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好金融和坏金融
这层出不穷的多样生活,与我若即若离,让我沉迷又厌恶。
——F.S.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我一直对金融有特殊的情结。从1991年本科毕业考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在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算起,兜兜转转28年,一直没有离开金融领域,金融是我得以安身立命的专业。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运气确实不坏,有幸见证、经历了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一个时代。28年间,中国按GDP衡量的经济总量从1991年的2.2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0万亿元;按M2衡量的广义货币供给从1.9万亿元激增到2018年底的182.7万亿元;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日开业的30家上升到今天的3600多家;金融行业的增加值从1991年的区区118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6.9万亿元;此外,中国金融业增加值的GDP占比在2014年就已经超过20世纪掌握全球金融霸权的美国,在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金融机构去杠杆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虽然在2018年下降到7.7%,仍然超过同期美国的7.5%,更是远远超过英国的6.2%和德国的3.3%;2019年《银行家》杂志(The Banker)发布的全球前1000家银行排行榜中,136家来自中国的银行赫然在列,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雄踞排行榜前四名……
不论是在人流如织的北京金融街和国贸CBD、熙熙攘攘的上海陆家嘴、空间压迫但高效有序的香港中环和金钟,还是传统的全球金融中心纽约和伦敦,形形色色的金融机构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年轻人们心仪的工作场所。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们,在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瑞·达利欧(Ray Dalio)、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等投资界传奇或是亨利·保尔森(Hank Paulson)、吉米·戴蒙(Jamie Dimon)、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等展现杰出领导才华的银行家的感召下,成群结队进入金融世界。2008年,哈佛大学28%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进入金融行业,而这个数字在1969—1973年间只是6%(Goldin和Katz,2008)。斯坦福的MBA毕业生如果在20世纪90年代选择进入金融行业,那么截至2008年他们会比在其他行业任职的同学多挣三倍多的钱(Oyer,2008)。中国的情况更是不遑多让。粗略估计中国有800万金融从业人员,创造了8%左右的GDP;剩下的大约8亿的各行各业从业人员贡献了剩余92%的GDP。金融行业的人均产出大约是其他行业人均产生的9倍——这也轻易解释了金融行业的高工资和高福利。金融制造梦想,也让梦想得以实现。
几乎在任何文化中,金融其实都有两张脸——在被公众追捧的同时,却拥有并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社会形象。金融的公众形象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降到了历史低点。一个汇聚了全世界最聪明头脑的行业,居然受困于行业“内生出来”的各类高深莫测的产品、服务、交易结构、创新金融思维等所带来的满地鸡毛,几乎拖垮了全球金融体系乃至全球经济。全球经济仍在艰难地从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泥沼中走出来,关于金融的叙事也在发生变化。类似“占领华尔街”这样的运动在纽约、伦敦等地风起云涌,金融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不再光鲜亮丽。“真相像诗一样,但大部分人都很讨厌诗!”
关于中国的金融叙事却大不相同。中国于2008年开启了金融飞速发展的阶段:11年间,金融行业的增加值从2008年的1.83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9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2.8%;中国非金融部门的债务占GDP的比例(即宏观杠杆率)从2008年的142%增长到254%,增加了相当于1.12倍GDP的各类债务;中国的影子银行业务更是蓬勃发展,其规模从2008年的3.6万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61.3万亿元;在2017年,中国内地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只有湖南和吉林两个省金融行业增加值不到GDP的5%,这意味着至2017年,金融业已经成为中国29个省、自治区或是直辖市的支柱行业;2019年上半年,金融行业GDP占比在上海和北京都超过了19%,五块钱的GDP里面有近一块钱是由金融行业贡献的……
中国金融大发展的同时,实体经济似乎并未明显受益其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有加剧之势;贡献了中国60%的GDP和80%就业机会的民营经济到2018年年底的银行信贷余额只占到银行信贷余额总数的25%;伴随着金融大发展,中国金融中介的成本却一直居高不下,而且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不断积聚。进入2018年后,上市公司质押股票爆仓、P2P暴雷带来的更是满地狼藉。
1949年后,中国金融经历了几轮巨大的变革,这些金融变革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金融演进的方向和“最优路径”在哪里?什么样的金融算是好金融?判别金融好或坏的标准是什么?中国金融体系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是什么?如何修补我们这个时代中国金融体系的断裂点,从而更好地建设“好”的中国金融?什么样的金融能够促成中国的高质量发展?2035年,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中国将拥有什么样的金融?……
我将在本书回答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