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16~2018年)
一、背景:教育改革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是深圳教育的发源地。罗湖区成立于1979年3月, 1990年9月建立行政区。辖区总面积78.3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34.67平方公里,其余为生态保护区。下辖10个街道、83个社区工作站,2017年末,罗湖区常住人口102.7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2.3%。其中,常住户籍人口61.33万人,增长3.6%;常住非户籍人口41.39万人,增长0.4%。
2017年,全区主要指标实现“三个突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161.19亿元,增长8.7%左右,总量位居全省各区(市、县)前十,全年人均生产总值为212799元,增长5.8%,按2017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1517美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亿元,达到229亿元,增长24.2%,规模创历史新高;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8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7.6亿元,同口径增长15.8%,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产业结构实现“三个优化”,第三产业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96%,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金融业在强监管压力下增长8%;特色优势产业商务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实现15%的高增长;代表新经济的新兴产业增加值首
次接近两位数增长,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9%。经济效益实现“一升三降”,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产出27.3亿元,较上年提升2.2亿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5倍;万元生产总值建设用地、水耗、电耗分别下降7.5%、11%、6%。
(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罗湖区委区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年增加教育经费投入,2015~2017年罗湖区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例位居深圳各区之首。其中,2015~2017年三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分别为260075万元、276188万元、353817万元,年增长比分别为16.02%、6.20%、28.11%。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分别为33.04%、33.60%、38.39%。罗湖区政府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做到了“年度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不同学段增长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 罗湖区2015~2017年不同学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
表2 罗湖区2015~2017年不同学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
(三)教育发展规模
截至2018年7月,罗湖区中小学校共79所。其中,小学45所,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高中6所,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公办学校59所(含校区),民办学校20所(含国有民办学校8所)。
全区中小学教师8090人,其中,公办中小学教师6125人,民办学校教师1965人。中小学生总数116581人,其中,高中学生数9503人,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数107078人。公办小学生60792人,初中学生22319人,其中,非深户44382人(占比53.4%)。民办小学生19779人,初中学生4188人,其中,非深户21393人(占比89.3%)。现有幼儿园139所,其中,公办园11所(占比8%),民办园128所。幼儿园专任教师2858人,保育员1222人。在园幼儿总数36426人,其中,深户14981人,非深户21445人(占比58.87%)。
(四)教育发展概况
罗湖教育坚持走公平、均衡、优质发展之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2002年,成为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区”;2010年,通过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验收;2014年,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级督导验收;2017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国家级验收。2017年,罗湖区委区政府谋划启动教育综合改革,成立6个中小学教育集团和3个幼教集团,引进名校长、名教师17人,推动18所学校“上天入地”,基本完成第一批笋岗中学等6所学校“美丽校园”工程,落实布心、莲塘等片区5宗教育设施用地,完成行知职业技术学校红线内住宅置换,启动建设九年一贯制未来学校。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超过80%,位列全市第一。高考重点本科上线率32.8%,创历史新高。中考成绩稳步提升,公办学校总分均分高达352.67分;国有民办学校总分均分为320.07分,比去年提高了20分。
二、回顾: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与成就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罗湖区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16年下半年至今,随着教育系统领导班子的调整,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系统性改革的力度加强,基础教育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罗湖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一)依法治教,提高办学规范化水平
1.坚持党的领导
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区党建领导小组,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听取专题汇报,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按照“双覆盖”、统分结合、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健全了教育领域各类意识形态安全制度和定期分析研判、部门协作等工作机制。区教育局自创了“党建+”品牌的发展模式,在全系统建立了立体党建工作网络,实现了教育教学工作与党建工作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一是“党建+项目”,开展“加强‘两新组织’建设”书记项目;二是“党建+督导”,率先将党建工作纳入教育督导体系;三是“党建+服务”,建立联系服务机制;四是“党建+业务”,举办“罗湖教师发展论坛”等业务培训活动。以党建带动廉政建设,弘扬正气,营造健康、和谐、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
2.坚持依法治教
根据教育部《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17年依法治校示范校的通知》(粤教策函〔2017〕100号)和《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17年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申报工作的通知》(深教〔2017〕469号)要求,积极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总体上形成了“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学生依法受教”的教育法治局面。罗湖外语学校等15所学校被评为“深圳市中小学依法治校示范校”,翠园中学等6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罗湖区全力推行“一校一章程”,规范教学和学生管理,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区域内学校“一校一章程”和“一校一法律顾问”均达到100%。
3.坚持督导跟进
区政府深化教育督导部门机构改革,将督导室进一步划分为综合办、督政办、督学办三个内设科室,将教育督导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推动教育督导工作更精准、更完善。同时,加强督学队伍建设,聘任了139名第七届区督学,选聘专职责任督学19名,聘请了11名专职学前教育责任督学,常态落实经常性督导、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了2017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2016年度小学教育综合质量评价,完成罗湖区民办学校家长与学生教育满意度评估,指导协调15个学习型社区评估工作,被评为“广东省社区教育实验区”。
4.坚持立德树人
罗湖区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第一任务,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社会实践及家庭教育全过程。制定了“三全育人”制度,建立了落实学校每个岗位、每名教职员工、每门课程的育人职责的约束性机制;制订了“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规划并有效实施,联合辖区内图书馆、青少年宫、社会实践基地等场馆开发了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规范设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按规定为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二)多措并举,提高教育保障水平
1.拓展办学空间,解决学位紧张问题
罗湖区采取“新建一批、重建一批、扩建一批、整治提升一批”的措施,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三年来,新建未来学校等8所学校,预增学位共15045个;重建锦田小学等11所学校,预增学位共3950个;扩建松泉中学等18所学校,预增学位1710个。2017年,罗湖区中小学总学位149886个,千人学位数149.3个,基本实现了满足条件的学生100%有学上。到2020年,我区新改扩建学校陆续完成后,全区将有公办小学学位54540个,其中小一学位9090个;公办初中学位28200个,其中初一学位9400个。公办学位缺口可通过民办学位来补充,100%满足学位需求。幼儿园阶段,2018年,可提供小班学位数12500个,适龄儿童数12259人,供需平衡;2019年,可提供小班学位数13550个,适龄儿童数13834人,供需基本平衡;2020年,可提供小班学位数14960个,适龄儿童数15235人,供需基本平衡。
2.科学规划编制,确保学位有效供给
在罗湖区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区政府率先研判,对全区学校布局进行了精准规划,编制了《罗湖区中小学布局与建设规划》和《罗湖区幼儿园建设专项规划(2018~2023年)》,把“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纳入《罗湖区空间发展规划(2017~2030年)》,计划到2030年,新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26所,新增初中学位1万个,小学学位2.3万个。通过对过去五年(2012~2016年)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情况和学生人数的统计分析,综合考虑今后几年人口发展、城市建设和学校规划建设等因素,对未来三年(2018~2020年)的学位供应和需求形势进行了认真的测算和研判,编制了《罗湖区未来三年义务教育学位供需预测报告》,对我区义务教育学位供需进行了科学预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学位需求如表3~4所示。
表3 2018~2020年小一入学人数预测表
表4 2018~2020年初一入学人数预测表
3.优化供地审批,解决建设用地瓶颈
罗湖区成立了用地供应工作领导小组和城市更新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区内土地供应工作,审定土地供应计划、土地供应方案、审议重大事项,及时研究解决新改扩建学校用地、产权回收、学校拆建等建设问题。在此基础上,罗湖区稳步推进“以区为主”的规划土地监察体制改革,将街道查违执法队伍收归区规划土地监察局,创新地将临时用地、临时建筑审批、土地整备等管理职责统一纳入管理,进一步理顺规划土地监察体制,加强罗湖区规划土地监察力度。此外,罗湖区政府制订了“校内住宅置换三年计划”,拟释放教育用地,扩大教学空间。目前,行知职业技术学校28户住户已全部置换,其他24所学校红线内住宅计划将发挥罗湖区“棚改”精神加快置换,未来可增加办学用房72036平方米。
4.实施“上天入地”,拓展学校办学空间
罗湖区结合区情实际,率先提出“上天入地”校园建设思路,力求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突破楼层高度限制向上拓展空间;二是拓展地下空间建设辅助用房,逐步形成地上用房用于教学,地下用房用于服务的功能格局;三是深挖现有空间潜力,辖区内学校采取“一校一案”,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2017年,罗湖区学校总建筑面积111.66万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数为7.45平方米。其中,公办小学生均建筑面积为6.70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筑面积为11.69平方米,均达到广东省标准。
5.加快新改扩建,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为打造“精品教育”工程,罗湖区在学校新改扩建项目上原则上采用代建模式,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动学校工程实施。仅2018年,已有44所学校“美丽校园”修缮改造项目正采用代建模式实施,年内将完成工程竣工验收;还有12所学校新改扩建项目正按照代建模式推进,预计将缩短建设周期,创新性地解决学校建设项目设计水平不高、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住宅建设项目用地、方案及规划审批过程中,罗湖区明确社区配套及公共服务用房(包括教育设施)建设规模、设置位置、权属及产权移交方式,要求分期开发项目的配套必须在首期建设和验收。预售审批时,要求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完成封顶,或与主体工程进度一致。办理《房地产预售许可证》时,涉及需移交政府的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必须提交社区配套和公共服务用房移交意向协议书,确保配套学校及时移交政府。
(三)加强管理,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足额配备公办学校编制
我区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相关文件,对全区教职员编制实行总量管理,根据学校布局结构、学段特点、在籍学生数、新改扩建学校拟新增学生数等实际情况,每年至少核定1次事业编制数,通过选聘、选调、赴外招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及时足额补充公办学校教师,实行编制动态调整,建立编制“蓄水池”,保证我区开齐开足国家课程。2017~2018学年度,我区49所普通公办中小学校共有在籍生89096名,应核定教职工编制5585名,实际核定5594名,超额核定9名。因深圳市的学前教育机制改革,全市各区已暂停学前教育教师编制核定多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及时足额补充公办幼儿园教师。2016年,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12617人,高一级学历专任教师2850人,占比22.59%;2017年,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12685人,高一级学历专任教师7147人,占比56.34%。2016年,我区义务教育阶段音体美教师应配数为965人,实配数为1013人,满足率为105%;2017年,我区义务教育阶段音体美教师应配数为953人,实配数为1010人,满足率为106%。
2.推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
为促进教师的校际交流,我区制定了《罗湖区公办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出台了《深圳市罗湖区中小学校长管理暂行办法》,试点推行教师和校长区际、区内的柔性交流工作。区内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人数68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21%;区内优质学校每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1809人)总数的4.09%,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占交流总数的51.35%。今后将采取“大学区共享”模式,面向区内现有名优教师、即将退休的高级职称教师和拟申报高级职称或省市级奖项的教师,进一步加大交流力度,按每年不低于10%的比例,促进区内名优教师有效流动,持续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在校长轮岗交流方面,明确规定对“同一学校任职满2个聘期(8年),聘期考核合格,且距退职年龄超过一个聘期的”校长进行交流。截至目前,除2名即将退休的正职校长在同一学校任职时间超过8年,其余正职校长在同一学校的任期均不超过6年。
3.提高幼教师资持证上岗率
为进一步提高保教人员的素质与水平,我区通过对持证上岗的保教人员发放教师节慰问金、从教津贴以及提供培训机会等具体措施,在一年的时间里,在幼儿园专任教师和保育员人数增加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保教人员的持证率,其中教师持证率提高1.5%,达92.6%;保育员持证率提高1.7%,达99%。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2016~2017年罗湖区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持证上岗率统计表
4.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根据教育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要求,我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及创新发展应用,充分运用远程平台资源,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截至2017年底,全区95%的教师完成了50学时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课程(公需课12学时+网络远程培训18学时+区级集中培训8学时+校本培训12学时)。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在籍教师10233人,其中公民办中小学教师7035人,全部参加了市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并达标,达标率100%。此外,还有500人参加了已纳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广东省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并达标。
5.注重师资培训机构建设
为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罗湖区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罗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目前,罗湖区教师发展中心已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本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工作,指导学校开展多层次、多类别、多内容、多形式的校本研修,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发展中心基础建设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部门机构人员正在配置完善中。2018年,完成整体搬迁,2019年,将建设培训基地,2020年,将全面达到省制定的建设标准。
(四)改革创新,提高区域教育生态水平
1.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为满足辖区居民入园需求,我区采用多种方式,保证学前教育入园率, 2014~2017年,我区学前毛入园率均达到100%,保障了绝大多数幼儿就近入园。近三年,通过增加分校区、进行新型公办园尝试等方式,大力发展公办园,新建移交和到期收回的幼儿园全部办成新型公办园。2017年,已建设新型公办园6所,到2020年,新型公办园将占比30%以上。我区每年投入财政补助近1.2亿元,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截至目前,建成普惠幼儿园112所,占全区幼儿园78.91%,共提供30393个学位,覆盖全区83.8%的学位。在65个社区中覆盖了59个社区,社区覆盖率达90.8%,基本建成了以公办和普惠园为主体,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有效缓解了“入园贵”的问题。采取四项措施提高了学前教育的办学水平:一是通过推进成立新型公办园保障公益普惠;二是通过创新体制激发办园活力;三是通过区“以奖促评”的政策,大力投入、扶持、帮助各类幼儿园上等级;四是通过聘任专职责任督学、片长园带动帮扶等多种方式,提升规范优质办园的整体水平。
2.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罗湖区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73所学校(含校区)100%通过标准化义务教育学校评估验收,优质中小学比例达100%。一是按照大生均标准对所有公办学校进行资源分配,落实《罗湖区民办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所有民办学校进行补贴奖励。二是保障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保证100%的学生有学上,保证符合政策并申请通过双免审核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顺利入读公办学校。三是牢牢把控学业质量关,保障学生教育质量检测成绩Ⅲ级以上达标比例,2016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语文科目和艺术科目成绩位居全国和全省前列。四是保障“班班通”覆盖率,各学校班级均配备了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班班通”覆盖率达100%。五是注重学生体质健康,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普遍达标,2016年,全区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为91.51%,优良率为30.85%;2017年,合格率为90.23%,优良率为32.14%,优良率稳步提升。
3.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发展
我区注重高中教育,大力推动公民办高中出成绩、出特色、出经验。目前,我区7所普通高中均为市级以上普通高中,100%达标,高中教育向优质化方向发展。一是努力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16年,我区高中毛入学率101.57%,2017年,毛入学率109.90%,提升了8.23%。二是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提高课堂教学质效上下功夫,在优化复习备考策略上做文章,连续两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高考本科率、重本率高位运行。2016年,本科率、重本率分别为75.77%、29.57%;2017年,本科率、重本率分别为72.64%、27.80%。三是创新发展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门类,重点建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教专业,把学生培养成为文化基础好、职业品德高、专业知识全面、基本技能扎实、就业创业能力强的中等专门人才。
4.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区教育局积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市场基础设施配套、中介服务完善、信息化水平高、管理规范的成人教育市场,构建了能够满足市民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的成人教育体系。一是由政府牵头高效整合公共成人教育资源,规范公共培训机构产权管理,形成了公共培训机构在课程、师资、场地等方面的共享机制。二是积极推进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网络化发展,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设立公益性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机构,创新学习制度,形成开放、灵活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网络。三是建设学习型社区,成立“罗湖社区学院”,开设卫生保健、科普教育等课程,对辖区居民进行社会文化教育,开辟百家讲坛、楼道文化等,对居民进行社会道德教育;开办家长学校,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开办“罗湖区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预防意外情况发生”等专题教育。
5.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
罗湖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特殊教育,关心残障儿童的健康成长,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一是制订了《深圳市罗湖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2016年7月,成立了罗湖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配备教研员,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筹备人。目前,我区听力、视力、智力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1.1%。二是利用银湖一小用地建设特殊教育学校,校名为“深圳市星园学校”,现已规划立项,预计2019年建成。三是建立台账制度,掌握我区特殊儿童情况,将特殊教育纳入当年财政经费预算,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生均经费按普通生均经费的10倍下拨,切实保障特殊适龄儿童入学权益。四是提高普通教师的特教能力,区教育局、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全区相关教师开展特殊教育培训,2016年底出台了《罗湖区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教津贴及相关待遇标准》,落实我区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五是区内设置了2所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在笋岗小学、滨河小学2所学校的基础上,扩大融合教育试点学校,对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孩子,实行“融合教育支持计划”。六是2017年财政预算投入48.6万元,对我区无法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委托有资质的特教机构实施“一对一”的送教上门服务,受惠人数从12名增加到27名。
6.促进民办教育优质发展
罗湖现有民办学校20所,专任教师1515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不断规范,我区民办学校教师待遇不断提高。一是罗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逐年追加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05年初创时的每年200万元增至2017年的每年9600余万元,主要用于民办学校各类评估奖励、发放学位补贴及从教津贴、购买设施设备等。二是选派干部到民办学校挂职,进一步提升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协助民办学校提高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加强公民办学校间管理人员及教师的交流。三是加强对民办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推行公民办学校教师“一对一”导师辅导,成立了“罗湖区名师讲师团”,组织名师到全区民办学校进行巡讲、巡课、评课活动。四是建立了“罗湖区民办学校教师人事管理系统”,制定了《罗湖区民办学校教师流动管理条例》,设立了“罗湖区民办教育激励关爱专项奖励基金”,启动了“民办教职工关爱计划”。
三、现状:教育改革发展的成绩与问题分析
(一)成绩盘点
1.学位建设有了新进展
一是学校布局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莲塘片区专项规划通过初步审议,完成了全区规划布局编制。二是18所学校新改扩建项目顺利推进,翠北小学、滨河中学等8所在建学校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计划两年内投入使用,届时将新增各类学位4670个;红桂小学、黄贝中学等10所学校开展前期工作;星园学校用地问题已解决,罗外全寄宿制高中建设取得关键性进展。三是18所学校“上天入地”建设工作顺利推进,18所学校建设项目正着手开展方案设计、勘察和可行性研究等工作,预计建成后将新增1710个学位,18所学校“美丽校园”工程建设第一批6所学校建设已基本完成,第二批12所学校已移交区前期办开展前期工作,将在2018年暑期实施。
2.教育质量有了新提升
一是各学校紧抓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新守则、践行新守则”活动;搭建团委、少先队活动平台,开展“少年学习十九大,坚定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活动、“红领巾心向党,唱响新时代”合唱大赛等主题活动。二是开展罗湖区青少年“领袖计划”训练营、罗湖少先队与香港童军“手拉手”环保科技夏令营、“精彩罗湖之绿色罗湖”特别行动冬令营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新增15所深圳市“四点半活动”试点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四点半活动”全覆盖。四是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高考成绩喜人,翠园、罗外重本率分别达到65.1%、30.0%,本科率分别为98.9%、93.8%,继续保持高位;国有民办学校本科率达到52.17%,比去年提升8.27%。五是中考成绩稳步提升,公办学校总分均分高达352.67分,国有民办学校总分均分为320.07分,较之2016年提高了20分。
3.队伍建设有了新路径
一是举办了35期“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35期“罗湖教师发展论坛”,提升校(园)长管理能力和课程领导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二是通过跨区选调、直聘选聘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引进高端人才,补充名优教师,2017年面向区外引进名校长、名教师共计17人:市教科院副院长1人、面向全国选拔的优秀校长4人(含1名副校长)、名教师12人[其中正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5人,副教授(博士后)1名、全日制博士1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3人]。三是连续两年进行了罗湖区中小学“年度教师”的评选专场和幼儿园“年度教师”的评选专场。
4.课程改革有了新举措
一是指导学校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课程图谱,实现“一校一图谱”。完善“习本课堂”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与实践“基于问题解决”的视导工作,推动教与学方式转变,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二是加强学校教科室和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启动了区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评审活动和区第三期智慧课堂小课题研究活动,进行第二期智慧课堂小课题研究成果推广活动,课题研究品质进一步提升。三是成功举办了“中国(罗湖)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现代化高峰论坛暨第二届全球未来教育大会”,来自海内外的34位专家学者和600多名嘉宾齐聚罗湖,围绕现代化与教育改革、国际视野、未来教育、课程创新等主题开展了研讨。四是大力推动“四大行动”(大阅读、大艺术、大体育、大创客)和“校园五节”(阅读节、艺术节、体育节、创客节、英语文化节),打造“新素质教育”品牌的主题活动已经拉开帷幕。
5.体制机制改革有了新突破
一是实施集团化办学与联盟式发展,挂牌成立9大教育集团:3个幼教集团——清秀幼教集团、教工幼教集团、托幼幼教集团;2个中学教育集团——翠园教育集团、罗外教育集团;4个小学教育集团——螺岭教育集团、翠竹教育集团、翠北教育集团、锦田教育集团。成立7个幼教发展联盟,每个集团或联盟带动13~15所幼儿园,实现全区139个幼儿园全覆盖。二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动学校治理结构变革,召开中小学“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完成区属各中小学学校发展规划的修订工作,实现了“一校一规划”。三是举办了四期家委会建设能力提升培训,举办了系列示范家委会展示活动和“一帮一”交流活动,筹建了凤凰花开亲子教育中心。建立了5个家庭教育试点学校,实施“家庭教育志愿者培养计划”,开设了50次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培养了500名家庭教育志愿者,选拔了300名优秀志愿者进阶为讲师。四是完成教育督导部门机构改革,划分综合办、督政办、督学办三个内设科室,督学办下设责任督学事务中心;加强督学队伍建设,聘任第七届区督学139名,选聘专职责任督学19名,聘请督学顾问4名,做好督学培训工作;常态化开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在迎接“全国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国家级实地验收中,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6.教育发展有了新气象
一是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全明星计划”,荣获“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U8、U10和U14冠军,北京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冠军,歌德杯U14B组亚军,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第四名,2017年中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初中组第四名。罗湖区成为深圳市唯一的“第二批广东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推广试点区”。二是教育科研硕果累累,罗湖区荣获“2017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罗湖区教师荣获省级以上竞赛与评比一等奖以上奖项共计115项。三是罗湖区教师合唱团在浙江宁波举办的合唱比赛中,从全国140多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合唱节”混声组金奖第一名。四是“校(园)长每周一小时学习会”被评为南都第三届教育改革创新大奖——深圳市“年度最受欢迎教育实事”。五是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现代化高峰论坛,会议受到50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通过新华网观看视频直播的人数达10万人以上,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总观看量达30万人次以上。同时,成功举办了罗湖教育2017年度发布暨艺术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六是研制并发布了《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案(2018~2020年)》,启动了罗湖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围绕资源配置、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家庭教育等5个供给侧,推动25个改革项目,100个实施路径,“百亿百招”谋划罗湖教育发展。
(二)优势分析
回顾罗湖教育发展历程,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保障和满足了辖区居民子女就学需求和个性化教育需求;教学质量总体向上,为罗湖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罗湖教育在警校共建、双语教学、教育信息化、艺术教育和健康促进学校、“阳光少年工程”等方面勇于探索并取得可喜成绩,罗湖教育有了较为深厚的积淀,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
1.形成了敢为人先的罗湖教育精神
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勇当探路先锋。罗湖教育人秉承“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开拓创新精神,在人事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等方面首开深圳乃至全国教育的先河;在实行绿色通道、竞争上岗、名师工程、后备干部选拔等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97年,罗湖率先面向全国招聘名优校长和优秀教师,2000年,率先实行中小学正、副校长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罗湖率先大胆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了公办、国有民办、完全民办等多元办学格局,增强了罗湖教育活力。在多年的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敢为人先”的罗湖教育精神,至今仍然是推进罗湖教育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
2.锻造了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罗湖在优先发展教育过程中,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锻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从面向全国公开招考优秀校长,到引进一批省级以上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再到近年来面向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招调优秀毕业生,罗湖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和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我们不仅注重引进,而且注重培养,着重加强了校长、教师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建设,我们扎实开展新教师培训;对校长、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分别进行多批次高端培训;设立名校长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校长、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一批名优校长和一大批名优教师为罗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罗湖教育发展的支柱。
3.落实了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罗湖教育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积极开展“警校共建”,营造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增强了学生法制意识;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学生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得到有效提升,建成了以“健康促进”为特色的“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我们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和磨砺教育主题训练活动,并且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以“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为基本依据的磨砺教育训练体系;我们倡导“阳光写作”,开展“科技信息节”“艺术节”“体育节”,组建各种学生社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突出问题
在盘点罗湖教育改革与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也逐步显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罗湖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各种因素也浮出水面。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大班额问题依然存在
2017年,全区公办小学平均班额51.9人,公办小学一年级平均班额52人,比2016年的52.9人略有下降,全区公办初中平均班额49.4人。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常住户籍人口和新出生人口剧增。据统计,六年前出生,到2016~2017年申请入学的适龄儿童都维持在15000人左右,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97.56万人,户籍人口57.31万人,2017年,常住人口100.42万人,户籍人口59.99万人。二是学校规划建设滞后,公办学位不足,局部供需严重失衡。罗湖作为老城区,大多数学校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兴建,建设标准较低,由于用地紧张、规划建设周期长等原因,学校建设数量、进度跟不上学位需求的增长速度。三是公共政策调整,非深户籍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供需矛盾较大。为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以流入地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我区想尽办法不断挖潜扩班,通过改造功能室、办公室、增加班额人数等办法,尽量安排符合条件的非深户籍适龄儿童入读公办学校,部分学位特别紧张的学校为了化解矛盾而选择尽量本校消化,是造成大班额的客观原因。
2.特殊教育整体水平不高
社会和家庭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认识不足,仍有部分适龄残疾儿童未能按时入学。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和特殊教育专业资源教师规划配置不足,无法满足特殊儿童对特殊教育资源的需求。特殊教育发展机制有待完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和家庭对残疾儿童及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家长不配合、不愿意承认孩子残疾,对残疾儿童(尤其是智力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重视不够。二是目前还没有按片区规划配置更多的资源教室,没有核定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编制,尚未制定罗湖区专职资源教师特殊教育津贴发放制度和送教上门教师工作和交通补贴发放制度。三是罗湖土地资源紧缺,特殊教育学校选址一波三折,导致筹建工作进展缓慢。
3.公办幼儿园比例不达标
罗湖区共有139所幼儿园,其中,区属公办园3所,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属公办幼儿园7所,海关下属公办幼儿园1所,公办园合计11所,占比7.8%。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市是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根据市里改革试点要求,我区公办园编制只进不出,新建的公办园不能进行独立注册,只能作为原公办园的分校区,目前,3所区属公办园共有5个分校区。二是在全市大政策状况下,区属公办园扩充困难,机构编制、人员编制得不到解决,财政拨款缺少政策支持,幼儿园经费紧张,无法增建公办幼儿园。
四、展望: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措施
2018年6月26日,罗湖区委区政府颁布了《“发展素质教育”的罗湖行动——深圳市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年)》(简称《教改方案》),明确提出了打造过程精致、机制创新、质量优异、品牌凸显的“精品教育”目标,明确指出今后几年要围绕教育的五个供给侧,聚焦资源配置、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育人模式和家庭教育改革,办出具有深圳特色、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罗湖教育。有效落实《教改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将成为摆在罗湖教育人面前的课题。展望未来几年教育改革与发展,要紧紧围绕《教改方案》,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有效措施,促进罗湖教育上台阶、上水平。
(一)扎实推进育人模式改革
提高育人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终极目标,育人模式是全面实施“新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育人模式的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抓手。要围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四个践行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聚焦培养能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四个关键能力——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落实能丰盈人生、奠基未来的综合素养——阅读素养、运动素养、语言素养、艺术素养、生活素养和全球素养,扎实推进育人模式的改革。
1.构建大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实效性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化、校内外相融合的大德育体系。第二,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第三,配强德育队伍,厘清德育目标,明确德育主题,建设德育课程,整合德育资源,提高社团活动、节庆活动、公益活动、模拟活动及综合实践活动等主题德育活动的实效。第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开展压力应对体验等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成科学有效、力量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第五,制定中小学生涯教育指导意见,建设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开发生涯教育地方课程,组织生涯教育体验活动,构建小学、初中、高中有机衔接,内容涵盖自我认识、社会理解、生涯规划三个主题的生涯教育地方教材体系。
2.加强学校课程建设,凸显课程育人功能
第一,有序组织各学校以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为基点,以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为指向,有逻辑地构建适合本校校情的课程图谱,开展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建设。第二,深入研究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及配套资源,围绕各学科核心素养,做好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和校本化实施,补充、拓展、加工、深化、调整、重组课程内容,实现国家课程价值最大化。第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开发与实验,参与市、区“好课程”申报与分享,广开门路向学生及家长征集课程,向社会机构购买课程,有选择地引进网络共享课程。第四,分学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指导学生开展综合主题研究、探究性小课题研究与项目式学习,落实“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态度、发展情感。第五,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与新高考改革对接工作,推动高中课程分层分类与多样化建设,探索与高校、科研院所及高新企业共建课程模式,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与基于生涯规划的选课指导。
3.全面落实“课堂革命”,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出台《罗湖区全面落实“课堂革命”指导意见》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各学科教学指引,实现向“课改”要教育教学质量,向“课改”要学生的快乐与健康,向“课改”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第二,贯彻以学习为主线、学情为依据、习得为重点、思维发展为目的的基本教学思想和“先学后教”基本教学原则,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化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质量、效率和效果。第三,采取“基本式+变式”推进策略,鼓励学校和教师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支持生本、学本、习本等多种教学范式,形成百花齐放的“课改”局面。第四,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利用信息化手段与互联网思维重构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与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生学习及其评价的个性化、可视化,学与教的真正“翻转”。第五,扎实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推动优秀微课、优秀课例、优秀课程资源建设,逐步建立覆盖中小学全程的各学科教学资源库,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智慧杯”高效课堂大比武活动,每学年评选产生一批“课改”名校和“课改”名师。
4.全面开展“四大行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第一,开展“大阅读”行动,加强阅读环境和资源建设,加强阅读课程开发和阅读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阅读分享,每年举办“阅读节”,成立罗湖少年文学院及学校分院,加强阅读评价研究,加强阅读管理与智能化推送服务,培育阅读文化,让阅读行动制度化、常态化、生活化。第二,开展“大艺术”行动,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各门类艺术教师,成立各门类艺术教师联盟,学校在开齐开好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增设舞蹈、戏剧、戏曲、话剧、影视、艺术鉴赏、书法等课程,发展艺术社团。第三,开展“大体育”行动,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探索开展小学每周末半天体育比赛活动,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障学生在校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进一步加强校园足球、网球、乒乓球、篮球和围棋等特色运动,积极推动校园足球“全明星计划”和篮球“星火计划”。第四,开展“大创客”行动,坚持STEM理念开展创客教育,进一步优化3D打印、机器人、三模、无人机等STEM和创客教育模式;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学科融合,降低创客门槛,增强创客体验。联合科技创新局、科协及团区委举办“科技创新教育培训”“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少年儿童参加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选,积极指导学生申请发明专利。
5.深化学生评价改革,发挥评价正向功能
第一,改变过去单纯强调结果而忽视起点、不关注发展变化过程的做法,构建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综合评价的模式,注重即时鼓励和激发学生的闪光点。第二,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实现自评、互评、教师评与家长评相结合,强化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与行为的养成。第三,落实和发展“学业水平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模式,建立和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细化和完善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评价内容和要求。第四,建立健全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记录学生校内外的成长轨迹和发展状况,挖掘和分析学生的发展潜能和倾向,发现和培育学生的良好个性,为每一个学生自主、健康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第五,改变过去仅仅用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式,鼓励学校用等级制呈现,部分替代百分制评价,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分数焦虑”。
(二)加强骨干队伍建设改革
人力资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未来几年,要把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现代教师队伍,打造优秀的校长队伍、教研员队伍、名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和督学队伍。
1.坚持立德树人,狠抓师德师风
第一,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第二,严格落实《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文件规定,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成长全过程,组织开展富有实效的师德师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第三,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切实发挥“教书育人模范”“功勋教师”“年度教师”“十佳校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先进人物评选导向、表彰激励、经验分享与辐射带动作用。第四,完善师德管理与考核,开展“师德评议会”,完善师德量化考核制度,建立教师违反师德、学术不端、教学事故、职称造假、有偿家教等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师德有效投诉“一票否决制”。
2.促进专业发展,提升育人能力
第一,抓好“以校本研修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程”,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中华文化涵养师德”、教师专业标准学习等全员培训及各种岗位能力培训,邀请国外知名高校或知名专家团队“走进来”,开展封闭式培训,开辟“海培”新途径。第二,建立“岗前教师——新手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名教师—特级教师—教育名家(教育家型教师)”成长路径,开展教师“梯级培养”。第三,建立岗前教师“封闭集训”与“跟岗入职”制度,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办好“罗湖教师发展论坛”,举办“特级教师教学思想研讨会”,扩大名优教师辐射引领效果。第四,加强校本研修,深入开展集体备课与课例研究,推进“示范科组”建设,落实教、研、训一体化,促进校际教研互动、片区教研联动和区级教研成果分享。第五,推进学历提升计划,健全教师学历提升奖励办法,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各层次学历提升行动,逐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
3.打造骨干队伍,发挥示范作用
第一,加强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坚持开展“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促进校长专业发展,落实校长职级制改革,培养一批有思想、有情怀、有水平、有担当、能够“与世界对话”的教育家型校长。第二,完善名师兼职教研员机制,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研员队伍,成立学科教育研究会,开展学科教育重点课题攻关和学科教育一体化研究。第三,创新推进“名师工程”,成立各类名师工作室和特色教师工作室,健全“一名师一工作室”“一工作室即一培训中心”模式,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作用。第四,制定《罗湖区班主任工作规程》,明确班主任任职条件、选拔任用、培训培养、工作指引、基本待遇、过程管理、评价激励等规定,培养敬业专业的班主任队伍,发挥名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第五,在中小学校级领导中择优聘任专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在全市范围内公开遴选专职幼教责任督学,实行责任督学专职化、专业化,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多元化的督学队伍。
(三)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传统的体制机制形成的惯性作用是制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突破体制机制的约束,通过改革创新为罗湖“精品教育”的发展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通过优化治理结构,激发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推进集团化办学,实现联盟式发展
第一,采取“名校+”“名校长+”模式,组建2个中学教育集团、4个小学教育集团,制定集团章程,建立集团发展理事会,配强集团总校班子和集团秘书处,加强集团内教师互派、教研互动、课程共建共享、文化共生共融,成员校自主发展、集团捆绑考核,探索有利于集团各成员校优质均衡、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第二,开展五四分段教育改革试验,探索初中学校与学区内对口小学组建学校发展联盟,试验小学设置1~5年级,试验初中设置6~9年级。第三,发挥3所公办园和7所优质园的辐射带动作用,成立3个幼教集团、7个幼教发展联盟,每个集团或联盟拥有13~15所幼儿园,实现全区100%幼儿园全覆盖,实现学前教育集团化办园、联盟式发展,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2.创新学前办学体制,推进幼教普惠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新型公办园改革,全面落实新建或承办合同到期后收回的政府产权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新型公办园的政策,通过政府投入保障公益普惠,通过体制创新激发办园活力,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第二,支持企业办园、集体办园、社会力量创新办园,鼓励基础较好的民办幼儿园办成营利性幼儿园,高端办园,特色发展,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3.深化民办教育改革,促进优质特色发展
第一,制定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制度,建立平稳过渡与退出机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非营利性)的扶持政策,加大非义务教育阶段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公共财政补贴、购买服务和“以奖代补”激励制度,促进营利性民办学校多样化、优质化、国际化发展,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端民办学校。第二,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多主体、多形式举办民办学校,支持社会力量以协议托管等形式,在不改变所有制和明确各方责权利的前提下,参与公办学校办学。第三,推动民办学校转型升级与特色发展,动员和引导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转型为纯小学建制学校,缓解全区小学学位紧张的压力,遏制民办初中低端化办学倾向,提升初中教育教学质量。
4.创新职教办学体制,推动融通发展
第一,建立职教中心,与行知职业技术学校合署办公、办学,探索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培训“四位一体”职业教育新模式。第二,创新职教办学体制,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结合罗湖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企业主体作用,探索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第三,确立行知职业技术学校的龙头专业与特色方向,优化专业设置,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第四,深化职教课程教学改革,依托高层次专业智库、优质企业技术、设备和人力资源,系统化构建横向衔接(双证融通)与纵向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的课程体系。
5.健全特教发展机制,实现特普融合发展
第一,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建立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机制,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第二,加大力度支持普通学校接收随班就读残障学生,建设“资源教室”,配备“资源教师”,开展融合教育。第三,加快星园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采取“一校两部”的方式,设置特教部(含幼教分部)和普教部(小班化办学),实现普、特融合。第四,促进医教结合,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残障儿童教育、心理、康复、社会工作等方面人员的配备与合作。第五,成立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提高残障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6.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动治理结构变革
第一,健全一校一章程、一校一规划、一校一法律顾问,落实学校依法办学、自主办学、民主办学和家长及社会参与办学,实现决策民主化,完善任期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落实履职承诺。第二,精简、整合中层职能部门,强化工作督察、督导,探索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成立综合服务中心、课程发展中心、学生指导中心和督察督导中心,实现决策、执行、监督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第三,强化年级管理职能,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建立校级领导分工负责年级工作和挂点指导学科组工作制度,实行扁平化管理。第四,健全教育教学及其管理队伍大、小循环机制,全面、全程规划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实现各年级、各学科课程与教学一体化推进。
7.创新教育督导模式,提高督导工作效能
第一,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强化行政服务意识,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做到政府宏观管教育、学校专心办教育、社会参与评教育。第二,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区教育督导室内设督政办、督学办和综合办,加强督政、督学与质量监测“三位一体”,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第三,深入推进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挂点督学责任区机制,充分发挥督学在规范办学行为、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作用。第四,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制度,成立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建设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化平台,构建大数据支持下的中小幼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四)逐步深化资源配置改革
学位问题、办学环境、设备设施和师资力量等资源是制约罗湖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问题。未来几年,要把资源配置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满意的学位,让每一所学校都有良好的办学环境、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和优质均衡的师资力量。
1.拓展办学空间,保障学位供给
第一,抓住城市更新机遇,结合城市更新规划,落实《罗湖区学校布局与建设专项规划》,高标准新建和改扩建学校。第二,协调市国土规划部门厘清教育用地权属,有计划、有步骤收回教育用地,采用“大代建”模式,加快新改扩建学校进程。第三,实施“上天入地”工程,采取“一校一案”,向地下和空中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力争每所学校均达到教育部《办法》规定的办学标准和要求。第四,加快推进区政府“校内住宅置换三年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终止承租合同,收回学校所有出租的经营性物业,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
2.建设“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第一,探索立体绿化样式,提高学校绿化覆盖率,新改扩建学校做到建设一所、美化一所,让每一个校园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二,围绕生态文明、社区融合、学校传统、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及师生幸福等主题,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建设人文、现代、书香、雅致校园。第三,开展“厕所革命”,制定厕所建设标准,全面改造所有学校厕所,净化学校环境,力争所有学校都成为垃圾分类示范学校,全面提升学校卫生整洁程度。
3.创建“智慧校园”,提升数字化水平
第一,对所有学校的图书馆(室)进行面向未来的改造升级,建设智能化与人文性兼备、创新性与书香味结合、有利于泛在学习和认知发展的阅读空间与环境。第二,通过空间和技术要素优化教与学环境,将传统教室与实验室进行功能整合,改造成为学科教室和未来教室,加强科技教育设施、琴棋书画教育设施与校园文化一体化建设。第三,加速完成全区所有学校无线网络高密覆盖、物联应用和移动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互联互通、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支持泛在学习的新型学校形态。第四,成立未来教育研究院,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研究,创新办学体制、管理机制与教学模式,开展空间、技术、课程、管理等多维度探索。
4.创新教师管理,盘活师资力量
第一,落实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与综合保障办法,健全教师“区管校聘”制度,加大教师统筹管理力度,探索“名优教师全区共享、薄弱教师系统共担”机制。第二,制定《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办法》,明确民办学校教师准入条件、工资待遇、课时标准、职称评聘和培训培养工作,提高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标准,建立稳定优质的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第三,完善机关干部与学校行政双向挂职制度,促进行政干部与教科研人员交流。第四,改革与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绩效“增值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增量激励”机制,激发校长和教师活力。
(五)广泛开展家校社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家庭和社会所形成的隐形育人环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功能发挥正常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辅助功能将显得尤为重要。要系统设计准家长教育、家长教育和隔代家长教育课程,创新家长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机制,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要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做好课后延时服务,整顿规范校外培训秩序,治理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校外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外负担,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谐共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推进“家长终身学习”,提高家庭育人水平
第一,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对18岁以上市民开展专业的婚前教育、育前教育、学前教育等准家长教育和隔代家长教育,对中小幼学生家长开展系统的家长教育,提升广大市民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第二,成立项目组,研究、开发婚前教育、育前教育、学前教育等准家长教育和隔代家长教育4个模块若干门课程,以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家长教育4个模块若干门课程,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家长终身学习工作统筹、协调、规划、指导、推进与学分管理。第三,推行市民“终身学习卡”制度和“家长终身学习”模块课程合格证书制度,采用线下培训与线上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建设学习数据中心,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终身学习管理体系。第四,围绕准家长教育、家长教育和隔代家长教育主题,搭建各种学习分享平台,开展各种学习交流活动,举行各种专题高峰论坛,展示各类家长教育成果,营造市民终身学习文化氛围。
2.做好课外课后延时服务,提高保障水平
第一,各学校根据本校条件和家长与学生意愿,合理解决有需求的学生午餐、午休问题。形成家长自费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的费用分担机制,和政府主导、学校主抓、社会力量适当参与、家长义工积极配合的过程管理机制。第二,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建立健全课后延时服务制度,鼓励学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实行弹性离校。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打开学校资源,引入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四点半活动”。第三,增加非教学时段管理经费投入,允许面向本校参与服务的教师据实发放,允许学校不同的项目或社团向不同的社会机构购买服务。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普遍性难题。
3.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联合民政、人资社保、质监等部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坚决纠正辖区内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问题。第二,严禁辖区内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中小学校不得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各类违规举办的活动,经批准组织实施的活动,必须坚持公益、自愿原则,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竞赛成绩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第三,规范中小学校教学管理,全面普查登记每一名学生报班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情况,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
4.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第一,制定区域国际理解教育指南,开发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每年举办“英语文化节”,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与英、美等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缔结姊妹学校,积极开展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互访活动,积极探索“国际化课程+外籍教师”引进模式,借助“文化寻力”项目,开展国际游学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挖掘、推广和传播。第三,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姊妹学校行动倡议书》,加强与港澳地区广泛、深入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鼓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缔结港澳姊妹学校(园),每两年举办一次“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现代化高峰论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
五、建议:对深圳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1)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做好发展规划,指导各区构建符合深圳特点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2)政府要营造更有利的教育改革发展环境,协调各区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深圳教育快速优质发展。
(3)继续加强法治教育,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新改扩建工作,新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
(4)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工作,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推进教育教学研讨交流工作。
(5)推进基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优质民办教育,推进深圳未来教育建设,创造条件让骨干教师外出学习。
(6)出台引进优秀人才的政策,争取教师发展的利好政策,落实引进人才的待遇,尤其是临聘教师的待遇。
(执笔人:丁光辉 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