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财管家:高新区知识产权托管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高新区发展与知识产权管理

一、高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

在工业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基于企业规模化、产业集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园区这一现象应运而生。19世纪末,英国的曼彻斯特工业中心和美国的斯坦福工业园相继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园区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通过政府行政干预或市场机制竞争最终形成的具有产业集约化、特色化、关联化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产业园区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高新区的概念可以追溯至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1920)中提到的“工业区”一说,真正意义上的高新区实体则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后,在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区效应的推动下,全球兴起了一波建设高新区的热潮。高新区发展模式一直都是我国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1988年8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龙头”,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截至2016年7月,我国已有146个国家高新区,集聚了31160家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25.37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实现年均增长17.4%;[1]根据《中国100强产业园区持续发展指数报告》的数据显示,2014年,百强经济开发区中,高新区的工业总产值为127182.10亿元,占全国高新区比重的77%,平均工业总产值达到2543.64亿元,较2013年增长14%。[2]在我国,各级高新区集聚国内科技创新的资源,依托高新区发展模式,可以加快科技产业集群式发展,推动企业内生式成长,实现创新机制的突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新区在这些年来的发展中,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市场和政府的结合、中央与地方的结合,使得区内科技企业成长迅速,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产业集聚效果显著。高新区在引领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集聚功能。作为具备区位优势的高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利用物理空间招揽科技企业形成企业集聚乃至产业基础。(2)资源整合功能。高新区具有政策制度、基础设施、中介服务、平台沟通等相关配套优势,可以利用高新区渠道为企业提供人力、财力、信息、组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不但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也使得社会资源通过整合取得效益最大化。(3)企业孵化功能。高新区以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核心,建立和完善相应设施与机构,提供包括研发、信息、投融资、贸易、知识产权、财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创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帮助种子期企业发展壮大。(4)示范辐射功能。高新区的技术成果、管理经验、平台服务等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形成高新区的优势,同时这些经验也可以通过示范效用,在其他高新区、产业内得到复制和推广,带动所在区域乃至更广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高新区在发展中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层次,建成具有中心集聚,周边辐射扩散的发展模式。

资料1-1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由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紫江集团、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等共同筹划建立,集科研、人才、资本、产业等优势,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而设立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以集成电路与软件、新能源、航空、数字内容、新材料和生命科学六大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为进入高新区的科研人员和国内外高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创新服务。高新区现已引进了中航通用电气民用航电系统、中国商飞客服中心、中广核、上海电气风电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重大项目,还吸引了英特尔、微软、意法半导体、GE、可口可乐、博格华纳、埃克森美孚等多家世界500强公司来高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成为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和人才溢出的重要源头,推动了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区的集聚。高新区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高新区内科研机构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完善的孵化体系和硬件设施,支撑这些机构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高新区积极运用政府所赋予的优惠政策,在高新区内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下,坚持科学的产业功能定位,形成产业链,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从而实现人才与产业集聚的放大效应。

2015年,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收入43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22%;实现税收收入50.77亿元,同比增长21.9%,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良好增长态势。2016年1月实现税收9.17亿元,再创单月税收历史新高。高新区自建立以来已累计实现税收近250亿元,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截至2015年年底,高新区入驻企业有883家,其中外资企业161家,内资企业722家;累计吸引合同外资30亿美元,外资投资总额58亿美元,内资250亿元人民币。

二、知识产权管理:到底管什么

(一)知识产权管理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知识产权与企业发展

知识产权[3]是人们就其智力劳动的成果所享有的一项专有权利,其核心价值是人类创新发展所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以及因此给社会进步所形成的推动力。所以,知识产权是一种生产要素,即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人都可以享有的社会财富,又是一种有很强独占性或垄断性质的私有资产。[4]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知识产权制度对这些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威尼斯在1474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赋予发明人对其发明享有一定期限的垄断权,以达到保护技术发明人和吸引人才的目的。16世纪末,意大利的科学复兴带来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来自英国的年轻人来学习取经以掌握现代工业的技术成果和创新思想。17世纪以后,深受创新观念影响的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在工业实践中借鉴意大利的发展经验,重视技术的引进、改进和创新,使得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而工业革命和科技创新的成果奠定了英国发展的基础。1624年,世界上第一部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在英国诞生,该法确立了现代专利制度的基本原则和框架;1709年,英国《安娜法》出台,这意味着著作权制度在英国的确立。法国和德国在受启蒙哲学和理性精神影响的同时,继承了来自英国的经验,也采取了派遣留学生和创办各类技术学校等方法来构筑本国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帮助创新人才在工业创新活动方面充分开发自己的个人技能和能力,并通过各种激励制度确保他们在经济利益上的合法权益。法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商标、商号等知识产权采取立法保护措施的国家。由此可见,自产生之初,知识产权就是在市场竞争中诞生的权利,是以如何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效用,如何给创新发明人创造价值等作为其价值考衡标准的。知识产权制度旨在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鼓励发明创造,保障创新创造者的合法利益,最终达到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目的。

18世纪中叶后,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企业逐渐取代个人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不但成为知识产权创设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知识产权实施的主战场。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知识产权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指为了规范知识产权工作,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知识产权的开发、保护、运营,由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利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方式方法所实施的有计划的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的活动。[5]知识产权管理属于企业组织战略层面的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首先需要配备一套能够有效运行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即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建章立制,明确机构知识产权工作的职责范围。其次需要建立一套知识产权的运行流程。一方面,根据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要求,通过知识产权机构的工作,形成企业日常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流程,帮助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运营增加知识产权价值;另一方面,根据企业遇到的知识产权突发事件,采取合理管理措施,有效预防风险或解决纠纷的专项工作。最后逐步形成企业的知识产权创新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和认识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稳定发展的核心保障。知识产权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是企业综合、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源。

2.我国企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

与国外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水平相比,处于经济后发之列的我国在知识产权的发展道路上起步较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在很多制度和能力建设上并没有实现同步发展,就知识产权而言,企业存在很多认识上的空白和误区,运用知识产权的条件和能力也相对欠缺,导致知识产权工作开展步履维艰。

案例1-1

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存在误区

A企业是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人员有限,A企业认为在现阶段不需要考虑知识产权的问题。因为,首先,A企业对知识产权制度不了解,也没有时间和人员去了解相关制度;其次,A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有限,在获取、管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过程中不仅要耗费人力、物力,而且也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最后,A企业认为其他公司对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在某种角度上是一种反向肯定的行为,说明其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只要不给企业造成太大的损失就好。如果真的遇到那种侵权的客户,A企业认为只要在日后选择减少或不与其合作就行了。但是,A企业这种轻视知识产权的态度不但使其在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中遇到麻烦,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也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救济手段,遭遇同业竞争成本压力而面临发展困境。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陆续颁布和实施,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企业已经完全介入国际竞争市场,在市场的淬炼中加深了对知识产权工作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力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知识产权对企业而言不仅是自身竞争能力的体现,更是创造市场价值的核心武器。正是在知识产权作为商业资产价值日益得到体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才逐渐体会到知识产权管理之于企业的重要意义,知识产权和其他企业资产一样都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知识科技的态势下,知识产权的资产效应会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日益显示出来。但是,资产价值的开发、挖掘和提升,需要有效的经营、管理和保护。企业在有效开展日常知识产权工作,防范知识产权的风险,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市场利益等方面都面临着市场陷阱和缺乏经验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通过知识产权管理来逐步落实和解决。

(二)知识产权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企业情况不同,企业所采用的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如内设机构管理模式、外设机构管理模式和外包给专业机构管理模式等。这些管理模式尽管在结构架设、适用对象、赢利模式等方面要求不同,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应当具有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

一是知识产权创新功能。自主知识产权的存量及其开发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实力的最重要指标。许多企业为了保证技术创新的有序性,促进技术创新中的成果固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了对技术发明进行文字记录的制度,即要求科研人员在实验记录本上记录各种实验情况,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企业以此为基础,建立发明呈报制度,由科研人员定期向公司报告技术发明,并由企业的专利委员会或者专利小组对呈报表中的技术发明进行审核,以决定是否值得申报专利。[6]这种实验记录和呈报表的定期化和制度化,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对技术发明进行有效控制和充分利用,保证专利和商业秘密的连续产生机制;另一方面留存了企业研发某项技术成果的证据,为未来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获得法律保护提供了有效的证明。

二是知识产权激励功能。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来说,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手段能够有效调动员工从事自主创新和技术变革,为企业开发和创造知识产权的积极性。这种激励约束手段需要相关机制来加以体现,如通过知识产权管理有效地调整企业与员工之间关于知识产权资产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奖酬分配以及未来收益获取分配制度,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质量作为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和工资的标准等,从而实现这一功能。

三是知识产权运营功能。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以知识产权的许可、转让、融资、自行使用等方式完成知识产权的组织化、产品化和商品化,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这一功能可将知识产权从法律资源转化为商业资源,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之所在。

四是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功能。由于知识产权是一项法定权利和垄断权利,严重依赖法律定制,因此,有效规避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功能。例如,通过日常跟踪监督可以预测、评估在知识产权的研发、申请、授权、运营等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法律风险和商业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避险或保护。在创新机制中有关知识产权的评审,在保护机制中知识产权档案的建立、对合作方和员工的合同约束等都是这种预警功能的反映。

五是知识产权事务处理功能。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指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知识产权工作例会、研发成果登记、研发成果申报审查、知识产权申请和缴费、知识产权合同管理、知识产权信息录入和档案归类、商业秘密管理等。企业知识产权机构通过这些知识产权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逐步完成企业知识产权资产的积累。

六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功能。在知识产权管理中,一方面吸收其他企业或人员的成功经验,总结教训和失败,避免企业重复缴纳学费;另一方面应在模仿、引进、借鉴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创新发展,建立起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既在企业上下普及了知识产权知识,提升了知识产权意识,同时也锻炼培养了企业知识产权的专业管理人才,提高了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七是知识产权争议解决功能。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管理人员要积极识别市场中其他企业的各类侵权违法行为,通过多种争端解决方式来制止侵权违法行为,维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利益。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安全阀,一旦纠纷无法避免,采取合理措施止损是实现企业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逆向途径。

任何经营模式都是一种适应组织在为所有参加者创造价值时所采取的运营形式、各种制度和操作规范的总和。经营模式的本质,就是一套持续接受市场考验的理论。[7]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模式的选择要以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功能为基础,了解企业自身所处产业的地位和发展目标,掌握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趋利避害,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阶段,确定合适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知识产权资产的利益最大化。

资料1-2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汇总

(续表)

三、高新区如何开展知识产权管理

(一)高新区对知识产权管理的需求

高新区是我国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作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主要实体之一,围绕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高新区需要在完善知识产权创新基础设置、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探索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来提升高新区企业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建立高新区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的动力系统等方面开展更多的知识产权工作,为高新区企业在自主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以及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上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高新区作为政府宏观管理和企业微观发展的纽带,通过高新区这一平台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功能,整合区内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帮助区内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的创新、产业化和集群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完成国家创新发展的任务要求。高新区的知识产权管理既是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延伸,即为高新区内企业提供必要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积极引导、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政策,开展知识产权的社会宣传、教育和培训,培育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等,在高新区的局部范围内实现国家、地方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的具体目标;同时也是市场化竞争的中介服务平台以及资源整合的渠道,即为高新区企业提供包括知识产权确权、维权,知识产权代理、许可、转让、评估、咨询、培训、信息分析、融资、诉讼等相关内容的服务和途径。

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建设中,高新区的定位和负载的任务对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发展目标的明确,贯彻落实《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的具体任务成为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新区的知识产权管理应围绕知识产权战略中对试点、示范园区的指标要求,通过试点、示范高新区的建设方案,构建与高新区相适应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构建激励知识产权创造和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运用的工作机制,营造亲商安商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通过提升高新区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的水平,促进高新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并成为国家、地方知识产权战略推进的有力实施者。

另一方面,为促进高新区企业的产业集群式发展,高新区知识产权管理需要根据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不同阶段中高新区企业自身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而产生的差异化知识产权诉求,提供分类菜单式的知识产权服务内容来满足相应的需要,从而为实现高新区发展目标提供保障。例如,在“集中”阶段,进入高新区的企业地理扎堆,自主创新能力较低,区内企业多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申请的创量诉求;在“集聚”阶段,随着知识产权存量的上升,高新区企业出现拥有高质量知识产权的创质诉求;在“集群”阶段,完成了对知识产权量和质的积累后,高新区产业对企业知识产权商业化的财富诉求逐渐增强,以谋求高新区知识产权经济效应与产业链群效应协同提升。[8]在园区企业、产业的不同步发展中,高新区需要提供尽可能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菜单内容,使得不同企业可以在条件、形势允许的情况下,挑选符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服务内容,使得高新区可以达到帮助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工作,构筑高新区企业、产业的知识产权竞争力的目的,夯实高新区的知识产权实力,实现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

(二)高新区知识产权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高新区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鼓励和引导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创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逐步建立、完善的背景下,政府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出台,得益于高新区企业和产业的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带动,高新区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新区发展理论认为,高新区的发展主要是由“市场、企业、风险投资、孵化器、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六大要素决定的,其中,知识产权对这些要素的影响日益加深,因而对高新区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这主要反映在高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以发明为主的专利数量大幅提升,以专利为核心的标准和重大技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健全了知识产权政策体系,改善了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建立了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整合知识产权资源使得社会效益扩大化;引进了海外各类高端人才,在市场上锻炼强化了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创新技术的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发挥了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和示范的作用。由于我国高新区发展和知识产权管理推广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知识产权的质和量仍有不小差距,对创新价值的认识和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2015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4521.6亿元,占全国企业的31.8%,全部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同时,科技部统计显示,国家高新区内目前共有从业者1719万人,其中52.9%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另有82.2万名硕士、8.9万名博士。[9]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载体的高新区,需要在规划建设管理中重视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和产业影响的经验研究,根据企业和产业要求细化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功能,引进、建立面向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知识产权资源储备和中介服务市场,帮助企业建立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模式,为高新区营造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这将成为高新区提供配套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资料1-3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紫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呈现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空前活跃;产业集群明显,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开发建设加快,项目开工再创新高;配套建设逐渐完善,高科技新城日趋形成的局面。截至2015年年底,高新区累计的专利申请量约为17390件,其中发明专利约16040件,约占总申请量的92%;专利授权量为9236件,其中发明专利7888件,约占总授权量的85%。同时,高新区内企业(不含高校)从业人员达到3万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超过78%,本科以上学历超过60%,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20%,形成了完整的从面向研究的中高级教研人员、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到面向应用的高、中等工程技术专科人才的高中低人才梯队,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我国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进下建设各级各类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重视和发挥高新区的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在其中的经济含量,提升知识产权价值在高新区经济中的贡献率,构建满足高新区企业和产业在知识产权资源、服务和发展上的诉求机制,贯彻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中的引导、扶持、监管政策措施,优化高新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彰显高新区的创新高地特色,建设具有高新区管理客体的产业导向化、管理行为的资源整合化、服务供给的市场专业化的优势高新区知识产权管理思路。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一年。高新区的知识产权管理要围绕高新区区内企业的需求和产业特色,不断夯实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高新区发展的支撑作用。

[1] 参见《高擎起科技创新的“火炬”———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综述》,http://www.most.cn/xinwzx/mtjj/ztjj/2016zt/gjgxqdyx/201607/t20160726_126771.htm,2016年8月24日访问。

[2] 参见《<2015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蓝皮书>“出炉”》,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207/14113397_0.shtml,2016年3月9日访问。

[3] 根据GB/T29490-2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规定,知识产权是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发明者、创造者等对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其范围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及相关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商业秘密、传统知识、遗传资源以及民间文艺等。

[4] 参见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5] 参见蒋坡主编:《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6] 参见包海波:《美国企业知识产权的管理构成及其特征分析》,载《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2期。

[7] 参见袁建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理论与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第30页。

[8] 参见杨晨、夏珏、施学哲:《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模式:内涵、特征与进路》,载《学术论坛》2012年第3期。

[9] 参见《高擎起科技创新的“火炬”———国家高新区建设发展综述》,http://www.most.cn/xinwzx/mtjj/ztjj/2016zt/gjgxqdyx/201607/t20160726_126771.htm,2016年8月24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