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银行
教孩子成为一个有礼貌、乐于助人和关心别人的人,不受自己当下的情绪或者欲望的控制,这至少要花上二三十年。但是,其实是有方法可以帮你更快地完成这个目标的。心理学家和作家鲍勃·迪特(Bob Ditter)曾经提出过一个很好的概念:“善意银行”。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相尊重,依赖于家长在善意银行中的存款。家长在孩子身上积累的一点一滴的信任和忍耐,聚沙成塔,汇流成河—让孩子把拼起来的乐高积木放在家里展示一个礼拜,其中的教育意义,也许比去一次迪士尼乐园更有价值。
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常常就像是你要挑选你的战场一样。其中需要的智慧可大了,但实质上你大部分的行动都是在践行防守策略。而善意银行,则是你采取的积极主动的策略。与其等待战争酝酿起来,再去决定是否值得开战,你可以主动寻找方法让孩子感受到独立和被欣赏。当你持续地在善意银行中存储善意,孩子就越能忍受各种严格的规矩,甚至那些他们觉得不合理或不公平的规矩。
在善意上投资,如何能保证高回报呢?当孩子向你倾诉他的故事,他隐藏的深奥信息(对你来说隐秘而深奥,但他不觉得),哪怕是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讲着让人难以明白的、不断重复着“然后呢、然后呢、然后呢”之类的事情,你都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摆出被迷住的样子。你要不断地问他更多的细节,什么龙卷风啊,无人机啊,或者是体育比赛的赛程之类的。在女儿挑选衣服时,要表达出善意的宽容,无论衣服有多浮夸多奇葩,只要不违背学校的着装规定就好。注意要忍住不去强调你们俩仔细地为她挑衣服有多么不容易。记住,只有尊重才能换来尊重。
妈妈:“那条裤子你都每天都穿去上学,现在都一个礼拜了耶。”
女儿:“妈妈,我喜欢,它穿着软绵绵的。”
妈妈:“嗯,是啊,软绵绵的裤子穿着舒服。”
要是你的儿子希望他不在家的时候,妹妹不要去他的房间,你要尊重这一点,这样他就会在你忙碌的时候,更乐意去帮助辅导妹妹的功课。要是你的女儿不愿意跟人打招呼,或者在告别时亲吻家里的客人,你要尊重这一点,这样她就更有可能笑着去回答客人笨拙但善意的问题:“没有呢,杰夫叔叔,我没有男朋友,因为我才念三年级呀。”
微小的宠爱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个女孩说:“去超市买东西结账的时候,我妈妈有时会让我在结账柜台旁的货架上选一些闪闪的、彩色包装的瑞士莲巧克力。她让我挑选我最喜欢的零食。”我一听就明白了,妈妈愿意多排几秒钟的队,让女儿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是善意银行里的一种高价值货币。
我曾采访过全国各地的学生,有一个问题永远都能立刻得到热情的回答:“你喜欢和父母做什么事情?”孩子们的热情回答,反映了他们有多么喜欢父母陪在身边,也揭示了父母的许多做法都是在积攒善意,只是他们可能并没有察觉到自己是在这样做。以下是一些简单的例子:
“爸爸是我的好哥儿们。我们一起去骑单车,一起打牌。”
“我妈妈和爸爸会放他们的珍藏唱片,我们一家人会一起跳起舞来。”
“我和妈妈一起做菜。她教会我如何在烤汉堡时往里面放芝士!”
“我妈妈和我一起追《全英烘焙真人赛》,我们整天都在聊这个节目。实在太好玩了。”
“我喜欢和妈妈一起祷告。”
“我们每个周末都一起骑越野车。”
“爸爸和我一起从河边悬崖跳进河里。妈妈吓得不敢看呢!”
“我的父母在印度出生。我们一起看宝莱坞的电影。”
“每当我坐上车时,妈妈就会看着我,拍拍我的手臂,‘嗨,宝贝’,然后才开车。我太喜欢这样了。”
善意银行,不仅仅是一种鼓励孩子养成良好行为的策略,这更是一种思维,可以让你的家庭在孩子生活其中的这些年里保持轻松的氛围。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会给你们带来你能想象到的最糟糕的问题,也会给你们制造意想不到的惊喜。当你越来越懂得怎样才能讨孩子的欢心,你就能收获越来越多的惊喜时刻。
【注释】
[1] Bruno Bettelheim, The Uses of Enchantment: The Meaning and Importance of Fairy Tales (New York: Vintage,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