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人性皆善
子曰:“有教无类。”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1]
气习指气质和习惯。朱子肯定人性皆善,但承认人有善恶之分,他认为人的有善有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性不同,而是因为它们的气习之染造成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人都可以恢复其善的本性,成为善的人。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程子曰:“此言气质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则性即是理,理无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2]朱子在这里说得更为明白,气质和习惯对人的善恶影响很大。同时他接受了二程的思想,认为人有性理之性,又有气质之性,性理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从这个角度解释,孔子说的性相近只是说气质之性,不是指性理之性。顺着《论语》本文来看,习对人的善恶的养成影响更大。其实,从朱子自己的立场说,他认为气质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对私欲的追求,要比习惯习俗更大。这也说明,朱子虽然用他的哲学来解释《论语》,但并没有把他自己的结论强加给《论语》。
[1] 《四书集注》,卫灵公第十五,第168页。
[2] 《四书集注》,阳货第十七,第175—1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