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之真善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前景

2012年我国最大的政治事件是中共十八大的召开,十八大不仅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且说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基础和基本途径,这就是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再确认,并做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民物质生活富裕、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在改善民生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制度化建设上下功夫、花气力。改善民生有众多向度,其中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和居住等是民生的最基本方面,这也是被国际经验所证明了的。十八大重申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任务,说明了党和政府对改善民生目标的不懈追求,也说明了改善基本民生的重要性。要改善基本民生,重要的是靠制度建设,这就要求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推进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效是明显的,但是还不够。面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加速和由此带来的新问题,必须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使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实现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认同。除此之外,要特别重视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帮助,使包括这些群体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进步的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帮助,向他们提供社会服务,提高他们的福利,并不比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重要。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尽力解除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活困境,尽管困境总是存在的。如果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状况得不到改善,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是相辅相成的。

全面小康社会是社会秩序良好和充满活力的社会,按照我国的文化传统就是人民安居乐业。在社会加速转型期,社会失范严重,社会矛盾增加。走向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建设就要努力促进社会整合,增加社会和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对社会秩序的维持比较注重强力管控,但这常常使政府力不从心,甚至是“按下了葫芦漂起了瓢”。事实表明,要在快速现代化的社会里实现社会秩序,一是要使人民广泛受益(这在上面已经说过),二是要逐渐建立起现代的社会治理结构。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就是要建立现代社会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重要性自不必说,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更是现代治理结构的基本要素,而法制保障是建立现代法制社会、用制度来保障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

毫无疑问,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也同社会工作的发展密切相关。改善民生既需要建立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也需要发展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社会服务,这就需要发展社会工作,以便把好事做好。在社会管理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发展现代社会服务,帮助改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提高他们的社会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作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协同社会管理,通过社会服务来促进社会的秩序。

因此可以说,发展社会工作是更好地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前景。

(本文发表于《中国社会工作》2013年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