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敏感期的早教重点
让孩子的感官更灵敏
就像前面章节所言,感官敏感期是孩子经历的第一个敏感期,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敏感期。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感知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来说,6岁之前的思维能力极为有限,感官是其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即使是语言、阅读、音乐等更高层次的活动,也依赖于孩子的感官。在孩子学会社会规范、学习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感官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说,孩子感官的灵敏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各项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通过感官获得的信息和认知要比成人教授给他们的更多。然而,在生活中,有时候父母认识不到感官的重要性,以各种理由(比如弄脏了衣服、破坏东西)阻止孩子的小手摸东西。甚至还有一些父母错误地认为:孩子的认知力有限,让他们自己去抓握、去观察,学不到任何东西,不如父母直接给他们讲解。这种想法就是在剥夺孩子的感官体验。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感觉剥夺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探究感官对人的作用。在实验中,测试者被安排在实验室一张舒适的床上,不能来回走动。实验室内非常安静,听不到一点声音;没有灯光,一片漆黑,看不见任何东西。测试者双手被戴上自己脱不下来的手套,吃喝都由特殊的传送装置来完成。测试者外界的感官刺激几乎都被“剥夺”了,通过感官几乎获取不到任何信息。
几个小时后,测试者就开始表现出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待了三四天后,测试者已经有了很明显的病理性心理疾病的症状:产生错觉、幻觉,思维迟钝、混乱;情绪紧张、焦虑甚至神经质,直到实验结束后一周才基本恢复正常。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感官来获得外界刺激,人是无法生存的。正是感官提供的各种的信息,成为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在孩子认知的最初阶段,感官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调动多种感官认识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开发孩子的某一两个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受累,对孩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但是过度的照顾其实是在剥夺孩子丰富感觉的刺激。父母要让孩子多去接触自然,多接触周围的人,为孩子提供更多地丰富感官的刺激。
即使是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认识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更应该让孩子亲身去感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认知体验。
比如,如果问孩子苹果是什么样的,很可能会获得五花八门的回答。苹果本身就可以通过好几种感觉器官去感知。视觉上,苹果是圆的,有红色的还有黄色的;嗅觉上,有的苹果有一种清香,有的则没有;味觉上,有的苹果是甜的,有的则是酸涩的……正是多种的感官才形成了对苹果更全面的认识。就像认识苹果一样,只有借助五大感觉器官同时去感知事物,才能形成更完善和清晰的认识。在孩子一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尽量让他整体性地去感知和学习,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出现巨大偏差。
打通孩子的感官通道
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融合在一起去感知,对所认识事物的把握就越全面、丰富且深刻。所以父母尽量调动孩子尽可能多的感官器官,为孩子提供尽可能丰富而生动的学习内容。
触觉:在孩子的感官敏感期和动作敏感期,孩子的小手总是闲不住,那就让他去尽情地触摸和抓握吧。通过小手,孩子能够形成软硬、冷暖、光滑粗糙等多种认识。
在孩子触摸事物的时候,尽量鼓励孩子更形象、更细致地去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这样还能够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视觉: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都要鼓励孩子多去观察。屋子里的桌子、家具的纹饰、街道上漂亮的路灯、川流不息的汽车、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公园和野外的花花草草、动物园里活泼可爱的动物等等,都能吸引孩子的目光。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超乎成人的想象,可以鼓励孩子把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描述出来,这样还能够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听觉:孩子的听觉从胎儿期就已经开始了。节奏明快的儿歌及温和简单的轻音乐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总喜欢到处敲敲打打,很多孩子会拿着筷子敲碗,就是孩子对声音敏感的表现。
味觉:小孩子总喜欢用手把能拿到的东西放进嘴里尝一尝,父母可以提供各种安全的东西让孩子去尝试和分辨味道。孩子把东西放嘴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味道,还能辨别事物的软硬质感。
嗅觉:孩子的嗅觉在哺乳期就开始了。几个月大的孩子就能分辨出醋味、香味,并对刺激性的气味表现出厌恶。训练孩子嗅觉的方法很多,比如孩子洗澡时用的散发各种清香的肥皂。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大部分父母都能注意到视觉的重要性,但往往忽视一些其他感观的培养。其实孩子不但会看,还会咬、去抓、会听,这些都是孩子的学习方式。五大感官是孩子认识和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父母应该将其调动起来,让孩子能够综合而完善地去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