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敏感——孩子的哭闹有时很简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突然出现一个对周围环境极端敏感的时期。周围任何细微的变动都会引起孩子的不快,甚至让他们大哭大闹,这个时期就是秩序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孩子对物品摆放的位置有特殊要求,做事也有固定的程序要求,不允许被打乱。当然在这个时期,孩子也逐步获得对物体空间摆放的认识,开始适应各种生活习惯。在秩序敏感期初期,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无所适从,但是当孩子将自己的内在秩序调整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时候,孩子的智力也在不断发展。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孩子有两重秩序感:内在的秩序感和外部的秩序感。内在的秩序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身体不同部位的相对位置和相应的用途;外部的秩序感则让孩子对周围世界存在的各种秩序和关系形成认识。
因此,可以简单地说,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就是一个对自我和周围世界不断适应的过程。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体,本身就按照一定的生理机能才得以运转。在有秩序的生命体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和具体行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秩序性,那是无法想象的。
身处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逐步面对和融入陌生的世界。只有一定的秩序才能让孩子感觉到安全,也只有在这种秩序中,孩子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专注于自己的发展。
当环境变化的时候,孩子必需慢慢地理解这种变化,才能认识到周围世界的面貌。孩子是脆弱的,秩序敏感期孩子的执拗表现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保护孩子,并尽可能协助孩子。
巨大的世界一下子向孩子传递了太多信息,而环境的变化又将这些信息再次放大。对于认识能力有限的孩子,外部环境的变化无疑扭曲了他们形成的简单认识,带给他们危险的感觉,手足无措的他们只能用激烈的反应来回应这种变化。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的表现
刚出生的孩子就对秩序产生了极微弱的反应,比如妈妈情绪失控引起的表情变化会引起孩子的不安。3个月左右的孩子就已经慢慢学会观察周围的环境:四面墙壁、天花板、吊灯……并对这些东西形成一定秩序,一旦发生巨大变化,孩子就会变得不安。即使看到比例匀称的图案或人脸,孩子也会露出笑脸,因为这也代表着某种秩序性。
6个月左右的孩子,对熟悉环境里突然增加的东西往往表现出烦躁不安甚至哭闹,一些成人注意不到的小细节也会让孩子焦虑。当然,1岁之前的孩子主要还是对自己的内在秩序感兴趣,他们通过拍手、啃脚等来感知自己的身体,直到对自己形成初步认识。
1~3岁的孩子由内在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外部的秩序感。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各种动作的顺序、周围的人物等有着近乎“极端”的要求,稍有变化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歇斯底里地哭闹。很多父母都对孩子激烈的反应感到难以理解,甚至简单地认为孩子是在任性胡闹,而对孩子大声呵斥,结果情况变得更糟。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反应不过是因为他们对周围的变化感觉到不安罢了。
有一天吃晚饭,劳累了一天的爸爸实在太累了,就先坐到靠墙的一把椅子上一边休息一边等待开饭,而这把椅子平时是奶奶坐的。2岁的小云云看到了,怎么也不肯像平常那样高高兴兴上桌吃饭。妈妈温和地劝说道:“你的小勺子、小碗都准备好了,快来吃饭吧。”
小云云不吱声,哼哼唧唧就开始哭起来。这时,她奶奶似乎明白了什么,摸着小云云的脑袋问:“是不是爸爸坐在了奶奶的椅子上?”小云云点点头。等爸爸坐回到自己的位置,小云云才停止了哭闹,又高高兴兴地来吃饭。
3~4岁的孩子,在追求秩序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完美的关键期。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认知,潜意识里觉得拥有秩序才是完美和正确的。可是,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的执拗甚至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孩子对于父母所教授的规则严格执行罢了。此时的孩子会有一种要求:无论在何时何地,自己遵守规则父母必须允许和遵守,人人都要遵守规则。而且孩子还逐渐从规则的服从者变成规则的制定者,并将各种规则内化到生活中。
等孩子到了5岁之后,对秩序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对具有美感的东西也越来越关注,即孩子进入了“秩序美感”阶段。此时的孩子已经不像之前那么执拗,但对美的要求更高了,像色彩、比例、形象、搭配这些美的基本要素已经成为他们认知的一部分。如果父母粗暴地干预孩子的这种对“秩序美感”的认识,就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秩序感让孩子形成正确认识
对于孩子来讲,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开始。孩子不可能像成人一样那么精细、变通地面对世界,秩序是他们维持自己对世界看法最基本的手段。当孩子的秩序感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一种快乐,意味着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得到了尊重。
秩序感是个体生命对道德和社会基础性的感觉认识,也是孩子道德、行为的源泉,更是孩子建构内在心灵的开始。幼年时期形成的秩序感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发展方向。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已经开始关注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按照他们的理解来应对周围的世界。
道德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建立的各种规则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外的秩序感为孩子发展出道德意识奠定了基础。在秩序敏感期,外界通过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渗透到孩子的意识中,这标志着孩子道德的萌芽。
秩序感还是孩子形成各种品格的基础。孩子在有秩序的环境中长大,就会成长为有秩序的社会人,并在这样的社会里形成独立意识、契约精神、规则意识。正是在人人都遵守秩序的情况下,人和人之间才有了尊严,也有了自我的尊重和约束。
人的智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在人的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智慧存在着一种基本的结构秩序关系。秩序感会极大地刺激孩子的思维发展,让孩子学会初步的思考和进行逻辑推演。如果孩子在秩序敏感期能够获得良好的秩序感,会很容易形成分类、序列、推演、联系等具体的思维形式,为智力发展打下基础。
正确对待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种神奇能力,也是其成长规则的一种表现。如果孩子的成长环境阻碍了其秩序感的正常发展,孩子就会因为无秩序的混乱变得焦躁不安。父母需要理解并正确对待孩子秩序感的发展。
父母应该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认识,不要简单地认为孩子是在执拗,而是要意识到秩序是孩子的某种心理发育特点。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看似不可理喻的执拗行为,父母要试着去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一旦理解了,会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执拗都是为了满足其某种需要。父母要接纳并理解孩子的情绪,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即使孩子发脾气也要通过拥抱、转移注意力、讲简单道理等方式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要知道弱小的孩子不可能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父母滥用权威去“镇压”,只会造成孩子秩序感混乱和心灵受到伤害。
孩子会因为秩序感而感到快乐,也会因为秩序错乱而发脾气,保持一定的秩序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对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孩子会要求把物品回归原位,会为父母闯红绿灯而生气……如果大人不理解孩子对秩序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认识。
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种内在的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感觉到快乐。秩序感让孩子逐步去认识环境和适应环境。秩序的破坏会让孩子产生思维的混乱、感觉的混乱,并最终造成情绪和心理失衡。一旦周围的环境变得秩序混乱,孩子不得不花费精力去对抗这种无秩序。我们要尊重孩子对环境的秩序感,当孩子乐于去维持一定秩序的时候,父母不妨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这样会带给孩子快乐,也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