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不同阶段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重点
1个月:基本生存能力
大便
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约12个小时会排便。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便1~4次或5~6次甚至更多,有的新生儿则与之相反,经常2~3天或4~5天才排便一次。
排便时宝宝要用力屏气,小脸涨得红红的,这也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能力。
排尿
新生儿第一天的尿量一般为10~30毫升。新生儿的生后36小时之内排尿都属正常现象。随着哺乳、摄入水分,宝宝的尿量逐渐增加,每天可达10次以上,每日总量可达100~300毫升,满月前后每日可达250~450毫升。
睡眠
新生儿每天睡眠需20小时以上。出生后,宝宝的睡眠节律尚未养成,夜间尽量少打扰他,喂奶间隔时间由2~3小时逐渐延长至4~5小时,尽量使宝宝晚上多睡白天少睡,尽快和成人的生活节律转为一致。
2个月:生理和生存能力都在加强
排尿
因为出生1~2个月的宝宝,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组织发育不完善,膀胱容量小,贮尿功能差,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及调节功能差,肾脏对水的浓缩、稀释功能也差。因此,这个月龄的宝宝小便次数比较多。同时,宝宝排便的次数与进食多少、进水多少都有关系。
睡眠
这个月的小宝宝,已经开始出现不肯乖乖睡觉与不愿单独睡的问题,这一时期如何安排好小宝宝的睡眠,是考验家长耐心的重要问题。新生儿发育不完全,容易疲劳,因此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2个月的小宝宝生活主要内容还是吃了睡、睡了再吃,每天平均要吃6~8次,每次间隔时间在2.5~3.5小时。相对来说,睡眠时间较多,一般每天要睡18~20个小时,其中约有3个小时睡得很香甜,处在深度睡眠状态。余下的时间,除了吃喝拉尿以外,玩的时间也剩下不多。
3个月:生理和生存能力逐渐适应环境
排便
随着月龄的增加,尤其到了2~3个月的时候,大便次数会慢慢减少或突然减少,1~4天拉一次都是正常情况。宝宝大便是否正常,最重要的是和之前的情况做比较。宝宝的大便含水量较多,比较稀,不成形。添加辅食前,宝宝吃的食物水分含量较多,所以大便含水量也比较多。母乳喂养宝宝的大便通常是不成形的,一般为糊状或水状,里面可能有奶瓣或是黏液;而人工喂养的宝宝大便质地较硬,基本成形。添加辅食后,特别是辅食含有固体食物的情况时,宝宝的大便会慢慢成形变硬,逐渐接近成人。添加辅食前,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大便几乎没有臭味。母乳喂养的宝宝的大便有一种甜酸的气味,到了7~8个月吃荤腥等辅食后,大便就会比较臭。随着之后食物的多样化,宝宝大便的气味就慢慢跟成人相同了。
睡眠
这个月龄的宝宝相比上个月的宝宝睡眠时间要短些,一般在18小时左右,白天宝宝一般睡3~4次,每次睡1.5~2小时,夜晚睡10~12小时,白天睡醒一觉后可以持续活动的时间为1.5~2小时。
4个月:开始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影响
排泄
这个月的宝宝,大小便已基本形成规律,特别是每次大便时会有比较明确的表示,大人比较省心省事。但是这一阶段,绝大多数宝宝还是需要使用尿布或纸尿裤的。当然如果是炎热的夏季,有些时候可以不用给宝宝裹尿布,以防出现尿布疹,但要注意及时把便。
在宝宝喝过水后不久,就可以把他排尿,有时宝宝有尿意却不愿意被大人把着尿,这时你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法对宝宝进行训练。比如用嘴吹“嘘嘘”,或是用水壶往下倒水,用一个小盆接住水,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宝宝听到流水的声音,看到流水的情景,就自然会有意排便了。
试用一段时间后,大人就可以掌握宝宝的排便规律,及时给他把便。也有的宝宝尚未形成规律,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只要父母细心,就会从宝宝大小便前的一些表现,找到一些宝宝的排便规律。
当然,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坚持按照一定时间规律把便,这样宝宝的大小便自然会形成规律。但一定不要强迫,如果宝宝反抗,不肯配合,或长时间把便后宝宝还是不肯排便,就不要再勉强他了。
睡眠
4个月的宝宝白天一般睡3次,每日睡眠时间是17~18小时,每次间隔2~2.5小时,夜里可睡10个小时左右。
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对人的需要表现出的主观态度,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的外在表现就是表情。
因此,爸爸妈妈在和宝宝玩耍时,要有意识地对他做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如笑、怒、淡漠等,要训练宝宝分辨这些面部表情,使他逐渐学会对不同的表情有不同的反应,并学会正确表露自己的感受与情感。
5个月:开始练习咀嚼能力
睡眠
宝宝已经可以整晚地睡觉了,这个月的宝宝睡眠时间每日在16~17个小时,白天睡3次,每次睡2~2.5小时;夜间睡10个小时左右。
排泄
如果宝宝定时定量吃奶,且只在洗浴后才喝果汁,则一般排尿时间间隔较长,定时排尿成功率较高。如果宝宝一天要排10~15次尿,大多数都会不成功,即便偶尔有1~2次成功,也离养成习惯相差甚远。
咀嚼能力训练
在大人看来,吞咽咀嚼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能力,但对宝宝来说却完全不是这样。宝宝练习咀嚼可以锻炼嘴部的灵活性,尤其是对舌头的锻炼。另外,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味道,可以刺激宝宝的味觉,从而达到促进宝宝的大脑发育及促进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
宝宝能力特点
宝宝的口唇虽然生来就有寻觅和吸吮的本领,但咀嚼动作的完成则需要舌头、口腔、面颊肌肉和牙齿彼此协调运动,必须经过对口腔、咽喉的反复刺激和不断训练才能获得。因此,习惯了吸吮的宝宝要学会咀嚼吞咽需要一个过程。
吞咽咀嚼的训练
吞咽咀嚼训练的开始,妈妈可用小勺给宝宝喂食半流质食物,如米糊、蛋黄泥等。
刚开始,宝宝或多或少会将食物顶出或吐出。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之前的宝宝习惯了吸吮,尚未形成与吞咽动作有关的条件反射,以后只要多喂几次即可。
爸爸妈妈在给宝宝喂食时,可将食物放到舌头后方,宝宝会通过舌头的前后蠕动配合做出吸吮和吞咽的动作,逐步适应吞咽。此外,还应适量添加辅食,以刺激宝宝的口腔触觉,训练宝宝咀嚼的能力并培养宝宝对不同食物、不同味道的兴趣。
宝宝的触觉
宝宝从诞生开始,到出生后的半年内是感觉能力发展的最快时期,比如当宝宝饿了时就要吃奶,他会利用哭声将饥饿的感觉传递给妈妈。妈妈来了,宝宝首先是用耳朵在捕捉妈妈来的声音的,妈妈来了他会停止哭泣,或者哭得稍微小声了些。
最初,当妈妈将衣服掀起准备给新生的宝宝喂奶时,宝宝凭着自己的嗅觉就能闻到妈妈的奶香,然后他就开始寻找,当他的小嘴或小脸碰触到了乳头的时候就张嘴吸住,“啪嗒啪嗒”地吮吸了起来。因此,此时宝宝的感觉能力是最强的。
6个月:让睡眠有规律
睡眠
宝宝每天睡15~16小时,夜间睡10小时,白天睡2~3次,每次睡2~2.5小时。
排泄
这时的宝宝还不能自己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只是反射性地排便排尿。
7个月:宝宝在排泄前有反应
睡眠
这个月的宝宝一天需要睡15~16小时,一般白天睡3次,每次1.5~2小时,夜间睡10个小时左右。
排泄
宝宝此时还不会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需求,还是要靠大人多观察,掌握宝宝的排便规律。比如有的宝宝在排尿前会轻轻打个哆嗦,有的宝宝排大便前脸部会有表情。只要大人留心,都可以准确的捕捉到宝宝的排便之需,及时帮他们解决内急。
8个月:让宝宝自己拿东西吃
睡眠
此时的宝宝每天睡15~16个小时,白天睡2~3次。晚上也会醒来1~2次。
排泄
8个月的宝宝可以培养坐便盆的习惯。每天定时让宝宝坐在便盆上排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培养良好的自理行为
8个月大的宝宝,懂得大人面部表情,对大人训斥或赞扬,会出现委屈或兴奋的表情。在自理能力上,往往会自己吃饼干。这时宝宝能自己拿着饼干,有目的地咬、嚼,而不是简单地“吃”;当大人站在宝宝面前,伸开双手招呼他时,宝宝会发出微笑,并伸出双手表示要抱。
培养宝宝的生活能力,要让他从生活中观察和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引导宝宝去观察和发现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比如,宝宝观察到大人用杯子饮水,经过一段时间,他自己便会在大人给他端住杯子的条件下,咕噜咕噜地喝水。宝宝又观察到大人用拍手表示“欢迎”,用挥手表示“再见”,过一段时间,宝宝自己也会模仿出这些动作。
9个月: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
宝宝咀嚼功能的发育,需要适时的生理刺激,正确“吃”是需要培养和训练的。特别是在断乳期,家长要及时给宝宝添加泥糊状食物,以促进咀嚼功能发育,给予适当的刺激。
一般7个月以后的宝宝在饮食上,食物质地也应由软渐渐过渡到稍硬,也可以给一些磨牙饼干、面包片等,让宝宝磨磨牙,让胃肠道逐渐向适应成人固体食物过渡。
练习咀嚼对宝宝有很多好处,不但有利于胃肠功能发育,有利于唾液腺分泌,提高消化酶活性,促进消化、吸收,还有助于宝宝长出牙。此外,还有利于宝宝头面部骨骼、肌肉的发育,对日后的发音和语言发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宝宝拿着食物自己吃也是学吃的重要步骤,不但可提高宝宝的智商,还可享受成功的心理满足,对培养宝宝自立、自强、减少依赖、建立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10个月:开发宝宝的自我意识
睡眠
这个月内宝宝的睡眠和上个月时间相差不多。每天需睡14~16个小时,白天睡2次。正常健康的宝宝在睡着之后,应该是嘴和眼睛都闭得很好,睡得很甜。若不是这样,就应该找找原因。
培养宝宝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知道自己是“谁”,具体地说,是明白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与他人有着明确的界线。自我意识的核心是“我”。“我”这个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初生的新生儿完全没有“我”的意识,分不清主体和客体,在以后与外界事物不断地交互作用中,才逐渐“发现”自我。
这个发现自我的过程开始是模糊的,以后渐渐清晰起来。自我意识是人建立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要想宝宝自觉学习、成长,就应先培养宝宝的“自我意识”。
为让处于混沌状态中的宝宝尽快启蒙,就应该尽快让宝宝眼睛明亮起来,耳朵灵敏起来,手、脚活动增多等。
为此,适当而丰富的刺激是很有效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忽视宝宝的“看”“听”,要刺激宝宝手和脚的肌肉,让小手多触摸,小脚多活动,从而逐渐意识到“这是我的手和脚”。
触觉能力培养
宝宝10个月以后,能熟练地用拇指和示指的指端捏住类似小丸的小物品,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它标志着大脑的发展水平,但还要多加培养与训练。
这个时期,宝宝的拇、示指捏小丸的动作已较熟练和协调,如果将绳子放在桌面宝宝能抓到的地方,宝宝能用拇指和示指的侧面捏起绳子。这说明宝宝的感触能力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爸爸妈妈应该根据宝宝的触觉特点,继续训练他的触觉能力。
培养宝宝的触觉能力,爸爸妈妈可以在开饭时,比如粥或面条往往会很烫,就告诉宝宝“烫”,如果宝宝不懂还要伸手,这时爸爸妈妈可以拿着宝宝的手,让他伸出示指轻轻地摸一下马上拿开说:“烫”,这下宝宝就知道什么是“烫”了、以后听说“烫”就不敢摸了。
此外,宝宝爱把玩具塞入口中,爸爸妈妈可以把一件宝宝喜欢的玩具洗净涂上大蒜,当宝宝拿到鼻前爸爸妈妈说“臭”,宝宝闻到不好的味道但仍不甘心,还要放入口中,爸爸妈妈再说“辣”,当宝宝尝到辣味后,就不会再把那件玩具放入口中了。以后爸爸妈妈说臭和辣,宝宝就不会再把物品放入口中了。
11个月: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
睡眠
充足的睡眠对于宝宝的身体健康来说尤为重要。睡眠不足,不但身体消耗得不到补充,而且由于激素合成不足,会造成体内内环境失调,从而削弱宝宝的免疫功能和体质。所以这个月的宝宝每天需睡眠12~16个小时。白天睡两次,夜间睡10~12个小时。但是睡眠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的宝宝需要的睡眠时间比较多,有的宝宝需要的睡眠时间较少。所以,有的宝宝到了10个月,每天还要睡16小时,有的宝宝只需12小时就足够了。只要宝宝睡醒之后,精神很足,也不必勉强他多睡。宝宝在睡前半小时,最好能开窗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开窗睡时不要让风直接吹在宝宝身上,以免受凉。有些父母怕宝宝在冬天受凉,常让宝宝蒙着头睡觉,日子久了,就会养成蒙头睡觉的习惯,这样很不利于健康。
排泄
此时的宝宝一天小便约10次。妈妈首先应掌握宝宝排尿的规律、表情及相关的动作,如身体晃动、两脚交叉等,发现后让其坐盆,逐渐训练宝宝排尿前会表示,在宝宝每次主动表示以后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
12个月:训练生活技能
此时,爸爸妈妈应该开始训练宝宝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了,培养他的独立性。首先,要使宝宝养成独自玩耍的习惯,在确定宝宝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以后,鼓励宝宝一个人独自玩耍,但要时时查看宝宝的情况。其次,鼓励宝宝自己独立去做一些事,在宝宝完成一个新的动作和新的技能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1~2岁:教宝宝自己穿衣服
当宝宝1岁时,妈妈会发现给宝宝穿裤子时,宝宝已经能够自己主动把脚抬高,并且在准备要帮宝宝穿上衣时,宝宝也能很自然地把手伸出来。
当妈妈看到这种情形时,不妨多予以鼓励。对宝宝多说:“好的,不错,宝宝会把手伸出来啦!”让宝宝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伸手的动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宝宝1岁半左右时,就已经可以自己解纽扣和系纽扣,可以让宝宝自己试着脱衣服或穿衣服。
这时需要培养宝宝自己脱衣服和穿衣服的兴趣,一旦宝宝产生兴趣,宝宝就会很想去做。可能经常会把后面穿到前面来,里面穿到外面,但是还是要先夸奖宝宝自己会穿衣服了,然后再说穿反了来提醒宝宝注意。
不论做得如何差,对于宝宝自己能穿衣服、脱衣服,都是值得高兴的,妈妈应该和宝宝共同分享这份喜悦。
2~3岁:建立宝宝的性别意识
为避免宝宝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3岁前就培养宝宝的性别意识,如告诉宝宝男孩和女孩的差异。心理研究指出,宝宝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随着一点点长大,宝宝对男和女的着装、行为举止、性格特征会逐渐形成全面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了心理性别。
父母角色的互补能帮助宝宝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如果是男孩,父亲要多陪宝宝玩,多和宝宝交往交流;如果是女孩,母亲要多与其相处。不要因为个人喜好就有意无意模糊宝宝的性别意识,如把女孩的衣着、玩具男孩化,给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或扎小辫子。以免引起宝宝的性别意识混乱,甚至导致宝宝以相反的性别来塑造自己,结果男孩行为举止女性化,而女孩的言行可能男性化。
性别意识教育并不是给宝宝行为束缚。性别意识教育只是宝宝个性、气质培养中的一部分,不应该完全用成人对于性别的划分去限定宝宝的行为。父母在帮助宝宝树立性别意识时,要采取培养而不强化的方式,使宝宝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性别,慢慢形成与之相称的性格特征和气质。
在宝宝“性别化”的过程中不允许半点的扭曲和造作,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宝宝熟悉自己的性别特征,比如告诉他“你是男孩子,打针的时候不要哭,要勇敢;玩耍时要让着妹妹”“你是女孩子,要知道害羞,不要把裙子掀起来;要穿得干干净净的,头发要梳整齐”等。这样慢慢地引导宝宝,宝宝就会认同自己的性别,并且形成与之相称的性格特征和气质。
3~4岁:培养宝宝坚强自立的心理素质
以自立为目标培养孩子
孩子能够做到生活自理,妈妈就应该开始以精神和经济上的自立为目标培养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应该认识到,孩子不需要别人的照顾可以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能够对给予帮助的人心生感激之情。自立并不是孤立。有一天,孩子可以不需要别人的照顾独立生存,那么孩子也就具备了照顾别人的能力。否则永远不可能学会照顾别人。现在的孩子平时娇生惯养,长辈几乎将其所有的事情都包办,孩子缺乏自理能力,依赖性很强,应该不失时机地找机会锻炼他,让他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才能经受住挫折,有益于今后的生活。
培养孩子参加劳动的兴趣
妈妈督促孩子做家务劳动,得到的只是孩子的拒绝或者不满,这就是孩子对劳动丧失兴趣的表现。在他眼里,劳动只是让人觉得疲惫的体力活,毫无兴趣可言。面对这一现象,妈妈可以将家务劳动与趣味游戏相结合,比如比赛擦桌子,看谁擦得干净等等。孩子需要有童趣的劳动,而这些趣味,需要妈妈开动脑筋去发现。劳动内容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能太复杂,应该以自我服务为主。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会使孩子过度疲劳,影响劳动效果,甚至产生厌恶劳动的情绪。
做个乐观坚强的宝宝
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性格,这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宝宝未来的道路很漫长,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而乐观坚强是客服这些大小挫折的内在力量。
让宝宝变得更乐观
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人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乐观的性格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乐观的人看窗外的天空是晴空万里,悲观的人看窗外的天空是乌云密布。即使宝宝天生不具备乐观品性,看待事物总是悲观伤感,其乐观态度也是可以培养的。
生活中父母要多引导宝宝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宝宝想象自己的美好未来,让宝宝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宝宝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
平时父母可向宝宝传输一些乐观思想,让宝宝认识到,尽管有时候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但那只是暂时的,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当宝宝遇到什么困难时,父母要多留心宝宝的情绪变化,并拿出一点时间和宝宝诚心交谈,鼓励宝宝凡事要向积极的方面想,不可陷入眼前的困难而不能自拔。
对于宝宝表现出的悲伤或软弱,父母不要呵斥,应该让他尽情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当然,父母也应该及时安慰宝宝,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宝宝的情绪,努力引起宝宝的情感共鸣,从而缓解宝宝的不良情绪。
让脆弱的宝宝走向坚强
在人生的旅途上,宝宝需要父母的很多帮助,但如果将帮助当成了一种依靠,就势必形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在浅水处是无法学会游泳的,而在深水域里,宝宝会学得更快更好。当他觉得无后路可退时,他才会想方设法安全地抵达彼岸。把宝宝放在可以依靠家人或是可以指望他人帮助的地方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哪怕对自己一点儿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因此,家长培养宝宝的意志品质,要从对宝宝“小的克制”入手。应该有意识地让宝宝多经受几次失败的磨炼,不必心疼,只要善于启发,在必要时刻帮他一把,他一定能学会在逆境中战胜自己,完善自我。
当宝宝遇到困难窘境时,父母不必立即出马去替他们解围,要给他们自己处理困难的机会。宝宝学走路跌倒了,相信大多数父母会热情地鼓励他“爬起来,再走”,而不会立即冲上去抱起宝宝,从此不让他下地,更不会拍打着地板迁怒于他物。那么,当宝宝遇到难题束手无策时,应鼓励他:“再想想办法!”每个宝宝都有一定的意志力,只是强弱不同而已,父母们如果能具体分析,从宝宝的实际出发,找准弱点。比如,有的宝宝做事情虎头蛇尾,一开始决心很大,干劲很足,但是三分钟热乎劲儿过后就稀松平常了。
这类宝宝的意志品质优点在于能确定目标,确立行动阶段,而他的弱点在于具有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这样的宝宝在确定目标之后,父母要给他打预防针,提醒他一旦干起来,就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对孩子生活品质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在孩子生活活动中,妈妈应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每一位孩子,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与孩子生活品质的发展关系密切,而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是建立在融洽、和谐、平等的交往关系上的。孩子通过交往逐步认识自我并接纳他人,初步了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行为规范。所以,在生活实践活动中,妈妈应多为孩子提供商量、交流、合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在相互交往中感受社会性的生活实质,形成宝宝需要的生活品质。
培养孩子的毅力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逐渐战胜自己,并坚持到底,就能使孩子成为一个有毅力的人。妈妈要提醒孩子克服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比如懒散、贪玩等,要时刻提醒自己该起床了,该离开电脑了,该做什么了,要经常命令自己科学地休息,经常督促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给自己制订一个高于现实却又不过高的目标,并努力去做,记下每天的点滴进步;常常阅看进步的记载,在感到进步很大时可以自己慰劳一下自己,增加愉快的体验。
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
害羞是人的天性之一,任何人都会有害羞的时候。这不能完全算是一种缺点,比如害羞的人比较聪明、可靠、讨人喜欢,容易成为工作的搭档,但如果害羞成为孩子的一种鲜明的性格特征时,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社交的施展发挥。
内向的孩子比较容易胆小和害羞。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气质都是不同的,有的内向,有的则活泼开朗。孩子行为的发展时期,会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如果此时不注意影响他,容易造成孩子对他人产生畏缩、不信任感。
妈妈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有些孩子不太善于与人交流,长期交流失败会导致孩子缺乏表现自我的信心,而只能选择退缩或者逃避来掩饰自己的缺点。妈妈的性格也会影响到孩子,孩子日后的害羞情结大多与此密切相关。
妈妈希望孩子不张扬,沉静稳重,因此可能会管教比较严格,孩子就会比较害羞。妈妈过于溺爱孩子,事事包办代替,因此孩子缺乏独立性和生活经验,当面对新环境的挑战时,就会表现得信心不足,从而导致害羞。妈妈应该多给孩子鼓励和支持,当孩子有了一定自信时,他就会勇于在别人面前去表现自己。
妈妈应该给予孩子安全感
强迫害怕交往的孩子去和别人交往,就会增强孩子心中的恐惧感。孩子感受压力增加时,他犯错误的几率就会更大,这会使孩子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孩子做事情失败,妈妈不应该给孩子太多压力,尽量让孩子放松。失败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令孩子的心理产生恐惧,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他就会害怕、逃避,表现出来的就是害羞。
4~5岁: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
不可缺少的意志力
意志力,指的是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的品质。一个人必须做自己的主人。如果说有什么因素能够持续地影响孩子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话,那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力了。
孩子在众多物品中挑选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他从学会把一种食品放回原处或把它让给自己的小伙伴的时候,当他发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玩具在其他小朋友手里时会选择耐心等待的时候,他专心做作业,并会纠正教材里的错误的时候,当他能够在自己的座位上保持安静,直至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才站起来,而且站起来时还会小心翼翼地不碰到桌椅的时候,就说明他已经开始学会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意志可以支配一个人的行动
一个人采取各种各样的行动,比如行走、工作、讲话、写作,或是睁眼凝视、紧闭双眼,他都在被自己的意志力左右着。一切都必须归于行动,而且关键在于行动。意志有多大的生命力,行动就有多强的生命力。没有行动,就无法体现出一个人的意志。比如,如果一个人想做好事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想将功补过却又没去付诸实践,他就没有完成有意志的活动。只是空想或者只有愿望是不够的,要知道,一个人所有的梦想都是靠顽强的意志力来实现的。
意志力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
意志力并非是生来就有或者不可能改变的特性,它是一种能够培养和发展的技能。对于每一个要克服的障碍,都离不开意志力;面对着所执行的一个艰难的决定,人们所依靠的是内心的力量。意志力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正是这种品质让整个社会得以正常运行,一个社会也正是靠一代代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才得以延续的。对于孩子来说,生活的细节和习惯是培养意志品质最好的平台。比如,给孩子制定一个固定的起居时间表,让孩子按照时间表起床、吃饭、睡觉。在节假日可以有适当的宽松,但不能因为其他因素而破坏规矩,打乱孩子的作息时间。
帮宝宝发现世界的美好
对于宝宝来说,哭是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信号,比如让爸爸妈妈知道该给他们换尿布、该喂奶了等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表达自我需要和体验的能力也增强了,哭不再是他们表达需要和体验的主要手段,而是更多地依靠语言、动作等方式,并学着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孩子总是喜欢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可如果孩子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这样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塑造宝宝健全的性格
所有的爸爸妈妈都希望宝宝的性格能够均衡发展,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虽然不完全正确,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宝宝在这个时期不但身体发育成长得快,其性格发展得也很快,而且,此阶段还是性格定型的关键期。因此,在这个时期塑造宝宝的性格,可以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性格的形成靠孩子自己
人们总是说:“对孩子要耐心一些,再耐心一些,随时为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可直到我们变老的那一天,这些孩子仍没有养成优秀的性格。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仅付出时间和耐心是不会取得太大成果的。妈妈只有好好利用孩子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期,孩子的性格才会自主形成,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才会增强。
孩子在5岁之前的最初时期是十分关键的。这一时期孩子所受到的不同的对待可能影响他们的性格。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孩子的心灵受到了挫伤,比如暴力以及其他形式的伤害,等孩子长大后,性格上就非常可能存在某种缺陷;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身心因自由空间得以健康成长,他的性格就会发展得比较完善和健全。
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之间都有着微妙而真实的联系。0~5岁正是塑造孩子性格,培养其对周围事物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
如果一个孩子在5岁之前所造成的性格缺陷,没有得到妈妈及时地发现和治疗,则非常可能让这缺陷继续延伸到下一个阶段,等到6岁的时候,这种缺陷就已经根深蒂固,很有可能就变成俗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孩子自己就能够培养自己的性格,并将自身的性格完善和健全。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的性格在很大程度都是靠自己形成的。
积极关注带来积极心态
个体发展是从妈妈那里获得的积极关注,孩子服从妈妈意旨就能获得关注。故服从妈妈意旨就成了获得关注的条件,即“条件性积极关注”。“无条件性积极关注”即对孩子各种行为都给予关注,不加批判的接受,创造一种平等、真诚、协调、理解的环境,以利于改善孩子因自我概念与周围不协调时出现的心理障碍。
很多的妈妈常常违背科学规律,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不给予关注,只顾忙自己的事情;当孩子哭闹、捣乱、犯错误时,却给予积极的关注,跑过去搂抱孩子,去强化、并奖励他的不当行为。
如此一来,这些妈妈就“主动帮助”孩子建立起了不好的行为模式与不良习惯。
帮助孩子去体验成功
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在自己独立做好一件事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树立自信心。
妈妈让孩子体验成功,无论是对他现在的发展,还是今后的持续发展,都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为孩子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获得成功,让孩子在成功中建立起自信心。
失败体验同样不可缺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如果一直顺风顺水,从未经历过失败痛苦的磨砺,那么前方等待他的必然是最大的失败。
成功固然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但是只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他正确地面对挫折与失败,以使其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致因为一次乃至数次失败而气馁。在人生的道路上,失败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生命过程,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妈妈应经常鼓励孩子在逆境面前挺起脊梁不怕失败,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甚至很多时候还故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失败的情景以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这些措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凡事都有个限度,不能过分强调孩子的失败经历而忽视成功体验对孩子的激励作用。
失败是把双刃剑
失败是把双刃剑,它既能使人磨砺出坚强的性格、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前进,又能使人意志消沉、从此一蹶不振。失败可以激发斗志,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相比较而言,成功的体验更能使人斗志昂扬、奋勇前进。然而,不能以少数人的成功就片面夸大失败的作用,事实上,更多的普通人由于秉性脆弱,又缺乏及时有效的激励和帮助,其结果必然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大多数人本性坚强,或者幸运地得到了别人的不断鼓励和严格督促,最后终于成就一番事业。
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缺乏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坎坷,没有生活的磨砺,缺少韧性,往往经受不起大的挫折。过多的失败,很容易摧毁他对生活所抱的美好希望,而导致他在自己心里建立失败者的自我形象。对那些自我形象不佳、学习困难的孩子,更要增加他成功的体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避免地要承受很多的挫折和打击。妈妈不应该只是竭力帮孩子逃避困难和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挫折,妈妈应该帮助孩子战胜脆弱,培养孩子坚韧的抵抗力。
5~6岁:培养宝宝的自主能力
让孩子自己做主
在生活中,孩子能够做、应该做的事情,妈妈就应该让孩子有机会做决定。多让孩子自己做主做决定,对孩子自身的成长有利。
孩子想要自己吃饭,就应该让他去尝试,妈妈只要为他系上围兜即可。孩子会因此弄得满脸、满地都是饭,但不要责怪他,剥夺他学习的机会。妈妈不要帮孩子决定穿什么,天气冷的时候妈妈可以建议孩子戴上帽子、穿上外套,但对于外套里的衣服,则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当孩子不愿将玩具与同伴分享,有争吵行为发生时,别急着介入他们的争执之中,而应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孩子心情不好或情绪不佳时,有选择独处的自主权,这段时间暂时不要去打扰他。
随着孩子能力的发展,孩子经常希望可以自己做事情,因为孩子知道了快乐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而得到,但是“现在你干不了”“你别摔着了”等,妈妈这些充满爱意的话却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无能,也让孩子知道了自己不用动,妈妈就会给自己带来满足。从而导致了孩子到了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厕所,玩具自己玩的状况。
让宝宝接触钱
让宝宝接触实际的钱币,认识纸币与硬币,让宝宝懂得面值不同的钱币代表的价值也不同。再去让宝宝认识与钱有关的东西,如爸爸妈妈的钱包、信用卡、存折以及随处可见的自动取款机和银行,让宝宝体会钱是很重要的东西,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钱。其次,让宝宝了解金钱与工作的关系,家中的钱是爸爸妈妈工作挣来的,是劳动成果,不能乱花。
每个宝宝都会有一些零花钱。家长应教育宝宝合理用钱,可以问问宝宝,他最想用钱买什么东西?将宝宝想买的东西列在单子上,和宝宝一起讨论这些东西是不是都有价值,引导宝宝合理消费。家长平日可为宝宝准备一个可爱的储蓄罐,鼓励宝宝将零用钱存到储蓄罐里,买自己最需要的东西。
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
孩子就是孩子,刚才还哭得眼泪汪汪,转眼间就跟同学玩得热火朝天。看着孩子的笑脸,妈妈应该陷入沉思,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件事,却能让两个孩子打起来,这说明什么?是因为孩子缺少一颗宽容的心。
孩子没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不能够容忍周围一切不顺心的人和事情,就无法快乐地生活,宽广的胸怀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在独生子女的家庭,更要注意培养孩子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人格。
为孩子树立一个宽容的形象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和不足是人性的必然。和同学相交,和朋友相处,完全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完全可以求同存异,只要同学和朋友的缺点不是品质方面的,不是反社会的。对于朋友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同学心情不好时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没有必要事事计较,事事都摆个公平合理。多原谅一次人,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觉得在个性完善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孩子与他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比如,称赞别人的缺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等。这些都能使孩子得到友谊,分享别人的成功,并使自己也获得进步。孩子的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
鼓励孩子纳新和处变
宽容表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事情的态度上。妈妈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新生事物,让孩子乐意接受新生事物,承受事物所发生的变化,知道变和应变,让孩子了解各种奇观奇迹,观察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
孩子一旦习惯于接受新事物和应变,他对世间的事与物也就会宽容对待。妈妈必须让孩子知道,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的退让,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坏事是没有必要宽容的。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也不是人云亦云。
心胸宽广不是天生的,也要靠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妈妈首先要自己处事公平,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人格。
放手让孩子去干自己的事
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性,大人一定要放手让宝宝去做自己的事,不要怕宝宝出危险,不要怕宝宝做错了,要相信宝宝的能力。宝宝通过自己的实践,就能够学会独立,就能够自己去处理自己的生活,使生活成为自己的事情。宝宝能用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自己的事情,这就是自立。特别是到了这个年龄的宝宝,独立性更强了,都不愿意大人包办代替他想干的事。
如果家长不了解宝宝的这一特点,把宝宝的独立性视为不听话而斥责打骂,往往会伤害宝宝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宝宝逐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成为害怕困难、缺乏主见、畏缩不前的人。
除了放手、支持宝宝去干自己的事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还应多为宝宝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可以让宝宝到邻居家借东西,到附近商店去买些小商品等,有时家长还可稍稍设置一些障碍,让宝宝开动脑筋,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宝宝有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某种事情的愉快心情。
放手让宝宝干自己的事并不是放任不管。当宝宝提出一些与自己能力不相适应的要求时,或者宝宝干的事情具有危险性时,家长也不能过分迁就宝宝,否则易造成宝宝任性、不听话,以后还会不断提出不合理要求。家长要耐心开导宝宝告诉他,等他长大了,才能做,也可以将产生的一些不良后果告诉宝宝,这样宝宝就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对抗情绪。
自我认知能力
6岁孩子已经懂得利用语言、姿势、绘画、数字及其他有关的符号与周围人交往,还能从中了解自己。游戏仍然是这个年龄的儿童主导性活动,通过游戏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不同角色在不同场合的感情,既学会了解别人,又学会如何使自己适应别人,同时6岁孩子已能有意识地把自己和其他孩子相比较,并常常地公开批评他人。他们开始模仿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心理学家称为求同现象。有经验的家长能巧妙地利用这一点,通过树立榜样,而不是通过直接批评来纠正孩子的一些毛病。
另外,家长要以成长的眼光看孩子。孩子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每一分钟都有进步,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最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在无意中却往往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他们总是会以“你还太小,等大一点才行”之类的话来搪塞孩子。
家长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决定,只会滋长孩子的不自信,造成对自己的怀疑和对父母的依赖心理。家长应当明白:有些事情,孩子已完全有能力驾驭了。即使放手让孩子去做的某些事情失败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孩子在遭受挫折中,锻炼了胆量,总结了经验教训,孩子会因此变得更加坚强,面对未知世界的各种不测不会手足无措。因此父母应放手大胆地让孩子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在挫折中接受教育。
情感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内心世界也越来越复杂,喜怒哀乐等比较细腻的情感也发达起来,更加敏感,自尊心也更强了,这时教育应该更加注意方法,针对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大人也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要尊重、保护他的自尊心。
能够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宝宝行为的冲动性相对减少,自觉性相对增强,宝宝不但能服从妈妈爸爸或者老师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开始能比较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