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关系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迎刃而解:危机公关的最初成功应用

一、大亚湾核电站的兴建与核危机的出现

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吸引了境内外大批企业涌入珠江三角洲。中国的经济驶上了快车道。经济的高速发展,致使能源供应日显滞后。

大亚湾核电站(资料来源:第一财经,https://www.yicai.com/news/5327319.html?open_source=weibo_search

摆在面前的局势是严峻的。广东省资源贫乏,水力发电无路可行,若依靠火力发电,按当时的消耗能力,仅维系一座1000万人口城市的正常运转,每年就需耗煤370万吨,这意味着火力发电厂的大炉膛,每天仅从数千里之外运输来的煤炭就得张口吞噬200多节车皮,同时每年还将排放数以百万吨计的废渣和废气李鹰翔.大亚湾核电站危机公关的前前后后[J].中国电业,2014(4):86-89.。无论从环保、经济还是运输能力等角度考虑都难以承受。

能源短缺这一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世界各国也同样被这一问题困扰。而作为一种经济、安全、可靠、清洁的新能源,发展核电无疑是解决能源紧张的首选方案。80年代是世界核电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能源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发展核电成了世界各国的共识。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省就在酝酿建设核电站这件大事。时任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委书记处副书记王全国提出了建设核电站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中央领导和广东省委的大力支持。1982年,国家正式批准了大亚湾核电站项目。翌年,大亚湾核电站厂址选定并获批准,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畔,距深圳市直线距离约45公里,离香港约50公里,符合国际上对核电站距主要供电城市距离的规定。

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亲自接见了参加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合同签字仪式的香港中华电力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罗·嘉道理(Kadoorie)勋爵一行。1985年1月26日,广东核电合营有限公司,正式宣告成立。

大亚湾核电工程刚刚开始建设不久,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继1979年美国三里岛事件后,1986年4月26日苏联又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欧洲一家新闻社报道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发生的核泄漏这一事故已造成了2000人死亡当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到底严重到了什么程度?[EB/OL].2018-06-08/2019-01-06,http://sh.qihoo.com/pc/9752f35da775aa117?sign=360_e39369d1.。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放射性烟尘的扩散,整个欧洲也都被笼罩在核污染的阴霾下,核污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心理上的不安和恐惧更是无法统计,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一时间使世界舆论哗然。尤其是发表正式消息过晚,致使流言四起,谣言广为传播,引发了不安。中国建设大亚湾建核电站之举也成为香港各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香港各报特地辟出版面,对此广泛报道,最后形成了一股反对在大亚湾修建核电站的社会舆论。香港公众还为此组织了专门机构,并发起香港各界100万人的签名运动大亚湾不是切尔诺贝利[EB/OL].2012-02-16/2019-01-06,https://wenku.baidu.com/view/b4c2c77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0.html.

面临舆论的压力,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究竟应该怎么办?如何平息这场舆论,关系政府形象这一重大问题,不能不认真对待。这时,有人理直气壮地提出:我们是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核电站,任何人无权干涉。虽然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随后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产生这种不利舆论的原因通过调查已得知有两点:一是我们对大亚湾核电站的修建缺乏宣传,致使香港公众不了解有关情况而产生了误解;二是客观上受到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冲击波”的影响,人们产生“核恐怖”心理。处理这种公共关系危机应采取全面的公共关系宣传,以“软处理”的方式化解这种不利舆论。于是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决定采取如下对策:

(1)全面了解这种不利舆论产生的原因、衍生和辐射的范围,以及已经产生和将要产生的影响。

(2)立即组建核电站公共关系处,由一位高级工程师任处长,以增强公共关系宣传的针对性。

(3)通过新华社、中新社等新闻媒介如实报道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调查及援救工作开展情况,并及时详尽报道了调查结果,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不慎所造成,并非技术问题。

(4)由具有权威的核科学家和核电专家在香港举办关于核电站知识的讲座。在宣传中,他们针对香港公众所担心的问题,给予了耐心的解释和说明。

二、公共关系的成功运用与核危机的化解

同时,政府有关部门策划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大大缓解了公众的核恐惧心理,成功地引导了公众舆论。

(1)组织香港有关人士参观大亚湾核电站基地及设施,增加了工程决策、设计、施工、管理及技术等方面的透明度。

(2)中央有关领导会见香港赴京请愿团,向香港公众做了认真的解释和说明工作,沟通了信息与情感,让香港公众代表感到政府对此是襟怀坦白的,从而增强了香港公众对我们的信任感,打消了对政府的误解。

(3)相关部门与香港一家有影响、有信誉的公共关系公司合作在日本的广岛举办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展览会,宣传核知识和中国政府对核电站建设的一贯态度。

通过以上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一场反对修建大亚湾核电站的危机就此平息。

这次危机的处理是中国有关政府部门首次运用公共关系的方法,成功进行危机公关的活动。从这次危机的化解可以看来,以公共关系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两大步骤:一是信息落实,二是信息传播。所谓信息落实,就是使以信息方式存在的问题获得实际上的解决,即解决实际问题。所谓信息传播,就是将信息落实的情况向公众传达。信息落实是基础,信息传播是必要手段。如果你想更有效地解决组织面临的公共关系问题,必须遵循这个基本思路,步步落实,从而完善地解决问题。仅有信息传播或信息落实都是片面的,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没有信息传播,社会组织难以在更大的范围里塑造形象;没有信息落实,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达到塑造良好形象的目的。如果说信息传播是“务虚”,那么信息落实就是“务实”。正如西方公共关系专家所言,PR=DO GOOD+TELL THEM,公共关系人员必须懂得什么是最根本的,应该从根本处着手解决问题。

这次对核电站建设危机的化解,是中国政府相关部门有效地运用了公共关系的管理方法,对已经发生的危机进行分析、处理、控制、化解、转化,从而实现了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认同。这些与前一阶段中国公共关系的引入和探索发展是分不开的。这次危机的化解也说明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技术是富有成效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播下的一颗种子:大亚湾核电站[EB/OL].2009-04-10/2019-01-06,http://www.cnei.info/943551/422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