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阉不掉的诗情
明代宦官,绝大多数出身贫寒,不通文墨。恶名昭著的大宦官魏忠贤,原是无赖,后虽权势倾国,却仍是文盲。但明中叶后,在庞大的宦官队伍中,居然也冒出了几位诗人。这当然也绝非偶然。明初,朱元璋为防止宦官干政,不准宦官读书识字,但宣德元年(1426),便始设内书堂,“教习内官监”,“自此内官始通墨”(夏燮:《明通鉴》卷19)。其后,内书堂课程增设千家诗、神童诗;万历以后,某些执教老师更鼓励宦官“有余力,学作对与诗可也”(刘若愚:《酌中志》卷22)。这是产生宦官诗人的土壤。
清初钱谦益在著《列朝诗集小传》时,曾注意到宦官诗人,但仅介绍了王翱、张维二人。康熙时朱彝尊曾大力搜集明代宦官的诗作,但仅得六人,因此他曾不无感慨地说:“此外若杨友、吕宪、戴义、李学辈,虽间有诗句流传,多不成章,虽欲广之而未得也。”(朱彝尊:《明诗综》卷87)但尽管如此,宦官诗风,从六人之作中,也不难窥见一斑了。如弘治时内官监左丞龚辇的《赠顾潘》:“与君少小定交游,今日相逢两鬓秋。天上风云真似梦,人间岁月竟如流。可怜王粲依刘表,不遇常何荐马周。安得忘机共渔父,白蘋洲上数沙鸥。”弘治时镇守广西内官监太监张瑄的《平南乌江道中》:“山东平川小路斜,不成村落两三家。分明横幅桃源景,只欠溪流泛落花。”又如正德时镇守桂林的太监傅伦的《题望江亭》:“山色拂云青,溪光照空碧。静观文化初,超然意自适。”嘉靖时御马监右监丞王翱的《秋夜有怀》:“西风吹雨夜萧萧,客思逢秋倍寂寥。十载已虚明主诏,半生徒插侍中貂。谁怜季子黄金尽,无奈冯唐白发饶。何日一帆江左去,独寻山水混渔樵。”隆庆时御马监太监张维的《瑶台霁望》:“天都五月雨,一夜洗层台。日上芙蓉吐,钟鸣楼殿开。石根云卷尽,松顶鹤飞来。看尽南岩景,筠篮讵忍回。”万历时杭州织造太监孙隆的《题慧因寺》:“笙歌日日娱西子,为爱幽闲到玉岑。旧有高人井田宅,沿流且向寺门寻。”这些诗,诗风恬淡,比起其他诗人,并不逊色。
《酌中志》卷22,录有万历时太监郑之惠及前述张维、王翱诗各一首,均为朱彝尊所未见,可补《明诗综》之不足。尤堪称道的是王翱的《咏笼雀》:“曾入皇家大网罗,樊笼久困奈愁何。徒于禁苑随花柳,无复郊原伴黍禾。秋暮每惊归梦远,春深空送好音多。圣恩未遂衔环报,羽翮年来渐折磨。”此诗对皇家牢笼的冷酷,作了深刻的揭露,是上乘之作。
金生叹先生曰:“曾入皇家大网罗”,真是可圈可点。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其实就是一张黑暗的大网,插翅难飞的宫女、太监,像笼中鸟,失去自由,消耗尽青春年华,直到无声地死去。他们是何等的不幸。
200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