人计时,但是不要为了计时而计时,在讨论的几个阶段设置时间点提醒即可,不要机械地5分钟就提醒大家一次。

◆对问题解决走向的把控:人多的时候,讨论往往容易偏题了,要时不时地观察一下讨论是不是还在正确的方向上,如果偏题了,要及时将大家拉回来。

了解了群面的规律和技巧,以下这些是在群面前就可以准备的:

◆找3—5个同学一同练习,找一些案例去做,积累经验。树立解决问题的框架模型意识。每次练习完互相总结,点评对方优缺点,商讨某种情况下该如何应对。

◆找出自己擅长的事情,在真正的群面中着重发挥。比如有的人特别适合总结陈述,有的人擅长引导大家思考。

◆练习上文提到的沟通技巧和加分项。比如合理打断别人,同意并补充观点,注意到没有发言的同学,注意记录别人的观点,尝试总结观点,争取陈述机会。

做好以上这些,保守地说,做得已经比至少50%的求职者要好了,剩下的就是在实战中随机应变,积累实战经验和特殊情况处理经验。

比如被别人当枪使,你担当别的角色的时候,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忽然提议由你来做陈述。你进退两难,做吧又没底,不做又露怯,面试官就在旁边观察着你的一举一动呢。

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最后结果不是很好。之后吸取了教训,把这种机会看作双刃剑,既然竞争对手把机会拱手让给你,就大大方方接受。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之前已经担当了怎样的角色,都要不掉以轻心,时刻准备好最后做陈述,以防万一。准备充分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淡定很多。

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有很多,所以我一直主张“广撒网”,因为“广撒网”的优势在这里就有所体现,当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了解一些特定情况下该怎么处理后,群面会越来越得心应手,在自己心仪公司的群面中才更有可能顺利过关。

面试——终极PK

经过了群面激烈的PK,成功晋级单面,就像打游戏通过了重重关卡最终要和大BOSS一决高下一样。

终于接到了进入下一轮面试的电话,这时候应该准备什么?如何准备呢?在正式面试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功课包括:公司和职位的背景调查、自我介绍、个人案例准备。相比较而言,网申和笔试只是一碟小菜,这部分是整个求职过程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直接关系到面试结果。

公司和职位的背景调查

这部分本质上就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可以通过求职网站、公司官网、知乎、领英等平台或者社交网络了解以下内容:

1.行业:大环境是怎样的,这家公司在整个行业中处于什么地位,领导者,还是追随者。这有助于把握大的方向,在问答环节提出一些有水平的问题。

2.公司:这家公司的历史、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等,有助于了解自己性格和这家公司的环境是否契合,这点很重要,毕竟工作是双向选择。如果不喜欢这家公司文化的话,即使加入公司工作,自己也会觉得很难受。

3.职位:这份职位的工作内容,职位的要求等,可以在后续案例准备中挖掘自己与之相匹配的性格特质。

4.口碑和薪资:员工评价很重要,因为公司文化可以美化,但员工的评价往往更真实,另外如果很看重薪资也可以提前搜索打听一下。

5.面经攻略:求职网站上、各家公司论坛应该都有以往面经,看面经自己可以先试着回答问题练一练,心里更有底。

必杀三段式自我介绍法

很多人求职面试的时候,大概最头疼的就是自我介绍了。面试的职位五花八门,根本不太可能每一次面试都把自我介绍背得滚瓜烂熟,于是我自创了“必杀三段式自我介绍法”。每次只需要记住每一点的关键词,根据不同职位替换即可,这之后的面试屡试不爽。既省去了很多准备的时间,也能在面试中先发制人,把一些容易被问到的问题,抢先回答了。

总的来说,就是个人基本情况加上“三段式”,即3个为什么(Why):为什么选这家公司(Why the company),为什么选这个职位(Why the position),以及为什么你能胜任(Why you)。

1.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毕业院校、专业等基本信息。要注意这部分千万不要唠叨太多,让人觉得没有重点。可以加上一些比较特别的个人信息,让面试官能够记住你,比如拿自己姓名作谐音解释,或者开个玩笑之类,不过不用强求,太过刻意的话反而会减分。

2.为什么选这家公司(Why the company)

可以从行业前景、公司前景、职位兴趣这几个方面来说。在这部分,把之前做的功课巧妙地糅合进去,让面试官知道你是用了心的。如果你和这家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有一些小故事或者渊源,可以在这里提一句,让人觉得不那么千篇一律。比如我曾经面试的一家公司,在一年前我恰好写过一篇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提到这件事面试官很感兴趣,还当场看了那篇文章。

3.为什么选这个职位(Why the position)

这点和上一点其实可以结合着说,说完公司的一些情况很自然地就可以提到这家公司的这个部门很强,是这方面的引领者,自己很向往成为其中一员之类。也可以提到个人经历,比如有朋友在面试和专业毫不相关的一个职位时,提到自己母亲就是从事这个职位的,受到母亲影响熏陶,所以觉得自己天生就该做这个,气氛也比较轻松。

4.为什么自己适合这个职位(Why you)

可以从自己的相关实习经历、性格特点入手,这样就能让人在自我介绍环节,最快地了解到你匹配这个职位的素质和经历,之后面试官也不大会一直揪着一些基础问题不放。不然后续环节对方就会一直刨根问底。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职位,尤其是职位和专业不相关的时候,比如文科专业的要转去做人力资源、审计、市场、销售,等等。

举个自我介绍的例子,假如你跨专业面试某快消公司市场职位:

我是××,毕业于××大学,××专业。我之所以申请贵公司的市场职位,是因为快消行业节奏快,成长快。贵公司在快消领域处于领先地位,非常专业,因此我非常向往。就我性格而言,也与这个职位比较匹配,我学习能力强(可以举例),抗压能力好(可以举例),因此我相信自己能胜任这个职位。

不过每家的自我介绍风格不一样,有的有时间限制,有的不限时长,所以可以准备30秒、1分钟、3分钟的中英文版本,以应对不时之需。比如30秒,基本只能说个基本情况,3分钟的话就可以把以上这些内容都说了。

个人案例准备

这一部分其实在简历环节就已经涉及到了,如果做简历的时候准备工作足够扎实,这部分就会省不少力。准备的时候有两步,第一步是列出自己每一次实习经历和在校实践做过的比较自豪的事情,然后从中提炼出自己的优点;第二步是搜罗一些常见的面试题,比如经典的“宝洁八大问”,把上一步的原始素材作为答案素材。

常见的面试题素材有以下几大类:

1.优势类:结合过去的工作经历谈一谈你的优势(同时也要考虑到目标职位的期望素质)。

2.成功案例类:觉得自己过去做得最成功/最自豪/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3.领导力类:带领团队,或者是领导一个项目的例子。

4.阻碍挫折类: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挑战/压力大的事情?如何克服的?

5.和他人合作类:说服别人的经历,和他人合作/配合的经历,妥协的经历,等等。

6.创意类:应用创意,自我驱动学习的故事。

7.其他:个人性格,自我评价,有意思的事情,爱好等。

经过了之前的精心准备,终于到了正式面试的时候了。你的故事如何讲面试官才会买账?遇到案例分析或者压力面怎么才能稳住?面试常见的细节和礼仪有哪些?接下来逐条解答。

面试中如何讲故事

这里的讲故事不是指生编乱造故事,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逻辑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面试中面试官常采用的方法叫作经历背景面谈法,也称作“行为面试法”,即根据一些既定考察方面和问题来收集应聘者所提供的事例,从而来考核该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旨在从面试者过去的经历中,发现其应对的行为模式特点,用来预测以后在工作中的表现。

了解了这一点就会知道为什么要用STARE原则回答这类问题。STARE分别指的是场景(Situation),目标(Target),行动(Action),结果(Result),经历(Experience),也就是指,讲述自己的故事/经历的时候,要说明在什么样的情形下,制定了什么样的目标,做了哪些事情,达到了怎样的效果,最后附上自己的反思和总结。

举个例子:在社团部门极度缺少人手的情况下,为了成功举办××活动,和其他2名同学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列表,包括沟通、场地、组织等环节,结果活动非常成功,多少同学表示满意。这件事之后,总结了一下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有时候面试官会问到项目中问题解决方案的改进方案,如果面试者之前没有准备,就暴露了想问题不够主动和彻底的弱点。

在准备素材的时候就要把每个案例按照STARE方式描述,要考虑到职位需要的特质。面试官会考虑和职位的相关性,判断面试者是否真能在未来工作中有所表现。

面试技巧及常见问题

在面试的过程中,要设法引导面试官去挖掘你的闪光点。举个例子,面试官让你简单介绍一下某个实习或者项目,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来进行说明。项目的背景、时间规模、团队构成、个人贡献、项目难点、达成效果等。而在这中间,如果你想让面试官了解自己的技术能力,那么就可以在项目难点这一块做一下引导,“这个项目在××环节,遇到了××问题,我结合一些学习到的新技术进行了解决,这一块是否需要我详细说明一下?”

这里用到了这样一个技巧:封闭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例如“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之类,一般用于探索和深挖需求,而封闭式问题用于引导对方的思路。例如刚刚说到的,“是否需要我详细说明一下”,答案只可能是Yes或No。而在这种情况下,面试官往往会同意,那么你就达到了引导话题的效果,引导面试官去听你阐述如何解决问题的这个方面。

另外之所以一直强调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每一个细节都挖掘清楚,是因为会有接下来这个用途。比如我作为面试官,问一个面试者:“你之前和直属经理有不同想法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对方泛泛回答:“我和他说清楚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然后由对方决定,如果经理还是坚持原来的决定,我也会服从,因为对方经验比较丰富,可能考虑到了我没有考虑到的方面。”这么回答已经算得体了,但是听完之后我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可以深入聊的,也就问下个问题了。

另一个面试者,和我讲了一个具体的例子,当时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说服经理,当时的反应是怎么样的,他们之间沟通的来回细节,我也会就着话题深挖一些细节。这样对对方的了解,就比第一个面试者要多。第二位面试者实际上就是为我们之间的谈话提供了一种契机,即别人了解他的契机。

之前有一些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找我咨询,说总是会遇到面试完之后就没有下文的情况,我们聊了之后才发现他们回答问题偏向于第一类回答,看上去没什么错,但是别人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

还有求职的时候尽量谦虚一点,有的面试者在面试一些比较鸡肋职位的时候,会不时流露出挑剔的态度,给人留下的印象不太好。

在面试结束时,面试官可能会象征性地问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这部分可以准备1—2个问题,可以是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最近热门的话题,也可以是请对方给出一些职业方向上的建议。这个度需要把握好,比如说请对方给一些职业方向上的建议,如果问不好,就会让面试官觉得你很迷茫,不知道未来想做什么。

抛出问题时,要用虚心请教的态度,问专业性强的问题也需要谨慎。面试官很可能是部门/方向交叉面试的,也有可能是HR,没搞清楚对方专业领域的情况下,不要问专业性太强的问题。

案例分析和压力面

面试时,题目经常千奇百怪,比如说让估算一下全国的加油站有多少。遇到面试官问这种题目,别慌。因为这种题目不需要估算多么准确,更多地是考察你如何分析问题,分析的思路是否清晰。

一个有招聘经验的朋友和我总结,遇到这种题目面试者会有几种不同反应:第一种是直接慌了神,支支吾吾,要求换一个题目;第二种是自己开始闷头计算把面试官晾在一边;第三种是先跟面试官互动,提问,把不清楚的地方搞清楚,边说自己思路边继续进行。很显然,第三种面试者即使没给出正确答案,思路也不会差太远,一般都会有个不错的面试结果。

遇到案例分析,如果面试官没有给出单独思考的时间,可以先说一些话争取时间,比如“所以说,您的这个问题是指XX,我这样理解对吗?”这里重复题目既可以避免跑题,也能争取一分钟的思考时间。

接下来需要做的是Think aloud(大声思考)。咨询类书籍中常提到这点,要一边思考,一边把你思路说出来,让面试官知道你的思维过程比问题答案更重要。还可以运用框架或者图表的方式,和面试官作简单的交流。

这里推荐看一些咨询类的书,比如Case in Point,虽然讲的是咨询行业,但是许多大公司在招聘过程中都会冷不防地扔出一个这样的问题,看面试者如何应对。看几个例子,熟悉一下这种问题的分析套路,对面试还是会有帮助的。

面试的过程中,有时候面试官会故意问一些看似刁难的问题,或者直接用强硬的态度提问,甚至直接告知面试者,我觉得你不适合这个职位云云,以上这些情况都属于压力面。

遇到这种情形,同样别慌。面试官的态度不用在意,耐心回答对方,或者谦虚向对方请教即可。切记不要慌了手脚,也不要不服气顶撞面试官甚至吵起来。

在一次面试中,面试官直接了当地对我说:“我觉得你不够自信不适合这个职位,因为你在说话的时候都不敢看我的眼睛。”我耐心地和对方解释:“可能在讲述过程中回忆具体细节的时候,没有与您有眼神交流,这个问题我以后会注意的。”面试结束后面试官说:“觉得你不太适合这个职位。”我还是笑眯眯地请面试官提出一些建议。之后我以为铁定没戏了,没想到后来却收到了offer,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时是一场压力面。

面试细节和礼仪

虽然大家都知道基本的面试礼仪、细节问题,还是会一次次地栽在这些细节上,所以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简历和打印

反复检查简历是否有错别字,不要以为这个问题不可能发生,民族“汉族”打印成“汗族”直至整个校招结束都没发现的例子也是有的。可以用彩色打印纸打印简历,打印纸比较厚重,打印出来的效果看起来会更舒服。

2.查好路线,算好时间

在大城市,堵车、地铁故障、写字楼太大,这些都有可能变成迟到的原因。所以一定要早到,但是不要太早进公司,因为会打乱HR的面试安排。

3.面试时候的包和文件袋

不一定要是公文包,但起码不要和衣服太不相配,比如女生穿西装套裙,结果背了一个背包。无论HR是否有要求,最好在文件袋里带上一份简历,放在包里容易拿出来的地方。我看到不止一个面试者在包里翻半天才拿出一份皱巴巴的简历。

4.站姿坐姿

挺直腰板但是不要板得太过,可以提前让同学帮忙看一看是否自然得体。坐着的时候不要抖腿,不要翘二郎腿,也不要像小学生一样把手放膝盖上,自然一点,手交叉搭一点在桌子上是可以的。女生高跟鞋如果真的穿不惯,可以穿低跟或者平底鞋,一切以自己舒适为主。因为如果勉强穿上了,觉得很不自然,走路一高一低,腿打不直,反而影响面试发挥。

5.个人仪表:衣服、头发、妆容、指甲

最好穿正装,因为校招的同学容易把握不好度;但是正装不一定是深色系的,如果是普通外企,灰色、米色套装套裙,搭上暖色系的衬衫或者针织衫也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如果是律师/会计事务所之类,还是选择深色的套装比较保险。另外男生穿正装打领带、西服纽扣不要全扣,袜子不要穿白色这些都需要注意。

头发也要保持清洁,头皮屑、头发油一定要避免,女生如果扎马尾,不要太松散一堆碎头发往下掉,看着非常不精神。

女生还是要化妆的,即使真的不会,也得涂个粉底和腮红,或者请会化妆的同学帮忙化淡妆。最后提一下指甲,有的同学的指甲像刚挖了泥,还有女生涂颜色鲜艳的指甲油,这些在面试中都是不合适的。

面试中考察公司什么?

面试是一个双向的选择。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很难理解;但越往后越发现,这和相亲一样,单方面的一厢情愿是没法长久的。

曾经有读者在公众号后台留言,说自己工作没多久,现在准备跳槽,目前的这家公司表面上看挺光鲜的,但实际上派系斗争严重。在应聘阶段有没有什么技巧或者方法可以从侧面看出一个公司到底靠不靠谱?

我自己求职那年,见到了各行各业的情况,确实总结出来一些规律。其实网申、笔试、面试中,体现出的公司文化都是一脉相承的,然后感觉逐步就会告诉你,喜欢不喜欢这里,适不适合这里。

结合自己和周围一些朋友的经历,我梳理了一下面试者在面试阶段需要考察公司的方面。

1.应聘流程

朋友社招跳槽,去某个知名门户网站面试,结果去了之后没有找到安排面试的HR。

因为HR的电话显示为总机的号码,不知道具体分机号,也没有收到过面试安排的邮件,不记得HR的名字,HR没有按时去前台接,我朋友在前台也没有找到HR,等了半小时HR也没有打电话过来联系,所以只好悻悻而归。

这样的公司很明显管理是比较混乱。后来朋友倒是又去了一次,这次等了好半天才面试上。

一家公司的应聘流程是否顺畅,可以体现出很多方面:公司是否有流程管理意识,是否尊重每一位候选人,做事是否规范到位,面试安排是随意还是严谨,面试到发放offer的周期长还是短。这些都能体现出公司的做事风格,也能从侧面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

与朋友相反,我的一次面试体验就非常好。从邀约终面开始,明显地能感觉到这家公司做事风格,专业又不失亲切。

先是HR简单电话沟通了面试的时间/地点/大致需要花费的时间,又和我确认了一遍现在用的邮箱,最后发了一封确认邮件给我。确认邮件用中英文模板各写了一遍,语言非常正式,面试的环节安排,公司的地址和周边公交站地铁站,到了之后联系谁,都清晰明确。

面试当天HR准时到前台接我,带到了会议室之后,给我倒了杯水之后才离开。不同的面试官几乎严格按照面试中的流程安排时间,到点了第二位面试官敲门提醒,第一位面试官简单收尾就起身离开。整个面试流程有条不紊,也不拖沓,效率非常高。

2.HR和面试官

其实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对一家公司是没有太多好感或者负面情绪的,基本都比较中立。但随着进入面试,接触到这家公司的人之后,尤其是HR和面试官,作为接触到的第一拨人,他们往往会决定你对这家公司的好感度。

因为就像前边所说的,是否尊重候选人,是否真正做到他们标榜的那样,做到了的话是否长期一致,这都是未知的。接触了之后,脑中的想象才会落地,为这家公司打上一个靠谱或不靠谱的标签。

我也曾参加一家知名的门户网站的面试。进了会议室,面试官还在打情骂俏互开玩笑,面试一半才发现职位和我最初申请的有变动,但没有告知我。面试官的态度和语气也非常傲慢轻佻,我忍受不了只得起身说对不起我不面了。

另外一家HR邀请我终面,当时已经决定了去处就给对方发了条短信,大致是表达感谢然后解释说不能去了。出乎意料地收到对方的回复,内容是没关系祝你找到理想的工作之类。当时觉得这家公司比较关注人。几年之后有朋友去那家公司,发现公司确实是这样的文化。

除了看态度,还要观察HR和面试官面试中是否专业,能否客观真实地展示公司职位,不急不躁,不卑不亢。

比如一些外企培训面试官的注意事项,都会提到对候选人信息要保密,以免给对方现在的工作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面试期间不要随意更换会议室,不要一直低头记笔记,面试官之间尽量不要问相同的问题,这样面试者的面试体验不太好。一些个人隐私问题也不能提问,比如婚育年龄怀孕病史,这些如果问了的话,可能会涉及到就业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

3.公司同事和工作氛围

虽然在应聘阶段和公司同事接触得比较少,但还是可以通过一些蛛丝马迹看到很多。

面试前可以观察下每个人的工作状态。是比较轻松愉悦,还是紧绷着的?是平和呢,还是疲惫呢,还是打鸡血亢奋?因为大部分时候气氛只需要扫一眼大家的表情,就能察觉得到。

面试的时候可以看面试官自身是什么样风格的人,是严谨无趣面无表情,还是情商很高频频点头表示理解,沟通顺畅,让人觉得很有趣,如沐春风?是攻击性的,还是倾听更多一点呢?面试官之间的互动是怎样的?是互相配合,还是互相拆台?不同的面试官风格是统一的,还是风格迥异的呢?

以上这些问题仔细想一想的话,能推测出这家公司偏好的员工类型、工作强度,以及公司文化是否有包容性。

我曾面过一家以高强度工作著称的公司。去的时候我就发现,所有工作人员着装都是统一的,每个人看上去都很疲惫,偌大的酒店会议室密密麻麻摆了无数张桌子面试。虽然一切看上去井然有序,但心里隐隐觉得这种高度统一和集中管理,不太能包容太多个性。

另外一家食品快消类公司则完全不一样。面试的桌子上摆满了巧克力,开始前吃一颗,临走面试官们还特亲切地让每人多抓点。我看着他们笑眯眯的脸,以及可能因为吃了太多巧克力有点微微胖的身材,忽然觉得好想变胖!

面另一家科技公司的时候,第一位面试官是个非常有活力的人,虽然人到中年,但是说话很有感染力,面试过程中好几次都能笑出来,说要做一些小测试的时候,会说“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假如你是blablabla”。

这几家公司陆续有周围朋友入职,后来聊起来企业文化和我之前面试时猜想的几乎都吻合。

4.其他一些细节

应聘中还有一些细节可以加深对一家公司的了解。比如面试题、Dress Code(穿衣风格)、公司的工位、茶水间,和会议室。

面试题这一点可能校招中会比较常见。校招中常常会有群面,群面的面试题有些让人匪夷所思,外企和一些民企比较偏向于问题解决类,也有一些公司会比较看重口才出一些辩论题。这其实就代表了不同的公司文化和思维方式。

穿衣风格其实也和公司业务类型、职位、风格有很大关系。比如做服务型的乙方公司,如律所、会计师事务所都会穿得偏正式职业一点,广告公关类公司都会偏时尚,互联网科技类都会更随意一些。

公司的工位、茶水间、会议室,这些也是看个人喜好,在面试时有个大概的印象看自己是否能够接受。

其实每家公司都会有各自的问题,无论去哪,都只是面临的问题不一样了而已。不要盲目迷信所谓大公司的光环,也不要因为某些福利盲目做决定,因为所有公司都是会考虑效益的。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这家公司的人。大家是如何做事的,是否都是聪明人,气味是否相投,是否是你希望共事,觉得能互相学习的一群人。

因为最后才会发现,影响你最多的不是一家公司的光环,也不是一个职位的头衔,而是你遇到的每一个优秀的人。

面试失败了怎么办?

我这么优秀,为什么面试会失败?

不管是校招还是社招,总是有一些失败的候选人坚持认为自己很优秀,只是运气不好、发挥失常,所以才没通过面试;或者是,自己明明很优秀,面试官没有发现;甚至可能面试官太过刁难自己,才故意给自己较低的评价。

我和有招聘经验的朋友聊起来,对这点都颇有感触。

1.面试官的标准

职位的要求是一码事,面试官的标准是另一码事。朋友第一次面试别人的时候,心里很没底,请教了一个前辈,“我要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候选人?”前辈说了这样一句话——过还是不过的最高标准,对你而言,就是愿不愿意这个候选人成为你的同事。

面试官不是机器,很难绝对公正客观地评判候选人,很多时候,这个“最高标准”会让面试官针对两个技能水平相近的候选人,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2.优秀≠适合

不少面试者在心态上会走极端,一种认为自己非常牛,参加过很多校内外活动,奖学金一大把,又在几家大公司实习过,等等;一种谨小慎微,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够突出,没什么能够吸引面试官注意的闪光点。

对于第一种人,或许在某些方面,候选人确实很优秀,但是优秀和适合是两码事,优秀的人不一定符合职位需求。比如有的职位看重候选人的快速学习能力,有的需要思维活跃,有的需要吃苦耐劳……总而言之,自己对自己定义的“优秀”在面试官看来,可能只是加分项,并非必要项。

3.优秀≠展现出来了

内秀不是真的秀。或者有的人认为,自己能力好就可以了,或者是任务完成得好,别人就会认可你。但是实际上,别人真的不一定知道你做了哪些事,克服了哪些困难才达成目标。因此,在面试的过程中,你的优秀是不是真的向面试官展现出来了,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前面提到过,可以用一些技巧比如“封闭式问题”设法引导面试官去挖掘你的闪光点。如果面试官对你的话题引导丝毫不感兴趣,一般是两个原因:一是面试官有自己的一套判断逻辑,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他只希望在面试的时候,对一些标准化的问题获得一些答案,从而得出结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面试官认为你挖的这个点,对职位并没有什么帮助。

如果是第二个原因,你先要慎重地思考一下,是不是自己挖掘的闪光点方向不对。例如挖了一次“吃苦耐劳”,面试官没兴趣,那么就再试试挖掘“快速学习”。如果面试官还是没兴趣,那再试试另外一个。挖了两三次面试官都不理你,那可能这个岗位真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并不适合自己。碰到这种情况,在面试结束的提问环节,不妨主动向面试官请教一下,这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是什么,需要哪些特质,从而调整自己以后的面试方向。

4.致命的错误

通常,一面就挂的原因是基本技能方面有欠缺,而终面,或者其他面试的轮次,被刷下去的原因可能就是非硬性技能了。也许不知不觉中,你已经犯下致命的错误。

前面提到的面试官的“最高标准”的违背就是其中的一种。比如说,你在面试中表现得太过“锋芒毕露”,总是对职位、公司表现出一些“优越感”,“你们这儿原来是这样的流程啊,我觉得这样不好,会降低工作效率的,按照这样这样的流程来才对”,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公司、面试官会喜欢这样的候选人。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都是希望招一些能够踏踏实实干活儿的,而不是招一个不是领导胜似领导的人来对自己指手画脚。

此外朋友面试时还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候选人在终面被刷掉,是因为候选人提到自己正在考托福,原本是为了体现自己积极进取,学习英语,但是在面试官看来,候选人可能是存在出国的打算,而这个职位培养人才是比较慢的,可能一两年以上才能够真正独当一面。这个候选人如果通过面试,工作了一两年就离职出国了,那培养的时间就白费了。于是这个候选人还没意识到自己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就被淘汰了。

5.面试是双方互相选择的过程

这一点也是之前反复提到过的,可能对于应届生而言,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公司选择个人,而工作几年之后再跳槽,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面试是双方选择的过程。公司有权利决定招还是不招,自己也完全有底气去权衡公司是否能够给自己想要的。不管是薪酬、福利,还是公司的工作氛围、需要承担的职责内容,自己都有权利在不同的公司、部门之间相互权衡。因此,面试失败真的没那么要紧,双方都有拒绝和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