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社会工作模式还需积极探索

一、社会转型的艰巨性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快速社会转型期。这一社会转型是由改革开放启动的,它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也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事实上,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这场大变革,绝非只发生于经济领域,而是广泛而深入地延伸到政治、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及文化等各个领域。对于这场变革和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这样来表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确实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不但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而且也已经带来复杂的矛盾和社会问题。

在我们赞赏地评价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必须理性而冷静地看到在进一步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向更宏伟目标迈进时遇到的诸多社会问题。这是一些由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在追求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转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使得这些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累积性,并具有不可忽视的风险性,必须认真应对和化解。在传统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法已不完全起作用的情况下,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解决民众遇到的各种问题,建构理性的社会秩序,并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是一种理性选择。

二、专业化是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对于发展社会工作,笔者曾经提出我国有“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1995年),这是针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进行的为困难群体的服务实践而言的。笔者在先前的《中国社会工作》上也曾撰文指出我国对社会工作有三种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和专业社会工作(1998年)。那么,在中共中央做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重大战略部署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着力发展的是什么呢?是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化是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很显然,那些原来被称为“普通社会工作”的本职工作之外的社会性的服务,虽然不可缺少,但不可能承担起公共服务、社会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的重任。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所依赖的体制已经并将进一步变化,原来作为经典的工作方法和理念遇到挑战,其功效也必然会打折扣。面对民众新的需要、新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基于“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价值观和对人民福祉的追求,基于对理性社会秩序的建构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理解,我们必须把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作为发展方向。这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本土经验

两年来,围绕“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途径和方法,有过不同类型的讨论,其核心是如何处理专业社会工作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本土实践”指的主要是“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前面我们已经指出,这种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并主要靠政府系统、单位体制实施的服务,在当今已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正是因此,我们才有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选择。但是,“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不是“完全不能发挥作用”,实际上某些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的处理棘手问题的方法,至今仍然在使用并在特定时空中发挥着作用。容易理解,在社会体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当事人又有浓厚的“有困难找政府”情结的情况下,传统的、简约化的工作方法可能是奏效的。甚至在有些情境下,其效果可以很快显现,虽然这并不一定能解决深层次问题。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是复杂的,这也需要多种方法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轻言传统的本土方法完全过时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我们又不能无视传统工作方法长于实践而理论总结不足之现实。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是经验型的,它还没有被作为系统化的知识被总结出来。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对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化总结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名言也适用于社会工作。特殊的社会问题之解决,特殊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都对理论化地总结本土经验提出了必要性的说明。

四、在学习和实践中创新

现实不容许我们采用虚无主义的观点,发展着的现实也不容许固守以往的传统经验。在当前情况下甚至在漫长的社会转型期,都必须注重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和本土经验的优势。毋庸讳言,专业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是有明显差别的,这反映在价值观、工作方法、工作系统、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在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制度性的、社会矛盾方面的问题时,传统方法的效果或许是明显的。而专业社会工作以其“助人自助”的价值观和专业方法,在从深层次上解决复杂问题、满足民众多重需要方面具有优势。在现实问题面前,上述两种做法不应该是相互独立的,而应该是吸取双方优势进行综合与融合。现代社会工作是开放的,它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在本土化的过程中,自然要学习本土经验。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它的社会问题将越来越带有现代的性质,并需要用现代方法予以解决,这必然要学习现代经验。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经验的相互学习是必然的,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的方向应该是现代的、符合中国需要的社会工作。这将是一种新的社会工作模式,它不但能贡献于中国人民及社会进步,而且也会贡献于世界。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