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何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中庸之道

六、中庸之道

孔子的处事方法是中庸,《中庸》被称‘孔门传授心法’之书,在这里我们从书中来进行了解,何谓中庸,在《中庸》有‘喜怒哀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是人的情感,‘发而皆中节’是理性的情感表达,此处是中的意思,那‘庸’呢?有多种解释,有人解为平常平庸,那只是字面上的理解,应有两层意思:一是可解为通达。因做到了‘中’其目的是行得通,为了行得通需要用‘中’;二是不易。即不可改变坚持之意,为何在‘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这时‘民鲜久矣’就是说不能坚持长久,中道是不偏不倚,因坚持的人太少了,没有几人能做到,则成为‘其至’就是最高的意思。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在人格教育上其实是对性格的调整,是对做事的适度,目的是使人行得通。

在性格的调整上,《孔子家语》中有‘子夏问于孔子曰:“顔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之奚若?”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谓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耳;赐能敏而不能诎,言人虽辨敏亦宜有屈折时也;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言人虽矜庄亦当有和同时也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

有一天子夏问孔子:“老师呀!您觉得顔回的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顔回的仁义比我好。”子夏:“那么,你觉得子贡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的口才比我好多了!”子夏:“那么,子路的为人又如何呢?”孔子说:“子路的勇敢远远胜过我呀!”子夏:“那么,子张的为人又如何呢?”孔子说:“子张的为人庄重是我万万不及的呀!”子夏本是跪着的,这时吃惊的跳起来说:“老师!这就是我一直想不通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比您好,为什么他们要拜在你的门下学习呢?”孔子笑了起来,说:“来,坐下来,让我告诉你。顔回的仁义心很强,但是不知道变通;子贡的口才很好,但是不够谦虚;子路非常的勇敢,但是不懂的退让;子张为人庄重,但是和人合不来。这些学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可以看出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发掘出他们的优点,改善他们的缺点。他们虽然都有比我强的地方,却并不是完善的,这是他们一直跟着我,不愿离开我的原因啊!”

孔子的这四位弟子都有优点,但优点一旦过了头就成了缺点,等于说真理再往前迈一步就成为了謬误,孔子的方法是起到中和作用,使优点不过头。

《论语》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以为过的子张更胜一筹,但孔子说事情做过了头如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可取。

《论语》中‘子谓顔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说的是有一天上课,孔子对顔回说,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这在课堂上的当众表扬让性格刚直的子路不服,于是他问老师,要是老师率领三军打仗,那带谁去,子路的意思很明了,打仗那是我子路的强项,孔子知道子路这小子想要表扬,但就是不给他,便敲打道,你那所谓的勇敢是匹夫之勇,我要的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勇,对子路这样好沾沾自喜的人,孔子常是沷冷水,把他莽撞的性格改过来。

对于子贡有好跟人比的习惯,常是把人比下去,《论语》中‘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孔子说你端木赐就那么优秀吗?我就没这个闲工夫。于是有一天孔子就问子贡,你跟顔回比哪一个强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能敢和顔回相比呢,顔回能闻一知十而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见子贡这下体会到了比下去的滋味,同时顾及他的情绪说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孔子在对弟子的教育上因材施教,其方法便是中庸,为的是使弟子们在性格上能达到通达,孔子为何这样重视对性格的教化,因性格决定命运,还是以子路来说,‘闵子侍侧,言言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子路后来不幸被孔子言中,因子路这个人非常的勇敢,有时会比较鲁莽,太过刚强,不懂得通权达变,在那个老子所言‘坚强者死之途,柔弱者生之途’的时代环境中,子路的性格决定了不能善终的命运。

在做事的适度上,《论语》中‘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孔子说:“崇尚勇武而仇视贫穷,就会犯上作乱。对不仁的人太过痛恨,也会导致祸乱。”在这里可以看出子为何‘子绝四:毋意、毋固、毋必、毋我。’在孔子看来即使是好事只要走向极端也会变成坏事,‘言必信,行必果’在我们看来这样的人很难得,可孔子说‘硁硁乎小人哉’,只是把这样的‘好人’当作小人来看,关键在于‘必’,走向了绝对,不知通达权变。

《论语》中‘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问子路有没有听过‘六言六蔽’,子路站起来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来,好好听,我给你讲讲。仁者宽厚爱人,不博学多闻,就容易陷入愚笨,受人蒙骗。好智者常常耍小聪明,不博学于礼,就会容易放荡,不守规矩。好勇斗狠者,不学礼,不明道,以约束自己,就会犯上作乱。刚直不屈者,不博学好礼就会狂妄暴躁。”此处可以知道六种优长存在着六种弊端,这告诉我们事物有这一面必有另一面,孔子以两分法对事物进行分析,并把握事物的‘中’做到恰到好处。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是如此,平时也如此,‘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并不是高傲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十分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教化个人到社会、国家、天下,孔子‘致中和’而处事。

终生的坚持,《论语》中‘子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孔子说:“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孔子精通五经六艺,《尚书》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涵义为: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如果从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来看,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可以看出孔子是把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从来没有改变、变换自己的目标,即使遇到生死考验也是如此。

我们从困厄于陈蔡之间的事例中可看到这一点,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的记载,背景是孔子厄于陈蔡之间,断了粮,跟随的人中有的已经生病了,而孔子讲课背诵弹琴唱歌照常。弟子们心里生气抱怨。孔子就召开了一个学生座谈会,挑选他最看重最亲近,个性也很不同的三个学生,子路、子贡、顔回,一一单独谈话。

这三个人的地位,大约相当于斑长兼劳动委员、宣传委员兼生活委员、学习委员兼助教。第一个谈话的学生是子路。孔老师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不是那犀牛不是那老虎,怎么也沦落游荡在这旷野之中呢?我的道错了吗?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耿直,也不怕老师不高兴,回答:“或者是我们没有行仁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又或者是我们不够聪明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又或者是我们不够聪明吧?人们还不听从我们。”孔子不满意这样的回答,用历史经验回驳了子路:“是这样吗!由啊,如果是仁者人们就一定信任他们,哪会有伯夷、叔齐呢?如果智慧的人一定被人听从,哪会有王子比干呢?”下一个子贡,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您的道太大了,所以天下没有能容老师的。老师或者稍微降低一下要求?”老师说:“赐啊,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君子能够修习研究常说,提出关键原理,综合成完整体系,但也不一定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最后一个,顔回来了。他可是平日里孔夫子最好夸的弟子啊。老师问了同样的话。顔回说:“老师你的道太大,所以天下没有能容的,虽然这样,老师你推而行之,不容又有什么呢?不容然后才见到君子的本色呢!道修得不够,是我的问题,道修到了而不能用,是当政者的问题。不容又有什么呢?不容然后才见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起来:“是这样啊顔家的孩子!假如你有钱了,我愿做你的管家。”

为何孔子赞赏顔回,因顔回认为,人所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本心,追随本心,外物如何,非我所能掌控。只要追随本心,追求理想,不能实现又能怎样?不能实现是现实的原因,那应该改变的是现实,而不是我。现实不能强加于我,我却可以改造现实。一个君子,应该有这种强大的自我,捍卫理想的坚决,远大的理想本来就是难以实现的一时不能实现又有何苦恼?但它值得追求,一个能够不为现实改变而执着追求它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顔回将理想主义进行到底,深刻领会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痛苦与坦然。也就是说,夫子的困境是根本无法走出去的,那就是一种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矛盾。顔回的智慧,在于消解了这个困境,就是说,这个困境根本不用走出去,这就是夫子自己选择的路,一条虽然艰难,但是不违本心的路。人不能控制结果,但是可以选择方向。不违本心,便可知足,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此处告诉我们人因坚持而出彩,因坚持不了而出局。

在行仁于教育上我们了解了孔子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为仁我们分为知仁与行仁来讲,四十而不惑是知‘为仁’而不惑,在知与行上并不是分开的,王阳明指出知行合一就是这个道理,如恕,你不想要的也想到不给别人,这一想本是知行统一的,分不开,我们分开来说,是为了便于把问题有条理的讲清。

行仁是人道之为善,对应《大学》是亲民,亲民作何解,朱熹作新民讲,是学后的变化,看来那只是朱熹个人的理解,王阳明把亲民解为亲亲而仁民,两者的区别在于行动力不一样,而孔子是一个‘学而时习之’的人,王阳明的解更接近于孔子原意,把亲民作亲亲仁民解,跟《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配,亲亲是齐家而仁民是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行仁。

在行仁教育上孔子以‘施于有政是亦为政’,用教化弟子来影响政事,弟子们从政,虽然自己不直接为政,也可间接的达到效果。那孔子是否不想直接从事政治,当然不是,而是时刻准备着,一有条件他就准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