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从南北朝后期开始,诗歌的体格律问题就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沈约的《四声谱》、刘勰的《文心雕龙》、锺嵘的《诗品》、刘善经的《四声指归》,是较早讨论和规范五言诗声律体格的理论著作,也是后人研究永明体、齐梁体诗律体系和艺术风格的第一手资料。唐五代流行的诗式、诗法、诗格类著作,如上官仪的《笔札华梁》、佚名的《文笔式》、元兢的《诗髓脑》、崔融的《唐朝新定诗格》、王昌龄的《诗格》、皎然《诗式》、旧题白居易的《金针诗格》、僧齐己的《风骚旨格》等[1],既是普及诗歌作法的指南书,也反映了时人对古近体诗歌体式特点、格律体系和写作技巧的理论总结。入宋以后,人们则在诗话、诗评和诗选中,谈及对各体诗歌艺术风格、创作规律的认识[2]。明代中后期,复古诗学兴起,又出现了一批以溯源辨体为宗旨的分体诗选和体式研究专著[3]。清中前期,受乾嘉学派影响,一些学者利用音韵学研究成果,开始尝试对中国古典诗歌各体的声韵调格式进行考证和描述[4]。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学者们开始运用现代学术方法,对中国古典诗歌体式和格律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阐述,产生了一些标志性成果。近二十年来,各种诗歌体式研究著作和专题论文更是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面对如此悠久的研究历史和如此丰富的学术成果,及时分析现状,总结问题,寻求突破,无论是对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此课题的学者个体,还是对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研究界,都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拟就笔者近年所思所探,略陈管见,就教于学界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