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治疗中的情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言 为何谈情绪

20年来,儿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最终彻底改变,出现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发展心理病理学(Cicchetti and Cohen, 2006; Toth and Cicchetti, 1999)。尽管用以理解内心冲突的经典心理动力学模型仍然可用,但如今该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小。循证认知和行为治疗得到开发,特别是对儿童焦虑(Kendall, Aschenbrand, and Hudson, 2003)、抑郁(Stark et al., 2008)和行为障碍(Kazdin, 2005;Webster-Stratton and Reid, 2003)的治疗;生物学因素在童年期心理障碍中的影响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不同流派的儿童治疗师都开始重视父母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然而,尽管理论和实践方面出现了良好转变,基本问题仍然悬而未决。这些基本问题包括童年期病理发展的根源和过程,以及治疗转化的机制(Kazdin, 2000)。所有面向儿童的临床工作者都需面对相当复杂的临床问题,需要进行综合的诊断性评估,治疗也需涉及不同方面。或许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病理发展理论可以充分解释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病因学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生物易感性、家庭关系、内心冲突等;同时,也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疗模型足以成功治愈那些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的各种不同的临床问题,哪怕是一个案例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