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古文学
第一节 概论
欧洲中古历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5—11世纪)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12—15世纪)是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末期(16—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就文学史而言,最后一个阶段已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中古文学史之内。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拉丁文文学则几乎全是教会文学,当时介乎欧、亚两洲之间的拜占廷文化远远高出欧洲蛮族文化。中古比较有成就的文学大半产生于九、十至十四、五世纪。从地域范围来说,中古文学已扩大到希腊、罗马以外的全欧洲。
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和蛮族登上历史舞台为标志的。帝国内部封建因素——隶农的出现和蛮族的入侵促成了帝国的灭亡。蛮族主要指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各个部落。克尔特人在罗马帝国时期已大都和罗马人融合。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力量是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对东罗马帝国的封建化起过重要的作用。
各蛮族的封建化过程先后不一。从四世纪末开始,匈奴人的西移和蛮族内部的发展引起了民族大迁移。五世纪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各部落在帝国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国家,通过土地集中、公社解体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由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日耳曼各部落中最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在八至九世纪查理大帝的统治下完成了封建化。查理死后,王国分裂为西法兰克(法兰西)、东法兰克(日耳曼)和意大利三个部分。九至十一世纪,封建庄园制和等级制的建立巩固了封建主的统治。斯拉夫各族在八世纪以前还处在氏族社会末期,九世纪左右,先后进入封建社会,其中以西斯拉夫人的摩拉维亚、南部斯拉夫人的保加利亚和东斯拉夫人的基辅罗斯[1]最为强大,基辅罗斯在十世纪已有很高的文化,十三世纪中叶为蒙古人所占领。北欧各日耳曼族以地处边陲,发展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长期保持氏族社会,约在十一世纪前后才开始封建化。
近代欧洲的国家在各部落定居并建立封建国家的过程中已粗具规模。
封建生产方式比以前的奴隶制是一大进步。农奴可以占有部分生活资料和简陋的生产工具,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但剥削仍然极为残酷。作为基层经济组织的庄园为世俗或教会领主所有,生产一切必需品,成为一个自足的经济单位。主要劳动者是农奴,他们依附于土地,负担繁重的生产劳动,受着徭役、租税的盘剥。封建主为了巩固统治,发展了封建等级制,他们各有自己的武装和堡垒,用以压迫人民。封建主和农奴之间的矛盾构成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城市发达以后产生了市民阶级,他们也受到封建剥削,和农民一起反对封建主。“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活跃于整个中世纪。”[2]封建主各据一方,彼此经常进行掠夺战争,或联合起来反抗君主,造成封建社会的混乱局面。
在欧洲封建社会内,基督教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在罗马帝国后期已被定为国教。当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版图内建立起一系列新兴封建国家的时候,他们并未采用基督教,而是与依附于奴隶主的基督教进行斗争。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哲学家波依修斯(480—524)代表新兴封建阶级,否定了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他虽未摆脱神学的影响,但他像卢克莱修一样,宣称“无不能生有”,一切存在都有原因。
随着封建主同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封建主逐渐利用并接受了基督教这一具有普遍影响的精神统治工具,基督教遂与封建蛮族王国合流。同时,教会本身也逐渐变成了大封建主,建立了一个以教皇为首的统一组织,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各国人民,而且以其禁欲主义、否定现世的来世思想从精神上麻痹人民。
北欧各国受到基督教势力的侵袭较晚(约在11世纪前后),氏族社会文化保存最久。东斯拉夫人在十世纪末从拜占廷接受了基督教,这是符合罗斯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的,基督教巩固了封建关系,加强了大公的势力。同时,基督教的传入也促进了罗斯和拜占廷之间的文化交流,推进了罗斯文化。
基督教的主要思想武器是《圣经》。《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组成。《旧约》是希伯来人(分为以色列和犹太部落)古代文献的汇编,内容包括公元前十三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之间民间流传的历史传说、战歌、爱情诗歌、先知的言行录、法律、宗教教条和戒规等,成为犹太教的经典。这些作品大部分用希伯来文写定,其后又译成希腊文,其中有一部分是亚洲西部的优美的文学。《新约》则成于基督教兴起之后(公元1、2世纪),包括有关耶稣言行的传说、耶稣使徒的传说和书信,用希腊文或希伯来文写成。基督教会把《旧约》和《新约》合为一书,称为《圣经》。《圣经》虽然是亚洲宗教文献,但随着基督教势力的扩张,在宗教改革时期又被精心译成各国文字,对欧洲社会思想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垄断着中古的文化。它从《圣经》中找出统治、压迫、剥削人民的“理论”根据。它销毁古代文物和书籍,对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基本上采取敌视、排斥的态度,但是为了吸取古代文化中有利于教会统治的思想,也保留了其中一部分,如柏拉图的神秘思想、亚理斯多德的形而上学。此外,为了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圣经》,办理东西方教会之间的外交,用统一的拉丁文加强西方教会之间的联系,并创作教会文学以及其他原因,僧侣们也通过古代文学作品学习古代语言。可是一般说来,他们对于古代文学往往歪曲附会,竭力消除其中的现世思想。对于蛮族的神话、传说、史诗、文化活动,教会采取压制政策,压制不成,就加以窜改。教会本身的文学多是用拉丁文写的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等,以宣扬世俗生活的罪恶,劝人忏悔或用迷信恐吓人民。但某些出自下层僧侣手笔的作品往往在宗教外衣下多少反映了人民的情绪。
教会虽然敌视人民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在整个中古时期并未被扼杀。很早的时候,日耳曼人就有历史歌谣和神话传说,稍后又产生了有关民族大迁移时代的英雄史诗。在克尔特人中间流行着关于英雄库胡林和芬恩的故事,以及稍后的关于亚瑟王的故事。斯拉夫人中也流传着许多英雄歌谣。此外,各民族都有谚语、格言、谜语、咒语等民间文学。这些文学大都口口相传,民间艺人在保存、传播、加工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一部分被迎入宫廷,大部分从一处流浪到另一处,在村头镇口说唱。这种文学由于受到教会敌视,很多都已失传,九、十世纪以后才部分地记录下来,从中可以看出中古早期氏族社会人民的生活、信仰、精神面貌和艺术风格。在十三、四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谣曲。这是一种较短的叙事诗,往往采用古代英雄史诗、当代历史人物或事件、生活中不平常的事件、民间故事甚至骑士传奇编写而成。它常常被用来歌唱,有时对唱,有时采取领唱合唱方式,在农村城镇流传。中古后期民间文学中还有过抒情诗,歌颂爱情和自然,但这类作品留存极少。农民运动结合着城市平民运动和“异端”运动,提出与贵族平等、消灭贫富差别的政治、经济要求,这在文学中也有反映。中古主要文学成就都和民间文学有一定联系,另一方面,民间文学,特别是后期,往往也受到封建意识尤其是教会思想的影响。
随着封建国家的逐渐形成,在和异族的斗争中,产生了后期的英雄史诗。这些英雄的精神世界有的已超出狭隘的部落范围,具有爱国思想,体现了人民的愿望。封建全盛时期的骑士文学则主要表达了封建主的理想,宣扬封建主的道德。但它也往往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等级观念,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它的构成因素极为复杂,有时以民间文学为基础,但又掺杂古代文学、东方文学、宗教文学等因素。后期的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以法国为最发达。
城市的出现使西欧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产生了资产阶级前身的市民以及不同的城市阶层,也产生了城市文化。出现了不是教会办的学校和大学,引起教会的敌视和争夺。唯物主义思想有所发展,法国的阿贝拉尔、西班牙的阿威罗厄斯、英国的罗哲尔·培根都是反经院哲学的代表。出现了城市文学,以反教会、反封建为其基本特点。市民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是软弱的,它往往依靠机智来和强大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列那狐传奇》这类作品。市民的要求也见于在中古后期比较发达的戏剧。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如意大利,已形成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并产生了但丁这样的向文艺复兴过渡的诗人。
十字军东侵对西欧文化的发展起过促进的作用,从此,东方故事、爱情诗歌、东方史诗以及华丽的风格被吸收到欧洲文学中来了。
欧洲中古文学在艺术上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寓意,这是一种在宗教文学影响下形成的特殊的形象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法。作者常常假托梦境或幻景来反映生活现实,体现理想,或把抽象品质拟人化,如把真理写成一个高贵的妇人,或用形象象征抽象品质,如用玫瑰象征爱情。这种手法一直影响到但丁,在后来欧洲文学中仍被普遍使用。中古的骑士传奇强调人物心理、冒险经历、细节描写,创造了一种新的长篇叙事文学,对后来小说发展有一定影响。随着蛮族国家的建立,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也逐渐形成。尽管教会作家和僧侣一般都用拉丁文写作,但世俗文学从英雄史诗、骑士传奇到戏剧、寓言、笑话一般都用“俗语”——民族语言或方言创作。近代欧洲各国文学和语言的开始大都可以追溯到中古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