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影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读书人”的成长诗篇

刘淑华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因果。太多的人与事走进我的生命里,倔强、坚毅、果敢、冲动……多重性格神奇契合,成就现在的我。老话说:多沾点风雪,长大了身体才壮健。

小时候,父亲有句话时常悬于口边:只要是读书人,无论是男是女,长大后都会有一番事业;有了事业,你就可以与家人相守在一起,天天跟过年一样热闹,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那时候小,不明白父亲这一席话的真正含义,只是认真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来。长大成人,回味父亲那句话,才发现生活最好的状态便是“主观感到幸福”,让善意、平静、喜悦和爱的人一起融入心里,听鸟语松风,看水流花放。我想,这便是对父亲那句话的最好诠释。

我无比喜悦,觉得父亲是了不起的教育家。

那么,谁是“读书人”呢?不就是一个个走在成长路上的你与我吗?

一、儿时的诗篇:别有一番滋味在“早”字里

说起来岁数不小了,但有时却还像个孩子,朋友们都笑我童心未泯。我自己为这一点不改的童心感到安慰,也感到怅惘。每当目光凝视,眺望远方,心头就浮起儿时的画面,它见证着我的成长,真实无畏,灿烂美好。

正值暑假,闲来无事,回娘家住了些日子。对于嫁出去的女儿,最美莫过于回娘家。熟悉的声音、场景、味道,让人住着就不想走了。清晨,陪母亲去买菜。街上的布局早已换了新的模样。路过一间早餐店,生意看起来不错,新鲜出炉的白面馒头香飘四溢,我看得入了神。母亲以为我是想吃,也挤进人群去买。她哪里知道,我只是在思绪中穿越,回到了小学三年级。

父亲是个县城事业单位的小职员,刚开始是一个不起眼却又辛苦的职务,但他从不抱怨。我年幼时对他的印象是勤劳上进,严肃而冷酷。他很少说话,准确地说,是不怎么跟我们兄妹三个说话。只要开腔,那一定是重点。记事起,父亲几乎是没怎么伸手抚摸过我们的。除非生病了,才能趁机得到父亲的片刻爱抚。每天大约到了下班时间,就能听到那熟悉的脚步声。我们开始紧张起来,各自摆好“乖孩子”的模样,看书的看书,写字的写字,一副用功学习的样子。不锈钢防盗门哐啷一响,果然是父亲回来了。

这时,哥哥会向我吐吐舌头,说:“快点写作业了,不然咱们又得‘吃梨’了。”爸爸五指紧扣,狠狠地在我们头上一击,痛得很,我们兄妹几个称之为“吃梨”。三个当中,我是相对较乖的一个,因此,“吃梨”的机会也不多。不像哥哥,屡次中招。难怪到现在,哥哥都常说自己之所以这么笨,都是当年留下的“后遗症”。父亲一进门,就到我们房间来,看着我们认真劲儿十足的样子,也就没说什么,关上房门,和母亲聊天去了。门一紧闭,我们立即瘫坐在凳子上,捂着嘴,相视而笑。

家里餐厅与厨房相连。餐桌是正方形,凳子是没有靠背的那种,为的是让我们吃饭时腰背挺直。这些家私都是父亲亲自打造、磨砂、刷漆的。凭着这一点手艺,父亲晚上常在外面接私活,有时活儿紧,母亲还得去帮忙打砂,待我们入睡了才回家。母亲说,光紧着父亲那点工资,要养育我们三个还是有困难的。辛苦点没事,等我们长大就好了。

家里吃饭是很有意思的。通常,大部分人家饭桌上吃饭应该是热闹的场面。我们家是个例外。虽然桌上有四五个人,但父亲却像是一个人在进餐。父亲吃饭的方位是固定的,坐北朝南那个位置。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从来都不会去抢占那个座位。母亲还在厨房料理几碟菜,一般由我或者哥哥端上去放在餐桌上,热腾腾的菜肴香气直冲进鼻子,我们几个绕着桌子垂涎三尺,想用手捻来吃。母亲总是笑我们,还没上桌时,个个欢呼雀跃,有说有笑。一旦父亲在饭桌上,那准是鸦雀无声。吃饭的速度也比平时快了一倍。还真是如此。父亲上桌了,我们瞬间停止打闹,一声不响坐好吃饭。饭菜是可口的,但由于过度紧张,都想用最快的速度把饭直吞下去然后开溜,桌上还不准掉饭粒。父亲不紧不慢地边吃着问:“最近你们几个都有考试吗?考了多少分?把试卷拿来给我看看。”面对父亲严肃的询问,我们兄妹三个你看我、我看你,直摇头。“没有考也准备要考了,吃完饭好好复习去,不要到处乱跑。”我们不说话,只点头。用更快的速度把饭吃完,下桌了。待我们回房,母亲笑着对父亲说:“每天吃饭都板着个脸,怪不得,孩子们见了你,跟老鼠见了猫似的,孩子吃饭那么快,消化不好的。”只有母亲知道,其实父亲比谁都更疼爱我们,只是放在心里罢了。

自从上了三年级,我稍稍懂事了。平日里,因为我是女孩,又听话些,所以“吃梨”的机会不多。偶尔,父亲也会多跟我说几句话,有时还会派点小任务给我。与父亲也更亲近些了,逐渐懂得了父亲的谆谆教导与良苦用心。其实,只要肯去发现,父亲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严肃、冷酷,不近人情。

父亲所在的单位有个食堂,为的是方便机关单位的人情往来,也为单位的员工提供一些福利。每天早晨,食堂都有师傅为员工们准备白面馒头。以家庭为单位,要多少个可以上报,工资卡上象征性扣点钱,准点家人去取就可以了,省去了很多家庭做早餐的麻烦。食堂做白面馒头的师傅是个阿姨,姓蔡,微胖,皮肤白里透红。单位里的人说她每天蒸馒头,揭蒸笼盖时,像做蒸汽面膜,皮肤也就格外好。蔡师傅做的馒头又松软,又大个,是外面卖的两倍大。单位大部分员工都选择到这里订馒头当早餐。我家也随大流。平常的早餐都是白面馒头就着牛奶,偶尔福利好的时候,外加个水煮鸡蛋。

我家距离食堂大约一公里。以往都是父亲一早骑自行车去取馒头,方便快捷。所以,我们惯性地认为每天就该父亲去取馒头,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们只管坐享其成。

秋末冬初的一天,天气寒凉,偶尔伴着细蒙蒙的雨丝纷纷淋淋地飘洒着。天还没亮,父亲叫我起床。我揉揉眼,翻身起床,问父亲:“天就亮了,今天晨读的内容是背诵第六课吗?”由于父亲一向严格,我们兄妹仨倒也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洗漱完毕,在长长的阳台上分成三个点,在各自的阵地或站或坐,读计划好的课本内容。起初,我们也是害羞的,不敢出声读。父亲面无表情地说:“早晨的空气好,记忆力也最好,大声读书有好处。”因此,读书的声音逐渐大起来。朗朗的读书声“冲击”着左邻右舍的伙伴们。走过路过的叔叔阿姨们都把我们当成学习的范本。偶尔也被一两个楼上不爱读书的小伙伴翻几眼白眼:“就你们假正经,害我也从被窝里被揪出来当陪读。”因为这事,我还内疚了好一阵子。读书的习惯还是依旧。时间长了,我们习惯了,周围的人也习惯了。这种习惯伴我走过一段很长的读书岁月。

但是这天父亲没有回答,只轻轻地说:“今天早上你去食堂取馒头吧,我有些感冒。”我没有拒绝,反而觉得很荣幸,爽快地答应了。都没叫哥哥去,只叫我去,看来,父亲肯定更喜欢我多一些。小女孩的心思就是细腻。

我拎着“钢筋锅”,其实就是个铝锅,有盖的那种,信心满满地出发了。毕竟是深秋时节,寒气袭来,又这么早,街上的路灯还没熄,县城的大街小巷静得出奇,能听见虫鸣声。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走过来一个乡下人,毡帽护着脑门,肩上挑着两个筐子,里面装满了土豆或萝卜。零零星星几个时髦的城里人,踩着轻盈的步伐,喘着粗气,从身旁飞奔而去,能这么早坚持健身的,还真是不多见。

“哗……哗……”环卫工人清扫街道的声音由远及近。拽着长扫把,由街道中间往两边扫,扫一段距离过后,再把边上的垃圾扫拢来装车。有节奏地清扫着,一丝不苟。如果说,我刚才还有些瑟瑟发抖,那是因为第一次一个人早出门。慢慢地,我开始放轻松了,紧绷的神经松懈下来。我学着健身的路人小跑起来,跑着跑着,身子暖了,浑身也舒服起来了。手上的铝锅跟着我一摇一晃的,很有节奏地摆着。

马路逐渐亮堂,天边出现了鱼肚白。太阳还没升起,泛着红光,憋着股劲儿,准备喷薄而出。空气里弥漫着寒风破晓的气息。“哐当……”锅盖撞击水泥地面的声音清脆悦耳,回音缭绕。我迅速把锅盖从地面捞起,害怕扰了这寂静而美好的晨曦。为了锅盖不再往下掉,索性一手拎锅,一手拿盖,一蹦一跳往食堂方向跑去。沿途中,人渐渐多起来了。小商小贩们忙碌的身影也逐渐清晰起来了。

“今天怎么换你来取馒头了?”食堂师傅蔡阿姨认得我。她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然后熟练地帮我往铝锅里装馒头,还帮我找来橡皮筋把锅盖紧紧系着。她动作麻利,笑容亲切,我很喜欢。“起得很早吧,走这么远的路,害怕吗?”我摇摇头,傻呵呵地直咧嘴笑:“刚出门时,天黑人少,有些害怕,怕故事书里面讲的那些鬼怪出现,后来一路小跑,路上遇见好些人,跑着跑着天就亮了,就到你这了。”蔡阿姨人好、热情,烧菜的手艺更是令人赞不绝口。那时候,每年过年,我们家请客吃饭都要请蔡阿姨来掌勺。厨房一堆食材,一顿饭工夫,竟都变成了美味佳肴,连母亲也都只有打下手的份儿。

该回去了,家人还等着我的早餐呢!临走的时候,蔡阿姨往我手里多塞了一个馒头,说是奖励我这个勤劳勇敢的小姑娘。我害羞地接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吃着香甜可口的白面馒头,对这位蔡阿姨更是喜欢了。

后来,听母亲讲起才知道,父亲那天并不是什么感冒,只为了让我体验一下生活。父亲常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今,这个“早”字回味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二、年少的诗篇:一心只想往前飞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

这是一首充满冲击力和巨大空间感的青春诗篇。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谁没有过这样炽热的人生梦想?谁的内心没有升起过这样的万丈豪情?

(一)学唱歌:一心只想往前飞

就读师范,与中学的紧张相比,轻松许多。如果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没有深深期许,白白混日子,毕业证也是有的,只是可惜了那段灿烂的光阴。马云说:“青春就是用来吃苦的,不然要青春干什么。”在我们那个时期,能在师范就读的学子大部分在以前的学校是数一数二的。各种因素让大家如期而至,聚集在这里。如能继续用功,对今后有所规划,将来也能在教育这方天地有所作为。师范的自由度给了天赋异禀、才华横溢的学生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让少许迷茫懵懂的少年悄然散落,曾经的梦想化为一阵轻烟,也化为眼角悄然落下的泪。

我读师范是奉父母之命。尽管内心深处很不情愿,但还是强装一副顺其自然的样子。意气风发的少年不可一世,是金子到哪都能发光,就怕是块硬石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的青春之歌就是从这里开始谱写的。

要说音乐天赋我觉得我还是有点,对音乐的敏感度在我上中学时已初露端倪。音乐课上,老师教我们唱歌,第一遍唱简谱。老师唱一遍下来,同学们还在扳着手指数阿拉伯数字1、2、3、4、5的时候,我基本上就能断断续续唱出谱来。当老师再唱第二遍的时候,简单的旋律已能初步把握。第三遍老师一句一句带唱时,婉转优美的旋律已了然于心。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爱好音乐显然是不学无术的表现,因此对唱歌也不敢太上心,浅尝就好。

音乐老师温柔漂亮,上课时常常点我唱谱,我偶尔也觉得脸红尴尬,有些不好意思。初三的功课越发紧张了,音乐课索性就被主科给占用了。同学们气势弱,不敢与学校据理力争,只能作罢。接下来我便很少再见到音乐老师了。有一回课间,她来找我,对我的音乐天分肯定了一番:“你的节奏、乐感、音域都很不错,今后有机会能去专业院校学习会是不错的选择。”然后送我一本当年很流行的歌抄本作为纪念。同学们羡慕地围着我翻阅歌抄本。我很感激音乐启蒙老师给予我的肯定与鼓励。但我知道,父亲是不会让我在这学业紧张的时刻去学习音乐的。这事就这么搁下了,心中却一直埋着这一个梦想。

踏入师范第一个星期,学校举行文艺汇演,我代表一年级新生在台上唱了一首歌,据说反响还不错,吸引了不少注意力。声乐课上,老师点我回答问题:“会唱五线谱吗?能唱一些民族歌曲吗?会准确发声吗?”我一问三不知,直摇头,低声回答:“会一点简谱。”老师没再多问,会意地点点头,让我坐下,开始给我们讲解声乐的基本常识:五线谱是记录音乐的一种语言,是一种记谱方法。五线谱,顾名思义就是由五条平行线组成……老师边讲解边在黑板上画五线谱,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以便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老师讲得认真细致,我们听得云里雾里,一脸发懵。老师也不生气,笑笑说:“慢慢来,一顿不能吃成个胖子。”

因为兴趣所在,我对乐理知识十分走心,开始理出了点头绪。音乐模式开启便停不下来,心中埋藏的梦想开始起飞。老师说学校每年会在毕业年级,推选两个声乐尤为突出的学生去师大深造,毕业后回师范任教。听到这个消息,我欣喜若狂。因为有了期盼,花苞充满着希望长成了美丽的花朵;因为有了期盼,小溪穿过山涧奔淌向大海;因为有了期盼,我对师范生活充满热情,制订目标,不断拼搏,等待着成功到来的那一天。努力了三年,充实了三年,渴望了三年。为了这个深造的机会,我从未松懈过,日子过得真实而快乐。毕业前夕,因为种种原因,保送师大深造的机会与我失之交臂。我失魂落魄,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开始思考,究竟梦想远在天边,还是从未存在,答案我不知道。同学们个个欢欣鼓舞庆祝毕业,期盼就业时刻的到来。我却木木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前方的道路一片迷茫。

顺理成章,我被分配到本县城任教。上着课,教着孩子们,心中的梦想一刻也不曾放弃。我对母亲说:“我想继续学习音乐,有机会我会去参加成人高考。我肯定是要上大学的。”母亲说我傻,瞎折腾,规劝我:“女孩子有份稳定的工作,找个好归宿,生活安逸舒适。何必去给自己找苦吃呢?”站在长辈的角度,她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我却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因为坚持,后来父母也就不再管我。为了有更好的成绩,为了能早日有把握参加高考,我真是拼了。周一至周五在学校任教,课后留在学校练声、练琴。周六为了专业有所提升,我又变成了学生,坐两个小时的大巴回母校找音乐老师上声乐小课。上课回到家常常累到筋疲力尽,倒床就睡。有一次下大雨,大巴车在路上抛锚了。一时打不到别的车,待车子修好,路灯都亮了。母亲听着又焦急又心疼,唠叨几句:“你这么大费周折,劳民伤财,太辛苦了,图什么呢?谈个朋友好好过日子吧!真是女大不由娘了。”她知道,年少轻狂的我,一根筋,不撞南墙不回头。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独立、坚强、勇敢,才能活得漂亮。谁的青春不迷茫,青春,就是在命运中无尽地奔跑、前行。几年过去了,我如愿上了大学,虽说不是最喜欢的专业,但也满足了虚荣心。接下来何去何从?整装待发。

(二)拉提琴:期待花开,所以坚持

小时候,见过的乐器不多,风琴、手风琴、笛子等是稍常见的。小提琴、钢琴之类的乐器比较罕见,只有在电视上看得多些。刚入师范,在学校文艺汇演上,一位老师亲自演奏了一曲《梁祝》。我听得如痴如醉。曲子的开头部分是全曲的核心旋律,优美的旋律让台下的每个人都为之陶醉。它温柔、细腻地勾勒出一片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明媚春光,婉转、悠扬地表达了梁祝淳朴、美好的相识情境,诗意之美油然而生。

《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声音”表现艺术,用来表达客观真实的内心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而引起一种审美愉悦感。了解我的人都知晓,我是较为感性的,心向往之,便一往情深,学琴的念想悄然萌动。

器乐课上,老师正好发一通知:学校准备在一年级新生中组建一支管弦乐队,到了三年级将参加省里的师范院校器乐比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报名参加,筛选后择优录取。都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乐器,没有软磨硬泡的童子功,练习起来谈何容易。练了十天半个月,选拔的时间到了。我内心忐忑不安,毕竟是刚学,一窍不通。老师让我们五人一组,一字排开,同时演奏《小星星》练习曲。弓都还拉不稳,吱吱嘎嘎杀鸡似的,一曲完毕,等待发落。我低着头,用余光窥察老师的表情,心悬在了嗓子眼。老师早已料到我们的水平,也并不惊讶,清清嗓子,说:“小提琴并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高大上,看别人拉得容易,自己学难。练琴会是件极其枯燥的活,境界未到,不必勉强,性格不适合、兴趣不在此,也不必勉强。勤学苦练来不得半点虚假,琴声是检验努力的标准。”老师说了一些肺腑之言后,开始选人。因为略懂一些乐理皮毛,我竟也被选上了。欢乐之余更多的是责任,对老师的话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学校地少人多,能练琴的场所就更少。学琴初期,像是锯木头一般,琴声响亮刺耳,只能在宿舍、走廊、饭堂、琴房来回辗转,真是苦了左邻右舍和室友们。学琴好比种一盆花,一开始你只能面对脏脏的泥土,为了你想象中的那朵花,要每天坚持浇水照料;你要等它,因为不论是泥土还是枝叶,那都是它,能让它焕发生命力的只有你。很可惜,大家都期望浇上两天水,就能长出新芽。可是,小提琴这盆花长得慢,非常慢。于是很多人不愿意再面对黑漆漆的泥土,种别的去了。学琴的这批学生陆陆续续有人退出了,我还坚持着,因为期待花开的模样。

学校不远处是绕城抚河,河水哗哗地流着,不舍昼夜。河岸两旁是一丛丛的桂花树,一到八九月桂花盛开的季节,金黄色的花成串成球,非常茂密,与深绿色的叶子相映照,显得很壮观。金风送爽,玉露生香就是这么来的吧。在这练琴,感觉琴声都飘着香味。桂花有提神的功效,当累了想偷懒时,闻一闻展开的小花蕊,又神清气爽了。抚河离县城稍远,生态景观维持尚好。坐在堤岸上可以放眼蓝天白云,绿野平畴。微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是练琴的好地方。

寒来暑往,长期练琴,左手指满是茧子,像是农民伯伯手上的老茧。用剪子剪也不觉得疼痛。提琴夹在颈部,起初非常不适。脖子酸,下巴痛,一不留神,琴便滑落在地。我的琴也摔过几次,油亮的红漆磕去一大块,很是心疼。“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一首曲子,来回往复地练习,领会愈深,境界也随之提高不少。练习的次数多了,感悟就有了,琴声也美了。

老师说过,管弦乐队的座位安排是有讲究的。小提琴手在舞台的左侧,分成两列,角度稍有倾斜,但视线开阔。坐在前排的是功力深厚的提琴一把手。关键时刻需要独奏时,都由一把手担任。当别的选手超越你时,这头把交椅也还是要让位的。老师的这个办法实在有效。同学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进步飞快。三年苦练,我从最后一排逐步换坐到第一排。

岁月如流,转眼到了比赛时间,我们用热情、汗水、智慧为这场演出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演出圆满结束,大家并非像之前想象的那般欢腾激动,反倒冷静了下来。三年的时光,伴着老师的“苛刻”,我们的确是成长了!

眺望青青的远山与碧油油的草坪,我们感到青春的希望正充满人间。

(三)找工作:人精彩,世界才精彩

暑期已近尾声,无论清晨与傍晚,知了不知疲倦,鸣叫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这是我师范毕业的第二个暑假,望着窗外枝头耷拉的叶子,百无聊赖。

门口传来“咚、咚、咚”一阵敲门声。来的是哥哥的好友,我们认识,以前常来,这几年在外求学来得少了。哥哥说他读书时功课扎实,很有文才,常常出口成章,所以才会上那么优秀的大学,好不令人羡慕。闲聊中,我知道这位哥哥在上海读的大学,已经毕业了,留在上海一家合资企业上班,待遇自然不用说,比起我们好得多了。像我们这种小县城的孩子能通过“独木桥”入大学深造,谋得一份好工作,还是在那样的大城市,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大哥哥说着话,不忘从口袋掏出东西。是一张旧报纸,满是褶皱。他小心地把报纸展开,递给我,说:“你不是总说家里无聊,闹着要出去找工作吗?这是上海一间国际学校的招聘广告,感兴趣可以去试试。”我接过报纸认真细读,对这位哥哥充满感激之情。

晚上,吃过饭。父亲只顾看书报,默不作声。我有意搭话,凑上前去,说:“还有几天就该开学了,我们去上海玩一趟吧?长这么大,我还没怎么出过远门呢!”父亲斜着瞥我一眼,仍不作声,继续看报。我心里打的这个小算盘,他能不知道吗?我却沉不住气了,声音拉高八度:“爸,有听我说话吗?”“家里上班哪不满意?有人照顾,干吗非得出去吃那苦头?不见棺材不落泪。”父亲一番话不是没道理。他比谁都了解自己的女儿,从小就这样,执拗、倔强、上进、野心勃勃,温暖舒适的家是待不住的,非得去外面碰碰钉子,撞个头破血流才晓得安分过日子。“请不要这样讲自己的女儿嘛,谁能保证自己一生一世安稳?路是要靠自己走的,我总不能一辈子在你们的庇护下生活。”我振振有词地反驳父亲,自以为很有道理。父亲用报纸重重地在我脑袋上敲了一下,算是默认我的祈求。

抵达上海,大城市就是不一样,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好吃的好玩的满街都是。我很少出远门,一切都觉得新鲜,小脑袋晃来晃去,东张西望。父亲的理念我还是蛮欣赏的:在家可以省吃俭用,出门就得大方得体。有好吃的好玩的可以适当体验,不必过于节省。记得当时去动物园玩,吃一个雪糕要十块钱,比起家里实在不划算,我不打算买了,但父亲却说:“也不常吃,尝尝,看看大城市的雪糕与家里的有什么不同。”我很不好意思地接过雪糕,开始品尝,真甜!一向严厉的父亲也有柔软的一面。顿时,我的心里涌起一阵暖流。

顺着报纸上的地址,我们找到了那所国际学校,之前是通过电话的,也带了简历过来,顺利通过门卫室,走进这所心中向往的国际学校。学校位于高新区,占地面积大,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尖尖屋顶的欧式建筑搭配着各种中国元素。教室敞亮,布置不拘一格。桌椅较少,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都是小班化教学。不像我们小县城,桌椅从讲台摆到对面板报墙,黑压压挤成一片。这里的老师都穿职业装,很有礼貌地与会面的人点头微笑,走在校园有种舒适自在的感觉。对嘛,这才是我理想中的学校。心中窃喜,似乎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员。

面试分三个流程:自我介绍、说课、笔试。自我介绍有所准备,说得倒也自然流畅,问题不大。接下来是说课,平生第一次,师范毕业还没来得及历练,看着文章有些发蒙,木鸡似的站在讲台,举目四望不知从何说起。时间不多了,最后硬着头皮乱说一气便匆匆下台了。我心想,评委们定是提不起精神聆听的。最后笔试,像是高考,天文地理、四书五经、“下水文”样样都有。足足写了两个小时才应试完毕。结果如何,心里也大概明白。

上海回来的路上,再无暇顾及窗外的风光。我面色惨淡,眼中噙着泪水,心口热辣辣地疼。曾经的趾高气扬、不屑一顾荡然无存。书读得越多越是感到知识的贫乏,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我只后悔往日没有静下心来用功读书、潜心教书,落得今日洋相尽出。应聘落选是自然的事。我难受了几日便又开始调整心态,变得更加懂事、刻苦、勤劳,更加坚信出门读书的念头。学习是无止境的,人精彩,世界才精彩。

三、想念的诗篇:满眼都是爱,润物无声

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随着年岁的增长,时间的流逝,记忆长河中许多事许多人已渐渐淡忘。然而,有一位先生,虽多年未见,却难以忘怀。他似一颗明亮的星星,在我年少懵懂时,为我成长的道路照出璀璨的光芒。

去年,师范同学聚会,几杯下肚,同学们开始追忆当年的事。其中,便谈到这位先生,一位书法老师。谈及他时,我目光呆滞,思绪如麻,木木然的,难道真是不记得了?不是这样的,他是我很尊敬的恩师,师范三年,他的谆谆教诲常记心头。只是毕业后,没有按老师所期望的持之以恒,也没做出什么成绩,深感愧疚。

据知情人讲,老师已不在师范学校任教,与师母一同去了别处,应该是在继续上书法课吧,又或许已经退休了,安享晚年。同学们还在聊着,我的思绪却开始游离,记忆中浮现的都是在师范求学时,他对学子们传道授业的点点滴滴,以及师生间平日里相处言笑晏晏的情景。

毕业前夕,老师特意让他的几个得意门生去他家一趟,其中也包括我。在老师家的书法室,我们围拢在两米长一米宽的书法桌旁专心致志地看老师书写每一张小帖。待他写完,轻轻放下毛笔,递给我们每人一张,字不多,书写的内容也不一样,但能感受到这小帖的分量。我小心翼翼地拿着那张小帖,上面写着四个字:艺海扬帆。那一刻,心为之一振。我想,老师是了解我的,读书的几年里,我对艺术的努力与执着,他一直都有看到。毕业后,辗转于几个地方,对曾经热切追求的东西惭愧地交了白卷,艺术之门终究是没踏进去。我愧悔自己没能坚持,等闲错过了如此青春年华。

进师范读书,完全是遵从父亲之命。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教师也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这是多少普通家庭的愿望。进入师范,光是课程,比起中学时代,就丰富多彩不少,三年的师范生活,不该虚度呀!

第一次上书法课时,我们很好奇老师的模样。待同学们浮想联翩时,一位年轻、斯文,身形略瘦的男老师,迈着轻盈的步子潇潇洒洒走上了讲台。他先是掌心相握,然后双手轻抚着讲台边缘,笑容满面地说:“同学们,这堂课,咱们不急着上课,聊聊天。你们喜欢这所学校吗?以前上过书法课吗?”那时同学们彼此之间都还不熟悉。女生更是胆怯,只低声说:“喜欢。”究竟喜欢什么,自己也不知道。他说:“现在你们不出声是正常的,等熟悉一段时间,你们会发现,这儿风景优美,学风醇厚,学习书法更是妙趣横生。相隔学校不远处有一条抚河,是读书最好的地方。希望你们以这为起点,用功读书,认真写字,踏实做人,将来才能为人师表,有所作为。”老师说起话来发音字正腔圆,侃侃而谈。他看起来年纪不大,倒像个“老夫子”,这是他最初给我的印象。

课上,老师开始认真地告诉我们书法的基本常识,并从中延伸出一些做人的道理。老师长得高挑清瘦,双目有神,在他那妙趣横生的课堂讲解中,常常会有深刻道理。书法在中学时代是极其稀有的课程,近乎是奢侈的。此时,我也是刚接触,虽然小时候看父亲写过一些对联,但那也只能算是毛笔字了。

练习书法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诗词歌赋得信手拈来。老师常常边走边吟诗,时而杜甫、李白;时而唐诗、宋词。

他说,练习书法讲究一个心态,心平气和才能练好,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习书法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菁华。汉代扬雄说:“书乃心画。”的确,每一幅书法精品都是作者技法的妙用、雄才的挥洒、大智的奔涌、高怀的展现,总之是作者心智运行的印迹。

老师边讲解,边把一些书法作品挂于黑板,供我们欣赏。同学们看着他修长的身体,和在风中飘荡的雪白宣纸,直觉得这位老师有如神仙中人,大家都说老师的境界实在太高,只可欣赏,难以企及。我默默听着课,心生敬意。

课后,老师也会与我们闲聊,嘘寒问暖,让我们有困难就去找他。偶尔,老师也会侃侃地与我们谈起他的苦学经历,尤为感人。他并非出身书香门第,书法也不是科班出身。上大学时,他读的是化学专业。一个偶然的机会,走错了教室,恰巧里面上着书法课,他坐下来旁听了一会,竟然颇有兴趣。凭着满腔的热情、坚毅的精神,他的作品才逐渐被老师欣赏。大学期间,老师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练习书法和读书了,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谦虚地说自己很笨,认为“笨”这个字很有意义,头顶着竹册,就是教人要用功,用功是人的根本,所以“笨”字从本。

他与我们念诗词、唱歌赋、品书法,养性怡情。书法不仅仅是写几个漂亮字。几个字,一幅帖,就是一段历史。透过书法,见字识人,王羲之、颜真卿、米芾、黄庭坚、曹操、毛泽东……从中可以了解多少英雄豪杰的真知灼见。所以,练书法,读贤书,养心气,悟智慧。老师的教诲既宽厚亦严格。他勉励我们必须趁年轻多读书、勤练笔,多掌握一些讲台上的技法,等到将来为人师,又专又博,受益的是学生。

幽默轻松,平易近人,谦冲慈蔼,是老师授课的特色。同学们很喜欢他,他讲起书法总是旁征博引,就地示范。我们个个都觉得趣味无穷。他自叹对书法开悟得晚,大学时才练习,故赶紧苦练,以期对书法有更深的造诣。他就是如此地学不厌、诲不倦。

他如此耐心地教导我们,培养我们书写的兴趣,是因为他自己有感于老师的启迪至多。他认为,老师的一句赞美与鼓励,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对书法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空闲时间都用来练习。交上去的作品,密密麻麻地被加了好多红圈,夸我写得好,老师如此善于鼓励人,真使我感激万分。从那时起,我发奋读书,勤于练习,流连书桌乐此不疲。

夏天的一个中午,同学们习惯午睡,我正好相反,觉得此时教室最安静,利于练习。我写一个“秋”字,反复写了好几页纸,总感觉没想象中的美,正发着呆,冥思苦想。蓦然抬头,发现老师走进了教室。见我愁眉不展,便俯下身来边示范边讲解:“字是有灵气的,你看这个‘秋’字,不正是两个舞者在展现优美舞姿吗?笔画之间的错落、回转、呼应甚是传神。当你悟出了这个字的内涵,感受到它的灵动之美,写起来自然顺眼了。你很努力,有点像我初学之时,不服输,有一股韧劲,这点很令人欣赏。习书法不光靠练,读帖理解很重要,你再练习看看。”

他既是师长,更像是朋友。他时常劝我们,将来当老师不要过于死板,对学生也别太苛求。一堂课四十分钟,恭恭敬敬听讲,对于孩子实难承受。不要希望人人都是天才、天赋异禀,人各不同。作为老师,应当善于发现不同,理解迥异。他恳切的神情,令我好感动,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刻进我心中,终生不忘。今天站在讲台上,老师的话一直记忆犹新,引领着我,以至于我对于班上部分顽皮的孩子没了脾气,尽管嘴里没有吐一个爱字,但满眼都是爱。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毕业前夕,他邀约几个同学去他家里书写,并叮嘱我们要专心读书,用心教书。即使成为孩子的老师,也别忘记继续前行。他的片纸只字我一一珍藏,时时捧读,有如亲临教诲。

20年过去了,恩师教诲我的话牢记心头。读书、写字如庭中赏月,胸中自有尺度。桌上摆着书,心里念着书。书法也常有练习,常常一练就是两三个小时。提笔思人,于恩师,有一份莫逆于心的知己之感。天涯海角,他究竟在何处呢?在心中。

四、工作的诗篇:相信教育,相信未来

从事一线教学有些年头了。与孩子们一道上课是友好快乐的。上课时,意兴浓起来,也会与孩子们聊天、写字、绘画,呈现一幅岁月静好、旁人勿扰的幸福画面。

深圳的孩子无比幸运,享受着优质教育、前沿科技、舒适环境。写字课上,为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枝梅花,孩子们欢呼雀跃,都说好看。梅花是在傲雪的冬天绽放的。说到这又觉得深圳的孩子有些可怜。落雪到不了广东,这是千年俗语。梅花与雪是一对好朋友,孩子们从未感受过飘雪的美丽与可爱,自然是悟不到梅花的可贵。看着他们恋雪成痴的样子,我便与孩子们讲述一些关于下雪的故事。我滔滔地讲着,孩子们痴痴地听着,几十双明亮的小眼睛直直地望着我,我们彼此享受着此刻幸福。故事讲完,孩子们也想学画梅花。我便又念起那套与孩子们说了好多遍的大道理来:“慢着慢着,教你们绘画前,先得把字写好。梅花与书法最接近,要学画梅花,必须勤练书法。梅的枝干如隶篆,于顿挫中见笔力。梅梢与花朵像行草,于曲直中见韵致。这与身心的修养有关,中国画最能见真性情,心灵的境界高了,画的风格也会高。”我说得这么高深莫测,孩子们自然是听不懂的,只知道跟着我一笔一笔地描,看我一字一画地写,哪里懂得什么韵致、风格呢?孩子们一张一张地画,一页一页地写,终有一天,他们会豁然开朗,领悟字之韵、画之美、学之乐。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因果。太多的人与事走进我的生命里,倔强、坚毅、果敢、冲动……多重性格神奇契合,成就现在的我。老话说:多沾点风雪,长大了身体才壮健。曾几何时,学习生活上,工作中,多少次顶着风雪向前走,都挺过去了。今天,我可以想象明天;今年,我可以想象明年。童年时代,我的视界囿于周围狭小的范围;青年时代,稍有拓展;到了中年,我的视野已包容我活动更广的范围,甚至伸向遥远的界域。每天坚持学习,付出努力,结果会慢慢地显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幸福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