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一):弥生古坟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节 中国南部的原住民

如今,中国南部扬子江流域富饶殷实。但在周朝以前,该地人口稀少,而该地域居民还属于未开化的野民。自从炎帝、黄帝时期起,该地域已经居住着被称作“三苗”的部族。在洞庭湖和彭蠡湖今鄱阳湖。——原注之间,三苗建立了一个大国,称为“允姓蛮族”。与黄河两岸相比,这片地域河流源头大不相同。因此,这片地域起初与北方完全隔绝,但随着不断的开拓,逐渐开始与北方交往起来。然而,这两个地区的部族本来属于不同的部族,因而在宗教风俗上冲突不断。北方所谓“苗民乱德”讲的就是这一点。因此,颛顼在世时制定了严格的宗教制度,强迫民众信仰官方制定的巫术,禁止民众自由祭神或祈祷。颛顼称之为:“绝地天通。”在古书上,这件事成为美谈。然而,在各部族杂居的地方,不同宗教仍然各行其是。

炎帝

北方和三苗友好、和平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从唐尧时期起,交流越来越困难。当尧启用舜之后,舜新官上任三把火,将杂居的苗民——所谓的“允姓之奸”——驱逐到陕西的山坳里。历史上,这种驱逐异族的事情屡屡发生。因此,舜与三苗的嫌隙越来越深。舜晚年时率大军讨伐三苗,最终战死于苍梧之野。夏禹继承舜的遗志,屡次向三苗用兵,终于灭了三苗。自此以后,苗民失去独立性。北方联邦逐渐向长江北岸扩张。然而,夏禹并没有在苗民原地建立北方种族的新的国家。直到周朝早期时,三苗被称为“荆蛮”。当时,三苗还是一个野民部落。周成王将三苗所在地分封给鬻熊的曾孙熊绎。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自此以后,苗民失去独立性。北方联邦逐渐向长江北岸扩张。然而,夏禹并没有在苗民原地建立北方种族的新的国家。直到周朝早期时,三苗被称为“荆蛮”,还是一个野民部落。周成王将三苗所在地分封给鬻熊的曾孙熊绎。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自此以后,熊绎安抚荆人,开拓土地。从春秋之初开始,楚国兴起,向北方称霸。到了七国割据时期,楚国拥有中国中部,和西戎秦国争夺霸权——被称为“秦楚之争”。实际上,秦楚之争属于北方种族和南方种族之争。之后,到了南北朝纷争时期,以扬子江和黄河的中间为界,南北分别称帝,或联合或分裂,争斗不休。南北分裂的界限正好是南方种族和北方种族的原住民分占的区域。关于这点,我们需要重点思考。

夏禹

周文王

因此,三苗之民是与中国南部原住民关系最密切的部族。三苗有自己的文字。《八纮译史》中记载的苗民文字的形式与现存日本常陆鹿岛神社的神代文字及雕刻在出云岛上的“少彦名”文字相似。楚国的文学富于哲理和诗歌思想。一直到后世,楚国都盛产大诗人,其风格和北方很不相同,因而孟子诟病楚国人为“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因此,有人推测三苗有可能是迁徙到此地的印度人的后裔。如今,苗人生活在从湖南到贵州的山谷中,还有记载他们风俗的书籍。听说,对于这批苗人,现在正有学者在研究他们是否属于中国的印度人种。1898年2月,高楠顺次郎在《史学杂志》的第九卷第二号上发表了题为《印度支那人种及其起初同住的聚居地》的文章。文章指出,从地理上来看,汉语与藏语、泰语、缅甸语、越南语及朝鲜半岛语这五种语言同宗同种——从中国古文书上可以找出证据。笔者现将文章摘录如下:在云南省东部的贵州省,如今仍然存有原住民苗人。他们的语言和印度支那相似。苗人的历史很悠久。公元前2000年尧、舜、禹征讨三苗一事记录在《书经》里。据《战国策》记载,三苗左邻彭蠡湖、右靠洞庭湖、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也就是说三苗占据着扬子江畔,即湖北省的武昌、湖南省的岳州和江西省的九江府一带。舜将三苗酋长迁到了三危。三危跨甘肃省安西州的东西。也就是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时,三苗的居住地已经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及甘肃四省。当时,三苗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思想。这一时期是帝王人种即我所说的北方种族和南方种族与三苗原住民的战争时期。之后,南方种族和北方种族不通婚、不杂居,彼此独立。三苗屡屡被征讨。尽管如此,时至今日三苗还居住在不算偏远的贵州,成为现在这个样子。1775年,经过十八年的抵抗后,他们才归顺中央王朝-显示出了以高傲和自由著称的傣族的特性。傣族与傣族的本部暹罗在语言上关系密切。谁都不会怀疑苗族与傣族密切的关系。将上述结论总结如下:第一,三苗居住在中国的中心扬子江畔,在尧、舜时期已经颇有势力;第二,三苗的一部分被迁到甘肃地区,成为分居的民族;第三,苗人仍在贵州居住;第四,藏族中有一部分是来到甘肃的三苗;第五,傣族是三苗的一部分,与三苗在语言上关系密切,性质相似;第六,缅甸族与藏族在语言上有关系;第七,堪砌族住在西藏和云南之间,是三苗的一个代表。从地理、传说、人种的特征及语言学来看,可以猜想堪砌族与三苗属于同种。假如是同种的话,那么原住地一定相同。现在居住于亚洲南部的缅甸族、卡伦金族、老挝族、罗阳族和闪族都可能是从中国内地和西藏之间的山上下来的。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些印度支那人种从山里出来后可能进入了中国内地,即印度支那人种在公元前2000年离开原来的居住地,繁衍生息,痕迹可能在扬子江中游找到。这与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开化地区没有大的区别。

上述高楠顺次郎的观点源于英国汉语教授萨托马斯韦德和德国的康布拉德等人对他的直接面授。此外,他还从马斯韦德和康布拉德等人身上学到了初步的研究方法。我认为,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有戎、狄、蛮、夷四个人种;其中,戎狄与中国北部的原住民相符,而蛮人与居住在扬子江畔的原住民相符。四千年前,即公元前2000年的三苗在三千年后变成荆蛮和楚人,和下游的吴越有着密切的关系。夏禹灭三苗并非消灭了这个民族。后来吴楚的蛮与楚蛮混在了一起也能说明这一点。苗人最初是从扬子江下游或由南海岸翻过丘陵进入扬子江流域中心地区的。他们本来就是在印度繁衍生息的民族。

此外,直到周朝时期,扬子江上游还生活着百濮。在汉代,他们被称作西南夷,属于各种生蕃、土著部落,纷纷建国。在扬子江下游有群舒。《诗·鲁颂·閟宫》中有:“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这些都是部族名称,说明当时部族之间仍然经常反目。此外,在扬子江下游,江苏地区是吴,而浙江地区是越。这两地居住的都是断发文身的蛮民。这两个地区再往南是闽越。南海岸的广州是南越。这些地方的人被总称为蛮,也叫荆蛮。在周朝时,由于北方种族文明开化,所以在扩大联邦规模时,吴越也和楚一样声称它的君主是北方种族的后裔。吴人自称是甕的后裔。越自称是夏朝少康的后人。他们以这些名义参加会盟有人认为越人和楚人同姓。我非常同意该观点。同姓必然同种。——原注。仅凭君主的系谱不足以证明部族的种类。沙皇以德国血统参加欧洲会盟就是同样的案例。

在字典上,“夷”是“大”和“弓”组成的会意字,由弯曲大弓而命名。因此,夷和北方种族不同。吴以南的淮水两岸建有淮夷国——这点记载在《禹贡》上。在淮夷国西北低地,建有徐国。在周朝早期,徐国国君徐偃王兴起。徐国国势大振,震撼北方。到了周宣王时期,周宣王发兵从江水和汉水而下讨伐徐国和淮夷国,使它们归附,并因此得到“中兴之君”的美誉。春秋时期,徐国仍然是强国,后来被楚国吞并。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时,淮泗之夷全部散落,变成民户。这些部族都属于南方种族。山东半岛是莱夷之国,《禹贡》上对此有记载。莱夷是经营畜牧业的村落民族,属于南方种族和北方种族的混合体。

综上所述,扬子江两岸和沿海地区属于蛮夷各族居住之地。在这片地区建立了很多国家,就其在秦楚相争时期之前的历史而言,只要参照地图思考一下古代史就会一一展现。时至今日,中国人航海到澳洲、美洲及其他各国。务工和贸易非常活跃。其中很多人都出自蛮夷地区的民族。因此,北方人认为闽越人浮躁,对此表示轻蔑。由此可以看出,北方种族和南方种族性情不同闽后来称“福”。以下将淮吴以南沿海地区总称为闽地。——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