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方高校对非遗文化认知的重要性
(一)对区域文化的认知和重视是地方高校文化的立根之本
发展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地方高校更应该立足传承地方文化,履行好大学的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应该是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化繁荣的基础,也是大学文化发展的根基。
当前关于非遗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保护、创新的基础理论成果很多,但对非遗民间工匠技艺、世代传承的工艺流程的保护措施和方法的研究较为薄弱。高校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在人才培养、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文化资源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传承和创新模式,让大学成为非遗文化的记忆性传承和生产性保护基地。通过有效传承非遗的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通过培训创新设计产品、开发市场,在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方面让高校专家介入并引领研究,引企入校、校企合作,让非遗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坚持在保护中调适,在调适中保护,通过调适使非遗传统文化恢复活力,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并生生不息、世代绵延。
(二)守住本源文化、留住泥土芳香是地方高校文化的特色
地方高校发展要增强竞争力,核心在于构建特色学科,区域非遗文化也可以是地方高校特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本地域内首要任务是守住非遗文化的根,吸收其养分。因此,构建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要从本地域非遗文化建设入手,加强人文社科团队建设和研究成果转换,通过由点及面扩展培训,鼓励文创企业、设计企业与高校专家到非遗活态文化社区开展项目合作,产学研相融合,保持非遗文化的先进性、时代性,不断创新发展,形成学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