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传承与现代乡村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地方高校与乡村社区共建非遗文化传承平台的探究

杨再伟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列举确保非遗生命力的多种保护措施时,专门强调了“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传承。2015年4月国家文化部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这一试点工作主要是针对部分传统手工艺者综合文化修养不高,设计创新能力不强,民族特色知名品牌缺失,行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希望由此帮助非遗传承人群补文化修养之缺、设计意识之缺、市场意识之缺;帮助他们提高审美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更好地将美带入作品、带进生活。通过培训计划,让非遗传承人在新的理念下创造性地开发商品投入市场,令非遗文化永续发展、创造性传承,使传统手工技艺得到振兴发展。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一些乡镇居民群落不断重组,加上外出打工潮流的冲击和影响,很多非遗传承人群脱离了原有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民族文化自信逐渐下降,民族文化自卑感逐渐增强,审美价值观逐渐发生转变,最终导致非遗传承人群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非遗产品跟不上时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其次是民间手工技艺产品(服饰、生活用具等)也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非遗文化记忆逐渐丢失。现有的民间手工技艺产品存在“水土不服”现象,其活态文化载体因无经济来源支撑而面临“枯竭”,部分民间手工技艺濒危,传承千年的非遗文化面临消失。因此,如何开发非遗文化产品,使民族民间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文化元素结合;地方高校非遗研究专家、设计师共同研究非遗文创产品与市场如何接轨,带动非遗传承人群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以及创新运作是本文探讨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