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中国史: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明亡清兴的分水岭——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战役是明清(后金)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建立政权后,努尔哈赤励精图治,举贤用能,很快便网罗了一批骁勇无比的猛将和足智多谋的人才。这些骁将谋士尽心竭力地辅佐努尔哈赤,使后金在与大明王朝的对抗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努尔哈赤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兵力后,决定向明朝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明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努尔哈赤趁明朝朝廷党争激烈、防务松弛的时机,决意对明用兵。二月,努尔哈赤召集诸臣讨论用兵方略,决定先打辽东明军,后并叶赫部,最后夺取辽东。三月间,后金加紧秣马厉兵,扩充军队,修治装具,派遣间谍,收买明将,刺探明军虚实。在经过认真准备和精心筹划之后,努尔哈赤在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作为伐明的檄文,分兵两路向明军发动进攻。努尔哈赤亲率右翼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攻打抚顺,明军守将李永芳举城投降;同时还命左翼四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攻占东州、马根单(均在今辽宁省抚顺市境内)等地。明朝辽东巡抚李维翰急遣总兵张承荫率明兵一万去镇压,遭后金兵伏击,全军覆没。七月,努尔哈赤又率八旗兵进入鸦鹘关(古关隘名,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围攻清河城,明将邹储贤固守抵抗,结果城破被杀,接着后金又占领一堵墙、碱场二城(均位于今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

努尔哈赤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不但使“全辽震动”,而且北京也“举朝震骇”,就连饱食终日、万事不理的神宗皇帝万历也深感“辽左覆军陨将,虏势益张,边事十分危急”。

明朝为了安定辽东,早日把后金势力镇压下去,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后金的战争。

万历帝任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李如柏、刘綎等为副,调兵筹饷,经过九个多月的准备,到了明万历四十七年的四月,赴辽的明军都先后到达,再加上征调的两万三千名朝鲜兵,总共有二十七万余人,号称四十七万大军。杨镐与诸将议定,分四路进攻后金,总兵刘綎率军出宽甸向东;总兵马林率军出三岔口向北;杜松率军出抚顺关向西;李如柏率军出鸦鹘关向南,其中以西路杜松为主力,皆直指赫图阿拉。此外,王绍勋总管各路粮草,杨镐坐镇沈阳。

熟读《三国演义》的努尔哈赤掌握了明军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明军是采用分兵合击、声东击西的战术。因此,努尔哈赤只派五千人抵御和阻滞南路的刘綎军,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打击从西面而来的杜松的明军主力,所谓“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这一部署是正确的,因为从兵力上看明军有二十万多人,而后金只有六万人,处于劣势。但明军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刘綎、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险,行军困难,一时不易到达,只有杜松一路出抚顺,渡浑河,沿苏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两日就可到达赫图阿拉。于是他亲自统率八旗大军迅速开赴西线,阻击明军。两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一带相遇,揭开了著名的萨尔浒战斗的序幕。

这次战役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后金军围歼西路杜松军。西路军为明四路大军的主力,除杜松为主将外,还有总兵王宣和赵梦麟,统率官兵三万余人。杜松,字来清,陕西榆林人,官至山海关总兵,作战勇猛,威名远扬,被塞外民族称为“杜太师”。但杜松此人乃一勇夫而已,缺乏谋略,曾经因为小事情违反军纪而焚毁甲胄兵器泄愤,被撤职回乡。此次因为努尔哈赤兴起而被重新起用,杜松兴奋异常,准备抢头功,一举击溃努尔哈赤八旗大军。在这样一种急功近利并对努尔哈赤八旗军一无所知的心态下,杜松统率西路军,于二十九日出抚顺关,迅速前进,急贪首功。

杜松军点燃火炬,星夜兼程,一昼夜间行进一百余里,直抵浑河。参将龚念遂的辎重营速度慢,没有赶上杜松行进速度,远远地落在后面。杜松也不管这么多,他派人查看水深,得知“河水不及马腹”,便催促士兵渡河。

努尔哈赤早已经侦知杜松军是明军主力,最难对付,所以,提前在浑河设下埋伏,在浑河上游筑坝蓄水,等明军渡河时候,水淹明军,再分别进行围歼。

明军诸将怀疑努尔哈赤在对岸有埋伏,要求宿营,明日勘察完毕后再渡河。杜松不听,执意渡河,而且亲自上阵,赤裸全身,挥舞大刀,准备渡河。众将请杜松穿上盔甲,以备遇敌时作战。杜松笑道:“穿铠甲上阵作战,那不是男子汉。我从军打仗,从来都是不穿盔甲的!”于是不顾劝阻,准备裸泳过去。埋伏的八旗军看到杜松军渡河,扒开大坝,浑河水暴涨,正在渡河的明军猝不及防,被淹死千余人。军队也被迫一分为二,尚未渡河的两万余人在萨尔浒山扎营。已经渡河的一万人随杜松继续前进,猛攻吉林崖。

吉林崖只有数百名八旗兵防守,地势险峻,设施坚固。在筑城民夫的帮助下,八旗军防守严密,杜松率队数攻不下。而此时的努尔哈赤决定先集中兵力,破萨尔浒明军大营。努尔哈赤对手下将领们说:“先破萨尔浒山所驻之明军,此兵破,则吉林崖杜松之兵皆丧胆矣”。于是命次子代善、八子皇太极等率两旗兵增援吉林崖;自己亲率六旗兵四万余人,进攻萨尔浒一带杜松军主力。以两倍于明军萨尔浒大营的绝对优势兵力,猛扑明军萨尔浒大营。

明军挖壕固守,开大炮,放火铳,射弓箭。但八旗铁骑在大雾掩护下,纵横驰骋,发矢挥刀,所向披靡,锐不可当。后金军很快就越过堑壕,拔掉栅栏,攻入明军营垒。

萨尔浒大营中的杜松军主力全线崩溃。一半被当场杀死,一半溃逃,向西逃过萨尔浒河。但是,在八旗精锐骑兵追击下,最终,明军在西萨尔浒附近的得力阿哈一带被全部歼灭。

攻克明军萨尔浒大营之后,努尔哈赤立即命令攻打萨尔浒的六旗兵增援吉林崖,会合吉林崖的两旗兵,围困杜松军团,意欲围歼杜松军。杜松和王宣、赵梦麟率领官兵奋勇作战,试图突破重围。但是,八旗铁骑数量多,精于骑射,杜松等奋战数十余阵,不能冲出。于是试图抢占山头,居高临下,收集溃兵,等待援军。但山头上的八旗军奋勇作战,杜松不能成功,而且树林中伏兵四起,八旗军以数倍于杜松的兵力,在河畔与莽林、山麓与谷地将杜松军团团围住,四面攻杀。此时大风飞扬,对面不见人,明军在对垒鏖战时,点燃火炬,从明击暗,铳炮打入丛林,很难击中丛林中的八旗军;而八旗军从暗击明,箭矢如雨,明军成片倒下,死伤惨重。

杜松左右冲杀,手持大刀砍杀敌军,但被八旗军密如骤雨的弓箭击中,落马而死。总兵王宣、赵梦麟也战死。就这样,杜松军全军覆没,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军器和明军尸体冲入浑河,和初春刚刚解冻的浮冰一起顺流而下。

第二阶段,是发生在尚间崖、斐芬山一带的作战。歼灭明军西路军后,努尔哈赤转兵北上,集中力量对付北路军。北路马林军于三月一日夜抵达尚间崖,在听到杜松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军心动摇,士兵丧胆。马林不敢前进,调整部署,转攻为守,将部队分驻三处:一部由杜松余部龚念遂辎重营组成,在斡珲鄂谟(今吉林市东团山一带)凿壕列炮防守;一部在东南,扎营尚间崖西三里处斐芬山,由开原兵备使、监督潘宗颜统领;马林自己率主力驻尚间崖,环营挖掘三层壕沟,壕沟后面排列大炮火器,再以骑兵做预备队继后,就地防御,试图决一死战。三个营构成一个“品”字阵型,形成牛头阵,试图互相支援,互为犄角。

实事求是地说,马林得到杜松军被歼灭的消息之后采取的战术是正确的,不再进攻,就地防御,是一个正确的作战手段。但是,对手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大军太强悍了,马林分兵防御,布置铁桶阵,也无法阻挡努尔哈赤八旗铁骑四面扑攻。此役,努尔哈赤八旗军将四面扑攻的野战围歼战术发挥到极致,说明明军与强悍、精于骑射的八旗军在战斗力上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

努尔哈赤对马林的铁桶阵,还是采取擅长的四面扑攻、各个击破的方式。三月初二,努尔哈赤下达了对龚念遂营的总攻命令,他首先命八子皇太极率铁骑大军奋勇冲击。皇太极八旗铁骑率先破阵,然后,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一千精骑,从龚念遂营薄弱的侧后发起冲击,也迅速破阵。后续八旗军从缺口万马奔腾而入,在明军阵营中纵横驰骋,明军全线崩溃,参将龚念遂战死,明军再次全军覆没。

歼灭龚念遂营后,三日晨,努尔哈赤集合兵力向挖有三道壕沟、由众多火器大炮护卫的马林据守的尚间崖扑来。努尔哈赤首先命令八旗军占领附近山头,但当他突然发现明军部分兵力冲出壕沟后,下令不必占领山头,立刻接战。代善首先率兵冲入明军阵中,随后,侄子阿敏(努尔哈赤弟舒尔哈齐的次子)、五子莽古尔泰各自率领本部人马冲入明军阵中,冲出壕沟的明军瞬间即大半被杀。八旗军也不再整理队形,直接向三道壕沟内的明军大营扑去,明军发炮,然而装药即泄,无法阻挡迅猛的八旗铁骑大军;八旗大军则将马林军团团围住,发矢挥刀,铁骑驰突,大败明军。明军副将麻岩等阵亡,马林仅率少数残兵败将一直逃到张家楼子(今吉林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才止住奔逃的脚步。

努尔哈赤又率军进攻潘宗颜营据守的斐芬山。潘宗颜占据山上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布置好火炮火枪,准备依山死守。努尔哈赤将攻山的八旗军分成两队,一队攻山,一队骑马待战。其中,攻山的八旗铁骑下马进行步战,也分成两队,一队是重甲兵敢死队,身穿重甲,可以抵御明军火枪射击,冲锋在前;另一队是原来的铁骑部队,下马步战后,变成了轻甲步兵,持弓箭在后,以强大的弓箭射击压制明军火力,跟着重甲敢死队前进。

无所畏惧的潘宗颜招呼士兵奋勇射击,并拼杀在前。在他的带动下,明军居高临下,施放火器,但八旗军重甲步兵敢死队身披重甲,明军枪炮不能射入,伤亡很小。明军完全领略到了八旗军强悍的战斗力。

在努尔哈赤督战下,八旗重甲敢死队奋不顾身冲上山顶,和明军短兵相接,发生激烈战斗,八旗轻甲骑兵下马组成的轻甲步兵,也随后跟进,顺势登顶,加入围歼明军的战斗。训练不精的明军根本无法与之战斗,全线崩溃,潘宗颜背部中箭战死,窦永澄、江万春二将也都战死阵中。八旗军在斐芬山横扫北路马林军的最后一个营地,明军守山部队全军覆没。北路军至此全军覆没。

第三阶段,是努尔哈赤在阿布达里冈、富察(均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一带歼灭刘綎的作战。刘綎,江西南昌人,嘉靖年间猛将刘显之子,万历年间武状元,精于骑射,尤其擅使大刀,所用镔铁大刀重一百二十斤,与三国时的关羽关云长有一比,人称“刘大刀”,有晚明第一猛将的美誉。

刘綎久镇四川,在四川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亲兵劲旅,明朝为了平定努尔哈赤,调刘綎赴辽东作战。刘綎仅率少数亲兵前往,在四川的主力部队则来不及到达。刘綎为此请求稍晚时候进攻努尔哈赤,以待其主力部队到达。但朝廷不允,刘綎被迫仓促带领临时征调的乌合之众,并汇合一万余朝鲜兵,于二月二十五日出宽甸,进攻努尔哈赤。但是通往赫图阿拉的道路上崇山峻岭,山路崎岖,树木参天,丛林密布,而且八旗军还布下了很多路障,道路难行。时逢雨雪纷飞,寒风刺骨,刘綎军军装湿透,在艰难中行进,疲惫不堪,直到三月二日才到达浑河。

这里是八旗军重点阻击地区。当刘綎军到达时,八旗军五百精骑突然出现,阻击明军。刘綎军仗着人多,将八旗军五百骑兵全部包围,试图歼灭。八旗精骑奋战多时,冲出重围,向后撤退,干扰了刘綎军进军的速度。此时,努尔哈赤八旗主力大军正在进行围歼马林的战斗。而由于联系不畅,刘綎竟一无所知。

三月初三,努尔哈赤击败马林军后,立即马不停蹄,直奔刘綎军而来。为全歼刘军,努尔哈赤采取诱其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事先以主力在阿布达里冈布置埋伏,另以少数士兵冒充明军,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号,持着杜松令箭,诈称杜松军已迫近赫图阿拉,要刘綎速进。

刘綎信以为真,立即下令轻装急进。

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在阿布达里冈的设伏情况是:皇太极隐藏在阿布达里冈上的丛林中;阿敏潜伏在山冈的南面,以待放过刘綎军一半后,从中段截击;代善在山冈隘口处埋伏,准备进行正面冲击。三面围攻,要一举歼灭刘綎军。

等到刘綎军全部进入八旗军的伏击圈后,隐伏在山顶、丛林、隘口的八旗伏兵四起。由于刘綎军呈单列状分布,蔓延数里,阿敏和皇太极的左右突击轻易就将其截为数段,代善趁势从山上冲下,攻击其首部。八旗军熟悉山地地形,精于骑射,漫山遍野冲杀,刘綎军猝不及防,迅即被八旗军分割包围。刘綎挥舞他著名的镔铁大刀奋战,左臂中箭,继续作战,右臂受伤,仍鏖战不止,自巳时战至酉时。他面中一刀,被砍去半边脸颊,还在使用他的镔铁大刀奋战不已。只见他左右冲突,手杀数十人,身中多箭,最后力竭而死。其养子刘招孙全力来救,手杀多人,也战死。

见主帅战死,乌合之众的明军“抱头鼠窜”。八旗军仗着数量和气势上的绝对优势,大砍大杀,明军无一漏网,全部被歼。至此,东路刘綎军也彻底失败。

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兵力,对三路明军没有作任何策应。及至杜松、马林两军战败后,才在三月初五慌忙传令李如柏军回师。李如柏军行动迟缓,当时仅行至虎拦岗(位于今辽宁本溪市境内)。当接到撤退命令时被后金哨探发现,后金哨探在山上鸣螺发出冲击信号,并大声呼喊。李如柏军以为是后金主力发起进攻,明军惊恐溃逃,自相践踏,死伤千余人。

就这样,明朝二十多万大军以惨败告终。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取得了萨尔浒之战的全面胜利。

萨尔浒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军队集中优势兵力、灵活机动、反应迅速,采用各个围歼的方法,最终取得完胜,为后人领兵作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这场战役,后金不仅取得了丰厚的战利品,充实了军备,而且军威远扬、军心振奋,后金当权者的政治野心和掠夺财富的欲望也开始极度膨胀,这为后金以后的攻城略地和南侵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萨尔浒之战的意义还不仅于此。战争结束后,明金之间的局势发生了逆转。明朝上下一片恐慌,闻战色变,从此开始由进攻转为防御,其在东北地区的主体统治地位也不复存在;后金方面则由防御转为进攻。明王朝的日子已日益难过了。因此,有人将此役称为明亡清(后金)兴的分水岭,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