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开犁破土: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回眸
一、中国公共关系的开犁破土
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浩劫,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个时期的中国需要的是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开犁破土。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政治共同决定思想文化,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何种地位、发生什么样的作用、对社会政治进程产生什么影响,归根结底是由他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思想文化变革的决定因素和重要力量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的方向往往依托于此,改革开放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起着翻天覆地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大刀阔斧展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我国在沿海地区首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思想传入中国。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迁折射在公共关系中,体现为普通民众的思想更为开放,对于文化层次的追求更加丰富,更容易认识、接受甚至引领思想文化的深层次发展。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作为公共关系基本的职能定义等更能够被主体人群广泛理解和接受。
二、公共关系萌芽时期特点和铺垫意义
公共关系在中国发展的引进萌芽时期主要是把境外的公共关系思想意识、实践经验以及某些具体做法引入中国,对公共关系的功能或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并且开始尝试开展公共关系活动。这一时期,公共关系最早出现在酒店等服务型企业,多为一些迎来送往的活动,所以有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的公共关系是“接待型公共关系”。但当时的情境下,公共关系的出现在整个中国大陆的影响还仅是特区或者沿海开放地区的新鲜事物。姑且不说普通的民众,连一些企事业单位也不了解公共关系活动,只是主观地认为它是一种搞关系的活动。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教化,东方文化中多重视人际关系而忽视公共关系,从封建宫廷的斗争到封建社会的愚民政策无不反映出对公共关系的忽视。长期的不健全的法制以及民主氛围的缺失,使得人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扭曲变形的关系学越演越烈,而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却举步维艰。
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政治环境的民主程度还不高,经济上的商品化还不够发达,物质文化还不能满足需求。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央领导层大胆进行改革,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人民思想上的禁忌,同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为中国公共关系扫除了制度上的障碍,对于刚刚由封闭走向开放的中国人来说,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接受外国的思想观念和经验技术,就已经是明显的进步。虽然此时人们对公共关系的了解和认识仅限于表面现象,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多采取简单照搬或模仿外国的做法,中国公共关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相当稚嫩,但这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文化的中国来说却意义重大,它为中国公共关系之后的发展做了铺垫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