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
2.1 概述
模糊控制是建立在人工经验基础之上的。对于一个熟练的操作人员,他往往能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采取适当的对策来巧妙地控制一个复杂过程。若能将这些熟练操作员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和描述,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就会得到一种定性的、不精确的控制规则。如果用模糊数学将其定量化就转化为模糊控制算法,形成了模糊控制理论。
模糊逻辑控制(Fuzzy Logic Control)简称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196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控制论学者L. A. Zadeh教授创立了模糊集合论,1973年,他给出了模糊逻辑控制的定义和相关的定理。1974年,英国的E. H. Mamdani首次根据模糊控制语句组成模糊控制器,并将它应用于锅炉和蒸汽机的控制,获得了实验室的成功,这一开拓性的工作标志着模糊控制论的诞生。
模糊控制实质上是一种非线性控制,从属于智能控制的范畴。模糊控制的一大特点是既有系统化的理论,又有大量的实际应用背景。
广义上,可将模糊控制的定义为“模糊控制是以模糊集合理论、模糊语言变量及模糊推理为基础的一类计算机数字控制方法”,或定义为“基于模糊集合理论和模糊逻辑,并同传统的控制理论相结合,模拟人的思维方式,对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对象实施的一种控制方法”。
模糊控制理论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
(1)模糊控制不需要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模糊控制是以人对被控对象的控制经验为依据而设计的控制器,故无须知道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
(2)模糊控制是一种反映人类智慧的智能控制方法。模糊控制采用人类思维中的模糊量,如高、中、低、大、小等,控制量由模糊推理导出,这些模糊量和模糊推理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体现。
(3)模糊控制易于被人们接受。模糊控制的核心是控制规则,模糊规则是用语言来表示的,如今天气温高,则今天天气暖和,易于被一般人所接受。
(4)构造容易。模糊控制规则易于用软件实现。
(5)鲁棒性和适应性好。通过专家经验设计的模糊规则可以对复杂的对象进行有效的控制。
近年来,模糊控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自动控制领域非常活跃的分支,其典型应用涉及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在家用电器设备中有模糊洗衣机、空调、微波炉、吸尘器、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在工业控制领域中有水净化处理、发酵过程、化学反应釜和水泥窑炉等,在专用系统和其他方面,有地铁靠站停车、汽车驾驶、电梯、自动扶梯、蒸汽引擎以及机器人的模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