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2017~2018年)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第一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宝安教育围绕“教育治理现代化”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优质均衡、特色创新、开放共享”为原则,以“质量提升”和“管理规范”为抓手,深入推进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现代城市教育体系,为增进民生幸福和服务宝安经济社会提供有力保障。具体情况如下。
一、宝安区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
(一)宝安区基本情况
宝安区地处深圳市西北部、珠江口东岸,是穗深港经济发展轴黄金走廊的节点,是联系粤港的桥梁和辐射内地的重要通道,是深圳的经济大区、工业大区、出口大区,也是人口大区。2017年末,宝安区常住人口数量居深圳首位,合计314.90万人,同比增长4.4%。截至2018年6月,宝安区户籍人口59.83万人,非户籍人口513.15万人。宝安区外来务工人员体量较大,流动人口较为集中,为宝安发展带来挑战。
2017年,宝安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质量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市、区各项重点工作,全力落实“基层治理质量年”各项任务,“9·800·669”(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拆除消化违建669万平方米)目标超额完成。
经济建设方面,稳中求进,重项目、优环境、快发展,经济运行好于预期: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实现“满堂红”。2017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48亿元,增长9.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7亿元,增长25.6%;出口总额2543亿元,增长4.8%,增速由负转正。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0亿元,增长9.0%;财政综合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分别达到646.3亿元和625.9亿元,增长12.7%和17.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5.6亿元,增长11.9%。二是一批优质产业项目落户。签约引进中能建、腾讯、美国戈尔、瑞士ABB等重大项目50宗,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9宗,细分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23宗;新增美格智能等上市企业5家;预计新入库“四上”企业1206家,总数达4420家;商事主体突破70万家,居全市首位。三是企业用地用房需求加快解决。出台优化提升营商环境“1+5”文件;亚太卫星等2个总部项目落户中心区,解决信维通信等企业增资扩产用房,大族激光全球智能产业基地、华讯方舟“中国天谷”等项目开工建设。四是降成本、优服务持续开展。为企业减负72亿元,出口退税127亿元,“金融超市”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诉求610笔;组织企业参加高交会、文博会、宝博会;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解决企业相关诉求。五是国有资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启动区属国企集团化改革,成立四家国企集团,中德(欧)产业园、宝牧总部等一批国企投资项目加快推进,完善集体资产监管机制,帮扶补助股份合作公司。
转型升级方面,聚资源、汇创新、促升级,动力更加强劲:一是发展质量持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5亿元,增长9.7%,创三年来新高;工业增加值率提高到23.2%,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水耗、建设用地分别下降4.5%、5.8%、8.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18万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山特电子,新增省著名商标25个、省名牌产品10个;获评全国唯一国家级出口小家电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二是“深圳质量,宝安智造”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以40家机器人和智能装备骨干企业为重点,实施“机器换人”项目94个;完成工业投资132亿元,增长39.9%,其中技改投资49亿元,增长40.3%;深圳激光智能制造行业协会落户宝安。三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120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30家,首次排名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155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2.5%;专利授权量1.72万件,增长25%,居全市第二。新增科技桃花源31个、众创空间21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个;新增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认可检验检测实验室15个。四是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国家创赛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首次在宝安举办,深圳获奖的2个项目均出自宝安;宝安人才园开园,与国家外专局合作设立深圳国际人才交流中心;新增院士工作站5个,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团队、孔雀团队、院士团队7个,新认定高层次人才669人。五是中德(欧)合作深入推进。正式加入中德工业城市联盟,在法兰克福设立宝安驻德代表处;成功举办中德企业国际投资和智能制造合作论坛;激光切割等7个中德合作项目成功签约。
民生服务方面,办实事、补短板、提质量,民生投入大幅增加,住房保障提速提效,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基本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文体活动精彩纷呈,扶贫协作有力推进,群众收获更多实惠。其中,九大类民生和公共安全支出364亿元,增长3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分别支出68.6亿元、29.2亿元、34.2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5.4%、35.8%、38.7%。
宝安区经济运行好于预期,转型动力更加强劲,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基础不断夯实,人居环境较大改观,政府效能持续提升,群众收获更多实惠,统计、计生、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民防、档案、双拥共建、国防动员等工作也取得可喜成绩。但是,当前宝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为突出:营商环境还需优化,经济质量有待提高,空间拓展难度加大,城市面貌有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仍很艰巨,安全基础还需夯实,社区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民生短板依然突出,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学位紧、班额大,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人才房和保障房缺口较大,交通拥堵问题依然严峻,民生服务的质与量同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较大差距。
2018年,宝安区委区政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向全区发出“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典范”的号召令、动员令,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改革创新精神,强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城市建设和生态治理、社会民生和文化发展,加快建设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典范。
(二)宝安教育基本情况
1.机构情况
目前,宝安区教育局、宝安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合署办公,教育局有9个内设科室、6个派驻街道的学区教育管理办公室;教育督导室有2个内设科室。下属教育集团4个,公办中小学71所,公办幼儿园9所;下属事业单位5个,分别是: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规划建设办公室、教育发展事务中心、教育信息中心和教育财务管理中心。
2.学校、师生情况
截至2018年6月,宝安区有办学单位509个(中小学136所、职校4所、幼儿园369所),约占全市20%;在校学生46.53万人,约占全市的25%,非深户占全区学生总数的64%。全区公民办教职员工4万名(公办1.14万名、民办1.17万名、学前1.69万名),专任教师2.72万名(公办1.04万名、民办0.87万名、学前0.81万名)。公办专任教师中,男教师3408名,女教师7012名;学历结构方面,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295名,本科学历8430名,大专及以下695名。
3.教育经费投入结构
2017年,宝安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88.824亿元,其中,公办教育经费投入78.486亿元,民办教育经费投入10.338亿元;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4.076亿元,中学投入26.985亿元,小学投入43.359亿元,特殊教育投入0.155亿元,幼儿园投入4.406亿元,教育行政单位投入7.077亿元,教育事业单位投入1.947亿元,其他教育经费投入0.819亿元。
二、宝安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与成效
(一)加强领导,优化管理,教育发展平稳有序
1.强化党的领导,教育改革风清气正
坚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加强党内教育、促进机关作风、提升师德师风紧密结合。2017年,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38次,印发资料800多份。党员干部考学完成率100%。举办基层单位党组织党员活动日、党课等学习教育活动2600多次,购买“十九大”读本5000本,撰写学习心得5500多份。建立完善公民办学校“党建+教学+管理”帮扶机制,向民办学校派出党务人员38名、送课285节次。进一步规范“三会一课”、“两会一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工作。全面接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等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完善党组织管理架构,加强民办学校及83个教育培训机构党组织建设,将党建工作纳入全区公民办学校、幼儿园的结对帮扶工作中。
2.实施风险防控,拒腐防变能力提升
实施“科技+制度+公开”反腐模式,公办学校校(园)长重点业务管理系统一期建设实现全区公办学校(幼儿园)集体议事、工程招标全程线上监控。开展纪律教育活动月、廉政文化大讲堂、一把手讲党课、廉政课、师德师风演讲及风险防控回访等一系列防腐教育活动。核查处理各类举报案件,办结率达100%。落实财务审计、任职审计,强化对民办学校财务监管。安乐小学顺利迎接省依法治校示范校考评专家组的实地抽查。
3.优化办事流程,教育管理更加贴心
优化网上办事大厅,简化办事流程,服务广大人民群众,2017年,审核、录入、修改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近2万个条目。建立教育局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上报2904项数据入库。完善公办学校法律顾问制度,督促民办学校建立和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深入推进依法治校。
4.调整招生政策,公办学校建设提速
实施大学区招生政策,通过共享学区、分享学区、单享学区等多种形式,缓解学校录取不均衡的矛盾,统筹做好义务教育招生工作。2017年,新建公办学校5所,改扩建学校13所,新设立幼儿园23所,重新核准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规模34所,新增中小幼学位4.88万个(义务教育学位2.395万个)。2018年,建设7所新校,其中3所学校秋季开学投入使用,可新增888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学校增量和学位增量远超“十二五”增量(“十二五”期间新建公办学校11所、改扩建13所,新增3.2万个公办教育学位),全市领先。
5.牢筑安全基石,教育发展平稳有序
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高考、中考、学业水平考试等重要考试连年实现“零疏漏”。克服面广量大等压力和困难,积极创新安全管理工作举措,不断健全学校安全监管机制,组建千人“网格化”校安队伍,全力保障师生安全,校园平安稳定。妥善做好信访维稳和临聘教师队伍稳定等工作,确保教育教学秩序正常。
(二)改革创新,强化督导,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
1.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广泛覆盖
宝中、新中、幼教、职教四大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各教育集团围绕“高、大、上、优、特”目标,按照“五个创新”“五统五分”的工作要求,对新加盟校区实施“个性化+”模式培育各分校的特色教育、特色管理,充分激发成员学校办学活力。各集团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在外语特色课程、幼小衔接、个性化教育、学生素养评价模式创新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得到家长、社会的高度认可。
2.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全市率先响应市教科院提出的教材“二月革新”计划。开展翻转课堂和慕课,推行单元整体教学,优化学习方式,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走内涵发展之路,进一步加快体、艺特色学校和“四点半学校”建设步伐。组织开展宝安区第23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筹备第4届艺术节等大型比赛活动,为学生综合素养展示与发展搭建舞台,宝安教育逐步实现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
3.认真实施督导督政工作,优质均衡不断深化
协调做好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建设情况的专项督察;牵头制订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专项督察、特殊教育专项督察等迎评工作方案并印发实施。按计划推进全区中小学视力监测工作等。2017年,宝安区以全省最高分的成绩通过“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区)”国家认定。2018年5月,宝安区被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列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校全覆盖试点区。学前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高分通过深圳市学前教育二期行动计划督导评估。顺利通过深圳市关于公办义务教育学位建设、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学校质量监测等四个专项督导评估。
4.全面推进一级管理,联合政企创新办学模式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改革后的组织架构和职能划分,明晰学区教办的功能定位和职责,积极探索建立一套与学区教办所承担的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相匹配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及运行机制。全面完成“一级办学、一级管理”的教育体制改革,全区教育系统500多个单位实现“一盘棋”统筹管理。创新办学体制,促进政企校合力办学,由区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深圳市康达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办的华中师大宝安附属学校顺利开学,“政府+名校+企业”的办学模式在宝安落地开花。
(三)科研先导,外引内培,师资水平全面提升
1.课题带动教研,创新区域教研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以科研为引领,促进教师成长。推选出优秀课题64项,完成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申报工作,共申报课题358项。创新区域教研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队伍建设,强化教育智库对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围绕宝安教育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推进一批教育重点项目研究,建立与各地教科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
2.“外引内培”并重,提升教育核心竞争力
面向全国引进优秀校长、选聘优秀教师,广泛面向社会和应届毕业生招聘教师。“未来教育家”第一期培养项目顺利结业,10位首批“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及72位专业协作团队成员被授予证书,成为宝安教育的中坚力量。启动“薪火计划”名师培养工程,首批遴选113名青年教师开展小学语文、初中语文、初中化学3门学科项目培养。采取分级、分层培训模式,以“互联网+培训”为抓手,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周”“教师素质提升大讲堂”“师德师风骨干教师专题高校研修班”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着力树立品牌,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
2017年,评审确定宝安区第四批名校(园)长、名师(含名师培养对象)379人,并评审产生第三批区级各类工作室69个,近千名优秀青年教师被招募为工作室学员,为宝安教育成功构建起人才第二梯队。深入开展幼教培训与人才培养,将幼儿园名园长、名师纳入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培养范围,启动学前教育“苗圃工程”,评审名园长、名教师109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区保教质量。
4.注重专业发展,教育科研硕果累累
2017年,在广东省教师技能大赛中,宝安区初、高中参赛选手共斩获13项一等奖,其中11个科目为一等奖第一名。在深圳市教师技能大赛中,共摘得30项市一等奖,占全市半壁江山。确定区级立项课题226项;40项课题通过市级立项。7名校长、教师获评省、市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教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获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3项、市第三届教科研优秀成果奖5项。
(四)完善体系,促进公平,各级各类教育齐头并进
1.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加快规划幼儿园建设,出台《宝安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年工作方案》及《宝安区幼儿园日常管理积分制实施方案》等文件,实施幼儿园积分制管理,通过量化考核,促进全区幼儿园规范、优质发展。2018年,新立项幼儿园10所,新设立幼儿园5所,新增学位1410个。发放保教人员长期从教津贴2757.33万元、幼儿补贴1.64亿元。举行学前教育园长论坛,邀请省、市学前教育名家为近400名园长开展专题培训。扎实推进“研训基地一片区牵头园”项目,由优质特色幼儿园进行“1对2”托底帮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园长、举办者高级研修班,受训园长40人次。
2.民办教育提质促优
按照“规范+扶持+监管”的思路,出台《促进民办中小学规范优质发展暂行办法》1+10配套文件,针对招生、财务、安全等重点问题加强规范管理。2018年4月,在全市率先开展民办学校教师职称评聘和发布民办教师工资指导价;出台《关于发布2017~2019学年宝安区民办中小学教师工资指导价位的通知》,切实提升民办教师待遇。开展民办学校规范管理提质促优30条专项检查工作,加大检查结果运用。深入开展公民办结对支教帮扶工作,31位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进行全脱产式结对支教帮扶工作。做好民办教师从教津贴发放工作,开展课程及教材使用专项检查,为建成高端民办学校提供优质服务。
3.职业教育合作共赢
起草《宝安区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推进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高端发展。宝安职校(集团一校区)制定的三方合作人才培养方案正式得到教育厅的批准。沙井职校(集团二校区)与德国F+U教育集团合作开办“双元制”实验班,并与德国BBW教育集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圆满完成2018年上半年2次自学考试(1月、4月)考务工作。
4.高等教育积极引进
坚持“积极引进+择优落户”的原则引进高校,大力推进宝安区大学引进和筹建工作,努力实现宝安区大学零的突破。积极争取深圳设计学院落户宝安,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太空科技学院、国际商学院等几所高校洽谈合作办学事宜。
5.特殊教育条件改善
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办学条件逐渐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现有4个教学班,学生40名,专职教师19人,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占比达50%,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达94%。2017年,共组织和参与各类培训达82次,为全区公办学校之最。4个区级课题成功立项,1名教师受聘为区特教学科兼职教研员,1名教师获评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新校区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前期审批手续,已移交工务局招标,即将动工。
6.国际化教育进程全面加快
制定出台了《宝安区教育系统外籍教师管理办法(修订稿)》等系列文件;2017年,新引入160名外教,实现所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外教100%覆盖。起草《宝安区创建教育国际化示范校指南》,规范姊妹学校管理,建立常态交流合作机制。2017年6月以来,39所公民办学校缔结了67所境外姊妹学校;接待境外来访425人次,前往境外访问670人次;签署合作交流项目共计8个;成功举办“宝安区·列治文市国际教育交流周”活动;成立全市首个国际教育专家工作室;9所民办学校开设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7.信息化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全区已有近5万台终端接入全市最大区级教育城域网,基本覆盖全区所有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完成数据中心虚拟化部署,成为全市唯一与国家教育云、粤教云、鹏教云资源融合的区,实现本地资源与国家省市资源互通,创建成为全国100个“国家数字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试点”示范区之一。此外,与微软、华讯方舟共同组建“中国(深圳)微软教育信息技术生态产业联盟中心”,加大投入,助力项目打造软件平台,选取12所学校作为试点,创建国内领先、具有全球样板意义的“未来学校”。全国首个未来教育体验中心正式启用。2018年上半年,在市级以上信息技术竞赛中,我区中小学获国家级1金、3银、1铜及一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2项、冠军2项。
(五)以生为本,打造品牌,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落实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先后开展“文明讲师团进校园”宣讲、“阳光少年”“南粤少年”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文明素养。创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示范学校”“国防教育示范校”“毒品预防教育示范校”和“深圳市禁毒教育进校园试点校”等。同时,认真实施与河源龙川、广西都安和大化学校的结对帮扶工作,定期开展手拉手活动。
2.家校携手育人合力显著增强
不断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宝安教育系统“德育家庭教育年”活动,组织“父亲教育论坛”,举办宝安区“合格家长”课程组骨干专题培训。家庭教育活动周以八大特色主题活动吸引30多万家长积极参与。以督导专项评估落实“德育家庭教育年”各项工作,表彰“德育家庭教育年”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入心入脑
通过“行政主导,区域推进”,形成区、学区、学校三级教育架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宝安区已拥有1支由名师工作室引领,50个教研员组成的核心教研队伍。创建了105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示范、实验学校,有力推进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开发“中华十德”系列精品课例,编辑《青少年国学文化读本》《中华立德基础读本》等区级本土教材,结合“三生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开学第一课”“宝安戏曲娃”等特色教育品牌。
4.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高
宝安区各学校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大力创建特色项目,形成“人人有特长,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发展态势。新晋2所学校获评“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6所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宝安戏曲娃在第21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上获得14项金奖;宝安职教集团优秀毕业生杨登辉入选中国代表队夺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从宝安校园走出去的林高远夺得2018乒乓球世界杯男子团体赛冠军和第54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赛冠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优质品牌学校不断涌现,宝安中学、新安中学、宝安实验学校、坪洲小学、富源学校、中澳实验学校、中英公学等一批优质公民办学校在全市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广大市民心目中的品牌好学校。2017年,宝安区教育工作获南都街坊口碑榜“十大民生实事金奖”。
三、宝安区教育改革发展的问题及成因
(一)学位供给与市民需求的压力持续增大
随着“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战略的实施,宝安区的人口吸附力进一步增强。特区一体化之后,工作在区外居住在宝安的“职居分离”现象越来越明显,计划生育新政策的实施,也将进一步导致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结合公办学校建设选址难、落地难和学校建设推进速度较为缓慢的情况,导致学位增长的速度滞后于学位需求增长的速度。因此,基础教育学位尤其是公办、优质学位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公办学位供求矛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存在。
(二)教育与城市协调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教育是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的重要环节,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但当前区域教育体系仍不够完善:学前教育有待加强;义务教育在师资均衡、公民办之间存在差距;高中教育特色品牌发展不够突出;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偏小;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午餐、午休问题有待解决;社区教育统筹力度不够;教育信息化水平与建设智慧宝安还有差距;教育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等。必须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制度,实现教育与区域经济和人口的协调发展,为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宝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人才培养方式与时代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产业发展方式和市场竞争呈现新特点,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当今宝安,面临着区域竞争、产业转型、资源环境、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需要重新谋划定位,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当今教育,从文化底蕴、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综合表现和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重新定义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互联网+”的教育4.0时代,宝安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新定义,当今宝安教育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深化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加强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但是,当前很多学校仍处于教育改革、智慧教育试水阶段,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还不够匹配,办学理念、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等还有很大的创新探索空间和提升空间。
四、宝安区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展望
(一)学前教育:普惠+优质
加强规划引领,推进学位紧缺区域的幼儿园规划建设工作。引进一批名园长、名教师,引领宝安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学前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对薄弱学区、民办幼儿园骨干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提高幼师专业能力。研究新型公办幼儿园建设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模式,加大普惠性幼儿园财政投入力度,打造具有宝安特色的公民办学前教育品牌。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按“增量优质、存量优化”的路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缩小校际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提升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水平。完善集团化办学模式,积极挖掘优质教育资源,采用“名校加新校”“以优带潜”等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新路径。以深化课程改革、建设智慧校园和优秀校园文化,以及培育德育、体育和科技、艺术教育特色等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效益显著的特色品牌学校,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高中教育:优质+特色
支持公办高中通过优化生源、创新办学理念等打造优质高中,提高高中办学实效。鼓励高中创新教育发展方式,紧跟高考改革和招生制度改革新形势,以特色项目为依托,以特色课程为基础,围绕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加大国际课程、科技课程、体育课程、艺术课程等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开发,推动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扩大高中课程的选择性,提升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规模发展
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促进中职教育优质特色发展,考虑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以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推进职业教育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深度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利用“双元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节约成本,盘活资源,产教结合,进一步深化和提升职业教育“宝安模式”。
(五)高等教育:积极引进+择优落户
积极响应宝安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湾区核心、智创高地、共享家园,率先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进区典范”的目标,全力推进大学引进和筹建工作,尽快实现宝安区大学零的突破,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3+2”规模。
(六)民办教育:规范扶持+高端发展
继续落实《促进民办中小学规范优质发展暂行办法》及1+10配套文件,积极引进名校资源或依托本地优质资源,高起点建设优质民办学校。拓宽民间资源参与教育事业发展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合理平衡民办学校学位供给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关系,提升底部,优化结构,全面促进宝安民办学校规范优质发展。
(七)学校建设:落实规划+提升品质
根据现代城市教育发展要求,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校建设、布局,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有效推进公办学校的新改扩建工作,缓解学位供需矛盾。同时,以集约、节约用地为原则,适当提高学校地下停车场、宿舍楼、食堂、办公区等非教学用地的开发强度。
(八)队伍建设:高端打造+引进名师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配置均衡、具有国际视野、充满创造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宝安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高宝安教育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通过加强年轻干部培养、引进名校长、优化和完善校(园)长考核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等加强校(园)长队伍建设。通过提高新进教师入职门槛,实施教师发展“雏鹰计划”“新秀计划”“薪火计划”,推进“三名”培养工程,推进教师研修学院建设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强化专家引领和校本教研,合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引进全国名师建立工作室,加强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主办或承办各类重要的学术交流和高端论坛活动等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
五、对深圳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招生政策
根据预测,宝安区在未来若干年内义务教育学位将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且存在学校建设用地规划后落实困难的问题。希望市政府、市规土部门加强统筹规划和指导协调,支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同时,建议根据城市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建立与学位供给相协调的教育公共服务政策,研究制定与我市非户籍就业人员居住管理相衔接的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二)统筹安排优质教育资源投放
深圳市各区教育发展水平仍不均衡,且各区教育短板各有不同。建议全市大力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安排优质教育资源投放各区,抓均衡、夯基础、补短板、提质量,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快特区教育一体化步伐,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同时,打通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教育领域之间的壁垒,实现教师、课程资源、教育教学设备、管理体系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统筹安排高等学校引进和筹建工作
高等教育是现代都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要素,引进一流高等学校将进一步提升深圳市文化品位,为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高等学校的引进和筹建工作需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新设高教机构的建设用地,需要深圳市的整体协调和布局。因此,建议深圳市加快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并根据各区经济、教育和土地等情况统筹安排高等学校引进和筹建工作。
(四)适当放宽高端民办学校引进政策
当前,引进优质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两个困难:一是政策障碍。《深圳市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审批监管暂行办法》(深教规〔2015〕2号)规定“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少于50%的区,不得审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二是落地障碍。根据新《民促法》规定“新建、扩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与公办学校同等原则,以划拨等方式给予用地优惠”,《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2018〕36号)第11条规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供地方式及规费减免享受公办学校同等政策”。但截至目前,省、市均未就该问题出台可操作的细则。建议我市根据各区实际适当放宽高端民办学校引进政策,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鼓励且推进各区民办教育发展。
(执笔人:杨涛 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