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第一本游戏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节 不同阶段培养好习惯的重点

1~6个月:培养初步的自理能力

宝宝手的动作发育相当快,这时就要在生活中让他体验手的作用。比如,在平时吃奶、喝水时,可让宝宝学会自己拿奶瓶,如果他还不能自己拿稳,那也要让他扶一扶,这样既锻炼了宝宝双手的活动,又可使宝宝有触觉体验,同时还是宝宝生活自理能力最初的培养。

7个月:给宝宝创造读书氛围

新生儿天性偏爱“读书”活动,婴幼儿生来就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欲,对外界信息接受很快。

在所有这些信息中,父母的读书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天籁。而且新生儿的图形和颜色知觉发展得很早。

他们从小就很喜爱看色彩艳丽、图形鲜明、情节生动的图书,更喜欢家长按照图书的内容给他们一边看一边讲。

alt

玩书是宝宝爱上阅读第一步,对于手中的书本,宝宝不是撕扯和摔打图书就是啃咬,很难跟随父母一页页翻读下去。好多父母经过多次尝试失败之后,最终也就不得不鸣金收兵,这样做会抑制了宝宝从小喜爱阅读的美好念头,对宝宝的发展不利。

随着宝宝的长大,父母可将一些书籍放在宝宝的活动范围之内,如在一只小书柜里放满儿童图画书,让他自己去取、阅读和替换。

8个月:掌握和培养宝宝的情绪倾向

让宝宝开心地笑

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性格开朗,有乐观稳定的情绪,这有利于其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乐于探索,好奇心比较强,这样会使宝宝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更有利于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在笑时面部表情肌运动,胸肌、腹肌参与共振,可对多种器官起到锻炼与按摩作用,故多笑的宝宝体格较为强健;笑对心脏、肺脏、胃肠功能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宝宝的笑对大脑发育是一种促进,被誉为“一缕智慧的曙光”,年轻的父母应及时抓住这“一缕曙光”,作为早期智力开发的一种方式。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要多向宝宝微笑,多抱宝宝,与宝宝肌肤接触,并给宝宝新奇的玩具、画片等激发宝宝面露笑容或发出笑声,还要多和宝宝玩亲子游戏,让宝宝在父母所创造的快乐氛围中开心地玩、开心地笑。

随着宝宝的长大,他学会了察言观色,这时父母的表情便是宝宝的“天气预报”。在宝宝心目中,父母在微笑即是晴天,自己可以笑、可以闹;父母不笑不恼,是阴天,宝宝会笑,但会加点小心;父母脸色阴沉,表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宝宝会躲进自己的世界,小心翼翼。

因此,父母要尽量让自己和颜悦色,把工作和生活分开,别让工作的紧张气氛带到亲子间的交流中,也不要为了树立“家长威严”而一直保持“黑脸”,父母的“黑脸”可对换唱,否则分工太明确,不利于宝宝性格的成长。

alt

提高宝宝的情绪能力

情绪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正确估测自己的能力,即能觉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感情;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也能恰当分析自己情感的起因;激励自己的能力,即能克服自满和迟疑,调动自己的情绪去达到某个目的,还能较持久地保持这种动力;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即对他人情感具有敏感性并能理解别人的观点,欣赏不同人对事物不同的认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能掌握别人的情绪、社会能力和社会技巧。

积极的情绪对宝宝的行为起促进和增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宝宝的行为能力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培养宝宝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对宝宝的成长发展十分重要。为了培养宝宝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父母首先要了解宝宝情绪的特点,对症下药,如在宝宝8个月的时候,父母要和他多进行情绪交流,并注意他的发声和表情,及时给他一个恰当的回应,等到宝宝18个月的时候,要教他解决问题的能力,爸爸妈妈可以出一个问题,帮助宝宝来解决。

其次,父母要尽量拓展宝宝的兴趣,丰富宝宝的生活,让宝宝热爱生活。此外,父母要学会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转移注意力、控制宝宝情绪等。

把握宝宝的学习时间

宝宝的做事情持续性很短,他其实并不想中断,而是太忙了。屋子里有太多事情,每一个柜子的门都要开开关关,插头要拔起来,地毯上的东西要捡起来塞到嘴巴里。七八个月大的宝宝不断地好奇和破坏着。他也想学数学,但是一次只能看五张,在一分钟之内学完。时间太久,他就会离开,留下不知所措的父母。所以大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之后,就会定下来,不轻易改变;宝宝是动的,一直在改变,因此我们必须跟上宝宝的脚步。

9个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排便

宝宝每天都基本上能够按时排大便,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每天定时给宝宝把大便。有的宝宝已经可以不用尿布了。但是这时的宝宝还不能自己有意识地控制大小便,只是反射性地排便。有的宝宝排大便前脸部会有表情,学会发出“嗯嗯”的声音来示意。只要大人多加留意,都可以准确地捕捉到宝宝的排便之需,及时帮他们解决。

睡眠

这个月的宝宝每天需要睡14~16个小时,白天可以只睡两次,每次2小时左右,夜间睡10小时左右。夜间如果尿布湿了,但宝宝仍然睡得很香,可以不必马上更换。宝宝大便的情况,要立即换尿布。即使白天睡觉较多的宝宝,一白天的睡眠时间也会减1~2个小时。由于这个月的宝宝运动能力增强,即使白天睡觉,晚上也照样能睡得很好,因此妈妈爸爸不用因为宝宝白天睡觉问题而担心。

适当增加宝宝户外活动

户外活动的重要性毋庸赘述,加强户外活动的好处是妈妈们都知道的。即使冬天,在不太恶劣的天气里,在注意保暖的情况下,适当地让宝宝接触室外冷空气,也是非常必要的。

户外天地广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宝宝在大自然中游玩,有助于激发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是帮助宝宝喜爱大自然的好方法,这适合于每一个宝宝,而且父母和宝宝一起在户外玩,还可以增进家庭亲密关系。嫩嫩的、涩涩的小草、硬硬的树干、香气扑鼻的花儿,这些感受都是无法在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得到的。

alt

从健康角度来看,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空气、阳光和水,可以增加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日光的红外线能扩张皮肤血管,紫外线可杀菌;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还可以促进宝宝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预防佝偻病和贫血。户外活动还可提高呼吸道黏膜抗病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户外活动时衣着不宜过多,有的妈妈爸爸总担心宝宝受凉,每次外出时都给宝宝穿上大衣,戴上帽子、口罩、围巾等,全身捂得严严实实。这样做的结果,会使宝宝的身体无法接触空气和阳光,而且容易大汗淋漓,导致着凉。如果宝宝活动之后流汗,要注意不要吹风,适量的出汗对宝宝的身体有好处。

宝宝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还应根据季节变化、气温的高低、新生儿适应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如在夏季,可在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在户外阴凉处睡眠和玩耍。冬季可在上午9点后,到下午3点前进行户外活动。

理解并培养宝宝好奇心

心理学家对好奇心的定义是: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正是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才促进了整个人类群体的向前发展。

特别是婴幼儿时期的宝宝,好奇心更强,他们总是希望洞察和探究一切他所接触到的事物。好奇、好动,喜欢探索周围事物的奥秘,这也是宝宝学习的原动力。父母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宝宝的好奇心。

要培养宝宝的好奇心,首先父母要抓住不同年龄宝宝的好奇心特点:9个月的宝宝开始进入一个好奇心极其强烈的时期,宝宝一旦学会了移动自己,就会立刻致力于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开始对外部事物表现出好奇心。家长可以开始对宝宝进行认知、语言、交往、运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宝宝的运动机能发育非常迅速,手指的运动越来越自如,只要手够得到的东西,他一定要用手去抚摸、敲打一番,甚至塞到嘴里咀嚼品尝。宝宝的好奇心和模仿欲都很强,常常会目不转睛地盯着身边的人以及他们手中的物品,一心一意地观察与模仿。

由于1岁前宝宝处于口欲期,什么东西都喜欢去咬一咬,因此要保证宝宝接触物品的卫生,要尽量把宝宝活动的房间整理干净,最好要有一块较大的空间让他自如地活动,使宝宝在爬行时不会有阻碍。父母平时可以不同的方式来和宝宝一起玩各种玩具,如摇晃、捏、触碰、敲打、推、扔、取、传递等,使宝宝从游戏中学到手的各种技能。

1~2岁宝宝有抛扔物品的好奇心,逐渐从爬过渡到行走,这意味着他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了,这个时期最明显的特征是喜欢出门玩,玩具车、气球等能牢牢地吸引宝宝的好奇心。

由于对移动的物体产生了兴趣,宝宝对于物体的“飞行”也投以巨大的关心,往往喜欢用不同的力气、不同的角度扔不同的东西,以便观看不同的“飞行轨迹”。

抓住了婴幼儿不同时期好奇心的特点,父母可对症下药,充分利用宝宝的好奇心来培养宝宝的各种能力,父母要理解和呵护宝宝的好奇心,不能过度干涉和限制。为了培养宝宝的好奇心,父母也应该适当整顿周遭环境,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让他们随心所欲的探索事物,让他们自由探索。

alt

教宝宝懂礼貌

妈妈递给宝宝一件他喜欢的玩具,当宝宝伸手拿时,爸爸在一旁说:“谢谢。”并点点头或做鞠躬的动作。同时,逗引宝宝模仿爸爸的动作。如果宝宝按要求做了,立即亲亲他,表示祝贺。

在爸爸做离开状,妈妈一面说“再见”,一面挥动宝宝的小手,教他做“再见”或“爸爸、妈妈再见”。家里来了熟悉的客人,大人拍手表示高兴,说“欢迎”,并扶宝宝双手模仿拍手动作,以后宝宝听说“欢迎”,就会拍手表示。

alt

但教宝宝时,父母不要太着急,应一周只教一种动作,等该动作完全熟练稳定后,再考虑教另一种动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宝宝的文明习惯,促进宝宝的社交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还可培养宝宝的运动能力。

10个月:形成个性和情绪倾向

模仿大人

训练宝宝模仿大人的风格进行交流,如见到邻居和亲友,爸爸拍手给宝宝看,妈妈把着宝宝的双手拍,边拍边说“欢迎”。可以反复练习,然后逐渐放手,让宝宝自己鼓掌欢迎。以训练宝宝的与人交往能力。

个性的成形

到这个月龄,宝宝往往会故意把玩具扔掉、把报纸撕破、或者把抽屉里的东西都扔出来,每干完一样就高兴一阵子。这时,爸爸妈妈就要注意对宝宝的个性及情绪进行合理的调教。比如说宝宝喜欢将鞋柜门拉开,并将里面的鞋子一只只拿出来,直到全部拿出来才罢休,拿完了,就会十分高兴。但若是你不让他干或让他干自己不想干的,马上就哇哇乱叫、大哭大闹,甚至打起滚来,这就是不良个性的雏形。

情绪调教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因宝宝一哭得凶、闹得厉害就照着他的意志去办,那么久而久之,宝宝不知不觉就会感到有求必应,慢慢会骄横、任性起来。因此,爸爸妈妈在疼爱的同时还必须让宝宝学会自制、忍耐,不行就不行,不能做的就不能做,可以给宝宝一些其他的玩具拿,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此外,更要防止宝宝发生意外。当宝宝想把手指往电器插座里伸,或乱动煤气开关等有危险的事情时,爸爸妈妈就要反复责骂,使宝宝明白这些是不能乱动的,慢慢地宝宝就不会乱来了,其个性与情绪也会朝良好的方向发展。

11个月:父母的行为举止会被宝宝模仿

这时期的宝宝已经学着模仿周围大人的动作,但是限于能力,宝宝只能学会部分动作,所以有时候分外搞笑滑稽,让父母忍俊不禁。例如看到父母扫地或擦脸时,宝宝会蹒跚着或扶着墙根去拿着小扫帚扫地,乱扫一通或拿起毛巾或随便一块布在身上乱擦。

这时父母不要阻止宝宝,而是积极鼓励宝宝模仿,如:当宝宝拿着扫帚乱在地上划的时候,父母可拿起一把扫帚在宝宝眼前做出扫地的动作,或宝宝拿毛巾在自己身上乱擦的时候,父母可拿一块毛巾慢慢地做擦脸或擦手的动作,并鼓励宝宝模仿这些动作。

父母要抓住宝宝爱模仿的这个特性,积极训练,平时在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强调一些简单的动作,有意识地让宝宝模仿。如果在家里有人大声喧哗时,妈妈可以将示指竖起来放在嘴唇边,发出“嘘嘘”的声音,宝宝多看几次后会自己做出动作,还会理解其中意思。

宝宝会模仿大人的动作了,父母除了要给宝宝模仿的机会外,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以便给宝宝树立良好的形象,让宝宝从小模仿大人的良好举止行为,养成举止文雅大方的好习惯。

alt

12个月: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宝宝的心理变化

这时宝宝的心理发育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情绪和个性与以往不同。这时,宝宝能意识到他的行为能使你高兴或不安;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因为他已经会因妈妈抱其他小朋友而“不高兴”了。

在生活习惯与行为准则上,也渐渐向良好的方面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模式。

睡眠

这个月的宝宝每天需睡眠12~16小时,白天要睡两次,每次1.5~2小时。有规律地安排宝宝睡和醒的时间,这是保证良好睡眠的基本方法。所以,必须让宝宝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睡前不要让宝宝吃得过饱,不要玩得太兴奋,睡觉时不要蒙头睡,也不要抱着摇晃着入睡,要给宝宝养成良好的自然入睡的习惯。

排泄

每天尿量为10次,每次约60毫升,大便的次数比小便次数少得多,1岁以内1~4次,吃母乳的婴儿次数可更多些。1岁断奶吃饭后,大便只有一两次,这时家长更应重视排便的调教,使宝宝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早期阅读能力的开发

早期阅读从9~12个月开始最适宜。对于宝宝阅读的引导,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进行,爸爸妈妈不能操之过急。

通常,9个月到2岁的宝宝活泼好动,往往会把书作为玩具,喜欢撕书、咬书、玩书,这时爸爸妈妈不必干涉。因为,这一阶段正是宝宝的潜阅读时期和语言的萌芽期,爸爸妈妈的任务就是让宝宝对书感兴趣,让宝宝从小就喜欢书,不要以大人的要求去约束宝宝。

alt

建立正确的生活规律

人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是相互促进的,尤其在新生儿时期更为突出。因此,作为爸爸妈妈应当根据宝宝的年龄特征,对宝宝一昼夜的各种活动和休息形式作出合理的安排,并准时交替,使宝宝有规律地生活,让宝宝自由活动不受束缚,从而能经常处于快乐状态,使心理得以正常的发展。

引导宝宝主动说话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宝宝主动与人说话和模仿发音,积极为宝宝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要让宝宝主动向人问好:“您好”“谢谢”等。还要让宝宝学习用“叔叔”“阿姨”等称呼周围熟悉的人,见到了就要叫一声。

此外,还要鼓励宝宝模仿大人的表情和声音,当模仿成功时,爸爸妈妈要做出高兴的表情,去鼓励宝宝一下,培养宝宝积极主动的性格习惯。

1岁1~3个月:让宝宝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

排泄

1岁以后宝宝的大便次数一般为一天1~2次,有的宝宝两天一次,如果很规律,大便形状也正常,父母不必过虑,均属正常现象。每天应坚持训练宝宝定时坐盆大便,慢慢养成宝宝定时排大便的习惯。教会宝宝自己上厕所并非一日之功,有的宝宝两个月后就能学会,有的宝宝则需要半年才能适应,因此,大人需要做好耐心辅导的心理准备。

睡眠

宝宝睡觉最迟不能超过晚上9时,一般以晚8时前睡觉最为适宜。宝宝入睡前0.5~1小时,不要让宝宝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不讲紧张可怕的故事,也不要玩玩具。晚上入睡前要洗脸、洗脚、洗屁股。形成按时主动上床、起床的习惯。

让宝宝养成自然入睡的习惯,宝宝上床后,晚上要关上灯,宝宝入睡后,成人不必蹑手蹑脚,也不要突然发出大的声响,如“砰”的关门声或金属器皿掉在地上的声音。要培养宝宝上床后不说话、不拍不摇、不搂不抱、躺下很快入睡、醒来后不哭闹的习惯。并且不要安抚性地给宝宝含奶头、咬被角、吮手指,让他靠自己的力量调节自己入睡状态。更不要用粗暴强制、吓唬的办法让宝宝入睡。

选择内容优美的故事

为了让宝宝安静入梦,最好挑选有安定感、情节变化平静的故事,宝宝才不会越听越兴奋,如《会飞的小蚂蚁》《彩虹尾巴下面的青蛙》《小白兔的种子》等;家长讲故事时,要把故事讲得有安宁的气氛,并不时针对宝宝的年龄和心智发育,稍微调整故事内容。

1岁4~6个月:养成用多种方式抒发情绪的习惯

赤足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会让宝宝光着脚到处乱跑,担心宝宝赤脚会把脚划破,还有一些家长担心经常赤脚会影响脚的美观。其实,从健康角度讲,让宝宝赤脚玩耍一下很有益处。在日本幼儿园、中小学校里,经常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宝宝在老师的带领下,赤着脚绕着操场或沿着走廊进行慢跑活动,这就是著名的“赤足训练”。细心的父母或许会发现,宝宝很喜欢光脚,大多数宝宝爱出脚汗,鞋里又潮又闷。经常赤脚可以满足宝宝喜欢光脚的愿望,让宝宝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还可以减少由于鞋子内细菌感染而致的脚部软组织炎症。

专家研究发现,脚部血液循环的好坏,与脑、骨盆内的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经常赤脚活动,有利于保持全身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并且能调节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功能,提高肌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光着脚走路,如同对脚趾和脚掌心等部位的穴位进行按摩,能健脾益肾、镇静安神,对小儿遗尿、消化不良、小儿便秘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alt

玩球开启宝宝的智力

玩球是每个宝宝童年甚至一生中最频繁的游戏或活动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球类游戏或运动可促进宝宝的智力发育。宝宝从几个月时就会玩球,那只是限于抓握、触摸等方面,但随着宝宝的长大,玩的种类可以越来越多,球对宝宝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丰富。

1岁半的宝宝在玩球时,除了刺激爬行和两只小手的抓握能力,促进四肢和手部肌肉的发育外,还能够锻炼宝宝的下蹲、弯腰、站起等动作的敏捷性,培养宝宝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耐心,培养宝宝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宝宝在欢乐的气氛中体会友爱与合作的精神等等。

等宝宝再大一些,大动作能力更加成熟,能够奔跑、蹦跳,或边跑边抓握时,还可通过和宝宝传球、投球来促进他的四肢、手脚配合的能力,提高他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如父母和宝宝相距1米站好,由宝宝将球用力投向父母,父母把球还给宝宝,反复传递。父母与宝宝之间的距离可随宝宝的熟练程度的增加而递增。父母可教宝宝连续拍球,移动双脚追拍球,从而让宝宝学习四肢互相配合,促进他的四肢协调运动能力。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如:旋转球、左右手互相传球,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踢球锻炼下肢力度和身体平衡能力等等。父母要根据宝宝的具体发育状况和能力,选择适合宝宝的玩法,让宝宝玩得开心,玩出智慧。

不要随意打断宝宝说话

语言是人们发表意见、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每个人都有向他人倾诉的欲望,即使是刚刚学会说话的宝宝也不例外。实际上,宝宝倾诉的欲望更强烈,因为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关注,得到家长的鼓励与帮助。可是如果宝宝的倾诉总是被家长打断,想说的话说不出来,宝宝会逐渐对家长失去倾诉的热情,就会逐渐形成孤僻、内向、抑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聪明的家长,在宝宝倾诉时,不要随意打断宝宝的话,而给宝宝一个尽情倾诉的机会,这样家长才能更了解宝宝,而且还会拉近家长与宝宝之间的距离,使父母和宝宝之间的感情更融洽。

alt

1岁7~9个月:生活习惯和情绪习惯同样重要

宝宝的情绪培养

如果宝宝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常常表现为容易分心,不容易满足,易冲动,有时还具有攻击性。在1岁之前的宝宝缺乏自我控制能力,1岁后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力,这个时候,如果父母经常和宝宝玩“藏猫猫”游戏或其他训练,可以很好地提高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宝宝的耐心程度。

训练宝宝自己洗手

父母可以培养宝宝洗手的习惯,在洗手时小手可以灵活的来回搓动,以促进手部的锻炼。滑滑的肥皂泡沫,也会让宝宝产生深厚的兴趣,在洗手时可以让宝宝感知双手之间互相运动。这时,父母也要有勤洗手的习惯,给宝宝做出榜样,让模仿力强的宝宝学习自己洗手。所以宝宝周围的大人首先要有勤洗手的好习惯。否则给宝宝讲多少勤洗手很重要之类的话都徒劳,宝宝从心底里不会看重洗手,因为父母不洗没有关系,为什么自己要洗呢?在宝宝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要当着宝宝的面洗手,让宝宝对洗手感兴趣。

alt

鼓励宝宝勇于承担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的宝宝是受欢迎的,可以为自己赢得赞许、信任、朋友等。这样的好处不仅使宝宝摆脱自我中心,知道外部世界并不总是能为所欲为;还能让宝宝遭受必要的情绪挫折,体验到后悔、难过、害怕是什么东西;此外还可让宝宝学会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如果宝宝做错了,就要鼓励他勇敢地承担责任。如把伙伴的玩具弄坏了,就要让他明白,是由于自己的过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并帮助宝宝承担责任,陪他一起去买玩具赔给伙伴,并且向伙伴道歉。

让宝宝学会认错

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家长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有时候宝宝认错可能是缺乏一定的勇气,害怕承担后果,这时家长应和宝宝站在一条线上,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1岁10~12个月: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培养宝宝的学习兴趣

宝宝的兴趣往往是他某种天赋和素质的先兆。有位学者曾把宝宝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积极性比做父母撒在宝宝心田里的一粒小小的火种,父母不仅要帮宝宝将这粒火种点燃,还要小心呵护这小小的火苗,要“哄”着它一点点燃起来。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自觉性强的学生,大都注意力集中,肯动脑筋,爱提问题;而那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往往很被动,学习不专心,敷衍了事,遇到困难易产生消极畏难情绪。而宝宝的兴趣是从小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不同的年龄段往往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大人要经常问一问宝宝的兴趣是什么,要引导宝宝不断地发展兴趣,从学龄前就开始培养宝宝的兴趣爱好。

培养宝宝的情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一生,情商的影响大于智商。情商萌发的时间很早,新生儿时期开始感受和学习,童年时期便逐渐形成。在情商的早期培养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言传身教

父母应该尽量以一种乐观、积极、稳定的情绪出现在宝宝面前,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首先应学会控制自我情感,以自身的好榜样影响宝宝,不要在宝宝面前吵架或发脾气,更不能把宝宝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

帮助宝宝控制情绪

首先要让宝宝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鼓励宝宝表现积极的情绪,如热情、欢乐、乐观、和善等,教宝宝控制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抑郁、悲观、愤怒等。但应把握好尺度,过分压抑宝宝的情绪会适得其反。

2岁1~3个月:寻找学习的乐趣

发现宝宝的兴趣和特长

宝宝有自己特殊的兴趣,没有谁比父母更能发掘他们的兴趣所在。发现宝宝的兴趣后,父母要正确引导宝宝向那个方向发展,从而开发宝宝在该方面的潜力。每个宝宝都有优点,可以通过宝宝的优点、特长,鼓励宝宝在这方面取得成功,趁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毅力。爱玩是小宝宝的天性,一些益智游戏也能激发宝宝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同时,因为宝宝的年龄偏小,他对有兴趣的事情,一开始往往只凭好奇和热情,因此,父母要引导他从兴趣中探索和思考,从兴趣中获得科学知识,使其保持兴趣的长久性。对宝宝的兴趣不闻不问,无动于衷,是做父母们的大忌。

alt

与宝宝寻找学习的乐趣

宝宝爱看电视、爱玩,不喜欢学习,是因为他觉得学习远不如看电视、玩游戏有趣。父母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宝宝一同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可以让宝宝当“小老师”或来个比赛,如让宝宝跟父母比赛朗读,比赛找错别字,宝宝会乐此不疲。

培养宝宝的自控力

自我控制是有意识地调节、控制、支配情绪以及语言行为的一种意志品质。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宝宝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让宝宝从小学会控制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宝宝生活有序,按时吃饭、睡觉,形成有序的、稳定的时间观念。其次,帮助宝宝认识自己行为的对与错,让他知道“可以这样做,不可那样做”的道理,让宝宝用这些道理来辨别自己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久而久之就会使宝宝增强自我控制情绪能力。

再次,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不仅父母要以身作则,还要充分利用一些健康的儿童作品去影响宝宝。最后,要及时肯定宝宝的行为,逐步树立起宝宝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使其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

alt

此外,父母可以根据宝宝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并在游戏中充分结合自制力、坚持度、自觉性和延迟满足这四项自控能力培养的要素。这类游戏主要有自制拼图、拆卸旧物件、摸瞎、捉迷藏、钻、投、攀、爬等。

2岁4~6个月:注意宝宝的心理需要

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佛朗斯曾这样说:“人所受到的震动有各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却是在个人的尊严上。”

有些妈妈总是觉得没有办法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反正是交流困难,孩子什么话都不愿意对妈妈说,原因很可能出现在妈妈这边。孩子想要和妈妈说话的时候,很多妈妈可能会不耐烦:“去去去,一边玩去,大人说话小孩子别插嘴!”“别烦我,我正忙着呢!”“闭嘴,我说不行就不行!”孩子慢慢地也就变得懒得和妈妈说话了。在妈妈想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却又带有某种想从孩子嘴里“套话”的企图,或是用一些带有冷嘲热讽意味的语言,比如,“我可真羡慕甜甜她妈,这次甜甜又考了一百分。”“你们班这次谁考第一呀?”“小丽是不是每天早上都起来读英语课文呀?”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要想和自己的孩子好好交流,妈妈首先就要做出一个会沟通、会说话的榜样,要懂得维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不能用言语伤害孩子。

幼儿时期是人的社会性萌芽发展时期,开始逐步地喜欢伙伴和团体性的游戏活动,同时心理上的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并且自我控制的能力又较差,所以孩子之间便会经常发生类似的“战争”。孩子打架是不对,应该受到批评,这样才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孩子为了维护自身的自尊,一般也就会跟妈妈僵持一段时间,直到他自己的行为被原谅或遗忘了,孩子的心情才会再度好起来。

alt

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提出的问题有很多,可见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可惜的是很多都被妈妈给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孩子已经把自然界的事物,都看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对自然界没有任何疑问,那是因为从小妈妈就不耐烦地告诉他“本来就是那样”,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会发现他思考问题的角度是那么狭窄,目光是那么短浅,所有问题的答案对他而言只有一个标准。

和宝宝一起学习

和宝宝单独相处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爸爸妈妈要弯下身,做个和宝宝一样大的宝宝,跟宝宝一起学习、练习,这样会让你的宝宝更享受学习的过程。不要充当老师的教导角色,无论你是否精通都要从零开始,和宝宝同步学习,跟他一同讨论,态度要谦和,这样才能激发宝宝学习的兴趣。

父母本身对学习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影响着宝宝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如果父母都很好学、勤奋,每天都会忙里偷闲吸收知识、提高自己,那宝宝自然会受到父母的良好影响。如果父母觉得自己实在没有必要看书,或者不知道看什么,那么不妨看看宝宝的书,了解宝宝所学习的东西,或者找几本名著和宝宝一起欣赏。

alt

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绪表现。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宝宝也不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采取听之任之、放任不管的态度。因为经常的嫉妒反应,会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幼儿时期“自我中心”的心理以及对母亲的依恋,会使宝宝认为妈妈是自己的,妈妈只能关注自己、爱护自己,因此当父母表现出对其他宝宝的喜爱时,难免引发嫉妒心理。

引起宝宝嫉妒的原因很多,如别的小朋友长得比自己好看,个头比自己高,玩具比自己多,画画比自己好,跑得比自己快等。

有的家长喜欢当着宝宝的面夸奖别人,无形中也会滋长宝宝的嫉妒心。有的家长实施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总喜欢拿别的小朋友和宝宝做比较,使宝宝的恐惧、不安、不服气,逐渐转化为嫉妒甚至报复。还有的家长夸奖别的宝宝,单纯是为了帮助宝宝建立自信,这样也许安慰了宝宝,但无形中却助长了宝宝的嫉妒情绪。还有一种原因则是宝宝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当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时,心中难免产生嫉妒情绪。

家长应正确对待宝宝的嫉妒心理,避免在宝宝间做简单比较,或者用同伴刺激宝宝,这些都不利于宝宝心理的健康成长,反而易形成嫉妒、小气等不良心理习惯。

alt

2岁7~9个月:养成不自满的习惯

对于宝宝的点滴进步,父母可给予口头表扬,但不能欣喜若狂地赞不绝口,因为久而久之,会助长宝宝的自满情绪。正确的方法是,在表扬宝宝时,高度重视感情的作用,尽量做到“浓淡”适度。有时父母的一个微笑,也许会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父母应尽量少在外人面前夸奖宝宝,因为宝宝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以为自己非常优秀,从而导致骄傲情绪的滋生。

2岁10~12个月:纠正负面问题

宝宝撒谎怎么办

每个宝宝都会有缺点。许多父母常采用惩戒的方法来纠正宝宝的说谎行为。这种最简易的方法也最容易让宝宝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拒绝改正错误。宝宝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要么是模仿大人,要么是迫于压力。每个宝宝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虽然没有父母教宝宝说假话,但是如果父母为了哄宝宝听话,在和宝宝相处中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是父母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宝宝耳闻目睹,宝宝就会慢慢学会说假话了。

有时候大人们由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说些虚假的话,虽说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宝宝注意到,也会给他留下说假话的印象。宝宝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如果父母对宝宝的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都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不体恤宝宝的一些愿望。宝宝为了逃避处罚、达成愿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说假话。

对此,做父母的应该静下心来反省自己,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批评宝宝不能伤自信

对于宝宝自信心的培养,父母应从宝宝年龄尚小时便开始。父母在帮助宝宝树立独立自主的观念及在建立良好自我概念的同时,还要让宝宝学着自己动手做点儿事,发现并欣赏自己的能力,在成功感中增强自信、提高独立自主的能力。

如果宝宝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生和世界,做起事来充满自信心,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更好地面对各种挑战,正确处理生活道路上的各种坎坷挫折。

alt

父母可以对事不对人的指出宝宝有待改正的做法,但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式,以保护宝宝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凡对宝宝自尊心、自信心有损害的批评方式都不可取。如果父母经常严厉地教训宝宝,宝宝就会渐渐地真的对自己的错误不在乎,对父母的话无动于衷。

提高宝宝的辨别能力

宝宝年纪小,辨别是非能力弱,所以他的模仿没有明确的道德标准,不是专门模仿好的行为,也不是专门模仿坏的行为,而是从兴趣出发,对什么有兴趣就模仿什么,对什么感到新奇好玩就模仿什么。这样模仿久了,就潜移默化受到好或坏的熏陶,变成道德行为习惯。父母要引导他们明确认识模仿什么,追求什么,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好的,值得模仿,什么是不好的,不应该去模仿。

对他们的玩耍,要经常留心观察,对一些不健康的模仿行为要及时纠正和制止,并告诉宝宝不能模仿的原因和道理。

对模仿不良行为的宝宝要及时加强教育,讲清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危害,让宝宝未形成习惯时就及时改正。

3岁1~3个月:做家务培养爱劳动的习惯

孩子小的时候看见妈妈扫地、擦桌子、拖地板,也会依葫芦画瓢。妈妈要把握时机训练孩子做简单的家务劳动,耐心地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并陪着他一起做完。当孩子能听懂大人的意思时,可以让他收拾玩具,这可奠定孩子日后做家务的基础。利用一起做家务的机会进行教育,做家务也能成为经验分享的好机会。肯定孩子的努力:妈妈要让孩子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并多给予鼓励和赞美,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及自信心,肯定自己的能力。

为孩子提供教务劳动的机会,对孩子的劳动教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是妈妈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的。应当让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参与家务劳动、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唤起孩子对劳动的情感和愿望。

3岁4~6个月:培养宝宝正面的情绪

建立母子间的信赖关系

孩子如果有了不满足感,就会发出种种感情的讯号,希望能够引起妈妈的注意,这时他的欲望是很强烈的。此时,如果妈妈完全置之不理,孩子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某些怪异的行动。同时,宝宝心中会怀疑着“妈妈是不是不再爱我了?”这样下去妈妈与孩子间的信赖关系就面临瓦解的危机。

如何才能够取回孩子对妈妈的信赖和爱恋,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他的撒娇,并且陪着他愉快得玩耍。当孩子由于欲求不满,而有咬指甲的情形时,处罚他或用胶布将手指包住,这都是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情感形成无声的教育动力

情感的建立可以促使孩子自觉地接受妈妈的教诲,可以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因为它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情感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妈妈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妈妈在一起,就产生了亲切感,妈妈尊重、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就更加尊敬妈妈。

从心理和情感上关心孩子

这个阶段,孩子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期望和信仰,并能把“我的”同“你的”相区别,他不仅能顺利地与周围人交往,还能从中了解自己,这就是所说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如果妈妈现在正为孩子有“坏脾气”而烦恼,或为有一个不听话或好斗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妈妈应该想想她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出了几分努力。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妈妈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关心程度,已经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心却存在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是很常见的,不当的引导、教育,以及不当的刺激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一贯采取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这两种倾向时。3~6岁的孩子还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他们在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特点。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情感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所以进行关爱情感的教育要抓早、抓好,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妈妈要充分抓住孩子情感的关键期,积极地促进其发展。

alt

3岁7~9个月:让宝宝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成功者都或多或少有些“与众不同”或“超凡脱俗”的个性,这两个词语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展示并表达独具特色的思想,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宝宝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爱思考的习惯。父母应多用心思,借助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琐事以及一些游戏,帮宝宝将他的大脑“转动”起来。

营造一个思考的氛围

在生活中,营造思考的氛围,对宝宝形成独特的个性,养成有创新意识的思维和举动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宝宝小或以为宝宝不懂事,需要大人照顾等而把他看成是大人的附属品,要知道宝宝也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空间。

倾听宝宝叙述自己的想法

宝宝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尽管如此,父母仍要抓住他们谈话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们深入地“阐述”,使他们尝到思考的乐趣,以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在游戏中“动脑”

宝宝都喜欢玩水、玩沙,而在此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多“难题”,这时,守在一旁的父母最好不急于给出答案,要给宝宝时间,鼓励他们“启动”自己的大脑去解决。

3岁10~12个月:培养责任感

从小培养宝宝的责任感

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妈妈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家庭教育中,使宝宝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心理学家说:“一个‘被需要’的人是容易拥有幸福感的。”可许多母亲偏偏就不懂得这一点,不舍得给予宝宝“被需要”的机会。母亲太能干了,什么都一肩挑起来,从不轻易在宝宝面前示弱。在这样的强势母亲面前,宝宝就只好选择弱势了。

父母不妨选择一种与众不同的育儿方式,心甘情愿做个“傻”父母,给宝宝一些展示的机会,让宝宝拥有成就感。此外,在宝宝与他人的交往中,家长应教宝宝照顾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尊敬老人。爸爸妈妈带宝宝外出游玩时,应让宝宝懂得爱护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任意践踏草地。这些规则的约束,会让宝宝逐渐建立起初步的社会概念和责任感。给宝宝一片天地,他们会描绘出绚丽的世界;给宝宝一个机会,他们会送给你许多的惊喜。

模仿能力很强

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均有较大提高,能较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上,记忆保持的时间也逐步延长,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成分逐渐增多。思维能力也逐步由直觉行动性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这个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也特别强,大人的言行举止、姿势神态、习惯方式等一招一式他们全要模仿,孩子在模仿中会学到很多知识、懂得很多事情,但也容易模仿大人的不良言行等。

4岁1~3个月:重视宝宝的性格培养

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性格的影响可以渗透到个性的其他部分,改变气质的消极部分,巩固发展积极成分。俗话说“勤能补拙”,就是说勤奋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性格标志着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良好的性格对孩子日后的成长有积极的意义。

alt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体现。从孩子心理和教育的理论看,0~6岁是一个人一生中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段,是一生中最富有可塑性的阶段,也是人的智能和性格奠基最坚实的阶段。性格能够鲜明地显示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比如,对社会的责任心、诚实、正直等。性格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性格的初步形成是始于婴幼儿期,3岁的幼儿在性格上已有了明显的差异。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幼儿期的生活习惯。

每个妈妈都应该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育儿,使婴儿产生固定性反应,即形成了习惯,每个个别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构成了个体的性格特征。婴儿正是在家庭中,由生活习惯和固定的行为方式养成了最初的习性,以此构成了其性格组合中的最基本成分。

孩子的性格培养应比知识获取更加重要

孩子的性格培养比知识的获取更加重要,幼儿时期知识掌握的少,成年时可以弥补,但性格的缺陷成年是不能弥补的,实际上自然知识的获取主要是在少年时期、青年时期和成年时期,社交、为人等的社会知识则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到青年时期就定型了,成年之后是很难改变的,成年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在社会上和人打交道。有育儿专家认为,对儿童来说,信任、耐心、责任感、自信心、投入是最重要的5种品质。关于孩子后天的培养,对这些品质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妈妈是教育的主导者和施教者。

培养孩子对他人信任

对婴儿来说,产生信任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满足他的基本需求,饿了给他奶吃,尿了就换尿布,经常跟他说话、唱歌,用眼神交流,告诉他“宝贝,妈妈爱你”。不要忽略婴儿的需求,让他在一个舒服、安心的环境里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对幼儿来说,建立信任感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给他一些关注。培养孩子对他人的信任,可以从日常的小事做起。比如,搂抱孩子的时候让他有强烈的安全感,使孩子对陌生的世界产生信任,渐渐在内心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妈妈要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予关注,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如果妈妈总是给予他过多的刺激,每天让他做很多运动,会引起他的厌烦。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让他感到你很了解他,才能让他对你产生信任。

培养孩子的耐心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耐心的人,妈妈要记住自己是孩子的榜样,如果妈妈做事无规律,你就不能期待孩子做事井井有条。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交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培养耐心。如果孩子因为搭不好积木而发脾气,把积木扔掉。妈妈可以告诉他,积木搭不起来确实使人不高兴,但是把积木扔掉也解决不了问题,然后引导孩子完成积木搭建。孩子还没有建立时间观念,让他学会耐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你正在收拾乱七八糟的玩具,孩子却要出去玩,这时不要说“等10分钟”,而要告诉他:“等我把玩具全部放到玩具箱才出去。”

alt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很多妈妈认为孩子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动手做事,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果不想培养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的话,千万不要做万事包办的妈妈。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把小纸团递给你,大一些时让他收拾自己的玩具。这些都是小事,但对培养孩子责任感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让孩子建立自信心,最好的途径是让他独立完成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一些事情。到了合适的年龄,试着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比如,吃冰淇淋时,可以让孩子选择是吃巧克力口味的还是吃草莓口味的,让他从小事开始为自己做主。孩子的投入,就是让孩子知觉他人的感受。知觉他人的感受是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的基础。3岁以前的孩子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他只能从自身出发感受世界。

有些孩子生活里常自我预言“我很没信心”“我是没用的”等,这种消极的心理会让他没勇气尝试新的事物。

父母应该让孩子先尝试去面对、体验、感受、判断处理自己面对的困难。父母从旁引导、积极的表扬、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淡化“我无能”的心理,建立“我也行”的心理。如:“妈妈知道你能整理好,别心急,想一想,你就能把事情做好”“只要你有心尝试,一定能完成它”。

随时巩固孩子的信心,孩子只有在不断鼓励中,自己又不断的努力,才可以建立起自信心。父母更需要随时并恰当的鼓励他们。

4岁4~6个月:培养精神品质和行为品质

鼓励孩子再试一次

妈妈应该学会用“再试一次”这句话激励孩子,孩子在学习走路的时候,做妈妈的都会面向孩子,伸出双手,迎接着还不敢大胆迈步的孩子。孩子摔倒在地的时候,妈妈会鼓励孩子说:“爬起来,再试一次!”就此培养了宝宝百折不挠的精神,并将在宝宝今后的生活中被习惯性的使用。

不乱动别人的东西

虽然对于小宝宝来说喜欢动别人的东西是很正常的,但父母如果放任自流,不加约束,可能会养成宝宝这方面的不良习惯,在以后与人相处时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一个年龄尚小的宝宝乱动别人的东西还情有可原,但如果长大成人了这种习惯还不改,那就成了毛病,很不受别人欢迎,甚至不利于宝宝的发展。而习惯一般都是小时候形成的,因此父母最好在这方面多给宝宝讲一些规矩,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宝宝这方面的意识。

alt

有这样一篇短文,大致意思是某外资企业招工,工资很高,要求严格,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到最后一关总经理面试,突然总经理说他有点急事,让这些学子们等他10分钟。总经理走后,这些年轻人围住了经理的大办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来信,没一人闲着。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面试结束,没人被录取。大家很疑惑,经理告诉他们,他不在的这段期间,大家的表现就是面试。这些年轻人的举动都在摄像头内,经理看得清清楚楚。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不乱动别人的东西不仅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品质和素养。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也都在为宝宝这方面的习惯发愁,让我们一起看看妈妈们的烦恼及专家的建议: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告诫宝宝,不仅在家里不能随便翻动家长的柜子和抽屉,去亲戚朋友家,也不能乱动别人家的东西,不能随便到别人家的冰箱里拿东西吃。应明确告诉宝宝,虽然亲戚朋友会说“没关系,这里和自己家一样”之类的话,但宝宝还是不能随便乱动,不能把别人的客气当成随便。别人给的东西,也要经过大人同意后才能接受。

alt

4岁7~9个月:应对负面习惯

不要纵容孩子的任性

任性,就是指对个人的需要、愿望或要求毫不克制;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如果任其发展,任性的孩子难以与别人合作,也难以与别人友好相处,更难以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孩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情缺乏认识和判断能力,多少都有点任性。

任性是妈妈迁就的结果

任性的孩子除了与自身天生的秉性有关之外,最主要的是与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关。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妈妈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迁就他,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孩子放任自己的心理定式,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并要求他人服从自己。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妈妈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以往迁就的结果。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握爱的尺度,不要过分地、没有原则地宠爱孩子。

了解孩子任性的原因

妈妈要注意了解孩子任性的原因,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就事论事地告诉他这次错在哪里,而不要不明原因地教育孩子“不能任性”“你这样做不对”,或是全盘否定孩子,否则,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任性更加难以纠正。孩子的任性表现出来是千差万别,所以解决任性的方法也要因人因时因事加以实施。

在行为上约束孩子

孩子出现任性行为的时候,妈妈应该在情绪上表示理解,但在行为上要坚持对他的约束。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发现餐桌上没有他爱吃的菜,拒绝吃饭。这时妈妈也不应该迁就他而给他重新做,应明确表示饭菜已经准备好了,就不应该随便更换。

还可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比较分散,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爸爸妈妈如果能抓住宝宝的这一心理特点,转移宝宝的注意力,就能够让宝宝一时的任性转移到其他地方。

进行适当的惩罚

有的孩子当自己不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纠缠不休,这时妈妈可以暂时不去理他,让他感到哭闹的方法是无效的,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停止任性的行为。妈妈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对他说“相信你以后会听话的”之类的话来鼓励他。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比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饭,妈妈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妈妈可以让孩子承担一些因为他任性而造成的恶果。

alt

给宝宝更多的关爱

在只有一个宝宝的家庭中,家长要给宝宝更多的关爱,即便工作和家务十分忙碌,也要抽出时间陪伴宝宝玩耍,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如果宝宝对妈妈顾着和爸爸或者其他人说话不理他表示愤怒,对宝宝可以进行安抚让他平静,再让爸爸也抱抱,让他知道爸爸没有恶意。

父母不应该把宝宝丢给家中老人照顾,自己甚少过问,缺乏父爱母爱的宝宝心智发育一般都不如完整的家庭好。

培养宝宝博大的胸怀

在宝宝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热情鼓励宝宝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积极支持宝宝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宝宝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对遭到不幸的人给予同情,不可纵容宝宝幸灾乐祸,以助长宝宝的嫉妒心理。对宝宝的挫折,要耐心地同宝宝一起做认真的理性分析,帮助宝宝找到失败的原因,支持宝宝再做努力,决不可让宝宝怨天尤人。要使宝宝经得起任何风吹雨打,对别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人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自己的失败具有再努力取得成功的信心。

alt

4岁10~12个月:建立宝宝的信心

alt

奖励不能太频繁

妈妈对孩子的进步应给予奖励,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够乘胜前进,可过多过频的奖励会让孩子觉得奖励过于廉价,不但不能起到激励孩子学习的作用,相反还容易增长孩子学习的惰性,无须努力就能够得到奖赏,以后在学习上也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了,这对孩子持续的进步会带来消极影响。过多的赞扬也会让孩子把学习、劳动、做好事的目的都变成“得到表扬、赞美”或“得到奖励”,从而走入追逐“赞美”的误区。太频繁的奖励像分发糖果一样,很快就会失去它的价值。

奖励不一定很昂贵,但要有创意,能够让孩子感觉到欣喜,但必须在合适的时间给出,不要孩子有一点点的进步,妈妈就对孩子给予物质上的极大奖励。有时候一句赞扬、一声喝彩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妈妈应该表扬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是天赋,比如聪明、美丽、可爱等,因为那不是他的功劳。表扬带来的喜悦度是跟表扬的密集度成反比的。

妈妈应该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严加控制,只有完成很难的任务后,才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孩子对待奖励也变得格外珍惜,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

相信宝宝的潜能

其实宝宝虽然年纪小,但“功利”心却不小,每当宝宝做某事时,如果父母要用赏识的口吻给予肯定,宝宝就会尽力做得更好,以得到父母的更多赏识与夸奖。比如让4岁的宝宝自己穿衣服,不要说:“你现在自己穿上衣服,下午就给你买雪糕。”而只需说:“我想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穿上它了。”在这样的提示下,他努力穿好了,就会感到自己确实已长大了,就会在此后每天的努力中巩固这种感觉,从而自信心大增。

5岁1~6个月:养成感恩的习惯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妈妈却从没有认识到游戏的真谛,妈妈不知道尊重孩子的天性。应该看到有些妈妈认识到了,支持孩子去游戏,创造条件让孩子去游戏,但有些妈妈仍然不了解游戏的重要价值。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妈妈到幼儿园接孩子时,总爱问:“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如果孩子说:“我们玩了!”妈妈会马上表示出不满。“幼儿园经常让孩子玩,能玩出什么名堂来!”更有甚者,有些妈妈带着“怕输”的心理,违背儿童的天性,用成人的计划去“塑造”孩子,整天关注的是让孩子学这学那,不顾孩子的兴趣。有的孩子在这种学习重负下,童年还没度过,童心已经泯灭。

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智力潜能,妈妈需要了解孩子的个体特点,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教育观、儿童观关系到祖国的花朵,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和人类的未来。

alt

让宝宝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爱宝宝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爸妈们愿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在父母所给予的无穷无尽的爱下,不少宝宝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

当今,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和家中其他亲人都把宝宝视为“掌中宝”“手心肉”,一切都以宝宝为中心,不仅倾注了全部的爱,还为其劳尽了力、操碎了心。在现实生活中,就有相当数量的宝宝,全然不懂得感恩,有的家里甚至出现了“孝敬”对象颠倒的现象,难怪有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孝子,孝子,孝敬儿子。”如何让宝宝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成了我们值得去关注,去深思的话题。父母们该自我反省一下,爱的付出也有讲究,“不求回报”的爱也并非都是好的。从小学会爱别人,使宝宝健康成长,而“爱”的前提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因此,教会宝宝感恩,也是父母“爱”的必经之路。

为宝宝营造一个感恩的环境

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环境里长大的宝宝,他能真心感受到什么是感恩。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做好示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宝宝进行教育。在这种氛围中,宝宝耳濡目染,也学会向父母道谢,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

为宝宝提供感恩的机会

父母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宝宝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格多少钱,回到家里都要求宝宝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宝宝亲手制作贺卡送给幼儿园的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要让宝宝知道,即使是来自父母那最简单的衣食、最质朴的关怀,也无不倾注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这种爱是独一无二的。这样,宝宝才能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理解并爱父母。父母要告诉宝宝,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都要记得感恩。

培养宝宝良好道德品质

这个阶段的宝宝即将进入小学,其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交行为的中心环节是如何从小就培养起优良的道德品质。

家长要从宝宝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中进行培养。主要有“五爱”(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这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应当从周边最简单的事做起,逐步达到这一目的;其次要培养宝宝懂文明、讲礼貌,如见人打招呼、乐于助人、不乱翻别人东西、生活有规律、不打仗、不讲脏话、讲卫生等,要培养宝宝爱集体、爱劳动、艰苦朴素、诚实谦虚、遵守纪律、勇敢活泼等优良品德。这样宝宝不仅逐步建立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促进了宝宝社交能力和社交行为的发展。

5岁7~12个月:培养宝宝爱学习、爱生活的习惯

经常带着宝宝逛书店

大多父母都很少带着宝宝逛书店,主要是因为父母自己没有这个意识和兴趣,还有许多父母嫌麻烦,宝宝需要什么书自己去买回来就成,带着宝宝去书店磨蹭老长时间还不一定能选到心仪的书,而且宝宝看到喜欢的书都想要,给父母带来“经济打击”。

带宝宝进书店可以让宝宝们通过书店的环境感受读书的气氛。宝宝通过与书店“零距离”接触,通过触摸翻阅图书,对书有更直观的认识。他们会发现书店里的书要比幼儿园里的书多得多,从而使他们产生想多读书的愿望。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幼儿图书,有许多一定是宝宝喜欢读的,在这里不用父母教,宝宝自己就会翻开来读,这对吸引宝宝对书产生兴趣非常有帮助。一些宝宝会在书店发现自己喜欢的书,也许不在父母的选择之列,宝宝可购买自己喜欢的书,体验到购书带给他的乐趣,从而对书产生兴趣。父母想让宝宝成为一个爱读书爱学习的宝宝,从小就应该带宝宝去逛书店。

正确对待宝宝的群体生活

宝宝和同伴们在一起时,经常会出现争吵、打斗、抢玩具等行为,父母应该正确对待,尽量让宝宝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有的父母怕别人欺侮自己的宝宝,不让他合群,结果会使宝宝形成孤独、自私的心理,宝宝想不到别人,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这对宝宝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从现在开始,朋友和伙伴对宝宝的影响将越来越强,到上学后会更加明显。他更喜欢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子。爸爸妈妈对此要适应,放手让他去与人交往。宝宝的内心世界也越来越丰富,许多细腻的情感在逐渐发展。大人要照顾到宝宝的各种心理需要,对越来越像个小大人的宝宝,抱着尊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

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