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敏感期:让孩子走好第一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动作敏感——“走”向世界的冲动

孩子在1岁左右就进入了动作敏感期,大约持续到3岁。孩子的动作敏感期一般包括身体运动和手的动作两大领域。身体运动敏感期通常在1~2岁,以走路为代表。一旦孩子学会了走路,就进入了最活泼好动的时期。手的敏感期一般在1~3岁,在这个时期,孩子通过手来获取各种信息,当父母把手指放到孩子的手心里,他就会立即会抓住。当孩子的大脑初步发育后,手部的各种动作就有了更强的认知目的,此时强调孩子的手部练习,不仅能训练他的动手能力,还能帮助智力发育。

当孩子处于动作敏感期时,会特别喜欢走路,并且不喜欢大人搀扶,想要自己走,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这也是孩子自由天性的一种表现。伴随着走路,孩子“动手”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此时,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好动、吵闹就对孩子强加制止,而是要鼓励孩子去发现、去探索。父母对孩子要有加倍的耐心,观察孩子在活动时所需要的帮助,并及时给予孩子帮助,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父母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非常重要,由于孩子的认知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对事物的判断力有限,分辨不出危险所在。一个安全的环境是孩子活动的保证,对处于动作敏感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看护很重要。

孩子的整体动作和精细动作

孩子的动作可以按整体和精细来划分。孩子动作的发育过程,呈现从整体、粗糙到分化、精细的趋势。整体动作和精细动作都属于孩子的动作技能,都需要身体肌肉支撑。整体动作是指全身的较大幅度的动作,如爬、跑、跳等;精细动作则是较小的动作,且多体现在手的灵巧度方面。

总体而言,孩子的整体性动作相对简单;精细动作则就复杂得多,也是孩子在智力性动作的真正体现,精细动作对孩子智力发育的影响是其他方面不能替代的。

如果说孩子的整体性动作主要靠孩子自发学习就能获得,那精细动作就需要父母更多的指导才能养成。精细动作主要指手的各种灵巧动作,如抓握、捏取、剪贴、折叠及更高层次的临摹、书写等。在精细动作中还涉及手眼的协调能力。

剪贴、折叠、书写这类动作,显然要求更高,也是孩子在大脑思维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表现。手部动作在孩子智力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孩子通过手部精细动作,能够逐步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内在属性和功用也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精细动作能促进孩子知觉和具体思维发展,并能为孩子以后用餐具吃饭、握笔绘画、读书写字、使用简单的工具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体动作和精细动作也是紧密配合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活动都需要同时协调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即这两种动作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孩子3个月左右的时候,很多父母会发现这一现象:孩子躺在床上喜欢把双手放在胸前(整体大动作),然后很高兴地玩手指(精细动作)。等孩子能够堆积木的时候,也需要先用整体动作来保持身体平衡,然后再用精细动作来不断转动或调换,搭出不同的造型。

动作训练要符合成长规律

当孩子3岁左右,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力后,很多父母开始对孩子进行动作训练,但往往缺乏耐性,总是希望孩子能做超越他年龄阶段的事,这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其实在这之前,父母的急躁心理就已经开始显现了,当孩子刚刚几个月大的时候,很多父母就拖着孩子柔弱的身体在地面上移动,以为已经可以让孩子学习走路了。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的双脚还不能支撑身体的重量,学走路对孩子成长并不利。等孩子神经系统有了一定发展、下肢力量有了增长,就能够自己站起来,学会走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孩子的身体有自己年龄段独特的特点。比如孩子经常向后弯腰或者向前踢腿,这就是他们下肢短小的缘故。小孩子喜欢爬行,也是因为腿太短,爬行更适合他们。如果父母强行改变孩子这些自然状态,要求孩子跟上他们的步伐显然是不可取的。

而当孩子具有一定能力之后,想凭借自己天性进行自我锻炼的时候,父母却又反过来阻止。当孩子学会走路后,总是喜欢去拿一些较重的东西,甚至帮助父母提东西,如果不给孩子,他们会不高兴甚至哭闹。孩子的这种“负重”练习也是他成长规律使然。孩子推箱子、抱着一瓶子水跑来跑去,显得那么快乐,所以父母不应该阻止。

孩子对运动的敏感,让他们总是闲不下来,或不停地跑来跑去,或扔这扔那,被父母认为任性调皮。实际上,孩子闲不下来是他们在不停地探索。家长不应该把孩子按到床上或者把他们关在房子里,以图让孩子“安静”下来,这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孩子的动作敏感期,父母应该看到孩子是有能力的个体,他们会循着自然成长法则,不断通过自己的动作练习让自己获得各中能力。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要鼓励孩子去探索、勇敢尝试,当孩子释放出自己的天性,成长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