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一)君子之道
五、(一)君子之道
孔子的人格教育即君子之道,何谓君子之道,应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君子;二是每个人应当成为一个君子;三是一个人成为君子后能让身边更多人也成为君子。能够是说弟子们条件具备,应当是说没有不成为君子的理由,最后是能影响人带动人。从这里可以看出君子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而圣人是儒家的终极理想人格,也就是最终目标,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君子是孔子给学生一个可以践行的道路,这个道路的终点就是圣人,起点是自我,也就是意识到我想做个有理想、有追求、堂堂正正的人,有了这个期许,然后通过学习、教化、反省,推动自己沿着君子之道开始前进。
在《论语》中‘君子’出现了107次,何谓君子,其原意本是指君之子,就是国君之子,相当于有继承权的‘官二代’,生下来就有官位,《论语》中‘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里的君子就是指‘官二代’的国君之子,有官位,相当于现在有的‘官二代’,先有位置,通过岗位来培养能力,而老百姓是具备能力考试通过后才有岗位,孔子说如果用人,他用老百姓上来的。此处的君子仅指位极,而君子更多的是品德、道德、人品,指品极,那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位极与品极两层意思,有时合一德配其位,有时单指。至于我们现在说谁是君子,那是完全的品极以道德来论,在位极上的含义已经没有了。
那我们要问孔子为何要位极配以品极,其实解决失德的问题,重新确立人生价值取向,孔子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后没有德行让老百姓称赞,齐景公是齐国国君还有四千匹马,是有权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们所欲求的,现在也是一样,只是这种世俗的欲求比不上道德,孔子把道德价值大旗树了起来,这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们从《论语》中君子与小人的对照便可知道,《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首先是指出身上的区别,出身大宗的人,也就是天子、国君、家君的嫡出直系子女,他们都属于君子。而庶出的、旁支的就属于小宗之人,简称小人。从出身方面来看,只有贵族才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平民百姓和奴隶们是没有君子和小人之分的。但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基本上不是指他们的出身,小人出身甚至奴隶,如果他们通过一定方式混入了上流社会,成为社会管理者,他们也就跻身君子之列了。对于每个人来说有平等性,不再只是位极那样的不平等,而且只要自我努力是能够做到的。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的态度是先有其德后有其位。哪要是无位呢,能不能成为君子,就是说只有品极没有位极,孔子没说,而后来的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是无位就做好自己,有位就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去为天下百姓做好事,到了孟子则倾向于以品极为主了。孔子以君子之道来为弟子们铺就一条切实的道路,应是要有位极的,因仁中的行仁是要做事,为何顔回德行那么高,孔子都说未见真正为仁的人,在于顔回不幸短命没有行仁的事业,于是孔子是需要位极这个舞台,以孔子历来‘叩其两端’的做法,做到品极与位极相符,即德配其位是他主张的。为了解君子之道,我们分位极、位极与品极相符、品极三个方面来讲。
先来说单指位极的,这样的最少,如《论语》中有‘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他的亲属,不使大臣们抱怨不用他们,旧友老臣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们,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位极与品极相符,孔子对这样的君子大加赞赏,有一种榜样的力量。‘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个方面符合君子的标准:他待人处世很谦恭,侍奉国君很负责认真,养护百姓有恩惠,役使百姓合乎情理。”子产作为郑国大夫上能辅佐君主,下能庇佑子民,力保郑国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生存,不负德才兼备之贤名,因此受到孔子推崇。‘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蘧伯玉真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有道就出来做官,国家无道就引退不仕。”蘧伯玉是卫国大夫不恋位而重德。这里的君子是道德的榜样,除了君子这个榜样还有仁者圣人,这是往高处走,往下的是名士。‘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意思是说微子见商纣无道,就离开了,箕子装疯卖傻作他的奴隶,比干向纣王劝谏被杀。孔子说:“殷商有这三位仁人。”‘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仁人、君子、名士都是榜样,而圣人则是最高的终点。
孔子的人格教育君子之道,因对象是弟子,是重品极的培养,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讲的德行。那怎么教,孔子教弟子们要成为君子,并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生活中找标杆,跟谁去对比,在《论语》中君子常与小人对照比较,两种一比就分别好坏、是非、取舍等。
君子有胸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讲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讲团结。‘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意思是君子念念不忘道德,小人念念不忘乡土;君子遵守规范,小人遵从恩惠。‘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事事处处时时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常常局促不安而忧愁。‘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一定要做个道德的儒者,千万不要做个没有道德的儒者。
君子有道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懂得正义,小人只讲究私利。‘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意思是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正好相反。‘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司马牛因缺少志于道难免会患得患失。
君子有修养:‘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说:“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君子有学识:‘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
君子有恒心:‘子曰:“圣人,无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说:“圣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良的人我是看不到了,能见到持之以恒的人就可以了。从无到有,朋虚到盈,从约到泰,最难的就是持之以恒啊!”作为一个君子要走向成功,就是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