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辽国现权臣得尊位,秦王薨仁君道心迹
却说高祥遣使入金,欲使金帝举兵攻齐,祥好做收渔翁之利,但却为金国所拒。
祥知不能,只好偃旗息鼓,寻机而动。
若说金拒缘由,需引外话。
建康九年夏末,齐主宇文邕见蜀已约盟称帝,心中大喜,遂于彭城设坛登基,定国号大齐,将邺城设为北都;追谥宇文泰为太祖武帝。
礼毕,邕分授百官,以苏卓为司徒,裴祖为司空,文鹏宗为尚书令,凌云为车骑将军、广平公、领兖豫二州诸军事,凌霄为征北将军、领幽州诸军事;余众百官,皆授升赏。
信至辽阳,金帝完颜平闻知后不以为意,只差人往相府相告。
时宰相耶律贤宁已多病缠身,榻前唯耶律纯侍奉。
贤宁听闻中原近事后,谓耶律纯道:“华夏此变正利我等谋事。汝当速往沈阳,召源儿来此相商。”
纯受令即行。
未几日,耶律源随纯赶至相府。
入内问安毕,贤宁道:“前番秦齐交战,我因病重未能南下,已失良机。今闻宇文邕僭越称帝,汝欲何应之?”
耶律源低头不语。
贤宁见状叹道:“我已位极人臣,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久为完颜所忌。幸陛下尚属庸碌,家族因而无忧。然我病重,时不久矣。恐去后皇族发难,故今召汝前来,早定计议。”
源连忙劝慰,并握贤宁手正色道:“时局所逼,不进则亡。望父相应允!”
贤宁不答,闭目点头回应。
源见状大喜,正要拜谢,却听贤宁问道:“内乱外患,汝可胜之乎?”
耶律源一怔,笑道:“儿无此能,安敢为之!”纯闻言拜伏称赞。
贤宁大喜称善。
来日,贤宁上表请辞,欲传位于耶律源。
完颜平挽留不住,便依贤宁之请,授源为宰相、尚书令、录尚书事、都督内外诸军事。
源拜伏受命后,升赏心腹,封杜怀恩为京畿将军,掌辽阳军事。
待内事稍固,源依张朝信之言,即差人出使齐国,与之交好。
然宇文邕却未有回应,耶律源复开互市通商之请亦未得允。
耶律源心生疑虑,不知对策。
这日,吴使请完颜平出兵伐齐,耶律源迟疑不定,问计于幕僚张朝信。
朝信连忙劝阻,道:“明相方得此位,不及施恩反起刀兵,如此恐失民心;再者秦齐虽战,幽燕兵马却未有失,攻之难以速胜,久必生患;况明相已位极人臣,今南下无功则折威望,有功却无以复赏,取祸之道,怎可为之?望明相慎思。”
源连连称是,笑道:“我本疑汝有私心,如今听来亦真心劝谏。实告先生,我亦无心南下,适才试先生之才耳。莫要怪责。”
朝信忙道不敢。
耶律源于是差人将吴使轰出辽阳,并将其所带器物皆交齐国。
邕见耶律源诚心交好,方允互市通商之议。
外事无忧后,源便着手行篡位之事。
十月初,耶律源暗使张朝信引百官上奏,劝得金帝降诏授源辽公之爵。
耶律雄、耶律武听闻消息,心知耶律源已有篡逆之心,于是上表请辞,留镇藩外,得允。
两月后,耶律贤宁病逝,耶律源差人召雄、武等太保回京祭拜。
雄、武皆推托不从,与源间隙更甚。
次年三月,百官得源暗示,又逼完颜平降诏,以“先相已逝,当慰源心”为由,请进授耶律源王爵,加九锡,得赞拜不名等权。
平虽顽劣,亦知源有不臣之心,便只以钱色嘉赏,却不许以王爵。
源心中不满,遂令百官日夜相逼。
平渐抵不住,只好依从,使耶律源得封辽王兼领九锡殊荣,立王都于沈阳。
源喜接诏命后,为避逼宫之嫌,遂引亲信至沈阳理政,留耶律纯为相,实控朝堂。
见耶律源离都赴任,完颜平复起争权之心,与宗亲谋定后,先封完颜休为尚书令、京畿副督之职,并派亲信密访耶律雄,使其为外援,共伐耶律源。
五月中旬,耶律雄得信后大喜应允,为防有失,便以过寿为名,宴请耶律武、耶律文。
二人不知有诈,只带一二副将赴宴。
席间,雄将实意相告,挟武、文起兵。
耶律武本就与耶律源有隙,闻言即可响应。然耶律文却有顾忌,起身推辞欲走。
雄恐事泄,忙拔刀杀文。
毕后,雄威逼文之副将仆固怀化,使其回藩举兵,以应己势。
怀化见势不妙,连忙允诺,待归至封地后,便将诸事报于耶律源。
源大怒,奏请将雄、武二人羁押,定罪问斩。
耶律雄闻知事泄,心中大惊,忙以“奉旨讨贼”为名起兵;耶律武亦举兵响应,一时声势浩大。
完颜休知晓后,便同亲信谋划,欲于辽都政变,以应耶律雄。
京畿将军杜怀恩早劝耶律纯提防有变,然纯不以为然,自觉无忧。
六月底,纯引百官上朝时,忽见完颜休率三百甲士杀出。
耶律纯大惊,转身推搡众人欲走,却被休追上,一刀劈杀。
众官惊惧,颤栗拜哭不已。
休为防事泄,将众官囚于殿中后,假传耶律纯之令,请杜怀恩来殿议事。
然有疏忽,侍郎尚维恩早趁乱退走,将事报于杜怀恩。
怀恩遂将计就计,待行至宫门时,拔刀斩杀守卫,率军突入。
不消片刻,休及部众尽皆被杀,政变瞬息。
时耶律源正于沈阳调兵攻打雄、武联军,闻知辽阳之事后大惊,忙引心腹入都以安人心。
待辽阳安定后,源以杜怀恩为征东将军,仆固怀化为安东将军,领兵五万击雄。
初时两方僵持,但时一久,耶律武日渐心虚,恐敌朝廷不过,遂暗差人入都示好,欲罢兵言和。
源从朝信之言,应允武之请求,使其戴罪立功,共击耶律雄,并派亲信密往杜军传令,待时出击。
武得允大喜,临阵倒戈,背刺于雄。
杜怀恩趁势进军,于抚顺大破雄、武联军。耶律雄、耶律武皆于乱军中被杀。时建康十年十月初八,亦是元靖二年。
完颜平知大势已去,遂在众官力劝下,于次年二月,禅位于耶律源。
源于天坛受禅后,定国号为大辽,改王都沈阳为盛京,追谥耶律贤宁为高祖成皇帝,大赦天下。
众官山呼万岁。
次日,源封授百官,以张朝信为相,耶示齐为御史大夫,杜怀恩为大将军;余官皆升赏。
众人无不欢喜,连庆数日。
欢庆毕后,源从张朝信之议,定“劝课农桑、讨灭匈奴”为国策,徐图西进。
后于元靖六年,辽同北狄合力击灭匈奴,两国以武城、临潢府一线为界,西狄东辽,渐成定势。
多事之秋,涟漪不断。
却说辽代金时,关中亦生变。
元靖二年春,杨雄病亡,夏帝元恭亲扶灵柩痛哭,将雄以公侯之礼安葬,赐谥号“忠献”。
信至咸阳,杨忠悲痛欲绝,以致旧疾复发,一病不起。
夏中,天燥异常,忠更痛苦难当,再难坚持,自知时日无多,遂将亲信召至身旁,嘱托后事。
未几,王彪引众官至堂前拜问。
忠召王彪独入,勉力握住彪手,喘道:“孤今病重,时不久矣。卿秉政多年,必识朝中优劣,待孤去后,卿可图变法强秦,有不从者当尽除之,不必惜怀。倘世子顽劣不堪,卿亦可代他自为。”
王彪大惊,叩头连道不敢。
忠劝慰再三,见彪意坚方才作罢,转将世子杨英唤出,使其与彪相见。
杨英闻声掀帘而出,径赴榻前跪拜。
忠告道:“王卿与孤同甘共苦数载,情谊深厚,愿汝以父待之,莫要君臣相论。汝尚年幼,日后若有不决,可尽问王卿,从其言而行,则秦必盛也。”
说罢,将英、彪二人之手握合,以定名分;英从言拜认彪为义父。
王彪见杨忠意决,心中感激,拭泪道:“臣虽不才,亦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闻言心安,点头回应后,道:“孤起自寒微,深知百姓不易。倘孤离去,须以薄葬,切勿叨扰百姓。日后更须轻徭薄赋,以民为本。”杨英、王彪拜伏称是。
忠再无话,使众人还。
未几日,杨忠病疾并发,于夜半薨逝。
次日,王彪扶杨英于殿前继位,百官簇拥拜呼。
咸阳安定后,英将杨忠葬于乾城。
诸事已毕,王彪遂遣杜川青为使,入蜀上报近事,为忠请封谥号。
报至成都,元恭闻听杨忠病逝,不由唏嘘,道:“昔群雄逐鹿时,唯杨卿以夏为正统,事朕甚恭。今其故去,四方再无正臣矣。”
杜川青拭泪道:“怜陛下垂哀,想秦王亦觉幸甚。秦王在时,常与臣等言说,恨不能扫平齐吴二贼,以匡正统。每论至此,必教世子谨记,当事陛下为君,誓讨篡逆之贼。”
恭哀叹道:“杨卿无愧其名也。可惜天不假年,使朕失此良臣。不知咸阳如何?”
川青道:“秦王薨逝,恐齐吴乘虚犯境,故群臣不得已簇立世子继位,以绝乱贼之心,恐陛下未知细情,故来都京上报。”
恭点头称善,道:“父死子继,合乎理法。纵群臣不应,朕亦会降诏封授。”
二人交谈间,司徒席贤禀报求见。
恭将贤召入,问有何事。
贤见川青亦在,便答为私事而来。
川青会意,请辞退回使馆。
待杜走后,贤忙谓元恭道:“杨忠既逝关中无主,陛下何不趁机削藩,尽得秦地?”
恭不悦,斥道:“朕以仁为本,怎可行此不义之事!”
贤争道:“天下莫非夏土,陛下收复藩地,岂可谓之不义?若惧世人私议,如何匡扶社稷!”
恭摆手道:“朕非惧他人议论,实不忍为之耳。”
贤拱身道:“陛下仁厚固然为善,然大争之世,此番恐难有作为。倘不忍尽得秦地,不如退收凉州,使秦只拥关中耳。”
恭哀叹后,告道:“当今天下,齐吴称制一方。群雄之中,唯秦事夏甚恭。朕以仁治国,若趁危谋夺秦地,必尽失人心,此一也。纵得秦地,亦难与二雄相抗,不过徒损信义,此二也。且稍有不慎,必使秦夏反目,此三也。有此三要,朕安能为之!”
贤方无话,点头称是。
恭道:“朕闻仁帝曾尽释敌囚,四方由是莫不臣服,百姓无不称颂。朕虽不才,愿效法先祖,重振国威。”
席贤拜伏称是,连道英明。
数日后,杜川青归至咸阳,将元恭旨意相告,乃封授杨英承嗣秦王位,并赐忠谥号,曰:“武成”。