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僧难陀
丞相张魏公延赏①,在蜀时,有梵僧难陀得如幻三昧②,入水火,贯金石,变化无穷。初入蜀,与三少尼俱行,或大醉狂歌,戍将将断之。及僧至,且曰:“某寄迹桑门③,别有药术。”因指三尼:“此妙于歌管。”戍将反敬之,遂留连为办酒肉,夜会客,与之剧饮④。
僧假裆巾帼⑤,市铅黛⑥,伎其三尼⑦。及坐,含睇调笑,逸态绝世。饮将阑⑧,僧谓尼曰:“可为押衙踏某曲也⑨。”因徐进对舞,曳绪回雪⑩,迅赴摩跌,技又绝伦也。良久,曲终而舞不已。僧喝曰:“妇女风邪k! ”忽起取戍将佩刀,众谓酒狂,各惊走。僧乃拔刀斫之,皆踣于地l,血及数丈。戍将大惧,呼左右缚僧。僧笑曰:“无草草。”徐举尼,三支筇杖也m,血乃酒耳。
又尝在饮会,令人断其头,钉耳于柱,无血。身坐席上,酒至,泻入疮中n,面赤而歌,手复抵节o。会罢,自起提首安之,初无痕也。时时预言人凶衰,皆谜语,事过方晓。
成都有百姓供养,数日,僧不欲住,闭关留之。僧因是走入壁角,百姓遽牵,渐入,唯馀袈裟角,顷亦不见。来日壁上有画僧焉,其状形似。日日色渐薄,积七日,空有黑迹。至八日,迹亦灭,僧已在彭州矣p。后不知所之。(《怪术》)
【注】
① 张魏公:即张延赏(727—787),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历荆南、剑南西川节度使。贞元初,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旧唐书》卷一二九、《新唐书》卷一二七有传。 ② 梵僧:古印度来的僧人。 ③桑门:梵语“沙门”的异译,指僧徒。 ④ 剧饮:豪饮。 ⑤裆(li ng dāng):长度及腰,只蔽胸背的上衣。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⑥ 铅黛:妇女的化妆品。铅指铅粉,用以涂面;黛指黛墨,用以画眉。 ⑦ 伎:同“技”。 ⑧阑:残尽。 ⑨ 押衙:唐方镇使府的幕职。这里是称上文的戍将。踏:踏歌,联臂踏地为歌舞。 ⑩ 曳绪:抽丝,形容舞姿连贯。回雪:形容舞姿如雪回旋。 k 风:通“疯”,疯狂。 l 踣(bó):倒毙。 m 筇杖:竹杖。 n 脰(dòu):脖子。 o 抵节:击节,打拍子。 p 彭州:今属四川。
【评】
这是一则关于杂技、幻术的故事。杂技、幻术是我国的乡土技艺,但自汉以来,已深受西域的影响。西域传来的节目以幻术为最多,据《史记·大宛传》《汉书·张骞传》注记载,其节目有“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又据《后汉书·西南夷传》,尚有“自支解、易牛马头”等。这些节目多形象残酷,有类苦刑。到了唐代,宫廷杂剧以散乐百戏为主,规模盛大,节目多种多样,而民间则流行幻术,传统节目仍是“鱼龙漫衍”(鱼龙变幻)和“吞刀吐火”、“自支解”之类。这里所写的是中唐时期梵僧的几次表演,有一次是以三支筇杖变为三少尼起舞,拔刀砍之,血流数丈,一切逼真,情景可怖。又一次是自残身躯,将头颅割下钉在柱子上,脖子断处还能饮酒,饮后头颅面赤,后来把头复位,连点痕迹都没有。最后一次是不耐烦被成都百姓供养,隐入墙壁,七日后壁上无踪迹,人已在百里外的彭州。凡此种种,未必实有其事,但可以反映出唐代的幻术一定十分精彩,其变化之多,足以眩人耳目,惊心动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